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87/72 适用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石油工程技术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普通化学是化学的导言,它包含了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是现代大学生应该普遍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是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非化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这些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以及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日后能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
1、了解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方法及其相互换算;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以及有关的计算;掌握溶胶的基本性质,溶胶的双电层结构和聚沉。
了解乳状液的形成、鉴别与应用。
了解高分子溶液的双重性及其对溶胶的保护与敏化作用。
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非电解质的溶解与沉淀等几大平衡,并熟练掌握有关计算。
2、掌握常见的热、功、焓、吉布斯自由能、熵等热力学函数,掌握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能运用自由焓判据判断反应的自发性;熟悉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了解反应速度理论;了解反应的可逆性,掌握化学平衡定律,化学反应等温式,了解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及其应用。
3、明确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特殊性,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和排布规律及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熟悉各类化学键的形成与特点,重点掌握共价键的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熟悉分子间力、氢键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力和技能方面:
通过对普通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普通化学实验课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规问题,能独立的完成基础化学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综合性性设计性实验。
三、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普通化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重要作用,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讲授重点难点:普通化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普通化学研究的对象和重要作用;
2、化学与各专业课程的关系;
3、普通化学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学习方法。
第一章、物质的状态、溶液和胶体(7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物质常见的三种存在状态及其各种状态的特征和相互转化规律。
使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有关计算;掌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内在规律、有关计算;了解溶胶的形成和性质,掌握溶胶的胶团结构的书写,稳定性、聚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乳状液的形成、类型和应用;简单了解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讲授重点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内在规律、有关计算;溶胶的胶团结构及结构式的书写,溶胶的稳定性、聚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2、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常见物质存在状态的概念及特性;
3、溶液的组成标度;
4、稀溶液的依数性;
5、强电解质溶液简介;
6、胶体分散体系;
7、乳状液的形成、类型和应用。
第二章、原子结构(7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理解波函数、原子轨道及其图形、几率、几率密度、电子云及其图形、电子层和能级的概念,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物理意义、应用,熟悉电子填充顺序,会运用核外电子排布原理按要求写出常见元素原子的电子组态;了解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掌握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性质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讲授重点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特征;波函数、原子轨道及其图形、几率、几率密度、电子云及其图形、电子层和能级的概念;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物理意义;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性质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简介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三章、化学键与物质结构基础(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粗略了解离子键理论,熟悉共价键的形成、本质和特征;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会运用两理论推导一般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掌握分子间力、氢键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讲授重点难点:共价键的类型、形成、本质和特征;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以及运用两理论推导一般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分子间力、氢键的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离子键与离子型化合物;
2、共价键的类型、形成、本质和特征;
3、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其运用;
4、分子和离子的极性与极化;
5、分子间力和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晶体结构简介。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各种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熟练运用各种方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熵、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反应标准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能熟练运用自由能判据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掌握Gibbs~Helmholtz公式,化学反应等温式及其计算;
讲授重点难点:热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计算。
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以及运用自由能判据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Gibbs~Helmholtz公式、化学反应等温式及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热力学基本概念;
2、热力学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3、化学反应热效应及计算。
4、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和熵;
5、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计算及自由能最低原理。
第五章、化学平衡(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可逆反应,熟悉平衡常数的表达方法、化学平衡定律、不同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能正确判断反应进行的限度,并能熟练计算;掌握浓度(或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讲授重点难点:有关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常数;
3、多重平衡原理;
4、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了解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初步了解
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掌握浓度(或压力)、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熟练运用阿仑尼乌斯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讲授重点难点:基元反应、反应级数、活化能等有关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浓度(或压力)、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运用阿仑尼乌斯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七章、酸碱反应与酸碱平衡(10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掌握水的离解平衡、PH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常见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平衡、缓冲溶液及其计算。
讲授重点难点:酸碱质子理论;PH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常见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平衡、缓冲溶液及其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酸碱质子理论;
2、水的质子自递反应及水溶液的PH值;
3、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酸碱离解平衡的移动;
5、缓冲溶液及有关计算。
第八章、沉淀反应与沉淀溶解平衡(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掌握溶度积的计算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讲授重点难点:溶度积的计算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
1、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2、溶度积和溶解度;
3、溶度积规则;
4、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普通化学实验(21学时)
实验课基本要求:
1、使学生熟悉化学实验及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实验数据,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素质。
2、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够合理布置实验台面,统筹安排实验过程;熟练掌握化学常用玻璃仪器的性能、规格、洗涤和使用;基本掌握化学实验中的洗涤、加热、分离、试剂取用等基本实验方法;了解常用化学仪器的性能、使用和维护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初步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实验、独立进行实验以及独
立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实验部分
()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实验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基本操作与技能练习;2、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3、物质特性常数的测定;4、独立设计与综合性实验。
每个实验3学时,开设7个实验,共计21学时,具体实验项目如下:
1、基本操作与技能练习;(3学时)
2、溶胶与乳状液;(3学时)
3、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3学时)
4、瞬时反应速度的测定;(3学时)
5、缓冲溶液;(3学时)
6、水质的检验;(3学时)
7、粗硫酸铜的精制。
(3学时)
五、学时分配
六、参考教材
[1]杨苑臣、夏百根主编,《普通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
[2] 西南农业大学廖家耀主编《普通化学实验教程》(自编),2006年8月。
[3] 杨苑臣、夏百根主编,《普通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
[4]西南农业大学魏素清主编,《普通化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3。
[5]唐有祺、王夔主编,《化学与社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6]王佛松、王夔、陈新滋、彭旭明主编,《展望21世纪的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0.5。
[7] 沈光球、陶家洵、徐功骅编,《现代化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
七、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试课,学生成绩组成为三部分:理论课期末考试卷面分占本门课总成绩的70%;平时组织纪律、作业等分数占本门课总成绩的10%;实验课成绩占本门课总分的20%,实验课不考试,每次实验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纪律和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以百分制综合评分。
学期结束,全校组织统一的理论课期末闭卷考试,主要依据《西南大学普通化学试题库》组成A、B卷,A卷为期末考试题,B卷为补考试题。
由学校考务科统一安排考试,教研室所有任课教师集中以流水作业方式进行试卷评阅。
赠送以下资料
《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3D打印技术
课程编码:1100001120
学分及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作者:高帆《3D打印技术》著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1.本课程属于设计类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走近3D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
因此,3D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因此,走近3D 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
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3D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 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技术的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形成初步的3D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 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习3D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借鉴中模仿,在模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增强社会,生活,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科学理论精神和技术素养。
2、Cimatron单机版软件的安装
3、切片软件Cura的安装
利用资源:
网络资源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学分与学时
本课程为1个学分,共12学时,安排在四、五年级进行。
(二)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室、网络资源、建模软件。
3D打印机、打印耗材
(三)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探索实践、教师讲评、学生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形式
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以出勤率+课堂表现+3D建模实践+3D作品评分几个方面的总体情况来进行测评。
(二)评价内容
建议: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还应重视活动中各种能力方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