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衡要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经济失衡的要素分析
摘要:全球经济失衡不是一种短期现象或偶然现象,而是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长期的、基本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因素的反映。本文基于生产要素的视角,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机理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要素流动、要素扭曲、要素集聚等层面,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分析。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生产要素;要素扭曲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一、前言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规模较大,失衡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为广泛,几乎涉及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并使得全球经济分为三类国家:一是居于全球经济体系中心地位的美国,二是以制造业出口国为特征的东亚新兴经济体,三是以石油输出国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出口国。三大经济区域互相支撑,形成“三角关系”。
从战后三次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来看,危机爆发的中后期虽然因为相关政策的调整使得失衡规模得以缩小,但危机过后伴随着下一次失衡的来临,失衡规模都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70年代左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约在0.3%左右,随着70年代石油危机的结束,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不但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所上升。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80年代左右的失衡时期,随着80年代相关政策如汇率政策的调整,虽然美国经
常账户赤字规模有所缩减,但其外部失衡的规模在进入90年代以来继续扩张。进入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规模以及趋势不减反增,使得当前失衡规模达到历史顶点。这一现象说明,当前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短期现象,也并不是某个特定国家造成的,不能把美国经常账户失衡归因于其伙伴国的汇率低估,而是有着其内生性的机理,是由世界经济体系内一种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所导致的不平衡状态。
二、要素流动的偏向性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资本、技术、人才、标准、品牌、跨国生产经营网络等各种要素流动和转移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在地理区位上向少数国家集中,并进而演化成全球经济失衡格局。全球化条件下,要素流动由于突破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限制、市场限制以及技术限制,成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集中体现,因此其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的国际合作。但是,要素的国际流动并非意味着要素会对称地或均衡地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流动,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偏向性。一是要素流动的结构性偏向,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优秀人才等优质要素的充分流动,而低质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低质要素的不充分流动;二是要素流动的地理性偏向,即优质要素向低质要素所在地流动。由于制度环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优质要素,且流动性不强,因此优质要素在向低质要素所在地流动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与低质要素所在地的制度环境相结合,从而在空间位置上呈现出要素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转出和迁移,进而导致主导产业在要素转入国的扩张,以及产业整体的搬迁和转移。全球要素合作,尤其是低质要素所在地东亚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模式呈现如下步骤:要素流入→新的成长产业→主导产业→出口→开放收益。基于要素流动的要素分工合作模式即是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也是世界经济失衡的微观基础与诱致原因。
三、要素扭曲放大全球经济失衡的规模
在高质要素向低质要素所在地流动的过程中,流动性高的要素价格有着显著趋同性,高质要素收益呈现收敛特征;而流动性低的要素价格,在各国之间保持着巨大差异,呈现发散性特征,其原因在于低质要素容易产生要素扭曲的现象。
低质要素容易产生扭曲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外部原因。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跨国公司以及高质要素的所有者为了寻找最高的报酬率,必然将资本与技术投向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二是内部原因。制度理论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因为国内体制差异,例如落后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等等,或者因为赶超战略的需要,促使要素市场发生扭曲。现实世界中,欠发达地区经济制度的弱点引致要素扭曲的现象较为普遍。以中国为例,较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农村源源不断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使得我国劳动力价格保持着较低水平,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户籍制度和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压低劳动力的成本,推动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产生,成为工业制成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而增加并
积累了巨大外部失衡。
四、要素集聚的非均衡性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要素集聚是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政策等经济要素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度集中,并相互合作,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正是基于要素流动与要素扭曲的双重作用下,高质要素向低质要素转移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且具有自我强化的性质,从而产生集聚现象。要素集聚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质,其地理区位的国家和地区偏向性更为强烈,从而促使经济全球经济失衡的产生。
当产业资本在东亚新兴市场国家集聚时,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的集中和贸易顺差的积累,但是这种出口的扩大并非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产业竞争力提高的表现,而仅仅是这些国家以廉价劳动力吸引要素集聚的结果,并由此成为全球产业资本获取要素红利的平台。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金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启动器和神经中枢。由于金融业是信息、金融机构、金融中介和金融专业人才等高质要素的集中体现,而信息流、信息化水平以及信息溢出是金融集聚发展的基本诱因,当产业集聚在地理方向上向亚洲国靠拢时,金融集聚则发生在高质要素较为密集,信息服务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虚拟化特征明显,成为全球物质产品最大的需求方。
综上所述,要素集聚的非均衡性特征促使了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发达国家金融集聚水平的动态失衡,演化成全球产业体系和金融体系,物质产业和金融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
失衡。
参考文献:
[1]何亚东.从“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反思与重构中国的全球化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5).
[2]徐毅.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7(09).
[3]张二震,方勇.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4]张二震.全球化要素分工与中国的战略[j].经济界,2005(05).
作者简介:吴云雁(1975-),女,武汉人,博士,讲师,从事世界经济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