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部分)

文言文阅读

语文分班考试默写:荆轲第九段、氓、兰亭序、赤壁赋、蜀道难、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劝学、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永遇乐)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归去来兮

提纲:

一、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

教学内容:

和其他学科的复习一样,语文学科的复习原则,也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也就是以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进行复习。作为文言文阅读的复习,也是如此。虽然现在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基本上是课内学过的,我们只有熟读课文,熟练掌握课内知识,才能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才能解答好文言文阅读试题。

我的复习课准备分两大部分来讲,一是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这一部分准备按照考纲,分四个方面来讲)

08年北京市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是这样表述的: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3.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7.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

8.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如果说后两条是针对诗歌鉴赏说的,前六条就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了。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贯要求。多年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选用史传类文字作命题材料,实际上可以看作对考纲中“浅易”的一个直观的注释。因为史传类文字,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关系等相对容易把握;而文学类的作品,内容上就比史传文要复杂得多,同时,阅读文学类作品,往往还要涉及时代背景、创作意图、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难于准确把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标的出台,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XX年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一段议论性文字,打破了史传文的一统天下,体现了文言文阅读在选材方面的一个变化,也提示我们,今后文言文阅读,选取文学类作品作为命题材料,也是完全可能的。从20XX年到20XX年,八年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在选材方面的情况是这样的:

2002:《吕氏春秋·异宝》

2003:《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注

2004:《隋书·循吏传·辛公义》

2005:《吕氏春秋·慎行》

2006:《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

2007:《淮南子?泰族训》

2008:《汉书·韩延寿传》

2009:《史记·叔孙通列传》

八年来,选自史传文的有四篇,其中03年所选的还不是史传的正文,而是裴松之的一段注;其余四年,则选自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多偏重于议论性的文字。

因此,从03年开始,我们在复习指导上,就采取了以史传文为主,同时兼顾议论文、笔记文和小说寓言等文学作品的做法。

统观八年来的考试真题,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虽然选材方面有所变化,但从考查内容和命题形式上看,这几年基本保持稳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复习思路,还是应该“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考点一、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这一考点包含了实词、虚词两方面内容,这里所说的“常见”,指的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教材中也作为重点的词语。具体地说,应该不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的范畴。“在文中”,提示我们,考查的是这些词语的语境义,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判别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下面就从实词、虚词两个方面来具体看一看高考对文言词语的考查有哪些方式,有什么特点。

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掌握常见实词

考纲对实词的要求,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常见”,另一是“根据上下文”。所谓“常见”,中学课本规定的340个实词基本属于这一范畴;盖房子要有砖瓦,词语就是语言中的砖瓦。因此,熟读课文,掌握课本中出现过的常见实词,就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了。到什么程度才能叫“掌握”了这个实词了呢?这就要求对课本中学到的实词进行归类,比如《廉蔺列传》中的“负”字,文中多次出现,主要有这样几个义项:

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

4.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背弃。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在此基础上,再把以前学过的“负”的一些意思也归进来,例如:

6.这都是我窦娥没时没运……负.屈衔冤。蒙受

7.成语“负.隅顽抗”背靠着

8.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失败

9.负.债累累欠

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负”字,我们就要在头脑中把这几个义项比较一下,确定它在文中的准确意思。

如果我们对教材要求的340个实词作了这样的归类整理,记住这些义项和例句,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用来进行比较,这就可以说是对这些实词“掌握”了。

所谓“根据上下文”,则告诉我们,实词的考查不是要你死记硬背词语的意思,而是要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也就是要学会“因文定义”。

我们知道,尽管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普遍的,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只能有一个义项,要确定一个词在某句话中的具体意思,就要把握整个句子以至整段、整篇文章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某个词的一个义项放在句子里后,要使全句能讲得通,不别扭,合情合理,同时还要与整段整篇文章所说的意思保持一致,不能前后矛盾。

例如: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这段话中,“夺”字下面有一个注解:强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抢”。但用这个义项来解释,这段话就讲不通。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此时屈原“属草稿未定”。还没写完,这位上官大夫把它“抢”去做什么?如果说是要贪天之功,冒充自己所作,那么,大家都知道,怀王是让屈原去做这件事,并没有让这位上官大夫做呀!更何况,现在他所要“夺”的不过是一个草稿,又有什么用处呢?《论语·子罕》中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句子,句中的“夺”也无法解释为“强取”。因此,我认为,不如把它解释为“夺易

..”(改换)更好些,也就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换里面的某些内容,某些条款。这样解释,就不会有疑问了。当然,前面的“夺”如果解释为“改换”,那么,后面的“与”就应该解释为“同意”“赞许”。这样解释,才算是做到了文通字顺。

另外,要判断一个多义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还是要作一点语法分析。

一个多义词,义项不同,它们的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词性也往往不同。所以我们在确定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时,应该考虑它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它与别的词的搭配关系。

例如:信,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个义项,①言语真实,②讲信用,③实在、的确,④相信,⑤信使,⑥音信、消息,⑦随意,随便,⑧通“伸”。再看如下例句: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作定语,修饰“言”,应该是形容词,“真实”。

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作宾语,和“明智”一起修饰省略的宾语“人”。应该是“讲信用”的意思。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状语,修饰“难求”,应该是副词,确实、实在。

4.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作谓语,应该是动词,相信。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作宾语,应该是名词,信使,这里指媒人。

6.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祭妹文》

作宾语,应该是名词,音信,消息。

7.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作状语,联系“信手拈来”“信口雌黄”可知为“随意”“随便”。

8.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山狼传》

用以上几个义项都解释不通,就要从同音字或音近字中考虑,当为通假字,通“伸”。

经过这样的语法分析之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确定这个词语的意义了。

(二)注意古今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变化最显著的是词汇。这也是大家觉得文言文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对文言实词,也应该加以分析,那些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的词语,也就是古时候用过,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语,以及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的词语,在阅读中一般不会造成误会,问题不大,考查也不会拿这些已经死去的词汇来考。复习中,我们应

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古今都用,意义上又有区别的词语上。

例如:

1.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句中的“汤”是“热水”,而我们现代汉语中提到“汤”大概就该成为食物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屈平……竭忠尽智……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句中的“穷”显然不是“经济上困难”,而是“处境困难”。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句中的“走”,如果要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行走,恐怕也会闹笑话。20XX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燕军大骇,败走”的“走”也是如此。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句中的“再”与“一”“三”并列,应该是“二”,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副词。

去:去国怀乡;好:是女子不好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类似这样古今都用,意义上又有所不同的词语,在复习是我们应该给以特别的重视。

这是从词义的角度来说。从词形角度说,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不同:

1.注意文言词语单音为主的特点,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如:

(1)璧有瑕,请指示

..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指示”,如果理解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就有问题了:蔺相如充其量不过是赵国的一个使者,有什么资格向秦王发“指示”呢?其实,在这里“指示”是两个词,“指”的意思是“指出”,“示”的意思是“给……看”,这句是说“(这块)宝玉有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您看。

(2)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双音词“地方”。

(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

..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句中的“政”是“政策、法令”,“治”是“统治、管理”,而不是现在所说的“政治”。

(4)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

..矣。(《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是“形势”,“成”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形成”。

像这样的词语,读的时候应该在两个字之间略作停顿,这样就不会造成理解错误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词语的词义是由两个合在一起的字音来表示的,这时如果勉强把它分开解释,也同样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例如“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常常被人解释为“望着海洋发出感叹”,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秋水》,是说黄河的河神见到了北海的海神,发现自己远远赶不上海的广阔,“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这句话中的“若”是海神,前面已经说河神“旋其面目”了,也就是扭过脸来了,又“向若”,向着海神,把“望洋”再解释为“望着海洋”就不合情理了。实际“望洋”在这里是一个连绵词,表示仰着头的样子。再比如“犹豫”,有人就曾这样解释,说“犹”是一种长得像狗一样的小动物,它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主人还没有回来之前,就预先跑到路边等候,等等主人还不见回来,它就又跑回家去,过一会儿再跑出来,这样来回跑,就叫“犹豫”。这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的。实际上,“犹豫”也是一个连绵词,不能把它拆开来解释。阅读中遇到这样的词语应该注意。

2.注意文言双音节词中的古今同形异义现象。

前面说了文言词语单音为主的特点,不等于说文言文中没有双音节词;我们说文言文也有双音节词,不等于说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意义和现在都不一样。像那些诸如“天子”“诸侯”“将军”“麾下”“臆断”……一类的双音节词语,古今意义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当然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地硬作不同的解释。但是,有些形式上和现代汉语双音词完全一样,意义

上却有差别的词语,我们要给以特殊的关注。

例如: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句中的“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马牛羊,而现在则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如果按现在的意义,“牺

牲玉帛”就应该理解为“舍弃

..一些玉器和丝织品”,是动宾关系,而在原文中却是并列关系。

(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出师表》)句中的“叹息”和现在的意义相同,“痛恨”如果用现代意义去理解就有些不合情理了:刘备毕竟是汉室宗亲,怎么会憎恨与自己同一宗族的桓帝、灵帝呢?这里的“痛恨”实际是“非常遗憾”的意思,表示对于桓、灵失政,大权旁落深感遗憾。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句中的“烈士”现在多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了生命的人,而在这首诗中,这位以“老骥”自比的“烈士”还在写诗呢,岂不怪哉?其实,古时所说的“烈士”,多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这类词语在我们的教材中数量并不多,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记住,也不是很困难的事。在复习中,应该做一下这方面的归纳。

3.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合词是文言文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的,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词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为陪衬,起一个使音节匀称的作用。

例如:“君密奏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

..或可救助。”(《谭嗣同》)这里的“缓急”从句意来看,

只有“危急”的意思,而“缓”的意思已经没有了。其他像“昼夜勤作息

..”中的“作息”、

“便可白公姥

..”中的“公姥”(以上两句皆出自《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词的偏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偏义复词是具体语境中的现象,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即便是这种搭配,也不一定是偏义现象。

综上所述,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与现代汉语词形相同的词语,应仔细辨别,辨析文言文的复音词需要注意的是:

1.要牢记文言文中单音词居多的规律,遇到两个连用的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相同的字,联系上下文解释不通或意义不确认时,就要考虑是两个单音词。即使有时似乎都讲通,也要检查核对。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前进”应是“走上前去”、“献上”两个单音词解释,而不是“向前行进”的现代意义。

2.从语法角度分析,副词和连词要特别注意。例如“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一句,从句子意思来看,前后并无因果关系,可见这个“因为”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双音词,

而是两个文言文的单音词,“于是”“写”。再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句中的“非常”如果是双音词,应该是副词,而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所以,可以知道这里的“非常”是两个单音词“不同”“寻常”。

3.一般而言,在文言文中如果遇到复音词,最好是拆字分别解释。如“风骚”,拆字解为“国风”、“离骚”;“今天”往往可以考虑解为“现在上天”。

4.文言文的复音词要和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一并理解,要联系具体语境方能得出正确的解释。

(三)通假字的辨识

通假字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哪个字词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均解释不通时,就应该按通假字同音代替的规律,从同音字或音近字中去找它的本字。

例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这里的“蚤”字古今都只当“跳蚤”讲,放在句中显然是讲不通的,这时如果从同音字里去找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早晚”的“早”放在这里正合适,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蚤”通“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的“畔”本义是田地的边界,引申为江、湖、道路的旁边,在这里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如果考虑它与“背叛”的“叛”同音的特点,把它看作通假字,意思就明白了。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这里的“卒”,在文言文中有“士兵”义,又可由此引申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卒伍”;可以解释为“死”,解释为“完毕”、“终于”等。但在这句话中,用这些义项解释都不通,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它的同音或音近字去考虑,辨明这个字通“猝”。

实际上,在古代,通假字不是随便使用的,也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字通另一个字也是比较固定的,因此,我们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在阅读中较快地辨别。我们的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总共有180个左右,在复习中,应该把每课出现的通假字找出来,记下来,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掌握实词的四个“宁可”:

1.宁可把文言词语的意义想象成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

2.宁可把一个双音节词想象成两个双音节词。

3.宁可把一个词想象成实词。如:把酒

4.宁可把一个词看成动词。

(四)高考题型示例

文言实词的考查,有对常见多义词意义正误的判断,也有对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如下几种:

1.要求判断常见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解释正确与否,也就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几个句子,对句中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这是03年北京高考试卷的第11题。文段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邴原小的时候与管宁俱以节操为时人称道,后官至魏国丞相徵事。《三国志·邴原传》称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选段及试题难易度适中。答案是B项。A项中的“哀”带有宾语,属为动用法,即同情、怜悯邴原的话及其遭遇,解释为“悲伤”欠妥,应解释为“为……悲伤”。初中课本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就有“君将哀而生之乎”的句子,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可如此解释。C项中的“识”读音为“zhì”,应解释为“记”,理解为“见识”是错误的,并且与前面的“强”无法搭配。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D项中的“乃”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做法与事物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应理解为“却、反而、竟然”,理解为“就”是错误的。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如《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往往是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把握好课内知识,学会迁移,是搞好文言文复习的关键。

2.从文中选几句话,要求判断句中加点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

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答案C]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这是20XX年第7题,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3.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又一重点。常见的考查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对句中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判断解释的正确与否;一种是不加解释,要求判断该词语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是否有区别。例如199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故事

..,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

...以殁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

..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

..高春秋:指年龄。

本题由实词扩大到短语,而这些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又多有与之词形相同的词语。A项“故事”,在现代汉语中多是作为一种文体,而在古汉语中却往往解为“先例”,苏洵《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用的这个义项,试题解为“先例”应该是正确的。C项“有司”作为官吏的通称,古今相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召有司案图”的句子,试题解为“主管官吏”也是正确的。D项“春秋”古今都可以用来指人的年龄,在课文《谭嗣同》中有“春秋三十有三”的句子,试题的解释也没有错误。B项的“全首领”关键是“首领”二字,“全”在文言文中有保全的意思,“首领”是同义词连用,表示头颅、脑袋,这个意思在《五人墓碑记》中就学过,“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一句中的“首领”就是这个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首领”则多用它的比喻义,领导人。在文中,“全首领”应该是“保全脑袋”,无论从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都没有“保持高位”的意思。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项。

这是给了解释的,20XX年高考题则是不给解释的。

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

....的一项是[答案A]

A.夫书者,必皆具有

..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

..也。

C.君乡里

..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

..待分而成也。

这是03年第12题。答案是A。

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4.单双音节词放在一起考查

例如20XX年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

..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特别侧重于古今同形异义词的把握。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或欺负之者”中的“欺负”是由“欺”与“负”两个词构成的联合短语,“欺”是欺骗的意思,“负”是辜负的意思,短语的意思是有欺骗辜负他的人,把“欺负”解释为压迫、侮辱是脱离古汉语语境,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望文生义,错解古文。阅读古文时要注意,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不要把古文中诸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昨日入城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的“妻子”“城市”“其实”这些古汉语短语错解为现代汉语中与其形同义异的合成词。“过法”的解释,就注意到了这个特点,解为“逾越法规”是正确的。“擢”作“提拔”讲,“愿”作“希望”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已学过,如《谭嗣同》中“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中,“擢”就当“提拔”讲;《廉蔺列传》中有“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中的“愿”就是“希望”的意思。课内知识掌握的比较熟练的话,解答这个题应该问题不大。

从前面几个例题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阅读对实词的考查,试题虽然选的是课外的内容,考查点还是出自课内的,考查的主要是知识迁移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能力。

另外,从前面几道例题也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考的是古今不同的地方,特别注重那些古今都有,意义用法却有细微差别的词语。

具体来说,文言实词的复习,应该对教材中规定的常用实词进行归类整理,特别要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同形异义词、以及偏义复词等等。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

(五)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该学会推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方法有:

1.字形分析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居多,而形声字的形旁表示该字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如:荀子的《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其中“砺”有“石”我们就推断它可能是一种“石”。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又如“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中的“禳”字,虽生僻,但只要我们意识到了“示”多与祭祀迷信有关,便可推知此处是人们将他画成图以祛鬼避邪之意。

再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啜”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例如:“傥窀穸

..不为盗所发”,选出句中的加点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A.墓穴B.棺材C.财物D.山洞

加点词“窀穸”极生僻,但根据“穴”部多与洞穴有关,就可排除BC两项,再根据语境可推出A项正确。

借助字形分析,必须掌握各偏旁的字根义。比如作偏旁的“月”,本义为肉,以“月”为偏旁的大都与躯体有关。左偏旁“阝”本义为“阜”,《说文》解为“无石之山”,与山峦高土有关。右偏旁“阝”,本义为“邑”,即城邑,以之为右偏旁的字都与国名、邑名或行政区域有关。

2.本义推断法

由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的或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它的各个引申和假借义。如“食”本义是①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引申为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专指饭。诸葛亮《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④读si,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假借义是⑤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又如“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等。根据相关字形知识,掌握了词语的本义,在具体语境中,就可以推断出它的引申义。

3.组词解义法

古代的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一个单音词就相当于现代一个合成词。而现代汉语合成词又往往是以这个单音词为基本语素,再加上一个近义词或反义词组成的。因此,在阅读中,对于不太熟悉的词语,就可以使用组词法来解释词义。如:信:

信任。《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用。《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相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

信物。《史记·刺客列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当然,有些意思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汉语组词。如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信”是随意、随便的意思。

4.结构互证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若不知道殚的意思,只要知道“竭”是尽的意思,那么“殚”应与“竭”同义,“殚”的意思也就知道了。再如“义不杀少而杀众”中的“众”应与“少”的意思相反。那么,“众”就不是“群众”而是“多”的意思。同样“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应是“近”的意思。

再如: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处”的词义也很丰富。常用的义项有地方、机关或机关的一个部门、安排、居住、决断等。对照原文,上述义项均不适合。这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上句相应的位置上

是“时”,下句中的“处”即不表空间而表时间,“行动上”即“行动时”。“处”表时间例子还有不少,如柳永词句“留恋处,兰舟催发。”

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

求全责备“备”和“全”对应,即“齐全、完备”。

追亡逐北“北”和“亡”对应。都指败逃的人。

通五经,贯六艺“贯”和“通”对应,也是“通晓”义。

又如: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王风·大车》)

“谷”和“死”对应。那么是同义对应,还是反义对应呢?根据“异室”、“同穴”的对应,我们可以判明“谷”和“死”也是反义对应。“死”当然是“死去”之义,“谷”就可以知道是“活着”的意思了。

党同伐异伐:讨伐→党:袒护

革故鼎新革:革除→鼎:建立

前倨后恭恭:恭敬→倨:不敬、傲慢

5.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再如:选出“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中加点字意义

A.拜见B.陈述C.请求D.名帖

“谒”,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至少有拜见、陈述、请求、名帖等意思。要确定“谒”的义项,可以借助语法分析。“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谒”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确定“谒”的义项为“请求”,而不可能是其他。

又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6.语境定义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词义往往是多义的,而上下文这个语境却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

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再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黠”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它并非贬义。上文中与“黠”的词义相关的语句有(1)“生而聪慧”(2)“帝及后并笃爱之”(3)“帝每面称之”。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只能译为“聪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要防止褒贬失当。

20XX年全国卷12题“而城中鼓噪从之”也可由此推断。“鼓噪”,现在泛指喧嚷,是贬义词,如“鼓噪一时”。考虑到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是对田单智慧的赞美与赏识,这样翻译显然不妥,与语境不相谐调,译为“擂鼓呐喊”,则更切合文意。

7.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词连用。

例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8.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吾亦望汝副其此心”的“副”,题中解释为“符合”。成语“名副其实”的“副”有“符合”意,根据语境可判断为正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楚辞·涉江》)——日薄西山(薄:接近)

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不期而遇(期:约定) 主人亲速宾及介(《荀子·乐论》)——不速之客(速:邀请)

从成语中迁移解读,除了平时要掌握大量常用成语外,还要理解疑难词所在句的大致意思,看把成语中该词的意义迁入是否顺畅。

9.事理检验法:

例: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上文中“孙”若解释为“孙子”,则“孙”所在的一句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处理有悖情理。其实这里“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

又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释解为“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处当读jī,是“堆叠”的意思。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

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在推断实词词义时,常用词义如果均不能切合语境,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那或许能够柳暗花明。

高中语文120个文言文实词

120个文言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合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 2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

高考语文中的100个最易错文言文实词及文句翻译

高考语文中的100个最易错文言文实词及文句翻译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教师版)

文言文重点实词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驻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邑)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希望)图:(考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依靠)敝:(损害) 以乱易整,不武。易:( 替代 ) 《荆轲刺秦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轻微转折)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 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飨:(犒劳) 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官吏、人民)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估计) 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胜:(能承受、能承担)沛公起如厕如:(往、到) 【第二册】 《离骚》 謇朝淬而夕替替,废弃、贬斥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宁溘死而流亡兮溘,突然,忽然 进步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诗经》 将子无怒将,请,愿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无,没有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悼,伤心 《孔雀东南飞》 何意致不厚致,招致,招来 渐见愁煎迫见,被 便言多令才令,美好 多谢后世人谢,告诫告诉 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阿母谢媒人谢,辞谢 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赍钱三百万赍,赠送 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处分适兄意那得敢自专适,按照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适,刚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相约渠他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译为“我”《兰亭集序》 列坐其次次(旁边)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确实,实在)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用来……的办法)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 (……的原因 ) 致(情趣) 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至,及) 《赤壁赋》 举酒属客属(劝酒) 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方其破荆州方(当)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盖(如果) 《游褒禅山记》 盖音谬也盖(大概) 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夫夷以近夷(平坦)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亦相之至(到了)相(帮助) 何可胜道也哉胜(尽,完)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治学的人)

2019高考语文:120个常考文言实词

2019高考语文:120个常考文言实词 1.爱ài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②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③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④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⑤吝惜,舍不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2014?江苏高考) ⑥通“薆(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⑦吝啬。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⑧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2.安ān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⑥表反问,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表疑问,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②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施加,施及。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 ④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⑤表示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配套练习,附详细答案

120文言文实词 1、爱: 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答案:?吝惜,舍不得,吝啬;?喜爱,爱护;?喜爱;?喜爱;?爱护;?喜爱。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例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⑷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答案:??使……安定;?疑问副词,怎么;?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代词,哪里,哪儿;?安稳,安定,安全;?安逸,安乐;?使……安定;?疑问代词,哪里,哪儿;?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⑴安逸,安乐;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⑶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被: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 例句: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精编汇总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其例句翻译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 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分类

高三文言文积累之常见文言实词分类汇总 一、家居生活 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7、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 8、字:女子许嫁。 二、学习修养为人 1、工:擅长。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5、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6、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7、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2、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13、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4、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5、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6、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7、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18、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19、质:本质纯真朴实,如君子质而已矣。 20、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21、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忍耐,忍受,如然而隐忍以行 三、政事 1、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对着,面对。 2、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3、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4、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治罪;研究,如治学;医治。 5、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6、平:社会太平;平定 7、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进献;奏乐。 8、疏:分条陈述,如细疏其能;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分给,如仗义疏财;疏远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归纳总结 以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为主 临猗县银星学校赵霞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安 1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2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3沛公安在(哪里) 4衣食所安(养生) 5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6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7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 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草本的根或茎干) 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天赋的善心)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兵 1非兵不利(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4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士兵) 5约以联兵大举(兵力) 6非我也,兵也(兵器,刀) 7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征伐) 病 1其疾病而死(疾病,患上疾病) 察 1察邻国之政(考察)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推举)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俯察品类之盛(细看) 朝cháo 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简直竟然) 乘chéng 1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着) 2若夫乘天地之正(顺应) 诚 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实在,的确) 2 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意)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确实) 4仆诚以著此书(果真) 除 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台阶)

高中文言文必备实词整理

文言文词语整理(注意:词语熟悉常用的义项不做整理) 白云语晓喻谕 收系执幽羁縻囹圄缧绁 分、虞度拟逆 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陈陈相因因势利导因利乘便因其不备卒然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由于于是就 干 过:拜访如:过故人庄 方:比拟;正在;将要 拟:忖度;准备,打算;比,比拟;比量,比划;模仿 匹:相等,相当; 存(顾):思念; 看望,问候;抚恤;养老存孤 坐:因为;因……判罪;判罪(连坐)如:蒙毅当高罪死 婴:环绕妇幼婴城 治:社会安定 贼:伤害,残害;祸害;敌人,犯上作乱;偷窃的人 审:详细,周密;稳重,慎重;确实;审查,弄明白 革:皮;改变;除去 摄:整理(衣冠);辅助;代理 抑:低下;控制;或者 劝:勉励 乘:登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省:查看,检查;探视,问候;宫禁;官署名;行政区域 录:审查纪录囚犯的罪状;逮捕;记住;录用任用 乖:偏执;不驯顺;坎坷 购:悬赏捉拿 廉:正直;不贪;查访 狱:案件 科:法律条文;征税;判刑;作奸犯科;金科玉律科首 就:趋向;靠近;完成;即使(就能破之尚不可首也);广泛 此、是:代词这、这些 次:临时驻扎;住宿;住宿处;次序军次江北 薄:靠近;如:日薄西山;夜薄敌营 却:退后;推辞,不接受;去掉(却盾而前);还(却话巴山) 得:能够;完成 竟:整个(虚中竟日);完毕,终了(看书既竟);终于;究竟,竟然 卒:士兵;最终;通“猝”马上;死 简,拔,擢:提拔 典:卖典当;掌管 微:如果没有 盍:何;何不 干:河边;冒犯;干预,干涉;冲;谋求;才干(干谒)

疾:重病;痛苦;缺点;厌恶;妒忌;快,急促 忌:憎恨;嫉妒;畏惧;忌讳 病:得病;筋疲力尽;担忧(君子病无能);毛病弊端; 勒:笼头;强制;率领;雕刻 给:丰足;提供;供给 笃:深情;病重病笃笃情 舆:车;抬,举 布:布施;布化 化:以教育感化,民心民俗;大自然的功能造化;风俗风气 治:太平,与“乱”相对 攻,治:研究术业有专攻 捐:抛弃,除去,(细大不捐,捐身飞赴国难);捐献 负:依仗;背叛,辜负 荷,蒙:受 里:二十五家为一里,可译村里、邻里 脱:免去;如果脱有祸,固所不辞 让:谦让;责备大礼不辞小让 假:借(久假不归);借助;非正式的(假王) 仕:做官;官场 阕:宫殿,朝廷 客:外来的人;寄居他乡;门客食客 一:全部;竟然(一至于此乎) 剧县,剧职:难治理。任务繁重 向:先前如失向来之烟霞 归:出嫁;返回;归附; 引:拉开弓;率领;避开退却;取过来招引;引用;承担; 乘:登上;欺压;追逐;趁着 殆:危险;几乎;大概;通“怠” 贷:借出;借入;宽恕,推卸如严惩不贷责无旁贷 事:侍奉;效力 比:一个挨一个;并排,如比家;近来 害:嫉妒;妨碍 忌:憎恨;嫉妒;畏惧;忌讳,禁忌 嫉:嫉妒;憎恨 憾:遗憾,不满意 恨:遗憾“怨恨”连用是仇恨的意思 怨:埋怨,责备;恨,仇恨 营:经营;制作;谋求营利如:狗苟蝇营 徇:四声:示众;掠去;巡行特指巡行占领之地;通“殉”以身徇恩;二声:顺从 部:统率;官署,行政机关;部分,类别 幸:去某地;宠幸;幸而 多,许:赞美;

高考语文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高考语文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120个全汇总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高考语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300 个常见文言实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60 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拔白败拜报暴备被倍悲北背奔本彼逼辟蔽毕便遍表并伯薄泊博步裁苍操草策曾差尝长超朝陈称诚出除辞驰冲传垂次刺促错处达殆怠旦独笃度断夺发法反放非分奉服伏复盖苟鼓固寡国过恨厚患或疾即既将解结矜竟景就绝堪克困怜弥靡莫逆能内迫期奇迁劝却如若稍色甚审识适是书数疏率私遂涕图徒王望微闻恶悉系相谢幸延阳要宜狱再造贼振直志治置诸族左 初中文言文140 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兵病察彻乘从当道得定伐犯方负赋更故顾观归好号还会惠及极济计加假间简见节竭尽进居举具俱聚决类临虑论漫灭明名命谋难平戚启强请穷求取去全任入塞善少舍涉生胜师施实食使释恃属说顺素汤通痛退亡为务徙狭鲜向效信行形兴修徐许寻业遗贻夷异易诣益阴引盈余逾缘远云责章知止致质众专周走足卒作坐 300 个文言实词整理 1.哀 ①悲哀,哀悼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 ②慨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③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悲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声音)凄清尖利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爱 ①给人好处、恩惠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 ③爱惜,顾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④舍不得,吝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新序>二则》)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⑤关心,爱护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文言实词!

文言文实词 家居生活 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7、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 8、字:女子许嫁。 学习修养为人 1、工:擅长。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5、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6、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7、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2、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13、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4、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5、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6、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7、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18、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19、质:本质纯真朴实,如君子质而已矣。 20、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21、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忍耐,忍受,如然而隐忍以行。 政事 1、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对着,面对。 2、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3、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4、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治罪;研究,如治学;医治。 5、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6、平:社会太平;平定。 7、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进献;奏乐。 8、疏:分条陈述,如细疏其能;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分给,如仗义疏财;疏远。 9、议:商议,讨论;议论,评论;主张,建议。

高考150个文言实词【1-50】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