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
摘要:庐隐是在“五四”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浓郁的伤感情绪,不可否认伤感情绪成为庐隐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庐隐作品并不仅仅沉醉在伤感之中而是有着丰富的蕴含。

关键词:庐隐;伤感情绪;生命反思;女权主义
庐隐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特征和她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庐隐在没有母爱,没有家庭温暖的环境里长大,长成了一颗对世态炎凉过分敏感的心灵,也长成了一副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放荡不羁的性格,这些苦难造就了她小说的感伤基调。

而庐隐的大学时期,刚好是正经历着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五四”时代,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 庐隐和中国的一批知识青年一起开始走出封建文化阵营,对于人生、社会和价值等问题开始有了新的思索。

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中,就各种社会问题发言, 并且试图把这种种看法付诸于笔端由此开始了创作。

矛盾曾肯定:“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1]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五四思潮的影响使得她的文学呈现出丰富的意蕴。

一、感伤情绪
由于时代背景、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的精神气质,庐隐的作品总有着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感伤和悲哀。

她浑身都是敏感的神经,周遭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她感时伤事。

“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爱’只有‘恨’,人生不免要死,盛会不免要散,好花不免要残,圆月不
免要缺。

她写小说就是要打破人们的迷梦,揭开欢乐的假面具。

”[2]所以庐隐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悲愤、哀怨,已经成为庐隐小说创作的主旋律。

庐隐书女性爱恨情仇,塑造了一批哀怨、悲惋、彷徨的“感伤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都是悲剧人物,或是在恋爱时期痛苦于受欺骗、遭抛弃,或是婚后的女子痛苦于家庭琐事,或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痛苦于不敢与传统彻底决裂,或是闺阁中的旧式女子痛苦于被遗弃的悲惨结局等等。

体现在庐隐作品中,这里没有迷离的色彩,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人生的路没有悲壮,只有苍凉与悲哀。

在那些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团圆的喜悦,没有完满的结局。

《海滨故人》中由于命运的捉弄,几个女主人公各自带着破碎的感情与疲惫的心灵,继续着自己的人生之旅;《归雁》中纫青重获爱情之后又陷入了心灵无形的枷锁之中,亲自冥灭了自己的爱情;《时代的牺牲者》中秀贞终于盼回了阔别九年的丈夫,不想只得到欺诈势力的丈夫的一纸休书;,在她的社会题材小说中也同样是哀音绵绵。

《穴中人》中年迈体衰的老人无家可归、无衣无食,只能在土穴中苟延残喘;《水灾》中无情的洪水吞噬了庄稼屋舍、妻儿性命,孤苦寂寞的王大也在沉重的忧伤中悄然而逝;
庐隐塑造了敏感而忧郁的浪漫主义形象,展示出时代青年在$五四%落潮后的彷徨迷茫和人生幻灭感,这位悲哀的叹美者如流星一般飘然而过的创作生命,似乎也在感伤地诠释着她那绚丽而脆弱的宿命。

二、生命意识反思
49
“病”就说明她对邵浮尘的感情至深,在病中的沁芬说“我不幸!生命和爱情,被金钱
强买去!但是我的形体是没法子卖了,我的灵魂仍旧完完全全交还给你!……”

从中
可已看出沁芬的向死之心,最后邵浮尘得知沁芬死去,他自杀之后,庐隐写道“这个可
怜的少年著作家,也离开这个世界,去找他的沁芬去了!”都体现出一种以死来求团聚,
反抗这个冷酷社会的含义。

还有在《西窗风雨》中被人虐待而死的“寿儿”,叙述者说
“欢乐是怎样麻醉人们的神经,悲哀也是同样使人神经麻醉,况且我这时候既为一切不
幸的哀挽,又为已经超脱的寿儿庆幸。



在庐隐看来“寿儿”已经到了一个没有悲苦的
天国,那个“天国”和这个苦难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反衬出
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和反抗,这其中既蕴含着基督教的博爱之光,也饱含着“死亡”对现实的反抗。

《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则是最能证明这种“向死而生”理论的“战士”,开篇就
指出了她的命运“我的病大约是没有希望治好了。

”对病体的失望使她对人生也感到厌
倦,“名利的代价是什么?——愁苦劳碌!”“人间实在是虚伪的可怕”“对于我的生,是
非常厌恶的”等等,这些都可看出她对生的厌恶。

在最后跳湖时说“湖面上银花闪烁,
我晓得那湖底下朱红色的珊瑚床,已为我预备好了!云母石的枕头;碧绿青苔泥的被褥,
件件都整理了!……我回去吧!”

她把死亡描写的如此唯美,丝毫没有恐惧的意思,反
而被视为一种回归,是令人憧憬、向往的,由此可见在庐隐的小说中“死亡”并不是终
结,不是逃避,相反“死亡不但是女性的‘解脱之道’,或许在心理层面而言,更应该
视为一种反抗——虽然这只是消极的反抗,但对弱女子而言,这同时也是精神意义上的
反抗。



叔本华也认为“自杀者是想生活的,只是他不满于他所处的生活条件,因此,
他并没有抛弃求生的意志,他放弃生命,只是对个别现象的消灭。

他想活下去,想痛痛
快快的生存下去。



庐隐本人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来塑造她的“病体”、“死亡”主人公形象的。

庐隐读大学是1919 年,“五四”运动正处于高涨时期,但是“五四”很快就落幕了,
在“五四”运动期间,人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但是也仅限于为了“呼喊”而“呼喊”,
并没有明确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不甘现状的庐隐就把“出路”放到了“死亡”这个
生命终结的方式上,“虽然忧伤可以使人死,但是爱恋更可使人死,仿佛醉人死在酒坛。

庐隐文本中充斥着“病体”和“死亡”叙述,表面上看好像是弱者反抗后无奈的逃
避现实的选择,但是笔者却认为这是庐隐的一种反抗姿态。

在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一个
著作家》中就可看出这种反抗的意识,女主人公沁芬在看望邵浮尘回
由此可见庐隐比同时代的作家多了更多的反思和寻求出
路的勇气,不能仅仅把她局限于“悲哀的叹美者”,她还是“希望的探索者”。

三、女权主义写作
阿英说:“黄庐隐的创作的内容,
大都是她自己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
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9],
综上所述,庐隐的女性写作、女性话语、女性题材、女性主题、女性共鸣等,都说明了她的写作是典型的女权主义写作,在现代文学史的初始阶段,她是最早并惟一拥有这些特点的人。

庐隐的女权主义写作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她是女性写作,且成果丰厚。

庐隐从大学时代发表处女作《一个著作家》起,到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不幸去世,在生活并不安定的境遇下,她创作了近百篇中短篇小说和近百篇散文。

这在五四时期的文坛上是极其不易的事,偌大的中国文坛,当时也只有她和冰心等几个女人的名字闯进了作家的名录。

其二,在庐隐的笔下,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女人的手中。

话语权是十分重要的。

纵观人类的文学历史,贯穿始终并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直是男人的声音,他们掌握
着话语的权利。

而一旦女人要讲话,就会有人立刻要堵住她的嘴。


此说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观之,命运的号角该为庐隐长鸣,因为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女人牢牢地掌握住话语权。

在庐隐的笔下,几乎永远是一群女人在讲话,女性话语是她作品的主体话语。

在《海滨故人》中,是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五个年轻的姑娘在说;在《丽石的日记》中,是丽石、雯薇、沅青等几个当年闺中的好友在说;在《或人的悲哀》中,是亚侠与其表妹这两姐妹在在《一个情妇的日记》中,是一个醒悟的女性在说;在《搁浅的人们》中,是重逢的两个女人在说。

说呀说,仿佛因为以往的女人没有说话的机会,庐隐便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女人们说个够。

无疑,这是对男性主体话语的颠覆。

其三,在庐隐的笔下,女性的主体话语述说的都是女人的事儿。

说到这里,我们必然要想到阿英对庐隐的一番评论:黄庐隐的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她自己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女性在几个时期里的自序传。

而在这些自序传式的作品之中,很明白表现了一个女性的生活的三个阶段。

但他关于庐隐的作品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的结论是有价值的。

而如果我们通观庐隐的全部小说,不难发现,庐隐实际上笔触了女人生活的诸多时期和诸多方面:青少年时代的,如露莎(《海滨故人》);做新娘的,如伊(《前尘》);母亲时代的,如肖玉(《胜利以后》);恋爱中的,如沁珠,(《象牙戒指》);同性恋的,如丽石(《丽石的日记》);孤独未嫁的,如美樱(《跳舞场归来》);做情妇的,如美娟(《一个情妇的日记》);被遗弃的,如蓝田(《蓝田的忏悔录》);悲愤离世的,如亚侠(《或人的悲哀》);
等等。

毋庸讳言,置身于五四女性写作第一波中的其他女作家的创作,虽然也不同程度地拥有女权主义的因子,但没有一个人像庐隐这样全方位地关注女人,书写女人。

其四,庐隐的大量作品就其主旨而言,都是阐述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女人的生命感受。

走进庐隐的文本,这里,有对女人生命意义的追问,有对女人的家庭地位的深刻思考,有对两性关系中女人所处的尴尬境地的愤懑,有对女人虽有家庭却无归宿感的精神危机,有对女人朦胧的反抗意识的揭示,有对女人向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抗议的阐说,总之,庐隐在追求男女平等的核心主旨下,进行了女权主义主题的多层面表达。

其五,庐隐的作品引起了女性读者的强烈共鸣。

很多女性是庐隐的忠实读者。

关于这一点,庐隐去世后一些女性读者的反应是最好的证明。

可见,庐隐的作品,在女性读者中有着强烈的共鸣。

四、结语
庐隐,象一颗灿烂的明星,亮在旧中国的黑夜,`光辉是不灭的,她在中国新文
学史上的地位应当也是永存的。

她说过:“沉默比什么都伟大!”她已经沉默了三十多年,文学史家们应该让她那颗受尽人生苦辛的心和悲苦的感情得到安慰,给这位敢爱敢恨的女作家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参考文献:
[1]茅盾.庐隐论[M]//海滨故人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1:153-160.
[2]庐隐.庐隐小说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3]阿英.黄庐隐[M]//海滨故人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63-167.
[]“五四”的产儿—庐隐阎纯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