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利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深受其害,我是1999年也是第一届可以扩招的正取生

一、很多有钱人可以更不把高考当回事

二、很多学校把教育当产业抓

三、鱼目混杂,教育混乱

四、虽然大学生多了,但并不代表中国人的素质高了

五、根据了解,大多学校里扩招生与统招生之间有隔阂,我们就是30个统招生和10多个扩招生没住一起,他们住公寓,我们住宿舍,然后有活动我们举行的他们不参加他们举行的我们不参加

六、同上,班级管理混乱,就是由于以上隔阂,两边都不服对方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即时新闻

扩招弊大于利今年紧急刹车

2006-06-12 20:43:21

日前,中国教育部发布消息:今年国家下达的高校招生规模增长幅度不超过5%,并采取严格措施防范高校擅自扩招。随即,众多高校表示今年招生规模将与去年持平而不再扩招。轰轰烈烈进行了七年的高校扩招运动终于在今年放缓了脚步,引起广泛关注。教育界人士认为,只有这样,中国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轨道。(北京《工人日报》)

1、损害学术评判机制影响民族发展潜力

大学扩招将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化成为大众教育,虽有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目的,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相当明显,因为招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目前,高等教育品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准亟待提高。”(海南《新世纪周刊》)

借扩招的东风,大陆高校纷纷借机创收,“教育产业化”之风也随之大行其道。就在高校发展一味贪大求洋之际,大陆学术界却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术评判机制。在目前高校师资评价标准上,科研成果的数量往往是第一位的,一些真正致力于教学或者可能有重大创新的基础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基础性创新需要付出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的精力与时间,但是目前大陆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过于重视短平快,使一些善于钻营之辈荣誉加身。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民族发展的潜力。(泰国《亚洲时报》)

2、扩招破坏教育结构扭曲教育资源配置

高校应不应该扩招,取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现阶段中国来说,大学仍然属于精英教育,能上大学的是少数人。因为目前普及教育比大学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重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依靠的不是普及的大学教育,而是普及的基础教育。这些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成人识字率(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小学教育)已达70%以上。这种普及教育的水准使工业发展有了充分的后备军,也使农村人口能较为顺利地转变为产业工人。(香港《东方日报》)

发展哪一种类型的教育是一个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在中国能用于教育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中国的教育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全民族的文化水准主要不是依靠大学教育,而依靠普及教育。现实的状况是,大学教育超速发展,号称要成为世界名牌大学者,可以得到十几亿元的政府财政支持,而广大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极为落后。大学超速发展挤占了基础教育经费,显然是资源配置失误。(香港《明报》)

教育资源配置还有一个标准是市场需求。如果大学毕业生都找到可以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说明大学扩招并不错。但现实的情况是,市场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而是技术工人。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相当抢手。其实经济学家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曾获诺奖的发展经济学家路易斯,注意到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工人最受欢迎,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不仅找不到工作,还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他早在50多年前就呼吁发展中国家要把更多教育资源用于普及教育。这种真知灼见至今也没有过时。(浙江线上网)

3、学生深陷就业困境“读书无用”甚嚣尘上

1999年起,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此后,中国从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05年的504万,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然而,当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后,国家在就业市场缺乏对大学生必要的就业保障弊端开始显现。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3万,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而全国对于高校毕业生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北京人民网)

如今很多硕士、博士毕业后都在干本科毕业生干的活,这种学位贬值现象,对国家和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浪费。(北京新华网)

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司平平以法律专业为例说,中国文革结束后恢复法律院系招生时,只有四所政法学院和北大、复旦等少数名牌大学的法律系,那时的毕业生人数,显然远远无法满足中国法制建设的需求。但今天,中国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法律系,甚至连什么纺织学院、师范学院以及偏远省份的地方专科学院,也都开办了法学院。如今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人数之多,就连在上海这种对法律人才有着很高需求的大城市,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找工作,不仅公检法一职难求(即使进区县级公检法机关,也都必须是硕士毕业生以上),而且其他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与法律沾些边儿的职位,也已都满员。(英国《金融时报》)

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仍然是当前大陆农村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大学扩招之后,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道路似乎宽广了许多。但是,许多农村的孩子合全家之力,历尽磨难,在他们终于大学毕业之际,却不得不面临再一次的失败。这会进一步助长“读书无用论”,许多农村孩子将选择不进学校,直接进入劳动市场。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升无异是一大打击。(湖南红网)

【CNML格式】【大中小】【打印】

扩招之影响深远

1998年,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大扩招。党中央此举目的显然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在作此决议之前,国家领导人之间必然权衡了利弊,认为扩招会使国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经过十年的检验,扩招引发的负面影响却很大。

原本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或走向社会,或回家务农。由于素质不高,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扩招能够圆他们一个大学梦。这样他们于98年进入大学,2002年顺利毕业。这时一些清醒的“国家栋梁”发现自己被骗了,就业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潮中,社会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来搞生产、促发展,而回顾2002年,关于就业问题的新闻铺天盖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在2002年以前,就业问题从未来被拿上台面。1998,2002两者不会如此巧合,2002见证了扩招的效果。从此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武汉市,八百万人口,大学生占了其中一百万。自2002年起,一大批三流大学也纷纷在各大城市安家落户。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其中一些人认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由此看来,所谓七十多个研究生竞争一个中学教师的事情就见怪不怪了。

与扩招同时提出的还有“教育消费”这个概念。大部分家庭都积攒了一笔为数不小的存款,预备六给儿女成家立业,买房子的。因为读大学,这笔钱不得不充作高额的学费。于是各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将来的住房问题便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牟取暴力的诱因。2002年,又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一房价。多少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亟待解决住房问题,房地产商似乎不愁销路,把房价炒成泡沫。由于家里已无力承担买房的费用,一大批中国青年沦为房奴,接踵而至的是信贷市场一片混乱,金融市场也随波逐流。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民来说,扩招弊大于利。国家政策似乎更注重为人民争取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潜在的危机。经济建设是这样,农民增收问题也是这样。近年来,国家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