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编制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天然气管道勘察报告编制大纲
审定:
审核:
复核:
编制:
目录
1.编制目的 (3)
2.主要参考规范 (3)
3.勘察等级的确定 (3)
4.区域地质构造 (3)
5.地层岩性 (8)
6.水文试验 (8)
7.声波测井 (8)
8.剪切波测试 (8)
9.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8)
10.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8)
11.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8)
12.环境地质评价 (9)
13.结论与建议 (9)
14.附图、表 (9)
石油天然气管道勘察报告编制大纲
1.编制目的
提供标准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勘察报告模板,供我公司类似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参考。
2.主要参考规范
①《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
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
③《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⑤《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⑥《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⑦《岩土工程勘察制图标准》(SY/T0051-2003)
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⑨设计提供的相关文件与其他相关规程标准等。
3.勘察等级的确定
管道工程不同于普通线路工程,长输管道工程属于生命线工程,其工程重要性等级应为一级,如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应定为甲级,这样导致长输管道的勘察工作量相当大,根据管道勘察经验,在充分考虑工程安全性的同时,管道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应紧紧抓住地基等级和场地等级两个因素来划分即可。
4.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搜集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质调查、测绘,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大的断层、裂隙进行描述。描述格式如下:
裂隙编号,方位,走向,产状,发育长度,现场观测描述,与管道线路关系,交角,若相交,则应推测相交的大致里程位置。
乌石咀隧道穿越描述:
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沟谷,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粉土。厚度大部分小于2m。
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主要分布在山坡、山麓、坡脚,岩性以粉
土为主,其次为粉质粘土和粉砂,大部分地段厚度较薄,小于1m为主。
下伏第三系渐新-始新统(E2-3dn),上部砖红色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中下部紫红、砖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底部紫红色含砾粗砂岩或钙质粉砂岩;为区内分布的主要地层。实测岩层产状:
白垩系上统南雄群(K2nn) :上部紫红色砾岩、砂砾岩;下部紫红色粉砂岩、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底部砖红色砾岩、钙质砾岩。分布于外围,位于丹霞群之下,与丹霞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测水组(C1dc):上部灰白色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下部灰黑色钙质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泥灰岩。分布于外围东侧S248公路两侧,与上覆南雄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在1:20万韶关幅区域地质图上,拟选隧道范围前后、轴线两侧各1km 内均无断裂构造。在出口西南约1.5km处有一条压扭性断裂,走向北西-南东,倾角55°,在出口东侧约1km处有有一条压扭性断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不详;其他断裂构造距隧道更远。这些断裂构造对拟选隧道均没有影响,故不作详细描述。
拟建隧道所在地区区域地质构造详见图2.2.1。
场区区域地质构造图(1:20万韶关幅区域地质图局部放大)
虽然拟建隧道范围及其外围1km内在1:20万韶关幅区域地质图上未见断裂构造,但经过实地调查,结合1:1万地形图推断,在拟建隧道通
过地段及其外围一定范围仍然存在多条小规模的断裂构造,有几条已经被附近的钻孔揭露到,只是钻孔揭露到的断裂面两侧岩石没有错动,因此,只能将这些外表像断裂的构造定为裂隙(深大裂隙)。对隧道施工影响比较大的裂隙一共有8条,现自北向南叙述如下:
①号裂隙(推测)
分布于白石崖南侧约150m处,走向100°-280°,倾角近垂直,长度约1.25km,在前往WS2孔的路上往东望,可见沟谷深切,两侧岩壁直立,两侧岩石层理不对应,北侧岩石见层理线,南侧未见层理线。地表在隧道轴线里程约455m处与轴线相交,交角约70°,推测在里程450~460m 之间穿过隧道洞身。
②号裂隙(推测)
分布于白石崖东侧约300m处,走向5°-185°,长度约600m,WS2孔在孔深142.5m处揭露到地段裂隙可能就是这一条,据此推断其倾向西,倾角较陡,地表没有与隧道相交,推测在里程600~620m之间穿过隧道洞身。
③号裂隙(推测)
分布于古山岭头西南约170m处,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倾角不详,长度大于1km。地表在隧道轴线里程约1150m处与轴线相交,交角约40°。
场区裂隙分布图
④号裂隙(实测)
分布在WS3孔南侧约5m处,近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65°,这条裂隙在WS3孔,孔深10.40~12.00m处揭露到。推测在里程1260~1270m之间穿过隧道洞身。
⑤号裂隙(实测)
分布在WS4孔旁,走向120°—300°,倾角陡,长度约200m,裂
隙存在的证据:在WS4孔所在的沟为洼地,周围汇集的地表水没有往外流,直接渗入地下,沟中分布较多大块石(滚石)、粉土,在WS4孔100°方向约12m处有一泉水出露点(下降泉),泉水流出后又从碎石中渗入地下,在WS4孔310°方向约20~30m处分布有小洞,天气寒冷时从小洞中有暖气冒出,这条裂隙在WS4孔孔深125.95~126.35m处揭露到,倾角80~90°,裂面两侧岩石没有错动,切开的砾石两边形状一致,两侧岩层层理对应,可以相连。地表在隧道轴线里程约2015m处与隧道轴线相交,推测在里程2160~2170m之间穿过隧道洞身。
⑥号裂隙
分布在WS4孔南侧约80m处,走向北东-南西向,倾角约75°,北东侧沿沟谷展布,往西延伸至235.3m洼地,与⑦、⑧号裂隙相交,长度大于750m,裂隙存在证据:裂隙沿沟分布,沟谷汇集的地表水没有往外流,即沟谷为封闭的负地形,地表水没有出口,直接渗入地下,在WS4孔南侧50~100m处为一片稍宽的浅凹地,地表为粉土,可见凹坑,东侧山坡下部有一个洞,洞口周围为滚石堆积,洞口不规则,在天气寒冷时,可见暖气冒出,据当地新屋场村村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村民带手电筒和绳子下洞找水,在30多米深的地方找到水。说明裂隙较深,规模较大。地表这条裂隙在隧道轴线里程约2195m处与轴线相交,交角近90°,推测在里程2180~2190m之间穿过隧道洞身。
⑦、⑧号裂隙
分布于WS5孔北、南两侧,⑦号裂隙距离WS5孔约30m,⑧号裂隙距WS5孔约15.5m,两条裂隙走向近平行,总体走向20~25°-200~205°,⑦号裂隙倾向南南西,倾角约65°,⑧号裂隙倾向北北东,倾角约80°。⑦号裂隙存在的证据:在WS5孔北东侧约30m处的半山坡裂隙中有水流出,水来自WS5孔西北侧约150m处的235.3的洼地(标高235.3m),新屋场村村民在此处将水蓄起来,用水管引至村中作自来水使用,据新屋场村村民说,洼地没有水时,水管也没有水,说明出水处与洼地相通,出水处标高约220m,出水处往东坡面平直。⑧号裂隙存在的证据:在WS5孔西北山坡有一个直径约20cm的洞,洞口标高243.6m,天气寒冷时洞口冒暖气,说明洞较深,且下部有水,WS5所在地为一条很陡的浅沟,沟底岩石裂缝中终年有水流出,水也从西北侧洼地下渗来的,
⑦、⑧号裂隙在WS5孔中揭露到,⑦号裂隙在孔深78~78.7m处揭露到,
⑧号裂隙在109~110m处揭露到。推测这两条裂隙在里程2360~2385m 之间穿过洞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