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绪论
法学
法学的概念
法学的性质
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思维及其特点
法理学
法理学一词的含义及演变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第一节法学
一、法学的概念
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依特定的概念、原则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

法学是一门实践知识,是实践之思。

二、实践性构成法学的学问性质
1、法学研究总指向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
法制兴则法学繁荣;法制衰则法学不振
2、法学具有事务性
关注、面向现实的世俗生活
寻找法律法律解决方案
确立法律的基本原则
为法律决定做出合理有说服力的论证
3、反映人们经验理性的学问
法律经验、知识、理性和智慧
4、法学是职业法学家的知识体系
语言冷静、刚性、简洁、合逻辑
5、研究的是一门价值性事实
价值意义的事实,反映人生观世界观
三、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现象
1、法律制度
2、社会现实(社会生活关系问题)
法律意义、法律的关联性
例如:好友的背信弃义(放弃约会)
3、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如何对应的问题
例如:知假买假《消法》第49条
主审法官认定不属于消费者
按照自己解释进行否定判断
什么是“消费者”?
“知假买假”构成条件与后果?
四、法律思维及其特点
法学学者在思考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态度、观点、价值和方法。

1、实践思维
非追求纯粹的知识,是实践的知识
2、以实在法为起点
3、问题思维
(立法执法、解释推理)
4、论证的思维
理由优于结论
5、评价性思维
价值目标(公正)
经济学效益最大化、伦理学道德之善、政治学利益衡量(合目的性)
第二节法理学
第一讲法理学是什么
法理学在法学中的位置
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差别
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
法理学视野中的案例
一、法理学在法学中的位置
(一)法理
法无规定的,依习惯;无习惯的,依法理。

(台湾、香港、澳门)“法理就是法的原理”。

史尚宽语
一般指法律的原则和精神
民法通则:
第6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我国《刑法》第 3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二)法理学
1、法理学研究法的一般理论的学科,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制度以及制度运行机制等内容。

(理论法学、最一般理论)
2、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
3、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理论具有方法论价值)
4、两者之间的关系: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普遍性)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抽象性)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部分,排除专门性原理)
二、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差别
1、一般认为:研究内容基本相同,只是视角差异
(看成法理学中深奥的部分)
2、之间差别:
学术传统上:
哲学的分支,法学的分支
正义的学说(什么是正义的法;如何才能认识并实现正义的法)研究内容上:
偏重实质问题(存在、效力,自然法、正当性、道德)
偏重形式问题(概念、结构、逻辑等)
研究方法上:
直觉与思辨;语言分析与逻辑论证
在什么语境中使用,代表学术传统与方法
三、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
海瑞断案:
他充当地方行政官员兼任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判定。

只有少数案件,是非尚待斟酌。

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一)法律方法
法律人员在适应法律过程中,解决分析法律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法律人适用过程独特性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
(二)法学方法
研究法律现象的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在法学内的运用
例如:哲学方法(辩证分析法)
一般社会科学分析方法
1、价值分析法
通过认知与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介绍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

揭示法的应然状态或价值属性,回答法应当是什么
制裁什么、保护什么,蕴含价值标准
冲突利益的取舍,求助于价值标准
(非法律因素的衡量)
2、实证分析法
是通过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

经验事实:
法律文本的词语、句法和逻辑结构;法的制定与实施的事实
揭示法的实然状态,回答法实际上是什么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1、法律应用;法律研究(领域)
2、解决纠纷;知识系统(目的)
3、密切联系;综合适用()
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四、法理学视野中的案例
邱兴华案件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刑法第18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一)案例分析的三种类型
规范——制度分析:
法律规范、法律文本和法律制度等静态现象为对象的分析
行为——关系分析:
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和法律秩序等动态的法律现象为对象的分析意识——观念分析:
法律意识、法律学说和法律秩序等理论的法律现象为代表(二)法理学案件分析的特点
1、法理学案例分析侧重于意识、观念的分析
2、即使涉及前两类分析,从一般的、共同的、普遍的角度原理范畴和方法介入
3、分析模式的多样性
模式是指事务的标准样式。

分析依据理论观点进行
分析的角度多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