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公开课Word文档(4)

合集下载

教案公开课1(4)

教案公开课1(4)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至4课)课文、百花园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4)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至4课)课文、百花园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4)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 种子
(三)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评。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板题,读题。 (二)复习生词。 (三)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 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通过对比文中两处描写种
子的语句,学生自然产生对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听边画出描写 女孩儿的初步评价。通过再读 种子的语句。(展示课件第三屏) 课文、体会心情、简写批注这
并简单写写批注。
3.
努力做到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 、 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汇报交流,重点:从小女孩儿的外貌
神情和动作中体会出她有些不好意思,感到 愧疚,甚至因为采得不如同学多而深深自责。
4. 5.
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 感 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 动
情地朗读。
?用“因为……所以……”说说。
功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身心受到了一次爱的 洗礼,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课 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 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会写“聚、匆、概、梢、释、额、纽、旺、召”9 个生字,会 认“拣、隙、漾、匆、棠、额、纽”7 个生字,理解“大概、匆匆、树梢、释放、 纽扣、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3. 抄写词语。
回忆,冰心奶奶的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 冰心奶奶要到颐和园去,怎样确定自己的 处行。 )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 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表示儿童多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 的句子。 这堂课学习的目标。 (二)交流出示句子。 ( 展示课件第四屏) (三)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 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并读一读。 (四)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 小 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五)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样引读, 主要是提示学生 四、讲读第三至八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 注意领悟这段话之间的内在联 和园, 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 她看到了什么? 系。 感受到了什么? (一)讲读第 3 自然段。

将相和教案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 (4)精品

将相和教案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 (4)精品

18.《将相和》优质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内容,加强读说训练。

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我们来检查一下你掌握了多少,课件出示习题2.这节课我们来接着学习,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3.出示课件: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4.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

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出示阅读提示: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小组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 点拨要点:课件(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b. 播放课件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课件(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昆虫备忘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4

《昆虫备忘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4

《昆虫备忘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昆虫备忘录》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汪曾祺。

本文介绍了蜻蜓、苍蝇、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等昆虫的复眼、翅、膜翅、硬翅、独角、力气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用生动的语言将昆虫的知识和趣味展现出来,表达了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真童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

二、教学目标1. 会认“录、凡"等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2. 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体会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3. 能从描写昆虫的语句中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4. 培养观察昆虫的兴趣,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体会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教学难点:能从描写昆虫的语句中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昆虫图片及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搜集昆虫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播放视频:《昆虫世界》。

2.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昆虫有关。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昆虫的秘密吧!(二)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 年3 月5 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新词。

2. 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互相正音。

3.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细读课文1. 学习第一部分(第1-4 自然段):复眼。

(1)学生自由朗读第1-4 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复眼?(2)出示昆虫复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复眼的结构和特点。

2021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4《Bodylanguage》word公开课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4《Bodylanguage》word公开课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4《Bodylanguage》word公开课教案Lead inMorning, class!I found you a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coming sports meet. I found I’m not in the list of the judge this year, which made me relaxed. I can enjoy your competition freely. What if it rains in the sports meet?What if our class wins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port meet?We’re supposed to check some of the exercises, today. But unexpectedly, some teachers come to our class, so I made some adjustment. It becomes an “open class”. Let me introduce two of them to you.“This is Mrs. Ye. Hello! Mrs. Ye!”(shake hands)“This is Mrs. Li. Nice to see you! Mrs. Li!”(shake hands)What did I do to greet them just now? (Ss…)Hand-shaking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ays in the world to greet people.TitleI read about an article. The name is “The Open Hand – A Universal Sign”.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the title at first sight. Who can explain it to me? (S1…S2…) What does “open” mea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nd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I make a fist, is it open? I hold a pen, is it open? If I close my hand, what can I hold? (weapon) Now, my hand is open, can I hold anything? Now, I approach you, do you feel safe? So, what does the open hand mean? The open hand is a sign of safety and friendliness.Structure of the passageTwo things are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they are:(1) Different ways of showing the open hand in different countries(2)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show the open hand in the worldIf you are going to write the article with this title, which part will you write first? Why? (S1:…S2…)(1)(2): ways of greeting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yours, more interesting, attract readers. Special to general.(2)(1): familiar and important things come first. General to special.Read the text fast and silently 3 minutes and find out which part is talked about first, and which, second.(Ss read silently and check)Para1Now close your books. Some questions are talked about in the first paragraph.Why do people smile?How do people shake hands?Smile and handshake – the two most popular ways of greetingWhy do people shake hands?Do not rely on your memory, but rely on the logical meaning, decide the order of the 4 questions in a text. Now think about it. (Ss think) Now exchange your ideas with your partner. (check the answer)The most popular way to show the open hand in the worldSmile and handshake – the two most popular ways of greetingWhy do people smile?Why do people shake hands?How do people shake hands?Now read paragraph1 carefully and silently for 2 minutes and find out 3 sentences to answer the three questions. One sentence for one question.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Some sentences have similar structures? Can you find them?What if…? What if…? What if…?We have to…, and we have to…It shows that…, and that…Repetition makes the meaning stronger, but they may not be the key sentenc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tell the key sentence from the supporting details.How do you understand some expressions in this paragraph?Stranger: someone we don’t knowUnfamiliar place: place we haven’t been to or know little aboutTrust: believe in, rely onBe armed (with): be equipped with weaponPractice 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the expressions. Aloud. (Ss practice. Cross out the explanation and practice together again)Para2Although handshake is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people in some Asian cultures do not always touch another person. So, how can they show their open hand? Please work together with your desk mate to find out how they greet people.ChineseJapaneseHinduMuslimYoung people in the west(Ask a group of Ss to demonstrate one by one. After one student’s demonstration, explain.) Chinese: Wrong! The textbook is not always correct. 作揖hand, mouse, earJapanese: slightly – a little, if the person is unfamiliar, if the person is important.Hindu: hands not too low, “bow” not “nod”Muslim: students more familiar, now only touch heartYoung people in the West: five fingers, Give me five!, support and victoryLet’s practice!Class, stand up! Turn around and face your desk mate. I’ll tell you where you are from, and you perform.1.both of you are from India2.both of you are Muslims3.both of you are young people in the West4.look at me, this one (left hand) is from china and this one is from JapanAre there any problems? If you 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maybe you’ll have to make adjustmentNow I’ll make the greetings and you explain how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greet. Read out the sentences in the text aloud, please. (Do the movement, Ss explain)Although the body language is different,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If you look at the first sentence and the last sentence, you will find the first sentence tells the difference, and the last sentence tells the same meaning. (Opinion–supporting details-conclusion)Body language – differentCarried meaning – the sameDiscussionWhat can we do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ways of greeting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iscussion or S1…S2…)What can we do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waysof greeting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Be friendly and understanding.Always wear a smile when greeting, for its something universal.Combine spoken language and unspoken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better.Learn more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make adjustment whenever necessary.My suggestion for leaning body language is thatWhen you see an English film or talk with native speakers,observe their facial expression and gestures. Keep a recordof what interests you most. Watch what people do as wellas what they say. You can learn more from actions than youcan from words.Bb designThe Open Hand – A Universal Sign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We have to…, and we have to…unexpectedlyIt shows that…, and that…make adjustmentopenweaponsafetyfriendliness。

4《繁星》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4《繁星》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4《繁星》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学科语文(四上)备课教师授课时间2024.09课题《繁星》(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继续深入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繁星的不同感受,学习并掌握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状物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状物中的运用,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对繁星的不同感受,以及这些感受如何通过修辞手法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对繁星的基本感受和认知。

(2)导入新课,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繁星的世界,谁能分享一下你们对繁星的基本感受和认知呢?学生A:老师,我觉得繁星很美丽,它们像无数颗小眼睛在夜空中闪烁。

老师:很好,你的感受很细腻。

繁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那么,有谁能再分享一下关于繁星的更多知识吗?学生B:我知道,繁星其实是很多恒星组成的,它们离我们非常远,但是通过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光芒。

老师:很棒!你们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繁星的知识。

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繁星的世界,探索更多有趣的奥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

老师(展示PPT或板书):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深入理解繁星的构成和分布,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学习重点是掌握恒星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了解星系和星云的形成与演化。

老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学习目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2. 学生自学(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作者在不同时间、地点对繁星的不同描写和感受。

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绮、和、谈"3个生字,理解“绮丽、回旋、应和、纤细、沉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爱恋与赞美。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感受春天1.听水声,观春景图,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

(播放图片和音频)2.春天来了,春雨淅沥,鸟鸣悠扬,那三月的桃花水也奔跑起来了。

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迷人的《三月桃花水》!(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介绍什么是三月桃花水。

二、导读引领、明确任务1.(指着略读符号)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默读导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导读告诉了我们可以怎样去学习这篇文章。

2.看,导读中有这么多信息,所以我们在学习略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把导读认真看一下,从中提取出对我们学习课文有帮助的信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这些字词成了我们读通读懂课文的拦路虎,哪位能干的孩子愿意读给大家听?来,齐读一遍。

“和"是多音字,看在这些词语和句子中,它读什么?3.我们把这些字词放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1.谁愿意告诉大家,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1)(一生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能弹奏出各种动听的声音。

)(板书:声音动听)它能弹奏出哪些声音呢?哪个自然段告诉你?(第四自然段)谁来读第四自然段?大家边听边画出听到了哪些声音?(一生:我听到了忽大忽小的水声和拖拉机的鸣响。

中国的行政区划Word文档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中国的行政区划Word文档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

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直观性教学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有关内容(如台湾是我国一个省;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北京是我国首都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因此,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

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学习的革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新知,通过做游戏使学生熟记各省的名称及其位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通过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快人心等事实,向学生表明: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word公开课教案模板

word公开课教案模板

word公开课教案模板第1篇:《人琴俱亡》教案模板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一、课堂学习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

”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

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

——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

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二、课后学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4中国美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4中国美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4中国美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国美食》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语言运用: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家乡更多的中国美食。

思维能力:学习生字的同时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

审美创造:品味中华文字的美,感受丰富的中国美食。

【教学目标】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烧、茄"等9个字,正确读写“美食、红烧”等6个词语。

2.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3.了解中国的美食,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4.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能发现偏旁为“火”的字在意义上的联系,理解“煎、煮、蒸、烤、爆、炖"等字的意思。

2.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谜语导入猜一猜:吃鱼不见鱼,鱼有肉味,肉有鱼香。

(打一美食)2.谈话导入:同学们,咱们学习了识字单元,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算,还学到了很多识字方法,你们说是不是?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什么呢?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中国美食)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生字开火车读课文中的生字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3、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逛逛中华美食城(出示课件),感受一下咱们的中华的美食如此的丰富。

三、学习课文,感知内容师:【出示地图】老师带大家去逛的美食城一共有4个小站,每一个小站里边都有很好玩的任务。

想不想去看看?【设计意图】:因为是低年级孩子的课,孩子们很喜欢在情境当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所以四个小站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课中作业的一个任务,有效推进了整节课目标的一个达成。

(一)进入第一个小站:菜单展览厅(1)先让同桌相互交流读,随机挑同学领读。

(2)认识多音字“炸”。

word版,《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

word版,《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

《登高》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诗人杜甫的平生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为透辟地品尝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下手,掌握诗歌创造的境界,从而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朗读,在议论赏析中品尝诗人丰富复杂的感情,领悟诗人感时伤世,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以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沟通,从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板书回首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建情境,率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尝诗境。

(3)能够经过多媒体展现的诗中情形,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觉,形成自己的看法。

(4)能够认真聆听其余同学的讲话,经过议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感情态度价值观(1)理解诗人的伤时感事的崇高情怀,培育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吸取古代文化深沉的养料,提高审美能力,修养情味。

【教课要点】1.掌握从意象、境界下手从而掌握诗歌感情的方法。

2.联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

【教课难点】领悟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邃的伤时感事的广博胸怀和志士情怀。

【教课方法】朗读法、剖析议论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步骤】一.温故知新上新课以前,我们先往返首几个问题: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后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尝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风景?找意象、明境界,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尝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学致使用今日,我们要用相同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此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第一,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平生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认识。

请同学们回首上《秋兴八首》时,我们认识到的诗人的平生经历及写作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2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的两种特殊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在练习本上计算
90.72÷24262.8÷18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课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2
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慢跑28千米,平均每天跑多少
千米?
1.读题并列式
28÷16尝试计算
3.针对学生存在的困难“除到被除数的末位还有余数”
等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4.继续完成解答过程
5.练习,列竖式计算
25.5÷686÷16
6.师生共同总结:“的计算法则”
(三)教学例3
出示教材25页例3王鹏每周计划跑5.6千米,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列式:5.6÷7
2.全班共同订正,解决问题
3.交换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4.比较:这个题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
三、质疑调节
(一)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新的东西?
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
2.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二)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24÷15=161.26÷28=0.7
(二)列竖式计算.
32÷56.6÷4610÷1637.5÷6
17.92÷321.26÷2816.8÷281.35÷27
(三)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大?
五、课后作业
(一)张村去年只有24家有电视机,今年又有30家买了电视
机.张村今年有电视机的家庭是去年多少倍?
(二)一个机械化养鸡场的产蛋量,平均每只每年产蛋294
个.如果按照每16个蛋重1千克计算,平均每只鸡每年产蛋多少千克?
(三)一只大象体重5.1吨,是一头黄牛体重的15倍.这
只大象比这头黄牛重多少吨?
六、板书设计
例2、永丰乡原来有拖拉机36台,现在有117台.现在
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新增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