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的幽默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舍的幽默艺术
文学院04级吴琼20041106020040
内容提要:作为小说家,从走上文坛之日起,老舍先生就以他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惊动了广大读者。

老舍最突出的特点,最重要的成就,也是别人难以企及之处,就是他的幽默艺术。

他的幽默是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也是个人艰难痛苦的生活经历决定的。

他的幽默最初是受到批评的,他的幽默是包着戏剧外衣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关键词:老舍幽默的形成;关于幽默的批评;含泪的笑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大家,他笔下的祥子、老张等形象也是文学画廊上栩栩如生的形象。

他的创作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尤其是他的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他的一切因为幽默而获得蓬勃的生机。

他的思想启蒙的题旨、文化批判的视角、本色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是由他的幽默的心态与笔墨完成的。

幽默使他具有情趣和诗意,是他个人以愉悦和美感的思想艺术之源。

老舍的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表达方法历来是文学史上受争议的问题。

可无论如何,是他用含泪的笑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他用他的幽默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巨匠、语言大师。

一,可笑的时代产生了笑的哲人
20世纪初,中国皇权崩塌,门户开放。

有为之士跑到西方去找真理求新生。

老舍也是鹧鸪去西方游学大军中的一员,是一位佼佼者。

老舍生在皇城根的陋巷之中,它的青少年时代是中国国势最弱的时代。

因长期闭关锁国,没有新鲜空气透进来,腐败愚昧遍及中国。

老舍本人先接受的自然是旧意识,当他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以后,回头看那旧意识自然处处可笑。

他决心以微笑向过去告别,他不像用火烧毁“家”的巴金、不像用匕首杀回马枪的鲁迅,他以哲人之笑笑可笑之事,笑可笑之人,促其改革、催其革新。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老舍为什么成了幽默作家——大半是因为它所处的时代使之然也。

可笑之时代,产生了笑的哲人老舍。

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清末民初,老张办的“京师德胜汛公私立官商小学堂”是模范学堂,办教育之楷模,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任管地方治安,可笑!拿妻子当礼物送与上司享用,作为晋级之梯,可笑!凡社会上的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倨傲不逊、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贬人扬己、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有这等可笑之事,有这等可笑之人,便有了老舍的幽默之笔。

事实上,老舍在任何作品中的幽默都不是夸大其词,也不是故意去逗人笑。

老舍是个严肃的作家,由于他的个人经历,他的眼睛很容易看出社会庸俗可笑的一面。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自幼生活贫穷,做事又很早,在写《老张的哲学》以前,已经工作过六年。

一些工作方面的不如意,耳闻目睹了许多的丑行与黑幕,这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与喜怒哀乐的沉浮中,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洞察人情事故的方方面面,即“看透”了一切。

这些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深深地影响了老舍的创作取向,使他一开始就倾心于幽默的选择。

“自幼贫穷”使他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世态的炎凉,当他从社会底层深处打量整个世界,更能看到其中的黑暗与不公。

老舍只是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矛盾与可笑。

幽默必须真实,反过来,真实却并不一定是幽默,老舍的幽默跟真实是孪生兄弟,是他本人的个性和那个时代
共同孕育的孪生兄弟。

二,关于幽默的批评
在灾难深重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老舍那“一半恨一半笑得去看世界”的人生态度,追求幽默的戏剧效果的艺术取向,都很难被日渐激进的文坛认可。

鲁迅就是以“‘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①为前提,对当时提倡幽默表示很深的怀疑。

茅盾、巴金等人也都提出了批评,说老舍的幽默隔膜了时代的主流,话语偏离了航线。

毋庸讳言,老舍的幽默笔墨有一段时期里,的确有过明显的缺陷。

老舍自己也说过:“我最初写小说,只是为写着玩。

”②这虽说是作家的自嘲,但过多地追求好玩可笑,的确使他“信口开河,抓住一点,死不放手,夸大了还要夸大,而且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笔下跳脱畅肆”艺术上不加节制,思想上缺少分寸,所取得的反而是“并不幽默,而是讨厌”③的效果。

其实,老舍的幽默受到批评的原因,从根本意义上说:一方面,除了《西游记》等个别作品穿插的一些幽默文字外,中国文学历来缺少幽默的传统。

外来的英国绅士式的幽默虽然在诙谐俏皮中有时也显露出尖刻的思想锋芒,但追求闲适、超然、“费厄泼赖”的取向又无法照搬过来,也难以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接受。

另一方面,幽默艺术如何为现代中国灾难深重、斗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服务,如何与严肃的文学题旨结合得好,更是决定它能否存在的首先需要解决的课题。

幽默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原因也许在此。

这也决定了献身幽默艺术的老舍,不可能一帆风顺,而需要为之付出艰巨的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杀熟的那些弊端并非老舍幽默的全部内容,更不是他的主体与精华之所在。

老舍的幽默,不仅仅是制造些笑料,更不仅仅是为了逗乐。

这些都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要是方式和形式而不是精神与实质。

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幽默的心态应该是“一视同仁得好笑的心态”④。

他把幽默视为“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态度、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不管这样的诠释是否科学,能否普遍适用于古今中外的其他幽默作品,但毫无疑问是关于他自己的幽默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说明,揭示了他的幽默艺术的真谛所在。

三,含泪的笑
老舍自己曾经说过:“您看我挺爱笑不是?因为我悲观”;“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的领悟是人生的矛盾。

”⑤在他看来,不只他个人如此,而是幽默与悲观之间普遍存在着内在联系。

他把幽默视为悲观的产物,是他的一种审美方式。

老舍作品中的悲观绝望的色彩最为浓厚,他的幽默始终抹不掉苦涩辛酸的味道,不管如何逗笑,实际却很沉重。

这是现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也是老舍个人艰辛痛苦的生活经历决定的,是他幽默的一个特色。

老舍痛感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以超然物外的旁观者的身份笑着加以表现。

既不对那些丑恶的现象过分严厉,也不对那些悲惨之事实过分悲痛。

他常常给那些悲剧性的内容涂上一层戏剧的油彩,令人忍俊不禁,然而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所以尽管作者笑着,也让读者笑着,可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很难笑出声来,笑到最后往往是流泪和沉思。

老舍在与日本友人的一次谈话中回顾自己说:“关于风格上,以前写的东西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它也是一种啼笑皆非的幽默,一种苦笑,不知是哭好哇,还是笑好。


老舍的幽默大多是披着戏剧形式的悲剧,用笑裹着的苦果。

当他从自己独特的生活角度出发,用自己个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观察,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形诸笔墨时,便将戏剧和悲剧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艺术成分巧妙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笑中含泪的幽默。

捧读老舍的作品,往往会在因趣而笑的同时,心底袭入一种深沉的苦痛,涌出热辣的泪珠。

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作者写到赵姑母和王德的母亲见面谈起儿女婚事有这么一段描述:“两位老妇
人见了面,说的苦完了笑、笑完了哭,好不亲热……赵姐姐临走,王妹妹无以为赠,狠心的把预备孵鸡的大黄鸡卵送给赵姐姐十个。

赵姐姐谦谢不遑,从衣袋里掏出了三十二年的一个银指箍作为回敬。

这样难舍难分的洒泪分别。

”这段意味深长的幽默文字,写出了两位老妇人思想的陈旧和精神的蒙昧,作者寄托着深沉的同情,揭示了这两个被封建道德观念戕害而被扭曲了的变态灵魂的滑稽可笑。

老舍就是这样,借幽默笔法将生活的悲剧内容装进喜剧艺术的躯壳里,尽情挥洒,淋漓酣畅,使读者在笑中感受到酸苦。

他的幽默是一种俄国式的“含泪的笑”:有果戈理的锋芒,带着契诃夫的机智;虽不及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那样辛辣,却又融化了狄更斯的滑稽。

它通体的光泽还渗透着一种“斯文”、“雅谑”的“京味”,这是由悠久的历史与五千年文明所孕育出来的属于我们民族的幽默。

老舍是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的。

他“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一方面是对社会病态的无谓直视,另一方面却常把不可调和的矛盾纳入“善”与“恶”的抽象道德范畴;一方面是真实地揭示巨大的社会矛盾和旧制度的必然灭亡,表达了深切的改革热望。

另一方面又常常开出改良的药方,甚至畏惧暴力革命……这使人想起狄更斯的一段脍炙人口的话:“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那是坏得不能再坏的时代;那是闪耀着智慧的岁月,那是充满着愚蠢的岁月;那是富于信仰的的时期,那是怀疑一切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长夜漫漫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日……”⑥是的,矛盾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笑的哲人老舍,是他用他特有的幽默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他用那“含泪的笑”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老舍的幽默会像他本人一样,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难以磨灭的辉煌!
注释:①《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鲁迅
②、③《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老舍
④《谈幽默》1936年8月《宇宙风》第23期
⑤王晓琴《笑:生命的交响》收入《老舍幽默小品精粹》作家出版社1992年9月
⑥狄更斯《双城记》第一部第一章马小弥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参考文献:
《老舍与狄更斯》南都学坛南阳1994年第2期
《想得深说得俏》引自《老舍的艺术世界》孙钧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老张和他的子孙们》引自《老舍的艺术世界》孙钧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认识老舍》文学评论北京1996年第5期
《老舍:在批评的航线上前进与沉没》齐鲁学刊(曲阜)1996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