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美学研究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一部提振语文教师学术勇气的典范之作——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读后感

一部提振语文教师学术勇气的典范之作——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读后感

一部提振语文教师学术勇气的典范之作——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读后感张小美;陈金海【摘要】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的新著《语文教育美学研究》,是一部让语文教育人提振学术勇气的典范之作.读过之后,深觉这是一部着意向语文教育的深度、广度、高度开掘的学理著作,既适宜于不同层次的语文教育学专家、学者们选用,又适宜于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高思想品德、学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智力等的得力助手,因此很乐意向语文教育界的同仁推荐,这种切实在专业领域能够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并真正符合“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的煌煌大作.【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6【总页数】4页(P126-129)【关键词】杨道麟博士;语文教育美学;真善美融合;典范之作【作者】张小美;陈金海【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实验学校,江西樟树331200;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中学,江西浮梁3334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的新著《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版)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以期让语文教育有效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1](P121-126)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2](P2)的理想目标与“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3](P13-14)的全新境域,从而真正实现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4](P130-132)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早日构筑成功。

这是一部着意向语文教育的深度、广度、高度开掘的学理著作,是一部让语文教育人提振学术勇气的典范之作,它既适宜于不同层次的语文教育学专家、学者们选用,更是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高思想品德、学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智力等的得力助手,因此很乐意向语文教育界的同仁推荐。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读后感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读后感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读后感阅读檀传宝教授的《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一书,我深受启发,对德育与美学的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深刻剖析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创新性地提出了“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这一前瞻性的观点,让我对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首先,书中对德育概念的阐述让我重新审视了德育的内涵。

檀教授指出,德育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全面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政治观念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

这种理解超越了传统的狭隘观念,将德育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中考察,让我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深远意义。

其次,书中对美学与德育结合的主张让我眼前一亮。

檀教授认为,通过审美化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德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他强调,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审美化改造,使道德教育如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人的歌谣,这样的教育方式更符合人性的需求,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这种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德育的枯燥和说教,更为德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檀教授对德育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德育与美学结合的无限可能。

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强制灌输、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这些建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高品质教育的未来趋势。

檀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因此,将美学融入德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一观点让我对未来教育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总之,《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一书让我对德育与美学的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理论知识,更为我今后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读后感感受美学与审美情趣

读后感感受美学与审美情趣

读后感感受美学与审美情趣美学与审美情趣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态度。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作品,我对美学与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收获了一些个人的感受与体会。

在我的理解中,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领域。

它探索着美的本质、美的产生过程以及人类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方式。

通过美学的学习,我明白了美不仅仅是外貌的精美,也包含了意义的丰富和人类认知的深度。

美学帮助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具有更加深入的洞察力,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然而,审美情趣则是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它是每个人在接触艺术作品、欣赏自然风光或者体验生活中美好瞬间时所生成的个人感受和情感反应。

通过阅读和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并学会了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美的存在和价值。

审美情趣使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细节,更加关注环境氛围的营造,从而提升了生活的品质和享受。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所吸引。

这位艺术家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对于色彩、形状的巧妙运用,使得作品在观看时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让我在细节中发现了惊喜和美的存在,唤起了我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美的追求。

通过与他的作品对话,我对于艺术创作的力量和美的引发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艺术作品,自然界也是美学与审美情趣的源泉之一。

大自然中的美景、动植物的多样性以及自然界的规律和和谐都是我们获取美的感知的重要途径。

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我意识到美在自然界中的奇妙存在和进化,这使得我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关注。

可以说,美学与审美情趣是我们与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它们帮助我们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品质。

通过阅读和欣赏各类艺术作品以及亲近大自然,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从中获取到一份与美共鸣的愉悦。

《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美学随想录》是一本关于教育和美学的综合性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美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而美学则是我们对美的欣赏和理解。

这本书通过探讨教育和美学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美感和艺术的意义。

书中强调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应该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美感的开发。

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情感、审美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完整地塑造出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个体。

在我看来,这本书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教育者的责任。

教育应该是一种艺术,教育者应该是艺术家。

他们应该通过教育唤醒
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发现美的存在,让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美学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学问和技巧,更是为了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美学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世界的美,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美感的发展,教育者应该具备艺术家的眼光和情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教育和美学的启迪。

美学的感悟与体验读后感

美学的感悟与体验读后感

美学的感悟与体验读后感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的学科,以探讨美的本质、规律和特点为主要内容。

在读完相关美学理论著作后,我深深感悟到了美学所带来的思考和体验。

以下是我对美学的感悟与体验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美学是一门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美学的世界里,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

通过这些美的体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

其次,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美的事物或情境,如美食、美景、美容等。

这些美丽的元素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幸福感。

此外,美学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通过对美的追求和表达,创造出了众多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情感,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美学还涉及到艺术创作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情感和思想,而观众则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美的体验。

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需要观众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理解。

观众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美学的体验也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可能不同。

美学的研究和体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阅读相关的美学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美学所探讨的范畴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标准、美的特征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美学的理论知识,还通过与作者的思想对话,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和审美视野。

在美学的体验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去欣赏和品味艺术作品。

通过参观艺术展览和音乐会,我能够深入感受和理解艺术家的用心和创意。

同时,我也尝试自己进行一些艺术创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美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探讨。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美学四讲对美的定义和认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而美是一种情感,一种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

作者在书中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规律,而不仅仅是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美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其次,美学四讲对于艺术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再现和诠释。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创造,将现实中的美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感动。

这种对于艺术的理解,让我对于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欣赏艺术作品。

此外,美学四讲还对美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认为,审美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

而审美标准则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对于美的评判和鉴赏。

通过对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的分析,作者让我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去欣赏和评价美的作品。

最后,美学四讲对美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美是一种价值,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美的存在和体验,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人生变得有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于美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让我对于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和追求美的存在和体验。

总的来说,美学四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阔视野的美学著作。

它对于美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探讨,让我对于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于美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于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我相信,美学四讲会对于每一个读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热爱美,更加珍惜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语文教研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语文教研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语文教研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在参加语文教研培训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教研培训中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1. 重视教育教学理念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让学生受益终身。

2.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

在培训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3.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参加语文教研培训,是我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学习,我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拓展了教学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教研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有相互合作,共同完善,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综上所述,参加语文教研培训是我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一次宝贵经历。

通过培训,我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美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2篇)

语文美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2篇)

语文美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2篇)语文美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2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美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美读教学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职责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当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一、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景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靠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三、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资料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四、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我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语文美读教学心得体会2我做语文教师十多年了,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活力满怀、精神抖擞,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将会充满信心,反之,一堂不温不火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

语文教育观后感

语文教育观后感

语文教育观后感在我对语文教育的一番思考之后,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思维能力、培养情感和审美,以及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语文教育的观后感,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

首先,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词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作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参与课堂演讲等活动,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让他们学会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其次,语文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

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培养自己的情感细腻度。

同时,语文教育还应该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事物,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只有经过培养的情感和审美,学生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人文精神。

此外,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小说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信心。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修养和人文精神。

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我们需要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背诵,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更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语文学习,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教育资源和支持。

《语文美育学》读后感

《语文美育学》读后感

《语文美育学》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语文美育学》。

这本书好好哦!里面讲了好多语文和美术的东西,我看得嗨嗨的,特别开心!
书里说,语文不仅仅是写字、读书,还可以让我们感受美。

哎呀,我本来只知道语文课要读课文、写作业,没想到语文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丽,真的是好神奇呀!比如我们读诗歌的时候,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声音,有节奏,好像一首歌一样。

我就觉得,读诗歌的时候好像风儿在耳边吹,好美啊!
还有啊,书里还讲了,美术和语文其实有关系,画画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文字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画里的美。

啊呀,我现在觉得,原来语文不只是写字那么简单,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美丽哦!
我以后要好好学语文,把每个字都写得漂漂亮亮,也要读更多的诗歌,看看世界有多么美丽!
—— 1 —1 —。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读后感3000字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读后感3000字

美学四讲读后感_美学四讲读后感3000字美学四讲读后感(一)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

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

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

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

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

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

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

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

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是中国著名美学家杨宪益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同时阐述了美学与艺术、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关系。

通过阅读《美学四讲》,我深深感受到了美学的魅力与重要性,并对艺术和美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杨宪益在《美学四讲》中对美学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他指出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美、美感和美的形态;美学是一门哲学,它探讨的是美的本质和价值;美学是一门学科,它通过理论和实践来研究美的规律和现象。

这一系列对美学的定义使我明确了美学的研究范围和目标,更好地理解了美学的基本概念。

其次,我对美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杨宪益通过分析各种美的形态,如自然美、艺术美、审美价值等,深入剖析了美的内涵和美的特点。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感受,更是一种超越感官的境界,是人类精神的表现和追求。

美是一种价值,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阅读《美学四讲》,我认识到美对于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珍视和追求美的存在。

此外,杨宪益还深入剖析了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他在《美学四讲》中详细介绍了艺术的定义、分类和发展演变过程,并通过对著名艺术作品的分析,揭示了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艺术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浓缩和升华,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

艺术通过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传递了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阅读《美学四讲》,我对艺术的内涵和功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我认为《美学四讲》是一本系统且深入的美学著作,对于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全面阐释。

它既有理论性的内容,也有丰富的实例和案例分析,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学的要点。

同时,杨宪益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对于美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通过阅读《美学四讲》,我不仅增加了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坚定了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语文教育观后感

语文教育观后感

语文教育观后感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我们通常会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修辞手法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语文教育让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我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情节,更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不仅被作品中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这让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语文教育帮助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和文学写作技巧,我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写作文和作文的过程中,我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我在沟通和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语文教育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我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更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

这让我对人类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

我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磨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世界。

愿我们能够珍惜语文教育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语文之美永远伴随我们的成长和学习。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的探索。

在阅读了关于美学的书籍或文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美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美学让我认识到美并非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而是主观体验的产物。

美的感受是个人的、情感的,它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愉悦,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目的或功能。

这种观点打破了我对美的传统理解,让我开始思考美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之间产生共鸣的。

其次,美学书籍中对艺术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作为表达美的重要手段,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和思考。

艺术作品往往超越了现实的界限,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阅读美学的过程中,我还被引入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入探讨。

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涉及到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多个方面。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暂时放下了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考虑,完全沉浸在对美的感受和欣赏中。

这种经验让我认识到,美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超越自我,体验到一种更广阔的存在。

此外,美学还涉及到了对美的标准和审美判断的讨论。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同的美的标准,这些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

然而,尽管美的标准是多元的,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却是普遍的。

这种普遍性让我思考到,美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人类需求,它与我们对于和谐、秩序和完整性的渴望紧密相连。

最后,美学的阅读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环境中的美,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壮丽,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

我发现,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时,我们能够发现更多被忽视的美,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美学的阅读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

文学美育课程心得体会(2篇)

文学美育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文学美育课程以来,我深深地被其魅力所吸引。

这门课程让我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让我在审美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文学美育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文学的内涵与价值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文学美育课程,我逐渐认识到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1.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赞美、悲愤等情感。

这些情感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文学是人类思想的镜子。

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通过学习文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拓宽我们的视野。

3.文学是人类审美的体现。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结构等都是作者审美观念的体现。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美育的意义与作用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美学等途径,对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和提高的教育。

文学美育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意义与作用。

1.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美育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学会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培养高尚情操。

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3.陶冶情操。

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情感、生动形象等,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与和谐。

4.促进身心健康。

文学美育课程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三、文学美育课程的学习方法1.广泛阅读。

多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类型的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

2.深入思考。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善于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3.积极参与。

在课堂上,要积极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4.学以致用。

教育的美,生命的美:《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教育的美,生命的美:《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教育的美,生命的美:《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本书《教育,向美而生》通过对教育美学的探讨,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美和生命的美。

读完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被赋予了培养人的美的使命。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美德和精神境界。

这种美是全面的,包括了道德的、艺术的、审美的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有品位、有情趣的人。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的事物,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教育也是生命的美的体现。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关注他们的心灵和情感。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并且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

读完《教育,向美而生》,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能够改变人的命运,点亮生命的光芒。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的美在于它能够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之,读完《教育,向美而生》让我对教育的美和生命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美德和精神境界。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引导人向美而生。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教育的美和生命的美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感

2022《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感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感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语文到底的是什么,该以怎么样的心态面对这门学科,所谓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什么样的呢,常常会陷入迷惘之中,有幸阅读了熊芳芳老师的《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一书,如浴春风。

熊芳芳,生命语文首倡者、研究者及践行者、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家、百度优课特邀“名师公开课”讲师、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从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三个维度建构起了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思想大厦。

以生命情怀为骨架,以深度解读为砖瓦,彰显了人性之光辉和哲思之美。

良好的理论修养、高度的人文精神以及令人佩服的解读能力,使课堂充满独特的精彩。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序一:不同凡响,序二:以生命的形式提升教学之美,正文是24个教学案例,文末是代跋:向天空致敬。

这24个教学案例是:从《沁园春•长沙》看自我实现;个体生命的国际位格――“和平的祈祷”单元整合设计;社会位格,个体生命的社会位格――《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家庭位格,个体生命的家庭位格――《项脊轩志》的前调、中调和后调;个体生命的全位格――角色与退出角色;中篇抒情――文学的救赎……道德标签下无生无爱的悲哀――《窦娥冤》教学设计等等。

这本书大致结构是,上编,建筑--生命的位格,中编,抒情--文学的救赎,下编,栖居--美学的维度。

熊芳芳提出的“生命语文”教育的目标是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体验、精准的理性认知、美好的知性素养。

不同的文本给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但都是对生命的重塑:有些文本偏重于感性经验,可锻炼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有些文本偏重与理性认识,可锻炼学生的判断力、整合力、解释力;有些文本偏重于知性素养,可锻炼学生的鉴赏力、思考力、创造力。

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熊芳芳的教学理念是以生命为出发点,时时处处遵循生命的属性,流动着对生命成长的期盼,这种对学生个体精神的关照,对生命品质的追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文学美育心得体会教师

文学美育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文学美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以下是我在文学美育方面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文学美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畅游。

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

其次,文学美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所表现的美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美。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让学生了解曹雪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品的悲剧美;在阅读《呐喊》时,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批判精神,感受作品的讽刺美。

再次,文学美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让他们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美好情感。

例如,在阅读《简·爱》时,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坚强与勇敢;在阅读《老人与海》时,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乐观与拼搏。

此外,文学美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通过文学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续写、改写、扩写等,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最后,文学美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道德上得到提升。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道德冲突,让他们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

例如,在阅读《悲惨世界》时,让学生了解人道主义精神;在阅读《平凡的世界》时,让学生感受人性的光辉。

总之,文学美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是一本关于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对美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读完美学四讲后,我深受启发,对美学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冯友兰在书中对美学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艺术作品本身,还包括美的感受、美的创造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对美学的定义和内涵的分析,我对美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美学的研究方向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冯友兰在书中对美的本质和美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和体验,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情感反应。

美的特征包括统一性、和谐性、秩序性等,这些特征构成了美的本质。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的分析,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冯友兰在书中还对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进行了介绍。

他指出,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学派。

从古代的希腊美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美学,再到现代的形式主义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美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断推动着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的介绍,我对美学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美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冯友兰在书中对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美学的应用包括艺术创作、审美教育、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7
第6 期
张小美,陈金海: 一部提振语文教师学术勇气的典范之作
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9]( P2) 。文化学意义 的言语文化是关于语言文字应用的文化,教育学意义的言 语文化是关于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习惯的教化过程。语 文教育就是一个文化进程,是一个以中华民族的“言语文 化”为内容的文化进程,是一个以文化传承之固有的浸润、 熏陶、唤醒、领悟规律加上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为方式的教 化进程。当代中国的言语文化进程即语文教育的“个性” 在于: 以中华民族的古今经典为材料,以浸润、熏陶、唤醒 和领 悟 为 方 式,教 学 全 民 通 用 的 语 文 ( 语 言、文 章、文 学) [10]( P530 - 538) 以及中华民族古今一贯、言文一致、圆融和 谐的言语技艺,从而不断地发展学生的言语文化素养。我 等把自己的探 究 所 得 自 洽 为“真 语 文”。 “众 里 寻 她 千 百 度”,追寻一种可以信赖的语文教育观,三十年,匆匆而过。
一部提振语文教师学术勇气的典范之作
——— 杨 道 麟 博 士 的《语 文 教 育 美 学 研 究 》读 后 感
张小美1 ,陈金海2
( 1. 江西省樟树市实验学校,江西 樟树 331200; 2.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中学,江西 浮梁 333422)
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大和狂妄的“专 家 们 ”以 及“从 地 底 下 突 然 冒 出 来 的 语 文 教育界的绝对权威们”[5]( P14 - 16) 对语文课标的“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加以诠释,于是,导致大批的教师越来越不 知道怎样教语文了。
读到《语文 教 育 美 学 研 究 》之 前,作 为 在 课 堂 一 线 从 事语 文 教 育 的 我 等,懵 懂 过 十 年,迷 茫 过 十 年,研 究 过 十 年。身居课堂,我等本当探究具体教学任务的实践方式, 但因面对“语文教育少慢差费”、“语文教育误人子弟”等 等怨责,我等判定根源出在语文教育理论建设上,而不在 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以,我等“越位”了———我等置 成堆的微观的操作性问题于不顾,执著于语文教育的基础 理论,艰难匍匐了十年。从 2000 年开始的十年探索让我 等逐渐清醒: 名正言顺的语文课,不是以认知“语言 + 文 字”为目的的学科,不是以“语言 + 文学”为教学内容的课 程,不是以“语言 + 文化”为教学旨趣的科目,也不能概括 或理解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 2000 年 5 月发现 “语文”一词早在 1932 年就是熟词、1950 年 8 月 1 日成为 法定的课程名称[6]( F9 - 10) ,到 2006 年 10 月在与同仁的交 流中感悟 到 语 文 教 育 的 本 体 是“言 语 文 化”[7]( P14) ,再 到 2010 年 10 月 发 表《言 语 文 化: 语 文 课 程 与 教 学 的 本 体》[8]( P1) ,初步完成语文教育的“言语文化”本体观的论 证,我等不断地增强着专业自信: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 科,应属于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确切地说是传承民族文 化中的言语技艺的课程,用 2012 年公布的 2011 版《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 标 准 》的 话 语 来 说,“语 文 课 程 是 一 门 学 习
摘 要: 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的新著《语文教育美学研究》,是一部让语文教育人提振学
术勇气的典范之作。读过之后,深觉这是一部着意向语文教育的深度、广度、高度开掘的学理著作,既适宜于不同
层次的语文教育学专家、学者们选用,又适宜于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高思想品德、学? 关于这个问 题一线教师常常左右为难,持语文教育的“工具”论者,往 往主张语文教师以“教语言”为本职; 持语文教育的“人 文”论者,则倚重语文教师的“育人”,俨然“教学语言文字 的应用技艺”压根儿就没有“育人”的“副作用”一般。语 文教育若真能做到既注重语言( 即所谓“工具”) 的学习又 不忽视言 语 作 品 的 育 人 功 能,那 确 实 是 很 了 不 起 的。 然 而,由于不少“语文教育界的芸芸众生”所迷信的浮躁、自
第 11 卷 第 6 期
年 11 月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doi: 10. 3969 / j. issn. 1671-7864. 2012. 06. 058
Vol. 11 No. 6
Nov. 2012
收稿日期: 2012 - 07 - 09 作者简介: 张小美( 1966 - ) ,女,江西丰城人,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陈金海 ( 1962 - ) ,男,江西景德镇人,景德镇教育学院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名师网络联盟 “真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语文课程网论坛版主,主要从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的新著《语 文教育美学研究》(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 年 12 月版) 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 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 的理念来观 照 语 文 教 育,以 期 让 语 文 教 育 有 效 达 到 塑 造 “求真”、“向善”、“崇美”[1]( P121 - 126) 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 全的人 格 ”[2]( P2) 的 理 想 目 标 与“人 的 发 展 和 完 整 性 建 构”[3]( P13 - 14) 的全新境域,从而真正实现特色鲜明的“真善 美融合”[4]( P130 - 132) 的 语 文 教 育 理 论 大 厦 早 日 构 筑 成 功。 这是一部着意向语文教育的深度、广度、高度开掘的学理 著作,是一部让语文教育人提振学术勇气的典范之作,它 既适宜于不同层次的语文教育学专家、学者们选用,更是 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高思想品德、学业知识、 教学能力、科研智力等的得力助手,因此很乐意向语文教 育界的同仁推荐。下面就感受最深的几点分别谈谈。
科研智力等的得力助手,因此很乐意向语文教育界的同仁推荐,这种切实在专业领域能够分辨真、假善、恶、美、丑,
并真正符合“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的煌煌大作。
关键词: 杨道麟博士; 语文教育美学; 真善美融合; 典范之作
中图分类号: I206.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864( 2012) 06-0126-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