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简评
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简评作者:郝遇平, HAO Yu-ping作者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松原,138000刊名:吉林艺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年,卷(期):2007,78(3)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3条)1.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王启璋西方音乐史 19962.哈里·歌德施密特德国音乐 19593.周薇西方钢琴音乐史 2003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池薇.CHI Wei钢琴三重奏体裁如何在莫扎特、海顿的作品中走向成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3) 钢琴三重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本文在简要介绍这种音乐体裁的早期发展的基础上,选取了早期钢琴三重奏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就其创作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对指导演奏活动有所裨益.2.期刊论文李萌海顿和他的钢琴奏呜曲-钢琴艺术2009,""(5)奥地利作曲家弗兰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东部的小镇罗劳,逝于1809年5月31日,享年77岁.3.学位论文万维佳解析海顿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2007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奏鸣曲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体裁从初级基础学习阶段一直贯穿至高级学习阶段。
但是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出人意料地受到忽视、误解。
文章以海顿晚期五首钢琴奏呜曲作为研究对象,从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发展脉络、钢琴的发展过程、海顿经历的音乐风格变化、海顿当时的创作环境入手,结合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多角度分析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从钢琴演绎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如何恰当地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对海顿晚期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装饰音、和声特征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归纳。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比较作者:杨云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为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分别从快板乐章的主副部主题、对奏鸣曲典型结构的突破、调性和声特点比较等方面分析他们在风格上的个人特点,并对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作品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风格主题结构调性和声【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72-03在不同历史时期,“奏鸣曲”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
“奏鸣曲(sonata)源自意大利语suonare(意即发响)。
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
”17世纪的奏鸣曲主要指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室内奏鸣曲由几首风格化了的舞曲组成,后演变成今天的组曲;教堂奏鸣曲在乐谱上表现为三行谱的室内乐形式,因而称其为三重奏鸣曲,后来发展为两个分支分别为近代奏鸣曲和大协奏曲。
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得到确立,后经过贝多芬达到成熟。
奏鸣曲在1840年以后虽然有一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仍然遵守其规则模式进行创作,但其意义已同古典奏鸣曲有着较大的区别。
“奏鸣曲式”的含义不等同于奏鸣曲。
现代音乐理论对奏鸣曲式有着明确的结构意义上的界定,认为奏鸣曲式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双主题原则和换调再现原则。
作为奏鸣曲式的判断,则需要满足上述两个原则。
双主题原则指的是作品必须包含两个性格、材料、调性不同的主题,通常称其为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对于这一称谓,有教材称其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二者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其指向意义则完全相同)。
换调再现原则指的是副部主题经过展开部的发展之后,再现部中的副部主题必须回到原调,和主部主题的调性达到一致。
也有称这一原则为副部主题调性服从原则。
这是现在对古典奏鸣曲式作为曲式结构的基本界定。
《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的训练类型及弹奏要领
《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的训练类型及弹奏要领《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的训练类型及弹奏要领莱蒙(1786―1849年)生活在音乐发展史上浪漫派的黄金时期,是法国优秀的钢琴教师、作曲家,著名的音乐出版商。
他创作的《钢琴练习曲OP.37》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出发,技术练习不枯燥,在反复训练的同时,着重体现作品的音乐性和趣味性。
这本教材在技术难度上属于初中级程度,比较适合衔接《车尔尼练习曲OP.599》和《车尔尼练习曲OP.849》使用。
《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共50首,每一首的篇幅并不大,曲式结构也较简单。
下面将这本教材的50首练习曲进行分类,并简要说明其弹奏要领。
一、手指灵活跑动型练习(一)音阶式跑动练习音阶跑动的清晰、均匀是检验手指灵活性的重要标准。
NO.1和NO.2分别是左右手在C大调上一个八度内的练习,看似很简单,但在速度、清晰度以及完整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在弹奏时还应强调音阶的走向和音乐的内在推动力。
NO.24是左右手的音阶练习,因与双音的连、跳奏相结合使本曲更富有戏剧性的色彩变化。
NO.33的B段是左右手的跑动练习,应注意指法的运用。
NO.37的A段是左手的两个八度上行音阶连奏,B段是右手下行音阶跳奏,除强调音阶走向的方向感外,还应重点练习右手跳奏的段落,跳奏时声音饱满且轻盈,转指时衔接自然、无痕迹。
(二)四音列跑动练习NO.4是右手的四音列跑动练习,技术难点在于同音换指时4指和1指的衔接,弹奏时应注意每个手指用力均匀,保证乐句的流畅完整。
NO.5是左手的四音列跑动练习,每个乐句四音组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是一个分解和弦,应考虑和声性,左手4指弹奏时应主动、肯定。
NO.20也是左右手上下行四音列的练习,为保证弹奏均匀可进行变节奏练习。
(三)流畅型综合练习NO.6的前两段是右手的五指原位跑动练习,应注意方向感,做出灵巧明亮的音色。
NO.12 、NO.15和NO.31是四音列与音阶的变化结合练习,要求快速流畅,衔接自然准确。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海顿八级教学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海顿八级教学
海顿的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首引人入胜的作品。
这首演奏曲目被广泛应用于海顿的音乐教学中,并且适合八级水平的学生学习。
在这首曲子中,海顿展示了他独特的作曲风格和技巧。
这首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一个优美而悠扬的主题开始。
它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导着,随后逐渐过渡到一个轻快的旋律。
这个旋律在整个乐章中反复出现,给人一种愉悦而轻松的感觉。
海顿在这首乐曲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变奏技巧。
旋律与伴随音之间的对话让整个乐章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同时,他通过变化的节奏和音量来增加曲目的表现力,使得它更具魅力和复杂性。
对于八级的学生来说,演奏这首曲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掌握力。
他们需要将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琴键上,并注意准确的定音和音准。
此外,他们还需要理解乐曲的结构,逻辑和情感,以便能够准确地传达海顿想表达的音乐信息。
总的来说,海顿的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作品。
无论是作为演奏曲目还是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它都是一种非常适合八级学生学习和演奏的音乐作品。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体育艺术新教师教学一、概述海顿的一生跨越了古典主义从形成到发展的几十年。
海顿的一生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探索了大小调体系的全部可能性。
他一生作品的数量让人瞠目结舌。
他的作品从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协奏曲,特别是在交响乐,通过对交响乐的改革,开创了音乐思想和音响的新天地。
但在海顿奏鸣曲上往往更能表现出海顿风格变化的某些方面,而在其他类型的作品中就不那么容易发现。
海顿还编写了大量的键盘奏鸣曲,对后来的贝多芬、莫扎特器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的特点在整个音乐学术界有着很深的影响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的哲理性及完整匀称的艺术形式,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海顿,创作了一大批杰出、迷人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竟然被演奏者们故意置之不理,而且经常被误解,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现实。
长期以来,他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和应有的尊敬。
在欧洲音乐史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海顿的艺术遗产一度受到怀疑,甚至抨击。
在近些年来,海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人们发现海顿不仅对当时维也纳乃至整个欧洲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
二、海顿钢琴奏鸣曲的特点18世纪,正值洛克克风格和情感风格兴盛时,海顿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作为一位贵族赞助而进行创作的音乐家,他努力将自己通俗易懂的音乐创意和贵族传统音乐相结合。
他将“嬉戏游”作为自己的课堂,不断进行实验。
他采用华丽风格的模进音型和重复音型的结合。
他的音乐之所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是他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描绘事物的结果。
在中期,海顿逐步放弃了“嬉戏游”的音乐形式,摆脱华丽风格的影响,进行大胆的创新,寻求富于变化的音乐语言与新的音乐风格。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和“狂飙运动”的影响,提倡个性自由和创作自由,早期那种轻快、幽默的风格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广大人民可接受的音乐最终代替它。
尼古拉·卡普斯汀《D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39》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分析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4不过在当时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卡普斯汀进一步意识到如果只是单一地进行即兴演奏钢琴,无法充分体现出古典音乐的形式美,这样就与他的想法相违背,所以此时他决定离开兰兹特拉姆乐团,自此以后调整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对此他曾明确地表示,当时流行的即兴创作模式并没有深深地吸引他,因此他后续提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即兴创作模式,即用五线谱谱曲,并且如实地将即兴创作的过程记录下来。
在产生了这种想法之后,他在日后的创作中开始向人们展现作品中更多的旋律性与技术性,在对古典钢琴作品完美的曲式结构进行传承的同时,再辅之以大量爵士乐元素,虽然提高了作品的演奏难度,但是也给人带来了更好的听觉享受[4]。
他的妻子曾说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创作,即使是在他风烛残年之时,仍然在自己的别墅中坚持创作。
(二)《D 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简介1、创作背景卡普斯汀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创作风格,在这方面是其他创作者无法比拟的。
他通过音乐作品表达绵延不绝的情感[5],本文所要分析的这首第一钢琴奏鸣曲也是如此。
虽然有些部分的节奏有些舒缓,但大部分章节的节奏是轻快而活泼的[6]。
在对和声部分进行处理时,卡普斯汀用爵士和声创造了整个小节,而其他的作曲家通常只是把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相融合。
但卡普斯汀却没有这样做,直接运用爵士乐作和声,但始终没有脱离古典音乐的背景。
与此同时,他还选择了一种飘忽不定的和声。
因此在奏鸣曲中的许多小节都会将人们带到一种虚无缥缈之境,从而感受到别样的情感。
2、创作特色(1)爵士元素自20世纪至今,社会发展不断提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与标准,音乐家们在钢琴创作与演奏中不得不寻找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再加上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来表现音乐。
在音乐创作之中,卡普斯汀把爵士乐当成起点[7],这是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而传统古典音乐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能给人带来含蓄、稳重、理性之美。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摘要】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音乐风格独具特色。
海顿的音乐风格以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思想的深度而著称。
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常常简洁明了,具有清晰的主题和发展部分。
旋律方面,海顿的乐曲具有优美的旋律线条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在节奏方面,早期钢琴奏鸣曲常常具有明快活泼的节奏感,给人以轻快愉悦的感觉。
而在动态方面,海顿的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动态变化,通过不同的强度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包括简洁明了的结构、优美富有表现力的旋律、活泼明快的节奏和丰富多变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海顿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
【关键词】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结构特点、旋律特点、节奏特点、动态特点、总结1. 引言1.1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重要性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对于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动态变化丰富。
通过对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和演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典音乐时期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还可以感受到海顿作为音乐大师的无限创意和才华。
海顿的早期钢琴奏鸣曲不仅具有音乐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是钢琴学习者和音乐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曲目之一。
深入研究和理解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对于提升钢琴演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海顿的音乐风格特点海顿的音乐风格特点包括了许多独特的特征,使其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赏并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海顿在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展现出了清晰的主题发展和对比,这种展示方式体现了他的严谨和逻辑性。
海顿的音乐风格充满了幽默和轻松感,常常在音乐中夹杂着欢快的旋律和奇思妙想的音乐构思,给人以愉悦的听觉感受。
海顿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对情感的表达,他善于运用音乐语言来表现各种情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艺术风格初探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艺术风格初探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被世人称为“交响曲之父”,他的创作将交响曲等题材高度发展为古典主义风格范式,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
在海顿一生创作的十几首钢琴协奏曲中,《D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其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至今被广泛流传,并成为音乐会常用曲目。
其节奏轻快幽默,旋律流畅自如,充满了古典主义独特的美感。
一《D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的文化成因“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表达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的社会实践。
而作曲家的创作情绪的由来和灵感的激发都是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即音乐创作不但受到作曲家创作想象力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其审美标准及社会审美标准的制约,由此形成作曲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海顿于1732年出生在奥地利东部边境的罗劳小镇,从小就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才能。
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风格上的演变过程,即晚期巴洛克风格音乐风格向古典主义音乐的过渡。
海顿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他的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渊源。
18世纪,维也纳作为奥地利国的首都,云集了各方面的音乐家和民间艺人。
他们给维也纳带来了多种文化传统及民间音乐,让这个城市像一个大熔炉,在吸收不同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古典主义的诞生及发展。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音乐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审美观念要求音乐具备通俗易懂的民间风格,且要取悦于听众;把旋律的作用放在首位,以一条旋律线为主,讲究精美典雅、流畅明快。
《D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的依据是克罗地亚起源的舞会音调,其节奏轻盈诙谐、旋律自然流畅、格调清新淡雅,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
新的美学原则和大众审美标准对海顿的创作思维影响深刻,从海顿的这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我们看到很多民间音乐的因素,感受到雅俗共赏的大众化音乐风格,它体现了海顿鲜明的音乐个性、非凡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海顿性格力量与远见卓识的具体体现。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分析(已处理)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分析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分析姓名:严琦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教育指导教师:潘玫玫;夏滟洲2011-04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件夹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本文以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它们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 重要性,创作特点,创作成就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作者实际演奏经验,探讨了这些作品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简要阐述了钢琴奏鸣曲产生的渊源及海顿时期钢琴奏鸣曲的发展状况,接着对海顿音乐创作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首先阐述了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和基本风格特征,接着重点分析这些作品在海顿整个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这些作品的创作特点及成就。
第三章结合实际,探讨研究了这些作品在演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达到使演奏者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海顿音乐风格的目的。
通过对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和演奏要点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重要性,使这些作品得到更多的重视。
透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形成的源头。
另一方面,通过对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演奏方面的分析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把握这些作品的风格,在演奏过程中更准确地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成就;演奏 I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Abstract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early Haydn piano sonat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paratelyfrom their creation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several aspectssuch as creative achievement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combining the actual playingexperience, probes into the process of playing in these works problems needingattention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briefly expounds theorigin of piano sonata in Haydn's piano sonata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eriod,then to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Haydn piano sonatas are analyzed. The secondchapter first expounds the creation of Haydn early piano sonata background and basic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works in the piano musiccreation of Haydn,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reation of these works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 The third chapter, combining with actual research suchworks in playing process should be noted, in the aim of making players can performmore accurately the purpose of music style of HaydnThrough the early Haydn piano sonata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oints of thecre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play Haydn which aims at revealing the importance of earlypiano sonata, make these works get more attentionThrough the studyof these workscan make us understand the music style of Haydn's piano sonata form of the source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early piano sonata in Haydn's analysis can help playersgrasp these works in the style of play in the process, the more accurately expresscomposer purpose of writingKeywords Haydnearly piano sonatas characteristicsachievement playII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专业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论文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论文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突出的代表。
海顿早期的钢琴奏鸣曲是指从18世纪50年代到1766年的作品,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正从巴洛克时期向古典主义时期转变。
海顿早期的钢琴奏鸣曲是对奏鸣曲曲式创新摸索的产物,为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海顿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可以深入地了解奏鸣曲的发展过程,准确地诠释奏鸣曲。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全文如下:摘要: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顿早期的作品在维也纳集中创作,其中大部分是三个乐章,带有组曲的特征,风格也欠成熟,嬉游曲的味道较浓。
本阶段,作品篇幅小,结构简单。
本文通过对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简要分析,浅谈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质朴、轻快、幽默的风格特点。
18世纪下半页,古典主义时期出现了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个时期的音乐已经发展到了最兴盛的时期。
由于贝多芬已经向古典风格发出挑战,并且预示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因此,最典型、最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实际上只是海顿和莫扎特。
他们二人关系密切,互相影响,比海顿小24岁的莫扎特是个音乐神童,他才华横溢,但是在35岁时便去世了。
而活到了77岁高龄的海顿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为人谦卑,乐天知命,是在艺术保护制度下度过一生的最后一位作曲大师。
①一、海顿简介(一)海顿的成长经历约瑟夫?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凶边境的一个小镇罗劳,七岁时参加维也纳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童声合唱团,变声后被解雇,靠打零工和教书度日,同时自学对位法,并师从意大利作曲家和声乐教师波尔波拉学习作曲。
1758年成为维也纳的波西来亚贵族莫尔钦伯爵的音乐指导教师之后,写出了他的最早的一些交响曲。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作者:薛茜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6期摘要: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顿早期的作品在维也纳集中创作,其中大部分是三个乐章,带有组曲的特征,风格也欠成熟,嬉游曲的味道较浓。
本阶段,作品篇幅小,结构简单。
本文通过对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简要分析,浅谈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质朴、轻快、幽默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海顿 F大调奏鸣曲早期作品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18世纪下半页,古典主义时期出现了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个时期的音乐已经发展到了最兴盛的时期。
由于贝多芬已经向古典风格发出挑战,并且预示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因此,最典型、最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实际上只是海顿和莫扎特。
他们二人关系密切,互相影响,比海顿小24岁的莫扎特是个音乐神童,他才华横溢,但是在35岁时便去世了。
而活到了77岁高龄的海顿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为人谦卑,乐天知命,是在艺术保护制度下度过一生的最后一位作曲大师。
①一、海顿简介(一)海顿的成长经历约瑟夫·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凶边境的一个小镇罗劳,七岁时参加维也纳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童声合唱团,变声后被解雇,靠打零工和教书度日,同时自学对位法,并师从意大利作曲家和声乐教师波尔波拉学习作曲。
1758年成为维也纳的波西来亚贵族莫尔钦伯爵的音乐指导教师之后,写出了他的最早的一些交响曲。
(二)海顿的音乐创作海顿一生创作了不计其数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交响曲104首、弦乐四重奏68首、钢琴奏鸣曲52首、弥撒曲13首、歌剧20部(散曲5部)、清唱剧4部和各种声乐曲、协奏曲、大量的三重奏室内乐作品。
他是一位器乐作曲家,在他大量的器乐作品中,体裁大多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这两种。
海顿的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766年以前)、中期(1768-1780年)和晚期(1780年以后)。
古典乐派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特征
古典乐派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特征作者:孙丽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0期【摘要】在音乐史上所讨论的“古典”是指在18世纪下半叶直至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在这一时期,奏鸣曲概念一般指钢琴独奏曲,钢琴代替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成为主角。
奏鸣曲式则指某一乐章或某一作品的典型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直至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结构之一。
本文就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线索,通过分析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特征,进行分析与论述,从而更好地去掌握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及内在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奏鸣曲;奏鸣曲式;海顿前言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经常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被广泛应用,并随着各位音乐家的革新而不断受到作曲家的喜爱,奏鸣曲式主要应用于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多乐章体裁。
本文简单介绍奏鸣曲式,然后通过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的奏鸣曲式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的演化与发展,更深刻的认识到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主要特点,作者创作的初衷会更显而易见。
一、奏鸣曲式(一)奏鸣曲式含义奏鸣曲式是以在调性上和材料上既对比矛盾、同时又统一的两个主题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乐曲发展中所表现的积极展开为基础的一种复杂的复合曲式。
一般认为,奏鸣曲式在漫漫发展过程中与古二部曲式和古奏鸣曲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维也纳古典主义作家的手中发展到了高峰。
它与循环曲式或复三部曲式有着共同点和不同特征,奏鸣曲式是一种再现曲式,它的整体结构具有三部性质,也属于一种复合曲式。
但是,存在着的最大的不同即奏鸣曲式区别于其他曲式的重点就在于呈示部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中相继陈述两个矛盾对比的主题,再现时需要调性服从,靠拢附和起来。
(二)奏鸣曲与奏鸣曲式“奏鸣曲式”与“奏鸣曲”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想要正确认识奏鸣曲式,我们必须要正确区分奏鸣曲与奏鸣曲式,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当代音乐2020年第6期MODERNMUSIC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张舒扬[摘㊀要]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曲家之一ꎬ海顿的音乐作品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ꎮ其在古典主义时期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更体现了他在音乐创作思想上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追求ꎮ海顿早期的奏鸣曲结构较为简单ꎬ继承了前古典主义音乐风格ꎮ本文将通过对海顿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ꎬ来探讨海顿音乐作品中的轻快㊁幽默㊁趣味高雅的风格特点ꎮ[关键词]海顿ꎻ«F大调奏鸣曲»ꎻ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92-03[收稿日期]2020-01-31[作者简介]张舒扬(1990 ㊀)ꎬ男ꎬ常州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师ꎮ(常州㊀213000)一㊁概㊀述海顿作为古典乐派第一人ꎬ和同时期的莫扎特㊁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音乐三杰ꎮ海顿的音乐形式多样ꎬ且充满趣味性ꎬ他的一生写了62首钢琴奏鸣曲ꎬ而他的早期创作占了全部作品的一半ꎮ从他的创作作品中我们可以探寻海顿为古典音乐带来的惊喜和活力ꎬ同时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去欣赏海顿为音乐注入的性格与灵魂ꎮ二㊁海顿简介海顿是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ꎮ古典音乐不同于浪漫主义时期自由而彰显作曲家思想的音乐创作ꎬ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简洁㊁精练㊁严谨的音乐风格特点ꎬ而海顿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早期的音乐代表人物ꎬ虽然同样遵循严谨的音乐结构和简洁的和声ꎬ但同时结合自身的性格ꎬ把幽默这个鲜明的个性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ꎮ三㊁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片段分析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采用的是三段式曲式ꎬABA的结构ꎮ作为一首标准的古典奏鸣曲ꎬ相较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奏鸣曲或是勃拉姆斯的奏鸣曲ꎬ无论从乐句的划分ꎬ还是触键的处理上ꎬ都要更为严谨而有度ꎮ这里将对海顿这首奏鸣曲中的部分乐句进行分析ꎬ以便能通过分析更好地去探寻海顿作品中的音乐风格个性ꎮ谱例1:乐章的第一句(谱例1)看似简单ꎬ却不能忽略ꎮ本乐章由不完全小节起句ꎬ不完全小节在很多时候需要由弱起句ꎬ意在把重拍落在后方的正拍音上ꎬ然而很多时候在演奏的过程中还是会弹出正拍起句的感觉ꎮ其实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起句时把预备拍先数进去ꎬ比如谱例1中ꎬ在起句之前ꎬ先在心里打出两拍半的预备拍ꎬ这样不仅能把握住节奏ꎬ最主要的是从结构上给人非常明确的不完全小节起拍的感觉ꎮ另外ꎬ从演奏风格上看ꎬ前两小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触键风格ꎬ既可以把这句话演奏成如同绅士一般严谨而低调的触键感觉ꎬ也可以把这句话演奏成轻快而跳跃充满幽默感的触键ꎮ这里更建议尝试后者的触键ꎮ首先ꎬ顿音记号表示短促而有力的触键ꎬ同时结合海290顿自身的个性ꎬ轻快的风格更接近他想表达的音乐情绪ꎮ谱例2:从谱例2中我们可以发现ꎬ右手部分以半拍一个单位组成一个连音线条ꎬ并用相似的结构重复了三次ꎮ通过对和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ꎬ这是一个主到属到主的和弦进行ꎬ相同的句法ꎬ但和声的色彩不同ꎬ演奏也一定要有区分ꎮ第一个主和弦表现出肯定坚毅的感觉ꎬ而属和弦的色彩可以适当柔和一些ꎬ为最后回到主和弦进行一个铺垫ꎮ同时ꎬ强弱强的音色对比在听觉上不会显得枯燥乏味ꎮ所以在触键的过程中ꎬ第一和第三句音色接近ꎬ我们需要把触键的位置靠近指尖ꎬ表达出较为扎实明亮的音色ꎬ而中间属和弦的触键我们可适当放平手掌ꎬ靠指腹触键ꎬ把声音适当柔和ꎬ音色就能有一定的区分度ꎮ在这个谱例中还有一个较为有趣的音ꎬ就是第9小节的这个右手二分音符ꎮ这个降E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听上去并不那么舒服ꎬ甚至有点突然ꎬ然而在触键的过程中ꎬ我们更应该适当突出这个看上去似乎不那么和谐的音ꎬ从而吸引听觉上的注意ꎮ谱例3:谱例3这段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ꎬ说有趣是因为这里应该去模仿一种小猫走路般的触键ꎮ连续的顿音ꎬ在触键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声音的颗粒感ꎬ同时又要保证句子旋律的连贯性ꎬ所以把握触键的状态至关重要ꎮ同时ꎬ句子结构虽是下行ꎬ但在演奏过程中ꎬ应该把每句话做适当的渐强和推动ꎮ同时结合每次十六分音符位置的升高ꎬ除了每个小句子的推动ꎬ大方向上的音乐结构要呈现向上爬的趋势ꎮ谱例4:谱例4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调性的转变ꎮ在第28小节后ꎬ根据和声的走向ꎬ这里其实最想听到的是一个结束音ꎬ即终止式的感觉ꎮ然而海顿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把调性进行了转移ꎬ整个和声色彩听上去就像忽然停滞在半空中的感觉ꎮ其中处理其实在海顿的作品中较为常见ꎬ也是海顿的一种擅长的音乐处理方式ꎮ对于这样的情况ꎬ我们在演奏中ꎬ不但不能弱化这个和声ꎬ相反ꎬ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表现出这个看似意料之外的音ꎮ我们可以在这个和声上加入一个非常简短的踏板ꎬ强调出这个和声的变化和有趣ꎮ谱例5:谱例5中ꎬ通过分析ꎬ我们可以发现这段跑动中需要突出的是每组四十六节奏型中的第一个音ꎬ即大指上的低音及小指上的高音ꎮ从跑动的要求上说ꎬ我们应该做到节奏的均匀ꎬ但从触键的要求上说ꎬ这里应该遵循一强三弱㊁一紧三松的触键原则ꎬ突出低音和高音ꎬ而不能让触键力390张舒扬: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 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度和触键方式太过统一ꎮ另外ꎬ需要注意的是ꎬ低音和高音的部分在这里进行了一个音色和力度的对比ꎬ所有低音区的部分以中强的力度触键ꎬ音色上呈现饱满而偏厚重的色彩ꎮ而高音区的部分则通过弱的力度进行把控ꎬ整体感觉轻巧透亮ꎮ小指上的高音则需要通过向外打开的动作把高音强调出来ꎬ区分强弱对比和触键音色ꎮ这里急速的声音高低改变可以说表现着海顿对音乐控制的从容和幽默ꎮ谱例6:谱例6这个小乐句可以说很能体现海顿的幽默风格ꎬ向下的收句在演奏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严肃ꎬ相反ꎬ这里的整体感觉就像一种向下流动的波纹ꎬ有结构ꎬ但不需要太多具体的形状ꎬ给人一种看似漫不经心㊁随心所欲的结尾ꎮ四㊁海顿的音乐性格特点海顿的这首«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可以说是海顿诠释幽默的典型ꎬ急速的音量高低对比㊁调性的转变ꎬ以及看似漫不经心的音乐句法ꎬ都构成了海顿创造幽默式浪漫的方式ꎮ可以说海顿的音乐幽默特点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ꎮ海顿是一位宫廷作曲家ꎬ他的一生直率㊁乐观ꎬ这样的性格与他在宫廷中的境遇有关ꎮ在长达三十年的宫廷音乐创作中ꎬ他遇到了赏识他的亲王ꎬ海顿在他担任宫廷首席乐队指挥期间尝试了大量音乐的风格ꎬ可以说他有着很多作曲家不具备的优势和资源ꎬ这也造就了他在音乐中的各种大胆想象ꎮ海顿的音乐充满了幽默和趣味性ꎬ这样的风格特点不单单存在于他的钢琴作品中ꎬ在他的交响乐中和弦乐四重奏中ꎬ这样的特点也不在少数ꎮ最著名的是海顿的« 惊愕 交响曲»第二乐章ꎬ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慢板乐章ꎬ人们正听得昏昏欲睡ꎬ而此时忽然地重音响起ꎬ犹如当头一棒ꎬ惊醒了正在熟睡的贵族们ꎮ可以说海顿非常擅长利用忽高忽低的强弱变化让人摸不着头脑ꎬ又比如本文分析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ꎬ这里也是运用了强弱的快速对比(参照谱例6)ꎮ而在海顿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ꎬ强弱拍的颠倒让人也着实摸不着头脑ꎮ如果说声音的张力是海顿的第一个幽默ꎬ那海顿常用的第二个幽默就是对调性的灵活控制ꎮ海顿的«D大调钢琴三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ꎮ在这里海顿将降A大调的五音降E在休止两小节后突然 变 为B大调的三音升Dꎬ降E实际上没有变ꎬ变的只是和声ꎮ[1]但从音乐的情绪上ꎬ这种细微的转变往往给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受ꎮ海顿有趣的音乐作品还有很多ꎬ他的音乐既不像巴赫般庄严而又充满宗教色彩ꎬ亦不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充满戏剧性ꎬ更不像贝多芬那般宏大ꎬ可以说海顿的作品表述的是普通人的语言ꎮ海顿曾经就音乐创作ꎬ在致友人的信中说道: 在这个世界上ꎬ快乐而满足的人真是寥寥无几ꎬ人们到处为痛苦和忧虑所逼迫ꎬ也许我的作品有时可能成为一股源泉ꎬ使那些满怀忧郁或疲劳的人从中得到一时的安定和休息ꎮ [2]可以说音乐就是对生活的写照ꎮ海顿一生少有烦恼ꎬ衣食无忧ꎮ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音乐充满活力ꎬ明朗乐观ꎬ极具幽默感和民间感染力ꎮ可以说生活环境造就了海顿音乐 亲民 的个性ꎬ不做作ꎬ简单而纯粹ꎬ这也是艺术的独特魅力ꎮ注释:[1]杨燕迪.严肃音乐中的幽默[N].文艺报ꎬ2018-07-27.[2]胡千红.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ꎬ2013:87.(责任编辑:崔晓光)490当代音乐 2020年第6期。
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作者:牛鑫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海顿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为音乐技法为线索,通过从音乐技法以及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总结与归纳出海顿鲜明的作曲技法特征,力求管窥出他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结合音乐学、美学等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海顿的音乐创作风格,抛砖引玉,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对海顿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6-0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1809年5月31日猝死于维也纳,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因此常被世人称作“交响乐之父”和“四重奏之父”。
海顿生活的年代,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所以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看出风格上的演变过程。
海顿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作品主要以钢琴奏鸣曲为主。
作为一个古典主义者,海顿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
他人生整个创作的转折点是18世纪70年代,那是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
在1766年到1770年间,海顿经过了一个“浪漫主义激变”时期,而且受当时德国主义文学界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影响。
海顿钢琴音乐的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充满活力、富于幽默感和民间气息,带着光辉的智慧和对人生的透视,既厚重又富于结构感,既朴实自然又泛出一种温暖海顿一生共创作了 6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早期的奏鸣曲类似于嬉游曲,结构及织体语言都比较简单他晚期的奏鸣曲数量不多,总共只有五首,即五十八六十二,但却是他最富有独创性风格最成熟的作品,代表了海顿键盘风格的顶峰特别是第六十二首奏鸣曲,是海顿奏鸣曲中最富有深刻意义和戏剧性的作品。
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要点分析
文艺理论探索 Literarytheorytoexplore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要点分析文/束雨莲摘要:海顿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一生对于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古典音乐形成的重要依据人物之一 ,创作了数之不尽的钢琴奏鸣曲,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演奏的对象。
因此,本文在此就对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和演奏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演奏要点引言:海顿钢琴奏鸣曲作为钢琴演奏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广大的演奏者所热捧的演奏曲目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却常常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影响演奏的质量和效果,其中最为突出和显著的问题就是演奏者对于作品特征以及演奏要点难以进行把握和掌控,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成为了当前社会中较为广泛关注的话题,是钢琴演奏者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需要进行解决的。
1 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简单明了,并没有过于复杂的部分,相较于莫扎特的奏鸣曲而言,会让听众感到较为粗暴、野性,难以感受到这是钢琴奏鸣曲,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倾听以后,人们会发现海顿所赋予作品中的情感,那种幽默、风趣、热情。
没有复杂的对位式织体,也没有个人情怀的流露,有的仅仅是自身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富有朝气的生命情绪。
2 海顿钢琴奏鸣曲演奏要点2.1 掌握海顿作品情感表现要想在演奏中对海顿钢琴奏鸣曲进行全方位的诠释,就必须要对其的演奏要点进行全面的、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钢琴乐章。
因此,笔者在此就对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第一点,掌握海顿作品情感表现。
海顿作品相对于其余的钢琴作品而言,有着极为显著的高雅气质,其节奏较为欢快,能够给人们的带来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心情,使得人们的身心的到放松,进而深深地印刻在听众的脑海里,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较为喜欢倾听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作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中强有力地保持着古典乐派的典型特征。
《D大调钢琴奏呜曲op.37》为海顿作品中所熟知的一首经典作品,该文章主要以曲式结构、调性和声、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海顿;奏呜曲;和声;古典乐派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9)14-0054-03一、前言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年),奥地利作曲家,与莫扎特、贝多芬被誉为“古典主义三杰”。
海顿的创作对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模式的突出贡献,常常又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
《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为献给奥恩布鲁格而创作于1780年,共三个乐章。
该作品为奏鸣曲式结构,由典型的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即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
主调为D大调,节拍为4/4拍,乐曲表情速度为“有生气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二、呈示部(1-40)包含了奏鸣曲式呈示部中典型的四个部分,即主部、连接部、副部以及结束部。
调性安排上也在近关系转调范围,即副部开始处转位属调,在整个呈示部中,由主调(D大调)与属调(A大调)两个调性所呈现。
(一)主部(1-8)主部为一个平行乐段,由两个平行、方整的乐句a,a1构成(4+4)。
首先主题动机在第一个小节所呈现(如图2所示),即强调调式主音-D,均对主音做一些装饰作用,使之显现出幽默、俏皮等主题形象。
如第一拍处,由装饰小字3组的d音力度为强(f)并往下进行八度大跳,然后在第三拍处加入倚音,其主要特征还是以强调主音为目的;其次在后面两个小节中我们所看到,依然延续了第一个小节主题动机的特性,同样强调主音,并在旋律上加以简单的展衍发展(如图3所示),第二个小节为第一个小节的反复,作为动机的强调反复作用,第三小节则在内声部保持主音节奏时,并有意将其节奏化,以形成内部的切分节奏效果,而在高声部旋律则形成波浪旋律音型,逐递上行。
此时的内声部其旋律切分节奏化与高声部的递进关系之间的关系则为保持主音为目的,较整个第一个乐句而言,于此时的声部相比较前后小节则增加了一个内声部,以形成一个乐句的小高潮,最后第四个小节处在和声上以属六和弦形成一个半终止。
第二个乐句与第一个乐句的旋律相比,形成同头异尾关系,两个乐句只有在最后一个小节是不一样,其他部分完全相同,并在最后一个小节在主调上以和声116-V-I结束在第三拍上,形成终止,构成一个收拢性乐段。
两个乐句在和声上整体保持着典型的呈示型特征,如除了两个乐句末端处的属主呼应,其他部分均采用调式I级和弦作为和声持续,其在调性和声上一方面呈现出了该乐曲的主要性格特征作为表现之一。
主部中的两个乐句虽然在和声以及旋律上有着很大的相同点,但织体上则作为简单化的对比,其中分别在两个乐句的前面两个小节中作为体现(如图4、图5所示),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前面伴奏织体是作为旋律性的伴奏织体,而后面则采用阿尔贝蒂低音的伴奏音型,相比第一个乐句,音的密度加强,情绪动力也随之增加;两个乐句如果说在对比上,于此的伴奏音型则是重要表现特征之一。
(二)连接鄙(8-16)连接部由8个小节组成,微观上了划分2+2+2+2这几个小的部分,连接部调性在主调D 大调上陈述。
连接部中,高音旋律声部除了最后一个小节以外均为十六分音符,而在这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中,夹杂着一个隐伏声部、一个保持音声部以及一个固定低音三个层次(如图6所示)。
一定意义上讲,除了中间声部保持音外,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则进行旋律化,这样的特征在连接部前面六个小节中尤其突出。
其中第11-12小节为第9-10小节的高八度重复,第11-12小节为乐句的内部扩充,第15-16小节则为一个音阶旋律及和弦琶音后,以属和弦结束在第16小节,为接下来的副部作好铺垫。
(三)副部(17-35)副部结构可简单的分为两个大的部分I+II(9+10),第一个部分的材料来自于主部主题(如图7,图8所示),在图7的主部材料和图8的副部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副部主题将其主部的伴奏旋律紧缩化、倒影化,并进行移位,这样的主题陈述在副部的前面五个小节中反复出现而得以强调,而伴奏则采用简单的和弦双音以八分音符有规律的呈现,平稳的伴奏织体没有喧宾夺主,而是给出了一定空间于旋律部分,由此可看出海顿的有意为之。
其次,在第22小节和第24小节以及后面都出现了一个旋律下行八度大跳的旋律进行(如图9所示),相比较主部主题而言,则运用了裁截手法将其变化发展。
由此我们看到图7中的主部主题,则相继由副部主题1与副部主题2将其裁截而运用。
整个副部第一个部分的材料来源于主部材料,调性则在开始处转位属调(A大调),和声进行没有进行离调变化,主要在主、属、下属组和声上来回运动,最后以16和弦结束于第25小节处,并结束了副部中的第一个部分。
副部的第二个部分(26-35)与第一个部分相比较而言,即相同点则在第26-29小节中在小节的强拍和次强拍上勉强保留了主部主题的旋律下行大跳的旋律线,以及伴奏中的装饰音型。
不同的是在旋律的重要位置保持着调性的下属音,即D音,中间加入辅助音c或者升c;除此以外,加入了一个结束句(30-35),结束句的旋律由和弦的琶音分解构成,和声进行则为典型的降I—16(拿波里和弦)一重属导7-K46-V7-I。
宏观来看,从旋律及和声综合来看,副部的第二个部分有着一定意义的变格终止暗示,最后以完满终止结束在第35小节处,结束了整个副部。
(四)结束部(36-40)结束部共5个小节组成,结束部中我们以第37小节(如图11所示)、第39小节为例,我们看到,结束部中在前后和声进行为116-V7-I的中间间隙插入副部主題和连接部材料;如37小节处的结束部材料来源于副部(如图12所示),仅仅做了一个装饰变化;而在39小节处的主题则来源于连接部分层的旋律特征。
从结束部中的和声进行上看到,主要以A大调116-V7-I进行,反复的把终止式作为重复强调,这样的方式在奏鸣曲式的结束部中是较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最后在第40小节处形成终止,结束了整个奏鸣曲的呈示部。
三、展开部(41-60)展开部共20小节,由引入部分、中心部分以及属准备(6+12+2)三个部分组成。
(一)引入部分(41-46)引入部分可分为三个小部分(2+2+2),每个部分形成一个微变化模进关系,调性为A大调;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中(图13),低声部保持着主题动机中的八度下行跳进,且作装饰变化保持调性的主音;其次在旋律声部则保持了副部主题中的三度上行、阶梯式的旋律线特征;而后面的两个小部分则以第一个部分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两次模进变化,而由此构成了展开部中的引入部分。
(二)中心部分(47-58)进入中心部分开始处,调性转位D大调,便由此产生了一个调性模进关系,前面四个调性则形成一个有规律的下行三度转调,即D大b,小-G大-e小-b小。
在织体上,前面五个小节中,高声部旋律放缓,以四份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相互构成倚音,并逐递下行发展;而伴奏则采用十六分音符在低声部中形成波浪式旋律音型发展,两个声部一静一动做为对比,在展开部的中心部分制造出了矛盾、戏剧性的情绪特征。
从52小节开始,我们所观察到,其材料来源于副部主题(图14),以和弦琶音的方式进行旋律发展,最后以K46-V7的和声进行结束在第57小节处。
(三)属准备(59-60)属准备只有短小的两个小节,而从和声上我们可以分析为D大调的VT/II-1134-V,从和声的功能进行上可以看出,根音作连续的四度上行进行,以到达属和弦为目的,以此形成一个短小的属准备,以迎接再现部分的到来,为其做好铺垫。
在第60小节此时便结束了整个展开部。
四、再现部(61-103)再现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以及结束部这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再现部的中的各个部分均有变化,如主部有扩充、连接部有缩减等。
在调性上则完全回归主调D大调,每个部分的织体、主题都相对清晰的保持了呈示部中所原有的状态。
(一)主部(61-73)主部再现并非完全再现,而是在第二个乐句中进行了扩充(4+9),扩充的材料来源同样是主题动机中所分裂出来,第68小节一第70小节的扩充材料便来自于主题动机的后面两拍,运用裁截手法将其植入在第68-70小节中;此外,主题动机中前面的两拍材料则运用在第71-73小节中,同样是运用裁截的方法,然后再将其倒影化植入其中。
扩充的材料便由此而来,并构成了再现部的主部部分。
(二)连接部(74-79)连接部再现由六个小节构成,有缩减,缩减的部分为主部中连接部的前面两个小节,除此之外并作有简单的加花变化,由此形成再现部分的连接部。
(三)副部(80-98)从整个再现部来看,相比较之下,副部的再现没有做出除调性之外的變化,只是偶尔在和声配置上稍作改变,整体上保持了呈示部中所呈现出的材料。
(四)结束部(99-103)结束部在材料结构上没有做出改变,依然沿袭了前面副部再现的特点,除了在调性回归之外,其他均保持了呈示部中原有的状态并在第103小节处结束在主调I级和弦上,并由此结束了整个第一个乐章。
五、结语从以上分析中发现,海顿作为古典乐派三杰的代表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强有力地保持着古典乐派的特征,在该乐曲中不乏发现均衡、规整等特性,如在呈示部中的主部结构,即有意保持着平行方整的特点(4+4),在其连接部以及后面的副部中,则也能清晰的看到句读,即便在展开部中也能清晰的划分小的组成部分。
在调性安排上,保持了我们所熟知的奏鸣曲式的调性安排,如在呈示部中,副部开始转为属调(A大调);而展开部中,引入部分调性依然延续了前面的A大调,而在中心部分为了突出矛盾戏剧化则经过了D大b小-G大-e,小-b小这几个调性的转换属准备则转为D大调;后面的再现部分则实现调性回归,完全在主调D大调上所呈现。
调性除了在展开部的中心部分复杂化以外,其他部分则保持了主一属两调关系。
海顿作为古典乐派代表作曲家,而又作为确立奏鸣套曲的结构范式的代表作曲家,在此作品中无不体现出均衡、方整性特征,这一特征更是启发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