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利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深受其害,我是1999年也是第一届可以扩招的正取生
一、很多有钱人可以更不把高考当回事
二、很多学校把教育当产业抓
三、鱼目混杂,教育混乱
四、虽然大学生多了,但并不代表中国人的素质高了
五、根据了解,大多学校里扩招生与统招生之间有隔阂,我们就是30个统招生和10多个扩招生没住一起,他们住公寓,我们住宿舍,然后有活动我们举行的他们不参加他们举行的我们不参加
六、同上,班级管理混乱,就是由于以上隔阂,两边都不服对方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即时新闻
扩招弊大于利今年紧急刹车
2006-06-12 20:43:21
日前,中国教育部发布消息:今年国家下达的高校招生规模增长幅度不超过5%,并采取严格措施防范高校擅自扩招。

随即,众多高校表示今年招生规模将与去年持平而不再扩招。

轰轰烈烈进行了七年的高校扩招运动终于在今年放缓了脚步,引起广泛关注。

教育界人士认为,只有这样,中国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轨道。

(北京《工人日报》)
1、损害学术评判机制影响民族发展潜力
大学扩招将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化成为大众教育,虽有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目的,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相当明显,因为招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

目前,高等教育品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准亟待提高。

”(海南《新世纪周刊》)
借扩招的东风,大陆高校纷纷借机创收,“教育产业化”之风也随之大行其道。

就在高校发展一味贪大求洋之际,大陆学术界却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术评判机制。

在目前高校师资评价标准上,科研成果的数量往往是第一位的,一些真正致力于教学或者可能有重大创新的基础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而一些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基础性创新需要付出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的精力与时间,但是目前大陆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过于重视短平快,使一些善于钻营之辈荣誉加身。

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民族发展的潜力。

(泰国《亚洲时报》)
2、扩招破坏教育结构扭曲教育资源配置
高校应不应该扩招,取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对现阶段中国来说,大学仍然属于精英教育,能上大学的是少数人。

因为目前普及教育比大学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重要。

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依靠的不是普及的大学教育,而是普及的基础教育。

这些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成人识字率(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小学教育)已达70%以上。

这种普及教育的水准使工业发展有了充分的后备军,也使农村人口能较为顺利地转变为产业工人。

(香港《东方日报》)
发展哪一种类型的教育是一个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在中国能用于教育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中国的教育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

全民族的文化水准主要不是依靠大学教育,而依靠普及教育。

现实的状况是,大学教育超速发展,号称要成为世界名牌大学者,可以得到十几亿元的政府财政支持,而广大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极为落后。

大学超速发展挤占了基础教育经费,显然是资源配置失误。

(香港《明报》)
教育资源配置还有一个标准是市场需求。

如果大学毕业生都找到可以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说明大学扩招并不错。

但现实的情况是,市场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而是技术工人。

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相当抢手。

其实经济学家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

曾获诺奖的发展经济学家路易斯,注意到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工人最受欢迎,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不仅找不到工作,还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他早在50多年前就呼吁发展中国家要把更多教育资源用于普及教育。

这种真知灼见至今也没有过时。

(浙江线上网)
3、学生深陷就业困境“读书无用”甚嚣尘上
1999年起,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

此后,中国从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05年的504万,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然而,当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后,国家在就业市场缺乏对大学生必要的就业保障弊端开始显现。

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3万,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而全国对于高校毕业生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

(北京人民网)
如今很多硕士、博士毕业后都在干本科毕业生干的活,这种学位贬值现象,对国家和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浪费。

(北京新华网)
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司平平以法律专业为例说,中国文革结束后恢复法律院系招生时,只有四所政法学院和北大、复旦等少数名牌大学的法律系,那时的毕业生人数,显然远远无法满足中国法制建设的需求。

但今天,中国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法律系,甚至连什么纺织学院、师范学院以及偏远省份的地方专科学院,也都开办了法学院。

如今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人数之多,就连在上海这种对法律人才有着很高需求的大城市,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找工作,不仅公检法一职难求(即使进区县级公检法机关,也都必须是硕士毕业生以上),而且其他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与法律沾些边儿的职位,也已都满员。

(英国《金融时报》)
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仍然是当前大陆农村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

大学扩招之后,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道路似乎宽广了许多。

但是,许多农村的孩子合全家之力,历尽磨难,在他们终于大学毕业之际,却不得不面临再一次的失败。

这会进一步助长“读书无用论”,许多农村孩子将选择不进学校,直接进入劳动市场。

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升无异是一大打击。

(湖南红网)
【CNML格式】【大中小】【打印】
扩招之影响深远
1998年,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大扩招。

党中央此举目的显然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在作此决议之前,国家领导人之间必然权衡了利弊,认为扩招会使国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经过十年的检验,扩招引发的负面影响却很大。

原本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或走向社会,或回家务农。

由于素质不高,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而扩招能够圆他们一个大学梦。

这样他们于98年进入大学,2002年顺利毕业。

这时一些清醒的“国家栋梁”发现自己被骗了,就业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潮中,社会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来搞生产、促发展,而回顾2002年,关于就业问题的新闻铺天盖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2002年以前,就业问题从未来被拿上台面。

1998,2002两者不会如此巧合,2002见证了扩招的效果。

从此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武汉市,八百万人口,大学生占了其中一百万。

自2002年起,一大批三流大学也纷纷在各大城市安家落户。

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其中一些人认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由此看来,所谓七十多个研究生竞争一个中学教师的事情就见怪不怪了。

与扩招同时提出的还有“教育消费”这个概念。

大部分家庭都积攒了一笔为数不小的存款,预备六给儿女成家立业,买房子的。

因为读大学,这笔钱不得不充作高额的学费。

于是各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将来的住房问题便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牟取暴力的诱因。

2002年,又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一房价。

多少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亟待解决住房问题,房地产商似乎不愁销路,把房价炒成泡沫。

由于家里已无力承担买房的费用,一大批中国青年沦为房奴,接踵而至的是信贷市场一片混乱,金融市场也随波逐流。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民来说,扩招弊大于利。

国家政策似乎更注重为人民争取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潜在的危机。

经济建设是这样,农民增收问题也是这样。

近年来,国家为
了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政策上支持农产品上涨。

有些人说这保障了农民增收。

不错,短期内农民一定会增收,然而人们不久后会发现:农副产品、经济作物等的涨价必然波及到各个产业,首当其冲的轻工业再都食品工业。

从农民角度上讲,穿的涨了,生活必需品涨了。

增收政策只是在作表面文章。

写到这儿,并没有太多愤世嫉俗的意思。

总之,中国发展中国家,各项制度都不完善。

国家探索富国强国的道路是一直坚持走下去的,其中难免碰到波折,却一切为了人民,相信未来各种社会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

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

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

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

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这种人才结构严重失调,难道不是使人才缺口“越捅越大吗?
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但现阶段的高校扩招并不能正常地发展高等教育。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雪霖整理)
※※※※※
二、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

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主要有:
1.升学扩招。

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

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稳定的。

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

以辽宁省为例,1998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12分,1999年为465分,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足以说明两年录取新生的学习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

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

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

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

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

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

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

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

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3.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

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

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

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

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

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

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4.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

目前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剧增,而教室、实验室乃至操场等教学及学生活动场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据不少导师和研究生反映,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对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不高,不是新书难以及时上架,就是上架的新书不见踪影。

一些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在原本由一人或两人操作的实验位置上,现在要安排三四个学生,甚至更多。

部分实验课,有时不得不改为表演课。

有不少研究生对住在校区外和同寝室人多(如4人)不满意。

其主要原因是,在扩大招生规模之后,生活、学习所必须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

5.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

如果师资也以同
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和国防科工委批复的生师比14:1计算,仅本专科教学需要专任教师950人,现在该校一个学年中为本科生讲过课的教师却只有约600人,不得不安排了许多合班大课,甚至有些外语课也不得不合班上课。

据调查,该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只有约50%,相当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从不为本科生上课。

6.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

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

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即有18%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派遣工作结束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

2001年,有关部门计算出207所高校10个一级学科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4%。

然而,一些专业的硕土毕业生就业难也已初见端倪,逼迫已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刚进入市场就业就不得不面临提高学历层次的问题,一时间高学历教育热风靡中华大地。

与此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致使那些怀才不遇的毕业生只好屈身附就,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能干的工作。

其结果,原本由中学毕业生干的事情现由本科生干,由本科生干的事情由研究生干,最终导致知识的相对失业。

这样,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7.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

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事实上,知识水平的升级并没有与教育层次的升级成正比例,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炒现饭”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识点。

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学历层次的知识水平差
距正在缩小,三者间的能力档次已不是十分明显。

另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而研究生中“1/4时间挣钱,1/4时间谈恋爱,1/4时间学外语,1/4时间搞专业”的情况,也大量存在。

8.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

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大众化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

两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同。

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并无优势。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

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

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的。

但中国当前的情况不是如此。

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

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

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重点大学,由于承担繁重的大众化任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

近年来,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

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给予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
盲目扩招的结果虽然名义上提高了整体的国民学历,但是相应的降低了大学教育的质量。

眼下的大学课堂已经不再是一间间普通教室,而是勉强能够容纳这么多扩招生的阶梯教室。

大众教育的质量一定不如精英教育,学历本身代表的知识也在缩水。

※※※※※
学生追求高学历和名牌学校的动机是是自己有更高的竞争力;需要更高竞争力的原因是人才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竞争过于激烈的原因是人才太多,职位太少。

这就是目前摆在所有学生和家长面前的就业的压力。

加上各种误导,还有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绝大部份学生和家长通过追求高学历和名牌学校来应付激烈的竞争。

※※※※※
无节制的扩招必要引发严重的就业问题,文凭贬值,教育资源的不足,教学水平、学生素质的下降
※※※※※
“高校扩招”的弊多于利
近来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高校扩招”的利与弊。

我认为“高校扩招”的弊多于利。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成就值得肯定,但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却不容忽视。

”全国人大代表倪永康告诉记者。

“高校扩招”本来是让莘莘学子更容易踏进大学门槛的政策,可是我觉得现在似乎慢慢地变成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赚钱工具,一些学校为了能多招一些学生,无论一些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有多低,只要他们的父母能付得起钱,就能读上大专,王志民告诉记者,扩招确实需要高校加大对院校软件和硬件的投入,但也助长了高校“贪大求全”的浮躁风气。

一些高校忽视了“特色办学”和“优势专业”,不顾校情,也不顾社会需要地把目标锁定在“打造一流学校”上。

这种盲目性往往造成高校专业设置、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结构性不平衡。

“高校教育的很多环节都受到扩招的冲击,最主要的就是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衡。

”王志民如是说;还有很大的一部分的学校的教学课程和教
学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严重地不符合,造成大学生的课是上了不少了,学的东西似乎也是够多的了,可到了某些基层的私营企业里就立刻变成了傻子,什么都不懂,比一个从中专里出来的毕业生还要差,你一个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过了四级、六级呗,别人还不稀罕,反正有的规模小的企业觉得你懂不懂英语又有什么关系,反正实际经验更重要,能立刻帮企业赚到钱的最重要。

有许多所谓的学者说高校扩招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的提高素质究竟有什么用呢?读大学那昂贵的学费是学生自己出钱的,又不是国家出钱的,现在中国又不是什么发达国家,穷人多的是,有多少人会没事干去就花几万块钱去提高素质,穷人们谁不是想读完大学以后即使找不到一份十分理想的工作也能找到一份能让自己和父母过上好一点的生活的工作啊?难道他们全都只是想提高一下素质,一个大专生还要去干那些没什么发展前景,一个月只有七百多块钱又没有社保的工作啊?真是岂有此理!?!我们又不是别人西方的那些国家里的大部分的富人,吃饱了没事干,六十多岁了还回去大学里读那些既冷门,又不是为了找工作的专业,纯粹是为了要提高个人的素质,可别忘了,我们是真实的中国人啊,我的一些朋友也觉得很无奈,早知道自己读完大学以后会这样,他们当初就连高中也干脆不读了,去读职业中学然后就去工作就算了,这样的话他们早就赚了好几年的钱了,还叫他们去读本科,你认为他们还会相信中国的教育吗??等他们变成富翁以后如果还没事干的话,再去读本科吧,反正活到老学到老,八十岁以后再读也不迟。

B 弊大于利,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能力得不到发挥,造成人才的浪费(P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