京剧艺术赏析—马派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出生于1901年2月28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出生于1901年2月28日
1901年2月2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出生。
马连良,字温如,北京人,回族。
幼年入喜连成科班,先习武生,后从蔡荣贵习老生。
出科不久即享有盛名。
艺术上先宗贾洪林,后兼学余叔岩,最后自成一家,为30年代四大须生之一。
马连良演剧态度严肃,做派庸洒飘逸,唱腔甜润舒畅,重视角色相互合作,并对京剧生角传统技艺作了较大改革,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也称马派,是继余叔岩之后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
马连良早年演出剧目多为由做、念为主的折子戏加首尾而成的本戏,如《清官册》、《一捧雪》、《清风亭》、《四进士》等,中年时代表性剧目有《串龙珠》、《十老安刘》等。
《甘露寺》中乔玄、《借东风》中诸葛这的唱段经他加工,风靡
一时。
解放后他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改编秦腔《赵氏孤儿》为京剧演出,获得好评。
常演剧目编为《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
所演《借东风》、《铡美案》已摄成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摄制的《群英会》、《秦香莲》京剧电影保存纪录了他的京剧表演艺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公司给他录制了许多广播京剧和京剧唱片。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被抄家与关进牛棚里至1966年10月初,12月13日因意外摔倒被送至北京阜外医院,3天后不治。
1979年3月27日北京市文化局恢复其名誉。
黑马连胜成良骥——“马连良现象”解读

2 0 1 3年4期 ( 中)
黑马连胜成 良骥
“ 马连 良现象 "解读
董 林
( 双 鸭 山市 艺 术剧 院 黑 龙 江 双 鸭 山 1 5 5 1 0 0)
摘 要:京剧大师马连 良先生 ,是著名京剧老生 “ 马派” 的创始人。他的艺术道路 漫长而又曲折 ,艺术成就显著而又辉煌,在 中国京剧 史上创造一个 “ 马连 良
一
、
独 占一席 。众所周知 ,京剧 “ 前四大须生”
《 四进士 》、 《 珠帘寨 》、 《 打渔杀家 》、 《 借东风 》、 《 甘露寺 》、 《 十老安齐 》、 《 清风亭 》、 《 范 仲禹 》、 《 苏武牡羊 》、 《 赵氏孤儿 》、 《 海瑞罢官 》等。曾任北京 京剧 团团长 。《 甘露寺 》 中乔玄的唱段 、《 借 东风 》中诸葛亮的唱段 ,都成为京剧名段 , 家喻户 晓。 马连良由一匹 “ 京剧黑马”不 断进取 , 不断创新, 不断成功 , 终成连连获胜的 良 骥, 形成 独特的 “ 马连 良现象”,成为中国京剧 史上一 道亮丽 的风景线 , 其中的艺术 经验是 值得认 真解读 、认真研究 、认真学习 、 认真 借鉴的。 二、 “ 马派”艺术独树一帜 “ 马连 良现象 ”的核心标志是 “ 马派 ” 艺术 ,而 “ 马派”艺术 的最大亮点又是独树
现象”。认 真解读 “ 马连良现 象”,对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可以提 供理论思考 与实践参考的重要价值。本文从 “ 马派”地位独 占一席 、 “ 马派”艺术独树一帜、 “ 马
派”薪火独成一军三大层面。对 “ 马连良现 象”及其所创造的 “ 马派”艺术。进行 了全 面系统 、深入 细致的解读 。 关键词:马派 ;地位;艺术 ;薪火
一
一
帜。
111老生四大流派怎么回事?二

马连良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
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风采。
"马派"的代表剧目有:《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玉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羊》、《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十老安刘》古装戏和《杜鹃山》、《年年有余》等现代京剧。
"马派"弟子有:周啸天、王和霖、梁益鸣、王金璐、言少朋、李慕良、马长礼、迟金声、张学津、冯志孝等等老生杨(宝森)派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是杨宝森由谭(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
充分地扬长避短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
杨宝森初学谭派,青年时期致力于研习余派唱腔,均有成绩。
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
后嗓音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
杨派剧目很多:《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全部《鼎盛春秋》、《击鼓骂曹》、《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王佐断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册》、《桑园寄子》、《二堂舍子》、《红鬃烈马》、《卖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朱痕记》、《搜孤救孤》、《乌盆记》、《摘缨会》、《一捧雪》、《桑园会》、《四郎探母》等均有明显的杨派艺术特色杨宝森门人有程正泰、李鸣盛、梁庆云、朱云鹏等,私淑及再传弟子为数更多,如杨乃彭、张克等,是近年来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
小处着眼精益求精——马连良先生为京剧《赵氏孤儿》的程婴设计服饰

北京纪事60(七十二)各自领衔自己的剧团,只有在义务戏、大合作中才同台,两位老生大师能够在同一个剧团合作,当年是很具有轰动效应的。
再加上旦行的张君秋先生与净行的裘盛戎先生,以及马富禄先生、李多奎先生等诸位老艺术家,还有四大头牌原先领衔的剧团中的优秀演员,组成的这样一个大剧团在当年也是罕见的。
四大头牌(也是团长)各有代表剧目,又进行了多样化的合作、联手,使得剧目的质量得到了很高的艺术保证。
团长们的合作有不同的组合,两位的合作最为常见,三位团长的合作也有不少。
如马、谭、裘合作《三顾茅庐》《群英会 借东风》《官渡之战》等,谭、张、裘合作《大保国 探皇陵 二进宫》等,马、谭、张合作《四郎探母》《状元媒》等。
马、谭、张、裘四位团长合作过的传统戏有《龙凤呈祥》《四进士》等,新剧目则是应推《秦香莲》与《赵氏孤儿》。
1957年合团以后,所谓“四大头牌”正式形成,剧团到上海等地演出,效果很好。
巡回演出到无锡时,张君秋先生拿出了《秦香莲》剧本,这是荀慧生先生送给他的本子,荀先生小处着眼 精益求精——马连良先生为京剧《赵氏孤儿》的程婴设计服饰口述◎ 迟金声 整理◎ 尚 远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为四大头牌的北京京剧团,是上世纪中叶京剧界实力最强的剧团之一,创造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为京剧留下了经典之作,很多剧目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全国院团学习的标准演法。
我的老师马连良先生与谭富英先生过去马连良(右)饰程婴,张君秋(左)饰庄姬公主认为张先生的条件很适合演这出戏。
大家讨论了剧本以后,都认为北京京剧团排演这出戏是合适的,四位团长都在剧中担任角色,李多奎、马富禄二老也参与。
经过讨论商定,角色安排如下:马连良饰王延龄,张君秋饰秦香莲,谭富英饰陈世美,裘盛戎饰包拯,李多奎饰国太,马富禄饰张三阳。
当时,还有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的《秦香莲》剧本,周信芳先生在南方也演出过此剧,中国戏曲研究院也有一个改编整理的本子。
北京京剧团这出戏的剧本经过了细致的推敲、修改,一经上演,迅速走红,被剧团带到了各地,尤其四大头牌的合作,使这出戏从头至尾一直保持着热度。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流派主要指演员的表演风格、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这种表演风格通过师徒间相传得到了传承和有序发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剧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一起来看一下吧。
正旦
王派:以王瑶卿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辛安驿》、《十三妹》。
梅派(花衫):以梅兰芳为代表,主要传人:言慧珠、梅葆玖、杜
近芳等。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惊梦》、《穆柯寨·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帅》等。
程派(青衣):以程砚秋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
李世济、赵荣琛、李蔷华,再传弟子有张火丁、刘桂娟等。
代表剧目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亡蜀鉴》、《马昭仪》、《女儿冢》、《青霜剑》、《碧玉簪》、《春闺梦》等。
尚派(刀马旦):以尚小云为代表,主要传人:尚长麟、吴素秋、
杨荣环等。
代表剧目有双阳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门、秋胡戏妻、二进宫、花蕊夫人、峨嵋剑等。
张派:以张君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江亭》、《诗文会》、《楚
宫恨》、《秦香莲》等。
花旦(小旦)
荀派:以荀慧生为代表,主要传人有:童芷苓、孙毓敏、宋长荣等。
代表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花田错》、《辛安驿》、《十三妹》等。
筱派:以筱翠花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毛世来、陈永玲、崔熹。
京剧名家名段大全

京剧名家名段大全引言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奇特的打扮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京剧名家和脍炙人口的名段,它们代表了京剧艺术的巅峰和经典。
本文将全面介绍一些著名京剧名家和其中的经典名段,通过深入探讨,带您领略京剧的魅力。
一、李谷一1. 《忘不了》•背景介绍:《忘不了》是京剧《红楼梦》中的一段经典唱腔,由李谷一演唱。
•剧情梗概:故事发生在贾府,贾迎春和尤二姐因为迎春的出嫁而感到伤感,二人一同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表演亮点:李谷一以其悠扬的嗓音、精湛的唱功和细腻的情感演绎,将这段唱腔推向高潮,真实地表达了角色内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2. 《草地恶霸》•背景介绍:《草地恶霸》是京剧《活佛冤家》中的一出名段,由李谷一饰演男主角活佛。
•剧情梗概:活佛是一个有善心的人,他为了救人而踩坏了贵族子弟的饭碗,引来了贵族子弟的报复,最终勇敢地面对困境。
•表演亮点:李谷一在《草地恶霸》中展现出鲜明的角色形象,通过唱腔和动作的组合,将活佛的悲壮和坚定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程派京剧1. 《宇宙洞》•背景介绍:程派京剧是京剧中的一支流派,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舞台表演风格而著名。
•剧情梗概:《宇宙洞》是程派京剧中的一出经典剧目,讲述了斗寇英雄岳飞和仙女的故事。
•表演亮点:程派京剧注重运用声腔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极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高桥镇》•背景介绍:《高桥镇》是程派京剧中的一出名段,由程砚秋饰演主角。
•剧情梗概:讲述了古代高桥镇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角通过智勇才能解决问题,并使镇上恢复了和平。
•表演亮点:程砚秋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唱腔,将主角鲜明地塑造出来,给观众带来了非凡的视听享受。
三、马派京剧1. 《梅花烙》•背景介绍:马派京剧是京剧中的另一支重要流派,以其雄浑的气势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剧情梗概:《梅花烙》是马派京剧中的一出经典名段,讲述了抗日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论坛】马连良后人和马门弟子谈马派

【论坛】马连良后人和马门弟子谈马派马龙:祖父是“富连成”头一位“研究生”我的祖父马连良先生1901年2月28日正月初十出生在北京,回族人,字温如。
自从有了微信等新媒体以后,我发现很多关于马连良先生的小传上都会有一句话:马连良,字温如,回族名字尤素福。
这个是不对的,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马先生并没有这个回族名字,还有他是北京人,不是陕西扶风人,这个可能是因为马先生成立了著名的“扶风社”造成的误会。
下面我介绍一下马先生艺术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他1909年入富连成社科班学艺,先学的武小生开蒙,逐渐从二路老生到正工老生。
1917年从富连成社科班毕业,到福建巡演后1918年又回到了富连成社科班学习三年,这是富连成社科班44年历史上,700多位毕业生中大概只有他又“回炉再造”,我形容他上的是“研究生班”,经典剧目《白蟒台》就是他第二次入科班后学习的,从1909年到1921年是他打基础的阶段。
从1922年到20年代末是马派艺术的形成阶段,“马派”这两个字大概就是在1928年到1929年出现在报纸上的,这时候人们发现出现了一个流派是以唱、念、做三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区别于唱工老生以唱为主,又区别于做工老生以念、做为主,它是将“末”与“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表演风格,这是他继承了贾洪林先生的艺术形式。
马先生一生磕头拜师的共有三位,第一位是叶春善先生。
第二位是1917年拜的贾洪林先生。
在30年代初,在天津孙菊仙先生去世前前去拜师。
1930年开始他成立了“扶风社”,一直到1942年这是马派艺术的上升阶段,他大概每年都有一出新的剧目,如《串白珠》《苏武牧羊》。
接下去的十年就是马派艺术的沉淀时期,从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他去了几年香港,回来后建立“马连良京剧团”,主要以唱马派戏为主。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他艺术上的高峰期,从成立了北京京剧团开始到他去世,排演了一批非常经典的作品,如《秦香莲》《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等,最后于1966年12月16日逝世。
穆雨谈马派美的艺术

穆⾬谈马派美的艺术2019-05-08师从马派弟⼦张学津⽼师,马派再传弟⼦,被⼈称为神童的年轻京剧演员穆⾬,年⽅25岁,却有21年的京剧表演经历。
他学马派,更热爱马派艺术,听他讲述马连良先⽣和他的马派艺术就如同听故事⼀般,即便对京剧艺术知之甚少的我,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众所周知,马派是美的艺术,美是它的核⼼。
为什么这么说?马派的美体现在哪⾥呢?“马连良先⽣绝对不单单是⼀个艺术家,更可以称其为美学家。
”穆⾬开⼝即切⼊美的主题,“为什么说马派是⼀个美的艺术?如果⼤幕⼀拉开,你就看到⼀个漂亮炫⽬的舞台,这就是马派的标志和符号。
”马先⽣对美的追求不仅在他的唱腔和⾝段,在三四⼗年代,他就开始在舞台布置上加⼊了设计和创新,追求舞台效果的整体美。
“马先⽣对艺术的要求严格,甚⾄到了严苛的程度。
”在那个年代就有了马派的“LOGO”设计,看到车马⼈的标志,就知道那是马派。
这种整体设计,就如同当代⼈的商标设计概念,在当年绝对是超前的意识。
“从服装上更能显⽰马派的美,马先⽣⾃⾝修为很深,对国画颇有研究。
他对⾊彩的感知度很⾼,因此他改变了旧有的京剧服装尊崇的上五⾊、下五⾊的单调设计,加⼊了很多中间⾊调,让京剧服装颜⾊变得更多彩。
”传统的京剧服装⼤多⾯料很硬,很像硬纸板⼀样,演员穿上去不论胖瘦都是⼀个样⼦,看不出⼈体的线条,显得很臃肿。
“马先⽣在⾯料的选择上,采⽤真丝软缎,料⼦⾥的暗花让服装不再是暗沉的,⽽是发亮的,更能体现出演员潇洒飘逸的⾝段。
不仅如此,马先⽣选择服装⾯料更是多种多样。
”在《四进⼠》⾥,马先⽣⽤⼀种叫作凡尔丁的西装⾯料做褶⼦,因为⾯料很沉,所以⽤⼿扶起来的时候,⾯料就会出现波浪纹,⾮常⽣动地展⽰了⼈物⾛动时⾏云流⽔般的感觉。
“马先⽣选择这些⾯料,不光是为了好看,对⾯料的选择、设计都是根据戏中⼈物的需要。
”《赵⽒孤⼉》⾥⽼程婴的服装设计对于⼈物年龄跨度的塑造起到了很⼤的作⽤。
在这本戏中,程婴从出场时的俊俏年轻⼈到15年后的⽼者,演员要在1个⼩时内表现出时光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网络工程092班
姓名:邱志辉学号:6100409146
三娘教子
——马派:马连良众所周知,京剧中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老生属于行当生里面的一种,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
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马连良先生创立的马派老生艺术,在梨园界闻名遐尔,不仅喜欢京剧的人对马派唱腔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连不常看戏的人也大多久闻马连良之大名,马派是马连良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加以融会贯通,20年代的自创的京剧派之一,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完整表演体系,“美”是它的核心。
马连良原宗谭鑫培,早年曾受萧长华、蔡荣桂的悉心教导,倒仓后以贾洪林为依归,在做、念、武打等方面刻苦自砺,并采取贾洪林低、柔、巧、俏的唱腔和唱法,后又师事孙菊仙、刘景然,嗓音恢复后又吸收刘鸿升、高庆奎的唱法,同时大量观摩余叔岩的演唱艺术,多方面的艺术营养丰富了他的表现能力与方法。
他虽采众家之长,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提取各家的神韵,使一腔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
不仅演出新编马派剧目时如此,即使一般的老生传统剧目,
凡经他演出,也必然呈现出马派的风格。
马连良严肃对待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力图面面俱到。
他的嗓音甜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晚年又向苍劲醇厚方面发展。
对于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
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采,决不草率从事,他的流水板、垛板都轻俏灵巧,层次清楚,节奏多变,于闪板、垛板时,气口巧妙。
马连良的基本功极其坚实,开打讲求稳健边式,注意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结合,大刀、枪、单刀、锏等把子运用纯熟,中年以前,短打、扎靠武老生戏演出量很大。
马连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除不断新编剧目,并将传统剧目增益首尾,使成情节完整的单本戏,以及表演、唱念的不断出新之外,还体现在服装道具及舞台的美化等方面,他设计使用了《甘露寺》中乔玄的花相貂、缃色蟒,《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花鹤氅,《失印救火》中永乐帝的箭衣蟒,《临潼山》李渊的龙虎靠与方靠旗等,并创造了改革髯口“二涛”。
又十分精细地注意舞台上色彩的协调,他所用的武梁祠石刻图案守旧,增加了舞台古典美的意境。
马连良对于配角的选择极为严格,强调一台戏的整体美,对于上场人物的服装和道具的色彩、式样,都加以精心地调配。
因此,马连良表演艺术给予人们的总体印象是谨严、精致,无懈可击。
他的剧目、唱腔、做工、念白,都做到了顺应时代,以永久的新鲜感吸引观众,因此,马派艺术堪称是雅俗共赏。
马连良先生一生久孚盛名,其门人也甚多,的确可称桃李满天下。
仅以目前比较活跃的马连良亲传弟子而言,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二人是比较引人注目的。
然而,若仔细比较这两位同志的演唱艺术,倒可以给人以很多启发。
冯志孝主要继承并发扬了马连良先生表演风格中机智、幽默、老辣的一面,相比之下,张学津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在演唱技巧上,张学津的吐字、发声更接近于马连良先生晚年的演唱录音,而冯志孝则更接近马连良先生早年的风格。
如果说张学津奉献给观众的是马派艺术的“原汁原味”,那么冯志孝向观从展示的就是精加工后的精品。
正是张学津、冯志孝二人结合自身条件的不同创造,使得二人成为马派老生中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两个分支。
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给二人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和舞台,恐怕老生艺术中又将多出两派了。
可是,历史已经不可更改了。
《三娘教子》是马派的代表作之一,剧中马连良饰薛保,薛家有兄弟三人,大哥早亡,大娘张氏守寡多年,膝下无子;二哥薛奇,靠出外经商维持整个家庭的吃穿用度,二娘刘氏生有一子,大名薛科,小名薛倚儿;三弟薛广,自幼苦读诗书,以求金榜题名,三娘王春娥,
未有子嗣。
某日,薛奇经商薛广赶考,兄弟二人一同离家。
途中告别,薛广进京,薛奇被大水卷走丧命。
家中,大娘二娘为分割家产,假传薛广进京途中暴病而亡的消息,逼三娘改嫁。
三娘不从,愤而离开薛家。
二人正欣喜之时,薛奇死讯传来,二娘在大娘的鼓动下,抛弃亲生子薛科,二人卷走薛家全部家财,各自改嫁。
老家奴薛保痛恨张、刘二氏丧心病狂,不忍小主人无人照看,便带着薛科与三娘到自己乡下的茅草屋居住,三娘纺纱织布,薛保卖草鞋,以抚养薛科成人。
是谓“三娘教子”。
看完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感动。
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古代的女人基本不上学,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一定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
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
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
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
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
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
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
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
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