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与杨修》看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学校宣传部、校工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戏曲精髓,推进“京昆进校园”,面向全校师生精心组织了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免费观影活动。

参与这次活动,既得到了艺术享受,也引发了对历史发展的思索,总之,收获不小。

虽然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的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但为了故事的完整性、乐见性,编著者对《三国演义》的相关章回内容做了较大的改编。

如增加了曹操杀妻嫁女的内容,又如增加了杨修在猜中“鸡肋”之意后为退兵而运筹帷幄的内容,再如将曹操疑杀近侍改为疑杀筹粮草之功臣。

我猜测编著者改编的目的是强化曹操杀杨修的错误性,以告示人们特别是管理者不要唯我独尊,知错不改,一意孤行。

观后也感叹、庆幸祖国推翻封建王朝,特别是今天的中国正朝着法制社会迈进,结束了当权者可随意杀人的野蛮时代。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观京剧《曹操与杨修》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观京剧《曹操与杨修》


人 物 形 象 与 人物 关 系 分 析
虽 然 新 编 历 史 剧 有 着 与 真 实 历 史 不 一 样 的 情 节 ,但 是 人 物 角 色 的 设 定 还 是 大 体
相 同 的 , 由 此 就 出 现 了 一 个 问 题 ,新 编 是 否 改 变 了 观 剧 者 对 历 史 人 物 的 固 有 印 象 ,
X l NRUI Z HE NGMI NG华 夏 艺谭
哪 怕 事 后 极 度 悔 恨 ,事 前 也 不 会 半 点 动 摇 。 而 本 剧 的 最 后 就 在 刽 子 手 手 起 刀 落 欲 斩
杨 修 首 级 的 瞬 间 ,曹 操 叫 了停 ,满 是 无 奈 地 向杨 修 表 述 了 自 己招 纳 他 后 的 心 路 历 程 ,
且 自负 的人 ,就 算 在 贤 才 面 前 也 不 会 委 屈 自 己 。 而 在 此 剧 中 ,曹 操 误 杀 孔 闻 岱 ,在 杨
修 的 步 步 紧 逼 下 ,慌 张 得 不 知 如 何 是 好 ,居 然 迫 不 得 已通 过 杀 妻 的 方 式 使 杨 修 信 服 自
己 的谎 言 ,甚 至 后 来 为 解 诸 葛 亮 之 谜 去 帮 杨 修 牵 马 ,这 里 体 现 了很 大 的 不 合 理 。 (三 )刀 下 长 谈 显 无 奈 。 历 史 上 的 曹 操 可 谓 是 心 狠 手 辣 ,一 旦 自 己 做 出 的 决 定 ,
曹 军 压 力 ,博 得 了 曹 操 的 钦 佩 与 信 任 ,彰 显 了 自 己过 人 的 谋 略 与 胆 识 。在 加 官 进 爵 之 时 不 忘 搭 档 孔 闻 岱 ,得 知 孔 被 误 杀 后 自此 对 曹 怀 恨 在 心 ,也 体 现 杨 修 的重 情 重 义 。

理念人之死——评上海京剧院京剧《曹操与杨修》

理念人之死——评上海京剧院京剧《曹操与杨修》

理念人之死——评上海京剧院京剧《曹操与杨修》
高子文;陈建国(图)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在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戏剧史稿》(董健、胡星亮主编)中,上海京
剧院的《曹操与杨修》被认为是一个现代戏曲的集大成作品。

吕效平先生称,这种现代性并非体现在戏剧技巧的革新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文体的“情节整一性”上,而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主题上——“人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摆脱奴役,获取自由。

”也就是说,一种“精神的解放,人的解放。

”龚和德老先生认为,这则剧评堪称《营操与杨修》剧评的峰顶之作。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高子文;陈建国(图)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1.2
【相关文献】
1.从京剧《曹操与杨修》谈新编历史剧的人物塑造 [J], 巩彦翡
2.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观京剧《曹操与杨修》 [J], 胡洋
3.贯通历史的人格心理悲剧——京剧《曹操与杨修》赏析 [J], 江正楚
4.杨修为何被杀?──我读京剧《曹操与杨修》 [J], 宋光祖
5.京剧大作出现——评《曹操与杨修》 [J], 刘厚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2001年04月04日20:27:51
赤壁之战后,汉
相曹操败而不馁,力
图东山再起,一统三国割据的局面。

他求贤若渴,甚至发布《求贤勿拘品行令》广罗人才,名士杨修为曹操赏识重用,并且政绩斐然。

然而,却酿成了一出悲剧。

曹操和杨修,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但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杨修终于被杀了。

曹操多么不想杀他,又不得不杀他;杨修多么不想得罪曹操,却又屡屡得罪了曹操。

两个卓绝的英才,两个高傲的灵魂,在无情的撞击中,一个过早地陨落了,一个也陷入痛苦和绝望……是耶?非耶?创作人员无意强加于人。

《曹操与杨修》深遂的意境、隽永的美感,以及编导着力开掘的世界性主题感染和震慑着当代观众。

剧中所传递的两种人格、两个灵魂的撞击所发出的悲天动地的震撼,每场演出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它获得了中国戏曲艺术最高荣誉“中国戏曲学会奖”,又获得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唯一大奖─“程长庚金奖”。

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的标志”。

(上海热线)
相关新闻
- 昆剧《三打白骨精》04月04日19:47
- 昆剧《玉簪记》04月04日19:44
- 昆剧《血手记》04月04日19:39
- 昆剧《司马相如》04月04日19:37
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坚守本体_守正创新——经典传承的意义与态度大家谈

坚守本体_守正创新——经典传承的意义与态度大家谈

故事,对于越剧演员来说情感不同。

而且在这出戏中,演员的表演都突破了行当的限制。

徐派小生钱惠丽老师在剧中是以女性—邢月红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唱腔也和我们所熟悉的旦角流派唱腔有很大不同。

从形象塑造角度看,当年钱惠丽、单仰萍,还有许杰、刘觉、张国华等老师的创造都带有标杆意义。

今天,当年原创的老师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即将退休。

今天青年一代要赓续和发展上海越剧院现代戏创作的传统,《舞台姐妹》必然是绕不开的剧目。

海博:今年是上海淮剧团建团70周年,《金龙与蜉蝣》首演30周年。

《金龙与蜉蝣》也是都市新淮剧的第一部,对于上海淮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次复排和重新上演,也是今年一整年团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代表了上海上海淮剧人的艺术追求和态度。

复排的态度—以敬畏之心传承以现代审美创新“改”或“不改”,怎么改?似乎是每位参与经典复排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寻求标准答案的问题。

讨论中,无论是院团管理者还是主创人员都一致认为:每一次复排都是一次全新的创作。

但面对经典须有敬畏之心,重排经典需秉持守正创新、坚持本体的态度。

海博:首先,我真的非常感谢院团领导和老师让我这样一个青年导演担任复排重任。

接到任务后,我首先做的是对《金龙与蜉蝣》既往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我把自己关在资料室整整两个多月,把所有我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从编剧罗怀臻老师第一版《寻亲记》的剧本,到当时第一代“牛牯”做的排练场记,以及参加全国地方戏汇演时的录像、之后拍摄的同名淮剧电视连续剧都看了一遍。

建组会上,我的导演阐述也是在郭小男老师(《金龙与蜉蝣》首演版导演)的阐述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完成的。

排演的过程中,当年参演该剧的老师都到现场,给青年演员各方面的指点、传授心得。

整体上这次复排还是以敬畏的态度传承原版。

但是也会有一些创新和改动,比如舞台处理上会有一些细节变化,在配器方面,现代技术条件比30年前更好,我们也会充分利用,但整体不会失去那种远古时代的粗砺感。

学《曹操与杨修》 学尚长荣精神

学《曹操与杨修》  学尚长荣精神
略带 幽默的逗笑 ,有隐含杀机 的讥笑 ,有不设 城府的爽朗 笑, 有胜利后满足的笑 , 有开心 时舒心 的笑 , 还有森严的笑 , 如曹操对杨修说 “ 你也知道怕 死” 时一阵 “ 嗬嗬嗬 嗬” 的笑 .
体, 唱腔 脱耳动听。剧 中曹操的去三更后” 二黄 陕原板接跺板“ 祚衰 , 汉 群凶起狼烟滚滚” 反差之大 , 极具艺术感染力 。 念 自在剧 中也很重要 ,曹操一 出场就在 英年早逝 的谋 士郭 嘉墓前 慨赋诗 : 明月之夜兮 , 短松之 岗; 悲歌 廉既兮. 悼我郭郎 : 天丧奉孝兮 , 摧我栋梁 : 养女鹿鸣接念 : 从此天下兮 , 觅贤良; 难 曹 操复 念 : 哉 奉 孝 兮 . 哀 伏惟 尚飨 。 京剧舞台上很少有这样的念自, 这段诗 , 不是传统戏中
第四场曹操守灵, 乍听倩娘说是杨修请她 来送袍 时 , 他全身

曹操 的束缚 , 尚老师认 真阅读了《 三国志》 《 国演 义》 得 、三 , 出曹操 既是 雄才大略的英雄 , 又有 刚愎 自用 、 断专行 、 独 不
肯认错的统治者的性格缺陷的准确 定位。
颤, 肩头一耸 , 突出曹操此时 内心 的震 惊 , 然后让 营操 捧
人警醒的活力 。 真诚地希望锡剧越 来越 好 , 殷切地期 望锡剧
的风景无限美好!
表现出来。
属0 本与 角色
纵观 尚老师的三部曲, 剧本都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 人 物定位准确 , 几乎就是量身打造的。 尤其《 曹操与杨修》 中的曹 操既非传统京剧舞台上的奸雄 , 也不是郭沫若话剧《 蔡文姬》 中的理想化人物 , 而是一个独特的、 『 生格复杂的 、 活生生的人。
使 人毛骨悚然 。可以想 象 , 在这出戏成功的背后 , 他付 出了 多少艰辛 , 倾注 了多少年的艺术积累 !

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剧作、舞台与创作

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剧作、舞台与创作

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剧作、舞台与创作《曹操与杨修》是80年代推出的新编京剧,在剧作和舞台呈现上与传统京剧剧目有明显区别。

传统戏曲剧本是集诗词歌赋为一体的综合文学,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期间用诗歌抒情写意,一个可以反复品味的唱段优先于剧情推进。

若是以当下青年人的眼光看,传统戏曲的剧情就有些拖沓。

而《曹操与杨修》则明显不同,剧情起承转合步步推进,从两人初见如知己到产生隔阂,然后隔阂加深,最后走向毁灭,结构非常饱满,条理清晰。

其中矛盾冲突一环扣一环,确如西方戏剧理论所言,将曹操与杨修这两个人物摆在那,并不是作者要让悲剧发生,而是两人自己相互碰撞的结果。

剧中穿插了招贤者的戏份,可能因为人微言轻,仿佛是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这在之前的传统戏曲中还没有见过。

老师道明这样一个角色其实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最后杨修临死与曹操作最后一次交流,招贤者也作了最后一次评论:“他们两边都不明白,可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吗!”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角色发声,反衬了面对悲剧的无力感。

同为一代才人,一个身为领袖,生性多疑,一个身为部下,恃才放旷。

曹操生疑错杀孔闻岱是悲剧的引子。

面对这件事,曹操认为传出去会令贤才生畏,不敢前来,杨修则崇尚光明磊落,认为犯错是正常的,身为德高望重之人理应承担错误。

杨修坚持己见偏要逼曹操承认,间接杀害了曹操的夫人。

曹操打赌服输要为杨修牵马,杨修竟欣然接受,还觉得这是在维护领袖的言而有信。

从对话中也可得知杨修确聪明盖世,却总要正面争辩,不懂得给上级面子。

曹操因杨修才能而不忍杀他,杨修自以为曹操为图大业而不敢杀他,这样不稳定的联系终究不能维持。

杨修临死前与曹操对话,互指忘了本心,不解对方。

可见两人互相倾慕才华,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却大为不同。

各自坚持各自的道理,悲剧就不可避免,京剧中如此深刻的剧本是非常难得的。

在舞台呈现上,比较直观的是保留虚拟性的主要特征,改变一桌二椅的简陋摆设,加强了舞台道具和灯光烟雾效果的运用。

从《曹操与杨修》的舞美风格看历史的吊诡

从《曹操与杨修》的舞美风格看历史的吊诡

从《曹操与杨修》的舞美风格看历史的吊诡作者:姬令野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9期【摘要】《曹操与杨修》展现了一个恃才傲物的知识分子与一个生性多疑的领导者之间从合作到疏离,最终二人万事皆空的悲剧故事。

它所运用的出色的舞台美术设计为这一过程的呈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该剧舞台美术设计的分析,说明出色的舞台美术设计不但可以完成舞台布景功能,还能增加一出戏剧的深度,起到深化戏剧内涵的作用。

【关键词】京剧;舞美;心理时空;历史吊诡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24-01一、为全剧定下基调的舞美风格剧情开始时,整个舞台被冷光铺满,求贤官从舞台左侧走出,喊出曹操求贤纳才的计划。

求贤官首次出场是壮年,结尾时已是白发苍苍,他从壮年到老年的妆容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变迁,使舞台有了时间的流逝感,又为曹操招贤计划的荒废、重图大业的失败徒增了一层悲凉。

大幕拉开,曹操背对观众站在舞台中间,将士和侍从站其左右。

舞台风格非常具有写实感:郭嘉之墓并未以某个象征物代替,而是有墓碑、香炉、围墙、墓冢。

环绕在墓冢周围的,还有几棵凋零的松树,舞台后面的大幕布上,剧场用灯光营造了参天大树的阴影以及一轮巨大的圆月。

有皎洁的圆月和树枝的阴影作为背景,一开始就为本剧渲染了苍凉、沉重的色彩。

二、服饰对人生处境的体现杨修首次出场时的一身白衣表现了他的平民身份。

随着剧情的开展,杨修的衣着越来越偏深色,这表明杨修在走向更高权威的路上距离曾经的平民身份越来越遠。

在曹操为杨修牵马坠蹬一节,杨修除了衣服上深色的汉画装饰和黑色腰带以外,还多了一件黑色披风。

其衣着的复杂可与曹操比肩。

杨修虽身为主簿,却处处与曹操为难,直至令曹操为其牵马坠蹬,他这个狂傲的知识分子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因此,几乎同等华丽的衣着就向观众暗示了杨修恃才傲物的性格,也为接下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此外,黑色披风既昭示了天气的严寒,也在间接表明人生中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杨修距权力核心太近,招致的风险也就越大。

国粹京剧——赏析曹操与杨修ppt

国粹京剧——赏析曹操与杨修ppt

京剧中的 生
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 的演员,其中又可细 分为老生、小生和武 生。
老生
•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 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 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 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也 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 口上的表演功夫。胡须的颜色表示 了人物的年龄。老生在剧中一般注 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 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 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 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 方、庄重为基调。
《曹操与杨修》
片段欣赏
曹操念白
曹杨初遇 曹军祭墓 杀人辩白
京剧的角色行当
•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 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 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 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由于 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 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 的欣赏兴趣。
花旦
• 旦行中的“花旦”, 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 荡泼辣的青衣妇女, 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 念白,例如《红娘》 中的红娘.
武旦 刀马旦
• “武旦”和“刀马旦” 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 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 青壮年妇女,装扮和 武生差不多,也扎靠 服,她们多在剧中扮 演女侠、女将甚至女 仙、女妖等。武旦和 刀马旦的表演往往还 伴随着热闹的锣鼓点, 烘托场上的气氛。
京剧中的旦
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 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 行当,正旦、花旦、 老旦、刀马旦等等
正旦(青衣)
• 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 的妇女称为“正旦”, 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 衣”,这就是因为正旦 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 的长衫而得名。 •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 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 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 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京剧艺术为例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京剧艺术为例

标题:京剧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

它以独特的唱腔、身段、脸谱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追求。

然而,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京剧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对传统的尊重与坚守。

我们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京剧课程,让更多青少年接触、了解并热爱这门艺术,使其得以薪火相传。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保存和传播京剧经典剧目,让传统在京剧舞台之外也能得到广泛而持久的流传。

其次,京剧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鼓励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和探索,将现代元素融入京剧创作之中,如结合现代生活题材、使用现代舞台技术等,使之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共鸣。

例如,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就是成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成功案例,不仅保留了京剧的韵味,还通过现代视角解读历史人物,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深度思考。

总结来说,京剧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寻找与时代接轨的创新路径。

唯有如此,京剧这一国粹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破浪前行,永葆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曹操与杨修》戏剧鉴赏总结报告

《曹操与杨修》戏剧鉴赏总结报告

戏剧鉴赏总结报告——《曹操与杨修》京剧剧评汉相曹操八十三万兵败赤壁,仗败得窝囊。

于是招贤纳士,重图大业。

第一场,曹操携众将及鹿鸣女儿去给昔日爱惜的贤士—郭嘉扫墓。

不禁叹惋“天丧奉孝兮,催我栋梁”,“你若不死,我焉有赤壁之战哪。

”鹿鸣小女附曰:“从此天下兮,难觅贤士”。

众将领便纷纷让丞相保重,且拥护奉承曹操:如此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必然闻风来投。

公孙涵夸赞鹿鸣小女;”中原才女果然名不虚传。

”从这一点,我觉得从侧面表现了,曹操早已习惯手下将士的奉承与拥护,为最后的众将领纷纷为杨修跪拜求情,而让左右为难的曹操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斩杨修。

在曹操为贤士郭嘉扫墓之日,杨修“半壶酒一囊书”,与书童一起来祭奠郭嘉。

却被书童告知,郭嘉先生的墓台已被人祭扫过,墓台还是热的。

这引起了杨修的思考。

后来书童说是曹操来扫的墓,于是便对曹操的胜负分析了一边,并得出:曹操要想力挽狂澜于既倒,求贤纳士谋略高。

这时曹操换便装出来,连声夸赞杨修说得好,说得好。

继而试探杨修为何不投在曹操的麾下,以展济世之才。

其实杨修早已识破眼前的老先生就是曹操,故问,“既然老先生这么想让我投奔曹操,那要让曹操封我一个什么职位呢?”曹操连续说了两个都被杨修否决了,曹操因此犯难想不出更加合适杨修的职位。

这时,杨修却说要当曹操的仓曹主簿官。

曹操当时甚是惊讶,杨修一语道破曹操军营的情况与补救方式,令曹操感叹,愿洗耳恭听杨修的富国之策。

杨修却假装对牛弹琴,不愿说出,曹操大笑,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杨修大笑,杨修也说出了自己心里也想为曹操效力。

曹操与杨修互相大笑,他两相见恨晚。

这时公孙涵来了,并对杨修以一种不愿搭理的态度,催促曹操赶紧上马回府,可是曹操要与杨修安步当车,拒绝了公孙涵。

曹操礼贤下士的态度更让杨修坚定了为曹操效力,鞠躬尽瘁。

曹操与杨修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杨修自然举荐了一位可以帮助曹操的人。

谁知是与曹操有杀父之仇的孔闻岱。

第二场,因是杨修举荐,曹操遂不计前嫌,让孔闻岱做了杨修的从事。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看京剧《曹操和杨修》有感初中变学过课文杨修之死,自己也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以前,印象中的杨修桀骜不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印象中的杨修之死也是因为曹操“忌才”。

《三国演义中》中:“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然后,通过六个小故事来印证了他的观点。

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由杀死了杨修。

以前看这些也就是看了,没有深入思考。

但是,《三国演义》有明显的作者主观倾向,作者借杨修之死贬曹操妒贤嫉能。

但看过老师介绍的京剧《曹操与杨修》之后,对二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剧中曹操并不是一个妒贤之辈, 恰恰相反, 他倒是一个惜才之主。

剧本末场, 月圆之夜, 曹、杨在刑场斩台上一番对白归结全篇, 又与头场郭嘉墓地两人初识的情景呼应。

曹操:德祖哇, 老夫实在是不想杀你呀!杨修:你实在是三次要杀杨修!曹操:请问这一?杨修:丞相杀孔闻岱时, 已经有意杀我, 此乃一也。

曹操:二呢?杨修: 你假称梦中杀人, 被我点破, 你又有诛我之心, 此乃二也。

曹操: 这三?杨修: 踏雪巡营, 你为我牵马坠镫, 乃是三也!曹操: 杨主簿啊! 三次要杀你的是曹操, 三次不杀你的也是曹操, 我已费尽苦心了! 今日, 我也实实在不想杀你, 却又不得不杀。

曹操有妒贤忌能之念, 更有爱才惜才之实。

杨修也是咄咄逼人。

曹操为了完成平定天下的大业,自我克制, 委曲求全,还是难能可贵的。

尤其是倩娘送衣是受杨修指使, 杨修意在揭穿他梦中杀人之谎, 曹操不得已杀妻圆谎。

但曹操却是安抚笼络, 将鹿鸣女许配杨修为妻。

曹操也背唱云:“杨修机谋实少有,料事如神世无俦。

若留他为老夫运筹帷幄, 他定能妙笔写春秋。

”可见不是曹操妒贤忌能杀了杨修。

狂放不羁、恃才傲上,即便在今天也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何况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 君臣之间等级森严, 不得逾越。

杨修虽才高八斗,却跟郭嘉不一样,奉孝病死,曹操哀痛不能自已,言“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精选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精选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精选01鲁迅曾说:一部好剧能引出一个话题,这话我非常赞同。

(我TM什么是时候说过?——鲁迅)这部《曹操与杨修》就是如此精彩,不同于传统戏曲角色的扁平化处理,戏中的曹操与杨修都是多重复合体,而由此而生的恩怨爱恨就更加复杂。

所以《曹》不但剧情精彩,还蕴涵深意,寓意广博。

好剧能吸引人,能引发深思,能让许多人对剧中展现的情感与矛盾产生共鸣,当然也能因为这些共鸣而推人及己,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脑中发散出更更多的看法。

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上映,我想给这对老少赋予一个更新的身份。

让我们来聊聊曹操和杨修的人物特点。

此剧中塑造的曹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奸雄,他拥有权势型人格却偏偏才华横溢,电影中的他兼具感性的文艺人与作为理性的领导者的双重资质。

而曹操种双重性完全决定了曹操作为领导者的命运:一方面造就了他懂才惜才善于用才,不仅能看到下属的优点,也可以最大化的发挥下属的才能;但他作为的领导也会出现专横与多疑,不仅由此引发了许多下属的悲剧,也因其没有在自己的领域没能最后登顶。

就像是千百个理想创业者的奋斗史,在感性与理性的两端来回踱步,最终倒在自己的性格弱点之处。

可爱可恨,可惜可叹。

而以杨修为代表的士阶层和现今的白领就更为相似。

智能型人格的他年少有才而不够老辣,信奉理想主义,有远大的抱负,对其同样才学甚佳的领导拥有知己般的期望,却对领导的另一面毫无知觉。

不是所有事件都有黑白曲直,你可能为求业绩而不惮顶撞上司,你可能也为同事兄弟的冤屈怒发冲冠,可能你的世界相对单纯而美好,却料想不到现实层面的乌云密布,也小看了领导的打雷闪电。

有一才而藐天下的你,可能因为那些不在意的小事早已把那个曾是知己的领导逼成你最危险的仇敌。

不要以为这些事情只是个例。

人的性格可不像科技一样进化,像曹操与杨修这样的典型人格千千万,千年后这些矛盾仍在数不清的地方不断的上演。

在一个个商海战场的漩涡中,谋事与谋人的矛盾的上司与下属就是这样通力合作又明争暗斗着,表面相似的两人可能根本不是一路人,可能即使斗到结束,也未必彻底知晓对方真正的心思。

重建戏曲生命之船——马博敏谈戏曲经典复排的意义与启示

重建戏曲生命之船——马博敏谈戏曲经典复排的意义与启示
再则,经典剧目的再现也体现出对作品的再审 视。很多当时都是新作品的剧目,多少年以后变成
传统戏、骨子戏,这些作品能够在艺术长河中积淀 下来形成璀璨的结晶,正因其创造者都是造诣深厚 的艺术家。经过他们的反复打磨,这些剧目在艺术 上达到极为可观的高度和精度。
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剧种能够走到今天得益 于传承的力量。京剧无论文戏还是武戏,都有一大 批剧目传承下来,代表不同流派的表演风格。周信 芳先生较早就去世了,如何要麒派艺术一直活在舞 台上?见戏见人,作品和演员都要得到观众的认同。 传统戏曲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 , 由师父与徒弟之间 传承,所以真正能领略到周信芳表演的一批弟子们 个个光彩夺目。中国戏曲是靠剧目积累和流派继承 不断丰富起来的,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习 近平同志说“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回到经典创作的 轨迹,守正都做不到,创新一定也无从谈起。后人 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传承发展下去,我国戏 曲艺术才会发扬光大。
从事戏曲事业需要热爱,需要以理想和信念来 支撑,需要戒除浮躁和功利心。如果传承只是为了 拿到国家专项拨款,利益驱动,那就偏离了传承的 初衷,违背了“守正创新”宗旨。
我 们 期 待 戏 曲 艺 术 能 够 进 入 真 正 的“ 良 性 循 环”:有国家扶持,有观众热爱,有优秀的演员、优 质的剧目,这样才能真正利于戏曲发展。也只有在 “良性循环”的局面下,经典剧目才能生生不息地活 跃在舞台上,真正彰显出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上海艺术评论》:马老师可以谈谈经典复排对 戏曲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吗?
马博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戏曲有它的 艺术特殊性。虽然几乎所有艺术形式都需要传承, 需要以经典形式的再现,但是传承对戏曲艺术尤为 必要。几百年的戏曲发展史,哪个剧种如果失传了 自己的代表作、经典作,这个剧种一定难以存活, 因为经典复排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很多地方戏 曲就是因为没有传承剧目,最后渐渐失传,导致整 个剧种消亡。经典作品是戏曲的生命之船。

京剧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京剧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京剧曹操与杨修观后感这戏一开场,曹操和杨修就跟两块磁石似的,相互吸引可又互相排斥。

曹操呢,那是一方霸主,威严得很,一亮相就带着股子霸气。

可杨修也不是省油的灯,那聪明劲儿就像脑袋上顶着个小太阳,晃得人眼晕。

先说这曹操,演员把他那种复杂的性格演得透透的。

他爱才,就像猫看到了鲜鱼,对杨修的才华那是垂涎三尺。

可是呢,他又小心眼儿,容不得杨修老是比他聪明,就像那种自个儿家的孩子老被邻居家孩子比下去的家长,心里窝着火。

每次看到曹操那眼神,一会儿欣赏,一会儿又透着算计,我就觉得这角色太立体了。

他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从捋胡子的小动作到大声呵斥的大动静,都像是在我心里挠痒痒,让我忍不住去琢磨他到底在想啥。

再说说杨修,这人可太有意思了。

聪明得都有点过头了,什么事儿都能看透,还老忍不住显摆。

就像那种考试总考第一的学霸,还老是拿着满分卷子在你面前晃悠。

他一次次地猜中曹操的心思,我都能感觉到曹操背后的小火苗蹭蹭往上冒。

而且杨修那身段,特别有韵味,举手投足间都是那种读书人的清高和傲气,就好像他不是曹操手底下的谋士,而是个随时准备给曹操上课的老师。

戏里的情节也特别抓人。

像“鸡肋”那一段,杨修从曹操说出的“鸡肋”两个字就猜出曹操想退兵,还自作主张地让士兵们收拾东西准备走。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曹操那脸变得比翻书还快。

看着曹操生气的样子,我又觉得他可怜,好不容易当回老大,还老是被杨修看穿心思,这心里得多憋屈啊。

可杨修呢,他觉得自己没错啊,还振振有词,我就想,这人咋就这么轴呢?就不能给领导个台阶下?这戏里的服装和道具也特别讲究。

曹操那一身行头,一看就是大老板的打扮,长袍大袖的,威风凛凛。

杨修的衣服虽然没有曹操那么华丽,但是透着一股书卷气,简单却很有格调。

那些兵器、桌椅什么的,也都很精致,就像真把那个三国时期的场景给搬到舞台上了一样。

整个戏看下来,我就感觉这曹操和杨修就像两个刺猬,想互相取暖,可身上的刺老是扎到对方。

他们俩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像是两种思想的碰撞。

从尚小云到尚长荣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从尚小云到尚长荣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人物PEOPLE\公/ 1961年,尚小云(左二)和他的夫人、儿子尚长荣(左一)、孙子在一起。

尚小云和尚长荣父子都是京剧创新路上的先行者,尚家父子在台上是表演艺术家,在台下是戏曲教育家,不仅培养京剧人才,还担起了京剧传承的重任从尚小云到尚长荣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文I徐淳年是尚小云诞辰120周年,也是尚长荣从艺70周年。

尚小云是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尚长荣是尚小云之子,是当今中国京剧净行的杰出代表。

回顾尚家父子二人走过的艺术道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饰演的行当不同,但他们的艺术追求、传道精神、爱国情怀始终一脉相承。

一切为了人物、为了戏尚小云和尚长荣父子都是京剧创新路上的先行者。

他们从剧目到表演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

尚小云编演的《云殚娘》是一出以苗族、瑶族生活为题材的新戏。

他极富创造性地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苗族的巾帼英雄。

尚小云根据印度传奇故事编演的《摩登伽女》是一出颇具异国风情的新戏。

他饰演的摩登伽女,头上烫发,身着印度风格的服装,脚穿丝袜,足蹬高跟鞋。

1927年7月23日《顺天时报》公布“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最后之结果”,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得票6628张,名列第一。

尚小云根据王昭君赴匈奴和亲的故事排演了新戏《汉明妃》。

曰军占领东北三省后,尚小云怀着强烈的128丨国家人文历史爱国之情排演了新戏《梁红玉》。

尚长荣继承了父亲的创新精神,在新时期创排了新编历史戏《曹操与 杨修〉X〈贞观盛事M廉吏于成龙》,这 三出戏被誉为“尚长荣三部曲”。

《曹操 与杨修》对曹操做出全新的人物重塑,体现了新时期戏曲发展对人性的深入 剖析;《贞观盛事》展现的是怎样说真 话、求真理;《廉吏于成龙》具有反腐 倡廉的现实意义。

这三出戏都用以古 鉴今的方式反映了时代精神。

他还成 功地塑造了京剧《歧王梦》中歧王这一 独特的艺术形象,这出戏改编自莎士 比亚戏剧《李尔王》。

他将《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X贞观盛事》拍成3D全 景声电影,使传统艺术借助新进的科 学技术绽放出时代的光彩,使京剧走 向更广阔的世界。

看戏,看人生

看戏,看人生

看戏,看人生——《曹操与杨修》赏析日月灯,江海油,风雪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生,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多少角色。

中华上下五千年,徜徉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你会被这样一种文化深深吸引,它的歌唱时而雄浑勃发,时而清丽怡人;它的舞蹈简明而不失逼真,甚至一个眼神也那么富有韵味;美术造型精美而不失典型化,脸谱是它的显着标志,黑红青蓝无一不体现着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这就是中华国粹——京剧。

而在京剧那灿烂的银河中,有这么一颗明星,极为璀璨夺目,它就是《曹操与杨修》。

这部戏剧堪称新时期戏曲剧目的典范之作,全面展示了京剧改革的新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度和水准,经过众多大师的精心雕琢后,成为新时期以来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懂得京剧的朋友都知道,京剧往往取材于历史而又高于历史,京剧从历史或小说中裁剪人物和剧情,但通过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历史的同时,升华了其中人物的感情,揭示了某个时代的文化,深刻了观者的认识,或审视历史,以史为鉴,或借古讽今,表现对现实的思考〃〃〃〃〃〃同样,《曹操与杨修》也是如此,它取材于《三国演义》,紧紧围绕着人才问题展开戏剧冲突,通过曹操与杨修由相识、相知到相悖、相离的一段际遇,触目惊心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压抑人才,扼杀人才的残酷现实。

然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曹操与杨修》通过不断加工修改,深入揭示悲剧的根源,不仅揭露曹操所体现出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弊病;而且着力挖掘人性的弱点,使悲剧意蕴更加深长浓重,涵盖面更广。

要想深刻的理解好《曹操与杨修》这部戏剧,我个人觉得首先得认识那段历史,认识曹操。

大家通过《三国演义》等小说所了解到的曹操大都是奸诈阴险的枭雄,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在大动乱的年代起到了推动中国统一的历史作用,尽管他人性和道德上有许多缺憾,虚伪,奸诈,但他同样沉稳大度,才具极高,识才,爱才,惜才。

这部戏剧讲的是曹操赤壁鏖战兵败后的一段历史。

在赤壁兵败后,为了重振雄风,曹操真心实意地招揽天下贤士辅佐自己。

传统文化,智慧之光:国旗下的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智慧之光:国旗下的文化传承

标题:智慧之光——国旗下的文化传承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在这个灿烂的日子里,我们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文化传承。

你们是否曾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又是否在夕阳的余晖下,思考过传统的力量?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我们的根和魂,关于那些在国旗下生生不息的文化故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代代人智慧的结晶。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的传统文化,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

从汉字的创造,到四大发明的诞生;从诗经的吟唱,到敦煌的壁画;从茶艺的静谧,到京剧的激越,每一处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

让我们以京剧为例,这门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京剧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步伐,都是对古代礼仪的再现。

它的声音,穿越了时间的长河,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

但是,这样的文化遗产并非一成不变。

在现代社会,京剧也在不断创新中寻找新的生命力。

比如,现代京剧《曹操与杨修》,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年轻观众的目光。

而在谈到文化传承时,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孩子们的课本中,传统文化的比重逐年增加。

他们学习书法,了解节气,背诵古诗,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接触并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但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除了教育,科技也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式来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

数字博物馆、在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这些前沿科技的应用,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文化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曹操与杨修》看京剧的传承与发展看罢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发觉自己也渐渐地对京剧产生了兴趣。

虽然作为一个门外汉,有些专业性的内容还是无法看懂,但是从心底里油然产生了一种“京剧也蛮好看”的念头,这是以前在看其他比较传统的京剧时不曾有过的。

为什么这部京剧对我这个年轻人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是因为其蕴含的传统韵味还是它所引入的新元素呢?
对于《曹操与杨修》我觉得吸引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曹操与杨修》在开场时就运用了一个新手法,通过一个招贤者夸张的念白来展开故事:“汉相曹操,兵败赤壁,招贤纳士,宏图大业,招贤呐……”。

而且在整部戏中每一幕都由招贤者的招贤来开头,还从招贤者的变化——从黑发健壮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预示时间的流逝,也预示着曹操与杨修之间矛盾的升级。

在戏中招贤者不仅是一个介绍背景,穿插各幕间的“引子”,他还扮演着一个旁观者似的人物,通过他的口来表达出大家心中的所思所想,引起大家的共鸣。

比如曹操对杨修说出夜梦杀人误杀孔闻岱后,两人第一次出现矛盾,这时招贤者喝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招贤纳士,一片诚心,招贤啰!招贤啰!”由此来讽刺曹操心中对招贤之士所谓的“诚”。

其次,是演员在表演时所表现出来的真情打动了我。

曹操在郭嘉墓前悼念郭嘉时的伤感与惜才之情;杨修在闻知好友孔闻岱劳苦功高却被曹操斩杀时的心寒之情;曹操在灵堂前与夫人诀别时诉说着自己想一统霸业的雄心壮志以及不得不牺牲夫人的自责与愧疚之情;倩
娘为了曹操的大业甘愿牺牲自己性命的深切之情;最后曹操和杨修在刑场促膝谈心时曹操的不舍却又不得不杀的无奈之情以及杨修抱负得不到施展自觉遇主不明的悲叹之情……戏中人物表现出来的真情让我心底产生了触动,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心情也随着他们的感情变化而变化。

以往的传统京剧多注重于叙事,在表现人物感情方面比较不足,主要靠的是精湛的功底来吸引观众,而《曹操与杨修》在表现人物感情的方面比较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是它比较吸引我的一个方面。

最后,《曹操与杨修》这部戏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主要的是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

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曹操不再是以往戏台上出现的那个奸佞小人,他对手下有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也有担忧手下背叛的疑虑之心;他有为成大业不顾牺牲一切的霸者之气,也有疼爱妻女的柔情之意。

杨修也不再是一个恃才放旷的意气书生,他有对曹操知遇不惜肝脑涂地的忠心,也有对曹操不听劝告而让曹操为其牵马坠镫的傲气;他既有对妻子鹿鸣女的深切爱意,也有为了替好友孔闻岱找寻公道而设计曹操的耿直。

这出戏给我们呈现了两个饱满的复杂的矛盾集合体。

我无法说出曹操与杨修走向最后的悲剧是谁的过错,我只看到了两个真性情的人。

诚然这些比较新颖的方面吸引了我,但是同时也不能抹杀京剧的基本功底的作用。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行当,如果在唱腔上没有下过苦功夫,那么是没有办法演好这出戏的。

比如杨修在讲诉孔闻岱栉风沐雨奔波劳累时的表演,曹操和倩娘
在诉别时的表演,以及曹操为杨修牵马坠镫时的表演,还有演员那饱含韵味的念白、唱腔,如果演员的功底不行,是无法将剧情表现地如此生动、如此吸引人的。

那么到底是传承下来的基本功底重要还是引入的新颖元素重要?由此不禁想起老师上课提到的问题:怎么看待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京剧现在缺乏市场和观众是因为它传承地不好还是它创新地不够呢?在当今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下京剧是该坚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该迎合潮流做出一番改变呢?
京剧是我们文化中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自四大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

京剧韵味醇厚。

它的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无数艺人的实践与积累,构成了一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这些饱含传统韵味的内容与京剧的精髓所在通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使京剧老而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之上。

但是这些东西专业性比较强,普通观众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京剧里的有些内容不一定符合现代的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京剧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市场。

所以对于京剧来说,的确需要进行一些创新和改变,为其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使其能保持活力。

如果一味地死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底子,那么京剧势必会像那么老祖宗一样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最终只能出现在博物馆里。

但是对京剧的创新也并不是盲目地改变,不能完全否定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以及它所要表述的一些传统道德思想。

现在有些人嚷着京
剧要改革,但是他们却不清楚哪里要改,该怎么改,只是一味的批判传统的京剧。

这样的做法同样会使得京剧失去其精髓,失去活力和魅力,最终京剧也将消逝。

那么该如何处理好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呢?
对此,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移步”就是要改革发展,要有所创新;“不换形”不是指表层的形态而是指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

“移步”是手段,不“移步”,京剧表演就会僵化凝固失去活力,通过“移步”,京剧的程式化能够更加地灵活多变,更具有可塑性。

但是,京剧表演的程式化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经过高度提炼的表演艺术,所以在“移步”的同时,还必须“不换形”,才能保留京剧艺术的精髓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就像京剧《曹操与杨修》,它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戏剧冲突,同时它还刻画了复杂的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具特色和饱满性,但是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京剧中最根本的程式化表演来表现的。

演员在戏中灵活地运用了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在刻画鲜活的人物的同时又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和深厚功底,表现出了京剧的精髓所在。

在我看来,在当下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缺少一座桥梁,缺少一个对京剧有深入研究得其精髓同时又对观众品味有所了解和体会的人来衔接好京剧的传承与创新。

一些老艺术家和老戏迷们坚决维护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更改,认为改了京剧就不再是京剧了;而一些年轻观众则认为那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太过于陈旧了,要全部改掉,才
能迎合大众的市场。

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

对于京剧本身来说,它当初本来就是糅合多种戏曲元素,博采众家之长而形成的。

在其几百年的传承中也是不断地创新和改变才保持活力与魅力的呀。

同时来说,如果那些去改革创新京剧的人对京剧一窍不通,根本不明白其精髓所在,那么他们创新出来的不过是冠着京剧之名的其他东西罢了。

所以说在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缺少一座桥梁。

想当初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有着莫大贡献的京剧大师谭鑫培和王瑶卿,不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么?谭鑫培的独特唱腔集众家之长,广泛地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不露痕迹,又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

而且他在演唱时也善于突破,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

谭鑫培在演戏时时注意着对戏中唱词还有表演艺术上的加工和改革,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榜样。

王瑶卿更是颇具创造精神,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而且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改革。

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而且他还为京剧事业育才授业,四大名旦均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成为一代佳话。

对于京剧的传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必须对其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发现其精髓所在。

在此基础上对京剧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持京剧的“本质”,才能在“移步不换形”之下把京剧更好地发扬光大。

京剧丰富的表演程式在表现剧情和刻
画人物形象时是取之不尽的,运用程式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只要遵循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必一成不变,也不需全盘推翻,要在传承中有所创新,要在老树上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曹操与杨修》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相信以后在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中会有更多的“桥梁”出现,京剧也将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