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类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类课程设计模式研究【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应用类课程传统课程设计的深入分析,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应用类课程设计中主要存在重知识体系轻工作过程、重理论学习轻能力提高、重课堂讲解轻任务驱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类课程设计的五个关键要素,即工作任务提炼、职业能力分析、学习内容梳理、工作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学习,将上述五个关键要素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形成新的课程设计思路,以落实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课程设计工作过程项目管理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培养目标是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为即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后者则更注重对培养对象研究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其课程设计上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技能的提升,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到社会,实现教育培训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较晚,在相关的教育思想、教材编写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仍然留有传统教育模式很深的烙印,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尤其是在课程设计方面,还没有把“基于工作过程”这一核心要求融入其中,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授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很难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
求。
|
1.重知识体系轻工作过程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以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为轴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授课过程往往以整个知识体系的演变为轴线,并围绕这一轴线向学生讲授整个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课程设计的思想尽管可以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但却无法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无法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相联系来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以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因此,改变课程设计的思路,必须从基于工作工程入手,以实际工作的过程为主线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2.重理论学习轻能力提高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职业能力的提升,但是我们在整个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方面强调理论的讲解,花费大量的课时对理论知识进行细化、分解、讲授,从而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所有对于这门课程是否学习合格的考核标准都建立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上,也正是这种传统的考核体系和内容进一步强化了重理论轻能力问题,最终就造成学生理论知识背得住,实际操作不知道的“眼高手低”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从课程的讲授、重点的强调、考核的方式上来改变这一现状。
3.重课堂讲解轻任务驱动
“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之所以不好,不在于老师讲的太多,而
在于教育主体的混淆,我们往往强调教师在课堂的主体性和权威性,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因此教师讲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果我们不去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去设置场景、模拟案例,就无法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教育与工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任务驱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满堂灌”授课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之中,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对于保障课程设计能否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合格的高职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是课程设计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能从本质上把握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就无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落到实处。
因此,针对传统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来分析如何通过把握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从而确保课程设计能够与实际工作间保持一种联动,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真正的具备对应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主要包含五个关键要素:工作任务提炼、职业能力分析、学习内容梳理、工作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学习。
这个五个要素在课程设计中既有前后的逻辑顺序,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模型。
如下图所示:
由上述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对课程设计的五个关键要素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才能确保“基于工作过程”这一要求落实到课程设计之中。
下面我们逐一来探讨如何通过上述五个关键要素来达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目标。
1.工作任务提炼
对于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而言,其首要的工作不是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而是对该门课程所对应的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提炼,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懂得如何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还学会怎么利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去完成相应的工作。
所以说工作任务的提炼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和基础,缺少了这一步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有了工作任务提炼,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就找到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把我们要讲授的课程知识融入其中,从而达到课程的目标。
2.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提升是我们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无论是课程知识的讲授或是工作任务的完成,其实质都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职业能力分析使我们课程设计的核心,失去了职业能力分析,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就失去了目标和价值。
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也就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哪些职业能力能够得到提升,通过这些职业能力的分析,为我们的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也就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哪些职业能力能够
得到提升,通过这些职业能力的分析,为我们的课程设计找到目标和行动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成绩检验的标准。
3、学习内容梳理
通过任务提炼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后,我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就需要我们将这些目标和方向进行分解和细化,这就是学习内容梳理。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梳理,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进行细化和分解,落实到相应的学习内容上。
学习内容梳理的过程,也是对课程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和重构的过程,从而将相应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课程学习目标体系,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最终达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的。
4.工作情景模拟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以尽量减少学生融入实际岗位所需要的时间是我们课程设计必须把握的主线,这就需要我们突出工作情景模拟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工作情景,将相关的学习知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知识学习和完成工作的同步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具体的工作情景,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消除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一经常被诟病的教育问题。
5.分组讨论学习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中从事不同的岗位,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与其他人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工作,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入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学习即可以通过自愿的方式组成小组,也可以采用随机的方式组成小组,还可以按照座位相邻的原则分配小组,无论哪种方式对学生来说都是对未来现实社会和工作的一种体验,在小组的学习中不但学会知识,同时还学会配合,学会如何融入到一个新的组织中,并承担一定的角色。
此外,分组讨论学习也是让学生融入课堂,回归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总之,基于工程的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工作过程对课程知识进行重构,形成新的学习目标、知识体系和授课方式,从而架起学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通过消除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快其融入社会的速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4,10
[2]袁玫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08,4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
[4]黄伟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j].计算
机教育,2007
[5]秦迪.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