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方梦之)

合集下载

重释直译_意译与归化_异化之间的_省略_异_兼论翻译理论中的_永恒问题_方仪力 (1)

重释直译_意译与归化_异化之间的_省略_异_兼论翻译理论中的_永恒问题_方仪力 (1)

ti on ,, 和 / free translati on,, 两个词条 "道格 拉斯 简单梳理 了西方 翻
译理论 中的 / 直译 0 概 念 , 并将直译定义为 : /直译 , 即西塞 罗 ! 贺
拉斯及此后翻译理 论家 所谓 的 字对 字翻译 ., 也 即德莱 顿所 谓 的
027
冬译 苑 新 谭 第 四 辑
涵还是讨论所涉及 内容都是异 常复杂 的 "直译 ! 意译 讨论不仅 关 涉
语 言 ! 文化层 面 , 更 旁涉政 治和意识 形态领域 " 通过 直译 ! 意 译和 归化 ! 异化 所反 映出来的翻 译基本 问题 大致相 当 " 后 者的提 出只是 直译 ! 意译 问题在新语境 中的延 续 " 在理 解直译 ! 意译和 归化 ! 异 化 等概 念时 , 重点不是刻 意 区分这 两组相似的概 念 , 而是通过这 些 概 念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关健词 : 直译 , 意译 , 归化 , 异化 , 永恒 问题
非常广 , 不 仅关 涉语言 ! 文 化层 面 , 还 旁涉 政 治和 意识形 态 领域 ,
因而似乎不能认 为直译 ! 意译 问题 只是 聚焦于语 言层面 , 而与 翻译
中的文化问题无关 "与此 同时 , 产 生于后现代 语境 中的归化与异 化 也并非 完全不 讨论 语言 问题 , 继 而围绕这 两组 概念所 展 开的讨 论 , 无论在讨论 范畴 和理论 旨趣上都存在 一定 的交 互 , 直译 ! 意译 与异
冬译 苑 "第 四 辑
重释直译 ! 意译与归化 ! 异化之间
的联 系与差异
) 兼论翻译理论中的 / 永恒 问题 0
方仪力 (西 南民族大学外国语 学院

应用翻译研究_原理_策略与技巧方梦之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_2013年

应用翻译研究_原理_策略与技巧方梦之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_2013年

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释的普遍有效性是指不同的译者可能对原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尤其是一些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典籍翻译,不同的译文常常反映出译者的不同理解,但只要能够解释得通,言之成理,我们都无权否定它们。

但是对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或因疏忽而形成的错误译文,我们仍可以认为它不可接受。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一书的英译中有这样一句,显然是译者疏忽而造成的误译。

这次吵架像夏天的暴风雨,吵的时候很厉害,过得很快。

可是从此以后,两人全存了心,管制自己,避免冲突。

This quarrel was like a summer rain-storm———violent while it lasted but over very quickly.From then on,however,each determined to control himself and avoid saying anything that would start a conflict.显然译文中“himself”一词是不当的,因为文中所涉及的是夫妻二人,即一男一女,用一个阳性反身代词指涉二人在逻辑上不通。

有人(如孙艺风)建议改为…they both determined to control themselves.这样自然可以解决上述矛盾,但仔细琢磨,这也不是很周全的解释,因为把夫妻二人放在一起似乎是二人共同协商性的一致性活动。

从心理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他们各自心里的一种想法,但又有一致性。

所以如果改译成…each of them determined to be self-controlled,是否更符合原文的意思和情境呢?通过以上数例,我们旨在说明在翻译活动中,我们不可能达到传统译论所提出的忠实和等值等一致性要求,不同译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产生各不相同的译文。

我们只能设立一个底线标准以排除错误的译文和避免胡译乱译现象,保证符合底线要求的多样性。

英汉广告翻译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江西师范大学

英汉广告翻译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江西师范大学

第一章测试1.福克斯( Fox ) 认为广告语言“本身就是折射( ) 的一面镜子” 。

A:文化B:风俗C:社会D:心理答案:C2.1926年,著名报学史专家戈公振在研究中国报学史过程中,他的以下论述表明他对广告的认识超乎常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纪录”,“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于繁密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知道人生之功能。

故广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产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 )之使命也。

”A:发展经济B:教育群众C:促进改革D:娱乐大众答案:B3.1894年,被称为“美国现代广告之父”的Abert Lasker将广告称之为_____ 。

”( )A: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B:关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消息C:广而告之,吸引注意D:印刷形态的推销手段答案:D4.美国广告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对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 )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改变人们对于所做广告的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获得利益”。

A:付费B:自费C:有时需要缴费D:免费答案:A5.根据方梦之教授主编的《译学词典》的解释,“翻译”是按照( )、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

A:社会生产生活需要B:社会认知需要C:语法规则D:语用规则答案:B第二章测试1.广告传播AIDA模式,是国际推销专家(Heinz M Goldmann)总结的推销模式,也是西方推销学中一个重要理论。

AIDA是四个英文单词“_____,Interest,Desire,Action”的首字母组合。

( )A:AdmirationB:AttentionC:AspirationD:Adoration答案:B2.广告创意ROI标准。

该标准源自美国著名广告人威廉·伯恩巴克。

ROI三个字母分别代表“_____”、“Originality”和“Impact”。

“翻译社会学”与“社会翻译学”基于社会学的翻译研究之学科名称辨析

“翻译社会学”与“社会翻译学”基于社会学的翻译研究之学科名称辨析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2020年第41卷第5期2020Vol.41No.5DOI:10.16482/j.sdwy37-1026.2020-05-012“翻译社会学”与“社会翻译学”:基于社会学的翻译研究之学科名称辨析武光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收稿日期:2020-02-08;修改稿,2020-05-03;本刊修订,2020-09-21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及翻译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18BYY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武光军,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学。

电子信箱:wuguangjun@bisu.edu.cn。

[摘要] 从社会学视角切入翻译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学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范式。

目前,基于社会学的翻译研究在我国国内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该研究领域内出现了“翻译社会学”与“社会翻译学”两个学科名称术语混用的现象,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该领域中术语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及分析,本文建议未来采用“翻译社会学”为其命名。

术语的统一有利于学科的定位、建构及系统性发展。

[关键词] 翻译社会学;社会翻译学;学科名称;术语辨析[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 2643(2020)05 0113 07AStudyonNamingtheSociologically basedTranslationStudiesinChineseWUGuangjun(SchoolofEnglishLanguage,LiteratureandCulture,Beiji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Beijing,100024)Abstract:Thesociologically basedTranslationStudieshasemergedintheWestsincethelate1990s,andhasmadeprogresscurrentlyinChina.However,anindeterminacyinnamingthisemergingsub jecthasbeendetrimentaltoitsowngrowth.Afteranin depthanalysis,thispapersuggestsadopting“翻译社会学”(SociologyofTranslationStudies)asthenameofthesubjectinthecontextofChi neseTranslationStudies,whichwouldbeconducivetoitsorientation,construction,aswellasitssystematicdevelopment.Keywords:SociologyofTranslationStudies;Socio TranslationStudies;subjectnaming;terminologi caldifferentiation山东外语教学2020年第5期1.0引言任何翻译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内,都受某种特定的社会条件或规范关照;翻译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社会人或社会机构产生交集,其主体性的发挥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社会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有其必要性(刘晓峰、马会娟,2016:55)。

继承与创新:科技翻译研究的新收获——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简评

继承与创新:科技翻译研究的新收获——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简评

继承与创新:科技翻译研究的新收获——方梦之、范武邱
《科技翻译教程》简评
刘金龙;高莉敏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6)10
【摘要】<科技翻译教程>一书颇具特色,不仅充分体现了科技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填补了传统科技翻译教材或研究中的空白与不足,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随着翻译专业的深入发展和翻译教材建设的深入开展,该书一定能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总页数】2页(P125-126)
【作者】刘金龙;高莉敏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
学院,上海,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继承精华锐意创新——简评彭长江编《英汉一汉英翻译教程》修订本 [J], 顾延龄
2.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评《农业科技英语综合教程》[J], 彭燕;黄宁
3.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谷歌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在石油科技领域的译文对比研究
\r——以《石油科技英语翻译教程》为例 [J], 孙阳;安洁
4.国际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科技论文的翻译技巧和写作方法——评《英语科技论文翻译与写作教程》 [J], 覃耀龙
5.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翻译中的选词策略——评《英语科技论文翻译与写作教程》[J], 冯碧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二) 翻译理论(列举部分)

翻译对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翻译理论中的一 个根本问题。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之一,时 称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包括以下几种对 等形式: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即动态对 等(dynamic equivalence)、行为对等(textual equivalence)由卡特福德提出,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文化转向论(cultural turn):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研 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 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为内容。


语言学派(Linguistic school):属于科学派(school of science),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外逐渐形成了系统 的翻译语言学理论。贡献在于它把翻译中某些问题提到语 言学高度加以阐述,对翻译中两种语言的话语现象进行对 比研究,并作系统归纳。代表人物:奈达、卡特福德、费 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文学—文化学派(literary-culture school):包括翻译 研究派和多元体系派,二者都起源于地处当代世界主流文 化边缘的小国家,理论渊源都是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 它们关心的重点都是在文学与文化方面,而不是在语言方 面。
多元体系学派(school of polysystem theory):该派 超脱了译界中“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之争,将译学 与文学研究、社会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赋予译学以历史 意义,但仍纠结于译入文化的可接受性。创始人:以色列 学者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和图里(Gideon Toury)。

应用翻译研究30年_1980_2010_方梦之

应用翻译研究30年_1980_2010_方梦之
30 年来,应用翻译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 程镇球的《论 汉译英的几个问题》( 1981) 、方梦之的《科技翻译实用文体》 ( 1989) 、陈忠诚的《法窗译话———法律翻译絮谈》( 1992) 、鲍 刚的《口译理论概述》( 1998) 、李亚舒和黎难秋的《中国科学 翻译史》( 2000) 、黄忠廉的《变译理论》( 2000) 、郭建中的《科 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 2004) 、冯志伟的《机 器翻译研究》( 2004) 、贾文波的《应用翻译功能论》( 2004) 、 陈刚的《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 2004) 、张美芳的《翻译研究 的功能途径》( 2005) 、王颖和吕和法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 2007) 等。可见,应用翻译研究已从历史的、理论的、技术 的、不同业务门类的宏阔的视角深入展开。
三份期刊的创办为应用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物
[收稿日期] 2012 -02 -10 [作者简介] 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杂志主编。
·22·
质基础。它们共同冠以“科技”两字。在确定刊名时,主办者 对“科技”有宏观的理解,把“科技”理解为包含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大科技”,从语言角度看,则包括 ESP (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的三大板块( 即科技英语、经贸 英语和社科英语) 。历年来期刊实际发文涉及的内容除自然 科学、应用技术 外,同 时 也 有 经 济、贸 易、旅 游、新 闻、法 律 等 社科翻译研究文章和相应的理论文章( 由于历史原因,初创 时期科学技术内容多一些)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005 年起《上海科技翻译》改为《上海翻译》,其办刊宗旨并 未因此改变。2010 年起《科技英语学习》也由普及性期刊改 为专业性、研究性期刊《当代外语研究》,主要刊登外国语言 学、应用语言学及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

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论略

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论略

2023年11月第39卷㊀第6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Nov.,2023Vol.39㊀No.6收稿日期:2023-01-08基金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专家计划(20221105)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 (20&ZD312)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王峰,男,山东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料库翻译学㊁‘西游记“翻译研究㊂刘伟,男,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批评㊁中国文学外译研究㊂引用格式:王峰,刘伟.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论略[J].外国语文,2023(6):101-109.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论略王峰1㊀刘伟2,3(1.山东大学翻译学院,山东威海㊀264209;2.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㊀130012;3.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㊀130018)摘㊀要: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应用翻译提供了广阔空间,方梦之以此为契机创立 应用翻译研究 ㊂他的 一体三环 译学体系为应用翻译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㊂本文受到他的 一分为三 理论的启发,从本体论㊁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论述了他的应用翻译研究理论体系,从筹办学术会议㊁创办学术刊物㊁著书立说方面总结了他推动应用翻译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付出的努力,阐释了应用翻译研究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所擘画的蓝图㊂关键词:应用翻译研究; 一体三环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6-0101-090㊀引言近年来,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发展迅速,从实践到理论再到人才队伍,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㊂该领域的开辟和发展离不开众多学者的付出和努力㊂其中,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奠基人和领航者,他的贡献当首屈一指㊂纵观其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应用翻译研究根植于翻译实践㊂方梦之大学毕业于1958年,他主修俄语,兼修德语㊂毕业后分配到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出于对语言知识的热爱,他利用业余时间学外语,将俄语㊁德语和英语等外语知识付诸科技翻译实践㊂1964年,他调入江苏冶金研究所情报室从事专职的科技情报翻译和编辑工作㊂他 由单纯的翻译实践走向了国外科技信息开发,由科技翻译而转为科技型专家翻译 (黄忠廉等,2014:70)㊂丰富的多语种翻译实践经验一方面成为他翻译理论萌发的土壤,另一方面也确保他的理论研究并非囿于汉英互译,而是有可能适用更大范围内的多语互译㊂方梦之从事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始于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的教学科研㊂1978年,他调入上海工业大学,角色的转变促使他对应用翻译的研究逐渐由实践转向理论,他1979年便开始撰写论文㊂他重视科技文体研究,1985年着手撰写首部专著‘科技英语实用文体“,历时四载,于1989年出版㊂彼时恰逢国家大量引入国外的科技著作,亟需相关理论指导科技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㊂该㊃10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6期㊀著作一经问世便受到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和杨自俭等业内人士及读者的广泛好评,成为当时科技英语教学与翻译的必读著作,也奠定了方梦之在科技翻译领域的学术基础(刘金龙,2012)㊂对于科技翻译而言,叙事学和文体学不仅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解构和阐释意义的工具(杨志亭,2023:137)㊂1㊀应用翻译的本体论㊁认识论㊁方法论近年来,我国翻译研究者有了学科体系自信,著书立说, XX翻译学 翻译XX学 等著作相继涌现,多达70余种,但有些论著仍存在着理论适用性较差㊁系统性缺乏㊁实践性阙略等问题(方梦之等,2020)㊂判断上述理论的价值取决于其是否 更新翻译的认知或者解决新的研究问题 (穆雷等,2020:124)㊂那么,方梦之为何不用 应用翻译学 这个术语? 应用翻译研究 又是否名副其实呢?首先, 应用翻译学 容易产生歧义,既可以是各种 翻译学 的应用(应用+翻译学),也可以是 应用翻译 这种特殊文体类型的理论研究(应用翻译+学)㊂方梦之的 应用翻译研究 并非附和某一翻译理论,而是建构应用文体翻译的理论系统(方梦之,2013:83-84),属于 应用翻译+学 ,故而称之 应用翻译研究 ㊂我们从术语命名也能看出方梦之的谦虚学风㊂第二,一个成熟的学科必须建设较为完善的本体论㊁认识论和方法论㊂从这个角度说,应用翻译研究名副其实(表1)㊂汉语语境中的 应用翻译研究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研究的特有产物,与中西翻译研究传统中的相关概念有较大不同㊂表1㊀应用翻译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研究本体论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包括应用翻译的概念㊁性质㊁特征㊁研究范围等方梦之(2011c/2013)界定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义㊁内涵㊁研究范围应用翻译研究认识论对研究问题的认知过程与反映机制,着重解决翻译中认知与实践的问题方梦之(2011c/2013)综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分析和德国功能学派的文本类型等方法制定翻译策略;提出变译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方梦之等,2020)应用翻译研究方法论研究的思路㊁途径㊁方式㊁程序方梦之(2013)提出翻译策略的理据㊁要素与特征1.1应用翻译研究本体论应用翻译研究并非空中楼阁,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根基是方梦之始终重视的文体研究㊂受语域理论启发,他认为科学有理论和应用之分,文本亦可分为纯理论文本和应用理论文本,因此把 纯理论文本排除在应用翻译之外 (方梦之,2003:48),采用 应用翻译 (pragmatic translation)的概念,并在内涵上予以丰富㊂ 应用翻译研究 在研究对象上与 文学翻译 相对,学科上与 应用翻译+学 范畴相应㊂ (黄忠廉,2013:94)在‘译学词典“中,他将应用翻译研究的本质定义为 主要研究如何把普通译学和特殊译学的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㊁翻译教学㊁翻译批评㊁翻译工具书的编纂和机器翻译等,从微观上对翻译的目的㊁功能㊁标准㊁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说明,以使普通译学理论和特殊译学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检验 (方梦之,2004:54)㊂这与霍尔姆斯(James Stratton Holmes)的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有所区别㊂㊃201㊃㊀王峰㊀刘伟㊀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论略㊀图1㊀方梦之(2014)修订的翻译研究框架霍氏应用翻译是与纯翻译相对的领域,研究范围是翻译教学㊁翻译工具和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应用,而方梦之应用翻译的研究对象为应用本体各要素及其间的关系㊁应用翻译的策略和技巧,目的在于提出应用翻译的理论,属于理论性研究(方梦之,2013)㊂同时,也许囿于霍尔姆斯诗人和文学翻译家的身份,他并没有给予应用翻译应有的地位㊂方梦之(2014)对霍氏的图谱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将纯翻译研究和描写翻译研究合并为理论(theoretical)研究与应用(applied)研究㊂修改后的翻译研究框架见图1(方梦之,2014:2)㊂方梦之修改后的翻译研究框架意义在于:纠正了 应用翻译不值得研究 的传统偏见,规划了应用翻译研究的本体疆域,厘清了应用翻译的理论审视维度㊂方梦之认为 译学体系繁杂,但环环相扣㊁纵横相通,本体与外围学科交叉㊁照应㊂时间是催化剂,相邻学科的发展是翻译研究的助推剂,译学本体之外遂有外围学科的三环,形成 一体三环 (方梦之等,2020:1)㊂ 一体 即译学本体, 三环 则分别对应着20世纪50至90年代国内译学发展过程中与其相近㊁相关和交叉的学科研究及翻译文化和技术研究㊂ 一环 为相近的语言学研究; 二环 为相关的哲学㊁心理学㊁社会学㊁信息论及符号学等研究; 三环 为翻译文化和技术研究㊂该体系层次分明,清晰地反映出国内译学发展的脉络,同时与方梦之的学术经历有所契合, 既是其学术实践的总结,又是他建构应用翻译理论的制高点 (黄忠廉等,2014:70),也恰好描绘了目前国内外翻译学的发展轨迹,从内环向外环扩展式推进,同时反哺 一体 发展:认知翻译学㊁社会翻译学㊁翻译技术研究是时下最为热门的三个翻译研究领域(王峰等,2017),但是译学本体始终扮演 债务人 的角色,向其他学科㊁理论借用理论工具,而不是 债权人 ,为其他学科㊁理论提供理论工具㊂ 一体三环 体系不仅对翻译学的发展提出期冀,也为应用翻译研究规划了发展轨迹㊂方梦之将应用翻译研究划分为六个基本范畴:宏观研究㊁中观研究㊁微观研究㊁分类研究㊁术语研究㊁翻译的本地化与全球化㊂前三项为 体 ,后几项被认为是应用翻译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方梦之,2013)㊂宏观研究为其中的灵魂,研究内容为翻译的主客体关系㊁客观世界㊁评价体系㊃30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6期㊀及基本范畴关系㊂中观研究则关于具体的方案㊁策略㊁模式和框架,上承宏观研究,并以其为基础和依据,下启微观研究㊂微观研究即在翻译实践中所采用的技巧和方法㊂三者 是一个开放式的理论体系,吸纳和整合各种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于一体,并构成了应用翻译的本体研究 (刘金龙, 2012:5)㊂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方梦之应用翻译理论的完整体系㊂1.2应用翻译研究认识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尽管国内外译界对此莫衷一是,但大多认为翻译的目的为双语概念㊁形式㊁形象㊁文化等层面的意义对应转换(刘宓庆,2019)㊂本文聚焦最能体现应用翻译交流意图的语义观和语境观,阐释应用翻译研究的认识论㊂1.2.1语义观:概念意义㊁形式意义㊁形象意义㊁文化意义概念意义再现是跨语转换的首要任务,也是区分 译 与 非译 的关键㊂不同于文学翻译的概念意义,方梦之(2013)认为应用翻译中的概念主要表达方式是术语,而术语在特定的领域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译法,因此他对概念意义在应用翻译中的重视程度从其对术语翻译的研究中可窥一斑㊂在早期论文中,方梦之(1981/1983)就对科技文本词汇中的概念和术语的意义和翻译进行过研究㊂在‘应用翻译研究:原理㊁策略和技巧“(2013)中,他将术语研究置于应用翻译研究的范围,用一章的篇幅从术语与概念㊁术语的定名原则㊁术语化和术语的翻译等角度对术语亦即概念的意义和翻译技巧进行了论述㊂术语翻译要与专业语境结合㊂例如,在 The red cross has begun major cloning project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pigs for organ donors 中, organ donors 不能译成 器官捐献者 ,因为这是人的行为,句中的pigs是实验对象,因此应该译成 器官供体 才符合专业语境㊂同时,方梦之(2022)结合‘中国译学大辞典“的编撰经验,对 直译 重译 等译学术语的 一词双义 现象进行论述㊂形式意义指的是词㊁句㊁篇章等结构在形式上的特征㊂文学文本的各种修辞格㊁诗歌和押韵等方式都具有形式意义㊂尽管应用文本的形式在意义转换过程中不能引起概念意义的差别,但仍不能忽视㊂以合同翻译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叠用为例,方梦之(2013)认为英文商务合同文本中词汇叠用的形式多于汉语,例如, negligence,fault,or failure in the duties and obligations (未履行责任和义务)㊁ be null and void and of no effect (作废并无效)㊁ void and voidable (无效的和可以撤销的)等叠用词的使用是为了使意思更为完整㊁准确,从而保证不被曲解㊂形象意义研究的是修辞比喻意义,即从字面意义到比喻意义的发展和转移,其目的是达到形象化㊂因此,形象意义往往出现在广告㊁旅游指南等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文本中㊂以广告文本为例,为了唤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广告文本的设计者在修辞和风格上更重视形象意义㊂方梦之(2013)认为巧用修辞格是广告文本的一大特点,隐喻㊁拟人㊁夸张㊁押韵等修辞手段常见于广告文本中,翻译时应采用直译㊁意译㊁活译等方法㊂例如,将百事可乐的广告 Pepsi-Cola hits the spot,Twelve full ounces,that a lot,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too,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 译成 百事可乐味道好,足足12盎司量不少,五分铢币买24盎,百事可乐供您享 ,既保持了原文中的押韵修辞格,又通俗易懂㊂文化意义是指 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 (刘宓庆,2019:41)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也是一种文化信息符号系统,因此,文化意义必然会参与到意义转换中㊂文化意义在旅游文本中经常出现,因为旅游文本的目的 就是要让普通游客读懂㊁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㊁地理㊁文化㊁风俗方面的知识 (方梦之,2005:274)㊂因此,文本翻译必须重视文化信息符号㊃401㊃㊀王峰㊀刘伟㊀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论略㊀的语际转换,以适应不同语言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㊂例如,将梁祝的故事转译为中国的Romeo and Juliet,能够使英语国家的人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故事情节㊂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意义对于应用翻译(实践)并非等量齐观,方梦之解决意义优先次序的方案是文本类型考察㊂显然这一理念与德国功能目的学派的 功能文本类型 认识论不谋而合㊂方梦之对按功能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的认识意义和理论价值予以认可,但他认为此种文本间的区别很难做到泾渭分明,此外,应用翻译解决意义对等优先次序还要参考语境文化㊁文本正式程度和专业内容等方面(方梦之,2013)㊂应用文本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选用适当的策略进行翻译,从而达成文本的意义表征和跨文化传播㊂1.2.2语境观:语言语境㊁情景语境㊁文化语境如上所述,方梦之看待翻译等值关系并不是建立在传统的意义对等上,而是把眼光放在体现应用翻译之 用 的语境关系对等上㊂应用翻译更要服务读者需求,而文学作品可以偏向作者,不考虑读者接受能力;应用翻译注重译后效果,而文学作品更注重诗学效果,不是考虑社会影响与效用㊂因此,语境对于应用翻译制约效果更强㊂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的语境观体现了 一分为三 的认识论,他将应用翻译研究的语境分为语言语境㊁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语言语境指词㊁短语㊁句子在语篇中前后相关的内容;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㊁场合和时间;文化语境指语言所涉及的社会㊁文化㊁经济㊁宗教㊁习俗和政治背景㊂ (方梦之,2013:178)方梦之(2013)认为应用翻译的选词受到语境的制约㊂语言语境影响词的搭配㊁词性㊁数及普通名词与抽象名词的词义转变等方面㊂就文化语境而言,他认为应用翻译中对词的正确理解和翻译不能脱离文化㊂而情景语境可以从语域特征和情景特征两方面影响应用翻译中的词义选择㊂语域方面,不同语域中词的意义可能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语域不同的门类中词义也有区别;情景方面,应用文本的交际主题㊁时间㊁地点㊁人物关系㊁目的,即语场㊁语式㊁语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确定㊂1.3方法论1.3.1重描写,建立中国特色的功能主义翻译观方梦之十分重视对应用文本语篇特点的描写㊂在‘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方梦之, 2005)㊁‘科技翻译教程“(方梦之等,2015)㊁‘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方梦之,2011b)和‘应用翻译研究:原理㊁策略和技巧“(方梦之,2013)等著作中,他都对科技㊁经贸㊁法律㊁新闻㊁广告等应用文体的语言㊁功能㊁行文及语义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并将应用文本的整体语篇特点归纳为信息性㊁劝导性㊁匿名性和时效性㊂针对以上特点,他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翻译 达旨㊁循规㊁共喻 的原则㊂达旨 既是对严复翻译思想和实践的借鉴,也反映了方梦之功能主义的翻译观㊂他的 达旨 观念借鉴了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中的合理成分,与其不同的是,他认为如今翻译中的 达旨 应该是达 翻译委托人和译本接收者的旨 (方梦之,2013:72),而在应用翻译中,无论是信息型文本还是以功能呼唤为主的文本,翻译都不应重原文的语言形式而轻意义和精神㊂因此, 坚持达旨的原则乃至译者之根本 (方梦之,2013:73)㊂循规 受到来自图里㊁赫曼斯等翻译文化学派学者们的启示,遵循的是文化规范㊂广义上讲,翻译法令㊁标准㊁规则等都是译者应该遵守的规范㊂在应用翻译中,译语的意识形态㊁思维方式㊁规㊃50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6期㊀范制度等尤要注意,因为这些问题不可能只靠语言本身的规则予以解决㊂共喻 是在完成 达旨 和 循规 后,译文需要最终实现的目标,以为归根到底应该服务于译语读者㊂方梦之(2013)认为译文通顺是 共喻 的一般标准,而变译则是实现该标准的主要策略;适应不同读者需求是 共喻 的另一种体现,针对不同读者群体采用不同文体是解决这一目标的途径,例如同一科技内容的翻译既可以用科普性表述也可以用专业性表述㊂可见, 达旨 是应用翻译的起点, 循规 是保证, 共喻 则是归宿,三者共为一体,互相作用,成为指导应用翻译的重要原则㊂1.3.2重对策,强调翻译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方梦之倡导下,‘上海科技翻译“(‘上海翻译“的前身)在2003年发起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大辩论,有效地深化了学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翻译实践需要理论指导,但并不是所有的翻译理论以指导实践为归旨,而实践性则是应用翻译理论的应有之义㊂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实践,而落脚点则是对策,其中包括理论观念㊁策略手段和翻译技巧等(方梦之,2013: 67),对应翻译理论的宏观㊁中观㊁微观三分体系,应用翻译研究的翻译对策研究已经不是孤立地探讨翻译技巧,而是通达贯穿了整体翻译体系,包括宏观翻译思想理念㊁中观翻译策略系统㊁微观翻译技巧方法㊂作为应用翻译的一般理论研究,该体系既能解决应用翻译意义和形式的转换规律㊁翻译的程序㊁方法,也能关注应用翻译的可译性㊁语际交流功能和社会效用,其指导价值也在方梦之的应用翻译实践中得以验证㊂例如,方梦之早年从事的科技翻译通常仅需要汲取重要的科技㊁学术㊁新闻等方面的信息而非全部资料,针对此种情况, 变译 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佳策略㊂此种策略能够为读者提供简洁的㊁有针对性的信息,同时节省时间,符合社会需求(方梦之,2023:86)㊂因此,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运用变译理论便是重视翻译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体现㊂1.3.3重语际对比研究,总结汉英双语转换规律尽管英汉对比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了翻译理论研究者的重视,但是视界和深度都有待开拓(刘宓庆,2019:7)㊂语际对比是方梦之发展应用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之一,他以科技文本为例对比了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等特点,提出 系统的对比研究对语言教学㊁翻译以及本国语的探讨都有积极作用 (方梦之,1983:4),在其后的论著中也不乏语际对比的研究㊂方梦之(2013)从语义㊁语用和语法三个维度对比了应用文本翻译中汉英语言的特点(表2)㊂表2㊀应用文本中汉英语言三维对比对比维度对比方式对应用翻译研究的影响语义维度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语义的转换生成过程,借助交际语法中的意义层次论述翻译过程话语信息的传递影响双语转换过程中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语用维度对比语言文化㊁思维和语言转化方面的差异及这些差异所引起的句子结构重心㊁信息重心㊁含蓄程度㊁语言逻辑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翻译信息表达的准确性语法维度对比主语与主题㊁形合与意合㊁树状与竹状及静态与动态等四个较为基础方面的汉英语言结构影响译文的规范㊁合理2㊀学科发展规划方梦之数十年来致力于应用翻译研究的开拓,带领一众研究者创办刊物㊁著书立说㊁发表论文㊃601㊃㊀王峰㊀刘伟㊀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论略㊀并筹办会议,以实际行动积极促进应用翻译发展㊂2.1创办刊物改革开放之初,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各行业加大了科技引入力度,应科技翻译之需,‘科技英语学习“(现为‘当代外语研究“)㊁‘上海科技翻译“(现为‘上海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等三家以科技英语为研究对象的刊物得以创办㊂其中,由方梦之担任主编的‘上海科技翻译“成为推动应用翻译发展中坚力量和主要平台㊂‘上海科技翻译“宗旨是:探讨翻译理论,传播译事知识;总结翻译经验,促进翻译教学;切磋方法技巧,广纳微言精理;侧重应用文体,推动翻译事业㊂20世纪90年代,科技翻译发展式微,商务翻译㊁旅游翻译㊁广告翻译㊁法律翻译等逐渐兴起,应用翻译研究领域呈百花齐放之势㊂此时,科技之名已不能完全涵盖研究所需,2005年刊物更名为‘上海翻译“㊂尽管刊物更名,但是不变的是应用翻译研究的宗旨㊂30多年来,该刊物发文近3,000篇,无疑是应用翻译研究的瞭望塔和风向标,并于2015年出版了由方梦之主编的应用翻译 ‘ 上海(科技)翻译⓪30年(1986 2015)论文集“,反映和记录应用翻译发展的历程㊂他除了主编‘上海翻译“之外,也积极推动另两本刊物的发展,为应用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㊂2.2著书立说1985年,方梦之由文体学入手,历时四载完成了他的首部专著‘科技英语实用文体“(1989)㊂在应用翻译研究仍处在重实践的时代,此专著如迎春之花率先绽放,在当时堪称一时无两,受到了学界和译界广泛关注和认可㊂此后,他相继出版了多部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的专著和教材,如‘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1998)㊁‘翻译新论与实践“(1999/2002)㊁‘实用文本汉译英“(2003,合著)㊁‘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2004)㊁‘英汉翻译基础教程“(2005)㊁‘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2008)㊁‘科技翻译教程“(2008)㊁‘应用翻译研究:原理㊁策略与技巧“(2013)等不一而足㊂同时,方梦之在辞书编纂领域也堪称成绩斐然㊂20世纪80年代,出于担任‘上海科技翻译“主编的工作需要,他对编纂译学辞典产生了学术兴趣(连玉乐等,2018)㊂多年来,他共主编和参与译学辞书七部,其中主编五部,分别为我国第一部科技翻译家辞典‘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1991)㊁‘新编科技英汉辞典“(1995)㊁‘译学辞典“(2004)㊁‘中国译学大辞典“(2011)和‘翻译学辞典“(2019),占据我国译学辞书的半壁江山㊂他将 一体三环 的译学思想融入辞书编纂中,极大地推动了应用翻译(术语及术语库)研究乃至译学的整体发展㊂2.3筹办学术会议方梦之不仅著作等身,也十分重视与业内人士之间的学术交流,并积极支持本土译学理论发展㊂2003年,在他的倡导和策划下,首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被喻为应用翻译研究的里程碑㊂3㊀新时代应用翻译的增长点新形势下,语言服务㊁国际传播的发展与提升契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求,回应了新形势下诸多关键性问题㊂方梦之(2013)认为应用翻译依托的翻译市场仍有不完善之处,与其相关联的翻译本地化㊁翻译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等方面尤需加强,也是新时代应用翻译的增长点㊂本地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本地化作为本地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业务为网㊃701㊃。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主要囊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华传统文化。

《三字经》文体形式整齐划一,极具韵律美感,文字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艺术统一。

《三字经》英译本林林总总,但“如果不能再现《三字经》三字韵文的文体特征、文辞风格和文化内涵,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译作”(赵彦春,2014)。

就国内较好的译本而言,有王宝童《英译三字经千字文》和赵彦春《英韵三字经》。

本文拟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兴理论,探讨翻译如何与美学联姻。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方梦之,2004)。

刘宓庆(1995)在著作《翻译美学导论》中构建起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他从审美符号集,即形式系统入手,从语音、文字、词语、句和段的不同审美层级着眼,讨论了审美客体的审美信息;他强调了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包括“情”与“志”,“意”与“象”的辩证关系。

“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党争胜,2010)。

《三字经》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言志,翻译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艺术的因素。

就语言层面而言,好的译文应该显示出源语中的形式美;就文化层面而言,应保留原文中民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艺术层面而言,要准确传神地再造源语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

以下就《三字经》的两个译本作比较,分析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

三、《三字经》两个译本的比较(一)语音层面语音是美学表达的基本载体。

《三字经》蕴含极富美感的韵律和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极易成诵。

当今世界翻译研究的格局_兼论21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的崛起_方梦之

当今世界翻译研究的格局_兼论21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的崛起_方梦之
* *
Vol. 58 19931996 德国 8 篇, 13. 3% 芬兰 6 篇, 10% 英国 6 篇, 10% 以色列 5 篇, 8. 3% 比利时 4 篇, 6. 7% 西班牙 3 篇, 5% 美国 3 篇, 5% 奥地利 3 篇, 5% 38 篇 63. 3%
vol. 912 19972000 德国 7 篇, 11. 5% 英国 7 篇, 11. 5% 芬兰 6 篇, 9. 8% 西班牙 5 篇, 8. 2% 以色列 5 篇, 8. 2% 加拿大 4 篇, 6. 4% 比利时 3 篇, 4. 9% 法国 3 篇, 4. 9% 40 篇 65. 6%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LTP) 2016 年第 3 期
并以用 中统计 分 析 了 各 国 / 地 区 的 投 稿 情 况 , 对 作 者 所 属 的 国 家 / 地 区 排 名, 以 稿量为参照 , 反映 各 国 / 地 区 对 翻 译 研 究 的 贡 献。 表 2 为 1989 2014 年 Target 刊用学 术 论 文 篇 数 的 排 序 2008 年 由 图 瑞 统 计 排 序 , 2009 表 ( 其中 1989 2014 年 由 笔 者 按 照 图 瑞 的 方 法 补 充 统 计 排 序) 。
表 4. 2004 /2005 年起的 10 年间五刊的发文总数及排名 Bable 20042013 年共 171 篇 发文 1 2 3 4 5 6 7 8 9 西班牙 中国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比利时 奥地利 以色列 德国 106. 5 96. 25 63 62. 33 28 27 18. 3 15 10. 16 10 17. 5 15. 8 10. 3 10. 2 4. 6 4. 4 3 2. 9 1. 7 1. 6 34 32. 5 11 5 6 4 2 2 占比% 29 27. 8 9. 4 6. 7 5. 1 4. 3 1. 7 1. 7 Target 20052014 年共 103 篇 发文 20. 5 5 22. 5 3. 5 9 11 5 8 6. 5 8 占比% 19. 9 4. 9 21. 8 3. 4 8. 7 10. 5 4. 9 7. 8 6. 3 7. 8 Perspectives 20052014 年 192 共 篇 发文 43 54 18. 5 10. 83 6 3 3. 3 2 2. 66 1 占比% 22. 3 28 9. 6 5. 6 3. 1 1. 6 1. 7 1 1. 4 0. 5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Studies * 20082014 年 120 篇 发文 4 2. 75 11 40 5 8 6 7 1 1 占比% 3. 3 2. 3 9. 2 33. 3 4. 2 6. 7 5 5. 8 0. 8 0. 8 3 2 1 2 13 8. 7 4. 3 8. 7 Translation Spaces 20122014 年 共 23 篇 发文 5 2 占比% 21. 7 8. 7

翻译研究方法

翻译研究方法

4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 学习,懂得比较和欣赏译文的多样性,通过欣 赏和比较不同译者对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文,提 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同时让学生了解采用积极 的、进取的态度开展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5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翻译鉴赏与批评概述 1.充分了解翻译鉴赏与批评的目的和意义,旨在吸取 精华,提升自身翻译技能。 2.掌握翻译鉴赏的标准和翻译批评的尺度。 二、翻译鉴赏 1.了解翻译鉴赏的重要性,掌握翻译的鉴赏能力,必 须具备较好的英汉语言技能。 2.了解文体差异与翻译的多样性。 3.了解翻译鉴赏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 4.了解如何进行翻译鉴赏来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
13
1.What i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expression, style, language and vividness on the backgroun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broader activity, analysis in detail, evaluating old and new translations, assuming that readers know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s
1.
Introduction to the approaches 2. Case analysis 3. Class presentation 4. Discussion 5. Comments

认知翻译研究_理论与方法_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_理论与方法_王寅

, “多元并蓄、 覆、 消解” 而当信守 中庸自洽” 之道。 “译无定论” , “译有定 若说 此话为过,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还是有规可循, 有距可蹈的; 若说
1
, “多元化、 规” 此话也不妥, 特别是在后现代时期倡导 多视角” 的今天, 墨守成规, 信守一家之言, “上勾下联” 有悖于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取之道为: 翻译学当走 之路, 即立足于翻译学, 既 “形而上” 要向上发展进入到 理论层面, 从后现代哲学理论审视翻译学科建设; 也应向下联通, 进 “ ” , 。 , 入到 形而下 实验层面 用有效数据支撑理论建构 本组四文便是基于这一思路编纂而成的 这 将有助于国内同行扩大视野, 兼达环宇, 坚定地沿着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的方向前进!
“数法并 进设备不断设计出种种实验和方法 。本文简述了十数种常见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讨论其优缺点, 积极推荐 “上勾下联” “形而上 ” 用” 的策略。当今认知翻译学当走 之路, 即立足于翻译学, 既要向上发展进入到 理论层面; 也 “形而下” “三合一” 应向下联通, 进入到 实验层面。只有真正实现 目标, 才能大力推进我国认知翻译学的建设, 尽早 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 。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 翻译过程; 翻译能力; 实验方法; 上勾下联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58/ki.flatt.003963 文章编号: 1004 - 6038 ( 2014 ) 02 法
知翻译学” 也与此相仿, 应当探索如何将先进的 科技设备和软件运用于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的 实验和数据分析上。进入 21 世纪以来, 这一趋 势更为明显, 欧洲等地建立了研究“翻译过程 ” 的机构和所立科研项目主要有: ( 1 ) 丹麦的 CRITT (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 ; ( 2 ) 挪 威 的 EXPERTISE ( Expert Probing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Processes) ; ( 3 ) 巴西的 UFM G ( Universidade Federal de M inas Gerais ) LETRA ( Laboratory for Experimentation in Translation) ; ( 4 ) EYETOIT 欧洲项目, 主要参与者来 自奥地利、 保加利亚、 丹麦、 芬兰、 挪威、 瑞典等 Eye Tracking 、 Keystroke Logging 三 国, 将 EEG 、 项技术 结 合 起 来 研 究 翻 译 背 后 的 认 知 机 制, Lachaud ( 2011 : 131 - 154 ) 对其作出了论述; ( 5) 西班牙的 PACTE( Expertise and Environment in Translation 翻译能力和评价习得过程) ; ( 6 ) 奥 地 利 的 TransComp ( Translation Competence ) 、 Gpferich 等 ( 2008 ) 、 Gpferich ( 2009 ) 追踪一组学生数年的翻译过程, 且与专 家译者对比; ( 7 ) 瑞 士 的 CTP ( Capture Translation Process) 。 本文拟简述译界常用的十数种实验方法及 其优缺点, 以飨读者。 2. 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 2. 1 翻译过程 “过程” 任何行为都有 和“结果 ” 之分, 前者 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终极产品。 过往翻译研究大多落在“译文结果 ” 上, 注重分 析、 对比、 评价译文, 而忽视了译文产生的过程, 这一缺 陷 近 年 来 得 到 了 扭 转。20 世 纪 80 年 Krings ( 1986 ) 、Gerloff ( 1986 ) 、Lrscher 代, ( 1986 ) 、 Jskelinen ( 1989 ) 等在认知科学 ( 特 别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语言学、 现代实验设备和 计算机软件) 的影响下提出用实证的方法来研 “翻译过程 ( Translation Process ) ” , 究 这个过程 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翻译活动中的思维过程 。 显 然, 这一研究新范式跳出传统思路, 具有明显的 后现代意识。

翻译概念

翻译概念

第一节翻译及其概念1.翻译翻译是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过程或结果;或者可以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

方梦之——《译学词典》(2004)中“翻译”一词有五个义项:(1)翻译过程;(2)翻译行为;(3)翻译者;(4)译文或译语;(5)翻译工作(专业)。

综合以上观点认为,“翻译”既可以作为过程,也可以作为结果和职业,同时它还兼指口译和笔译。

然而,通常翻译领域的学者给翻译下定义时,指的是整个抽象的概念,即包括过程和结果,而不包括职业。

定义:约翰·卡特福德(Catford 1965)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等值替换)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保持原文意思不变(保持)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

该定义体现了奈达的对等观。

奈达的归化理论主张关注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语义和语体的对等很难实现。

(复制自然等值体)杜波斯(Dubois)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语篇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尽量保持语义与语体方面的等值。

(重新表达保持等值)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原文的语言符号该定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界定翻译,然而对翻译的目标、标准等未做深入阐释。

(解释)图瑞(Toury)翻译是在目标语文化的框架内把原文用目标语呈现出来该定义提出了目标语文化,使翻译研究的范畴从语言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

(目标语文化)哈提姆和梅森(Basil Hatim & Ian Mason)翻译是一种在某社会语境中发生的交际过程。

浅谈当代西方翻译规范观的演变

浅谈当代西方翻译规范观的演变

浅谈当代西方翻译规范观的演变【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规范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角度: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翻译研究学派。

本文扼要论述了各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并指出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翻译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而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翻译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

【关键词】翻译规范;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翻译研究学派0 引言何为规范?如何看待规范?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规范”(norm)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社会群体共有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这里的规则和标准相当于“标准和法式”。

本文采取“规范”一词的广义定义,将标准、准则和法式统统归入到“规范”这一范畴的门下。

从现有资料来看,最早把“规范”一词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的应该是利维和霍姆斯这两位学者。

利维把规范和翻译活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他认为,翻译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

总体来看,译者的决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事实上,翻译规范的研究早已开始。

只是当时人们用“规则”一词替代之。

虽然有关翻译规范的研究源远流长,但“规范”尚未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家:(1)巴切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2)图里将“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成在特定的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3)赫曼斯认为“从广义上讲,规范涵盖常规和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参见文献2)。

从以上论述可知,翻译规范制约着译者的翻译活动,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1 翻译规范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翻译规范的研究也经历了革命性的演变。

总体来看,翻译规范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角度:(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2)从篇章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3)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规范的研究经历了从语言学角度到文化角度的转向,从规定性研究方法到描写性研究方法的过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方梦之【摘要】术语是描述科学概念、定义和规律的基本要素。

译学的术语体系代表着译学体系。

本文讨论译学术语的产生、发展及其层次和体系。

作者认为,语言学对译学术语的贡献是最根本的,各交叉学科对译学新概念的产生举足轻重。

这两方面今后仍然是译学新概念和新术语的主要生长点。

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新视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此带来的新概念、新术语并不充分。

【关键词】译学;术语;语言学;交叉学科;文化转向本文主要从译学术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系统化来检阅翻译研究的历史进展并预示其走向。

译学的发展促进了译学术语的不断产生,反过来译学术语的科学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译学的进一步展。

―、翻译专业辞典的出版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翻译专业辞典陆续在国内外出版,这是建立翻译专业和翻译学科的必备条件之一。

这些辞典包括翻译术语词典、翻译词汇集、翻译家辞典、译例词典以及综合性词典,文种以英语、汉语或英汉双语为主,也有俄汉双语的。

据初步统计,国内外至今已出版了16部。

其中有:1. 综合性辞典4部:陈善伟和David Foliar主编的如Encyclopaedia of Chinese-English •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1995)、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辞典》(1997)、孙迎春主编的《译学大辞典》(1999)和Mona Baker 主编的Routledge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000 );2. 术语辞典3 部:Mark Shuttleworth 主编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91)Jean Delisle编著、孙艺风和仲合伟编译的Translation Terminology《翻译研究关键词》(2004)以及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2004);.3. 词汇集 2 部:陈善伟主编的A Glossary of Chinese-English •English-Chinese Terms (1993 )和孙迎春主编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2001);4. 翻译家辞典3部:林辉主编的《中国翻译家辞典》(1988)、林煌天和贺崇寅主编的《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1991)以及马珂、孙承唐主编的《中国当代翻译工作者大辞典》(2001);5. 英汉对照的译例词典4部:曹焰和张奎武主编的《英汉翻译百科大辞典》(1992)、刘重德主编的《英汉翻译句例词典》(1999)、龚人放主编的《俄汉文学翻译辞典》(2000)以及史企曾主编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2006)。

不同类型的翻译专业词典大多在9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对译学建设或翻译工作都有推动作用。

下文主要涉及译学术语辞典。

术语词典中,上述Shuttleworth 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是1997年出版的。

另外两本,一本是Jean Delisle的Translation Terminology,是新世纪初出版的,再一本是我编的《译学辞典》,虽说是2004年出版的,但是收集的材料是2001年以前的,所以从现在来说,这些词典至少滞后六七年了。

术语是某一特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术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往往代表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

译学术语是构建译学体系的要素,是译学研究走向的一面镜子。

近半个世纪以来,系统的、科学的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从无到有拔地而起,完全可以从术语的积累过程和术语的建设中看出端倪。

现在可以掷地有声地说,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起来了,因为已经有一整套术语可以用来描述其研究对象、目的、方法、规律和定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二、概念、术语与学科学科要上去,首先是基本概念要科学化、系统化。

“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

”(列宁语)“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也是概念,每一门科学都有它使用的基本概念(也称范畴)。

”术语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语言符号。

术语的意义必须以明确定义的科学概念为基础,具有单一的理性意义和感性色彩,它是描述和传播科学概念、定义和规律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有力工具。

术语建设是任何成熟学科必经之路。

译学的发展也正是这样。

前人的学术思想通过一系列术语代代相传。

我们吸收和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就理解和接受了一系列的术语。

“信”、“达”、“雅”、“原本”、“译本”、“口译”、“笔译”、“忠实”、“通顺”等术语流传到现代,内涵未变,基本概念依旧。

术语与概念唇齿相依。

在科学研究中术语由概念而生,反过来术语又用于描述和传播科学概念。

术语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术语在谈话者双方的心目中产生的印象是相同的。

在科学研究中,新的概念一旦形成,表达这一概念的术语也可能就同时形成。

概念相同,术语也应该相同。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例如,在表述“原语形式肯定,译语否定;或者原语形式否定,译语肯定”这样的翻译技巧时,竟发现有10余种说法,诸如反面着笔法,反译法,同义反译法,语义反述法,正反、反正表达法,正说反译、反说正译,反译,正说与反说,反正,用反语,正反译法,反面着墨,正反译,反说,反义表达法等。

不愧是搞翻译的,在“正”、“反”、“译”、“法”等寥寥几个字之间颠来倒去,竟能异曲同工。

对于国外语言学中的一些术语,常见有译法不同者。

论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不加选择地引用,如把语言学上的术语分歧带进翻译研究,M. A. K. Halliday语言三功能的汉译术语多有不同:ideational function意念功能、概念功能、达意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交际功能、人际功能、人际关系功能;textual function语段功能、组篇功能、篇章功能、语篇功能,等等。

也有相反的情况:同一术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概念。

历史上曾有过“直译”、“意译”的无谓之争,其中有的就是因为概念界定不明造成的。

有人认为直译就是形式相同的词对词的翻译或称逐字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有人贝!j认为,形式和内容都一致,且读来通顺才算是直译;而周建人走得更远,他自称“向来用直译”,把类似lying on his back 这样的短语译作“仰卧着”(周建人,《陀螺序》)也算是直译。

可见当时“直译”代表的概念一头是专讲形式的死译,另一头是不讲形式的意译,同一术语概念差距之大,使直译意译之争不可能找到汇合点。

又如,前几年,我国外语期刊上有过一场对“翻译单位”的争论。

有人以为翻译单位就是翻译转换过程中的操作单位,认定句子是基本翻译单位。

有人则把翻译单位当作结构单位,认为要以语段为翻译单位,因为“在高于句子的层次上进行翻译,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句次和句型,可以按照译文的语篇结构习惯,重新组织和调整”。

有人又把翻译单位看成是理解单位,认为句子或语段作翻译单位并不可取,理由是广篇章之所以不失为一个比较理想的翻译单位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较大的舞台语境。

”翻译单位这一术语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自国外,虽然国外在翻译单位的切分上有语段切分法、语义切分法、逻辑切分法等多种,但这一术语包含的基本概念是同一的,一般应尊重首创这一术语者所给予的定义。

术语和它代表的概念应该是一致的,术语定义的分歧必然带来学术思想的分歧,甚至混乱。

三、译学术语的产生译学的研究领域愈来愈扩大,对本体的研究也愈来愈精细化,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不断产生,于是,大批新术语应运而生。

术语产生的方式不外乎新词新义、旧词新义、旧词搭配生新意,再是从相关学科借词取义。

1. 新词新义:diasporic t ranslator现被翻译成“离散译者”,恐怕难予接受。

原来diasporic 是diaspora的形容词,可能来源于人类学,意为“移民社群”。

这里意义为“有源语国家生活背景的并了解该国文化的(译者)”,所以一定的语境下diasporic translator译为“海归译者”或许比“离散译者”更贴切。

(但“海归”一词有局限性,它仅指海外归来,而不包含从我国内陆接壤的国家归来的意思。

)有一批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吸纳的新词,如后编辑(post-editing)、预编辑(pre-editing)、网上机器翻译(on-line machine translation )、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 )等。

2. 旧词新义:现在语言学派中有用critical linguistics进行翻译研究的,这critic 一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常常表示指出优缺点,评论好坏,或专门指出缺点。

但是,critical linguistics中的critical完全不是这回事。

这里,批评是指揭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Critical linguistics是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Lefevere 的rewriting(“改写”)不是随便地拿一份材料来改一改、写一写,他的“改写”是一种文体样式,包括翻译、阐释、评论、编选论文集等,这种改写要受到目的语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3. 旧词搭配生新意:如translation universals为“翻译共性”,由Mona Baker在1993年的一篇语料库语言学的论文中提出,但是我们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开展得晚,这一术语近几年才见于有关期刊。

这是指译文中呈现的有别于原文的一些典型的、跨语言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概括为译文的简化(simplification)、显化(explicitation )和范化(normalization )。

4.学科交叉生新词:如以上世纪90年代末国外热衷于研究的翻译伦理学(translation ethics)为例。

伦理与翻译结合,一批新词加入进来。

什么翻译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等等。

翻译的再现伦理回溯到翻译忠实的理想状态以及神圣译本的翻译,要求准确地再现原作及原作者的意图,做到不增不减不改。

翻译的服务伦理将翻译视为一种商业服务,要求翻译最终要符合客户要求,实现由委托人与与译者共同商定的目标。

翻译的交际伦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是对他者文化的描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于合作互利;翻译的交际伦理目标是促使双方跨文化合作,译者应忠实于自己的职守。

翻译的规范伦理得益于描述性翻译研究和规范理论:译语文化中的规范代表了当时译语文化对于译作的期待,译者道德是符合规范满足特定文化的期待。

此外如翻译心理学、翻译修辞学、翻译哲学等都一批批地产生新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