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
作者:吴海燕
来源:《中国德育》2009年第04期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美] 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著,霍雨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本来是以一种任务观念来读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一书,可当静下心仔细阅读时竟然爱不释手,扔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全神贯注地读完了整本书。
这是一本引进版权翻译出版的美国亲子教育的畅销书,也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所期盼的教育类读物。
该书既有非常先进的理念,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书中主人公是一位经常遇到问题的年轻教师,她与同事以及父母志愿者一起,通过不断的探寻和讨论,寻找到了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方法。
书中罗列的沟通技巧、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读者很快便能领会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当今教育孩子时遇到的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反叛的年代,如何激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积极性。
书中提到许多方法,如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
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因为,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
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一个10岁男孩的母亲,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很多地方确实做得不够科学。
如面对孩子作业不会做这种问题,我总是不耐烦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没动脑子啊!上课都在干什么?自己想!”其实老师或家长也可以这样说:“是吗,那么难,让我来看看,嗯,确实有点难,不过我想你好好想想就能完成了。
”其实这样就是你接受了孩子的畏难情绪,并鼓励他,這样孩子才会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书中讲道:“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
”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
我一边读书,一边在想,自己是否接纳过儿子或学生的情绪?有,但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做出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
更多的时候,我将孩子的情绪忽视掉或是否定掉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教自己儿子最难。
明明是好话,是激励儿子的话,为什么他听过之后,反而会产生厌学和逆反情绪呢?比如儿子说,今天作业真多。
我说,不算多,抓紧时间写就行。
他立刻变得烦躁起来,并反驳,再抓紧时间,作业多还是多;比如儿子说,笛子老师教的新曲子很难。
我说,不难,多练几遍就行。
他撇撇嘴说,只会纸上谈兵;比如他喜欢科幻类的书,而我一定要他多看作文类的书。
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就算有对错,也要允许别人的想法存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我是懂得的。
可是我为什么要否定他的想法和感受呢?我担心他因作业多而厌烦不想写;我担心他因曲子难而畏难不想练;我担心他只读故事书,而不读知
识性的书。
结果适得其反,他变得越来越反叛,越来越敌对,我和他的沟通几乎全是大声的骂、眼泪和顶嘴。
对自己的孩子也好,对自己的学生也好,我总是对孩子们宣扬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然而实际上,每当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感受时,我总是驳回,跟他争论,我在潜意识里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应该听我说。
”反思自己的教学,何尝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呢?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课堂上给了学生多少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呢?给了那些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多少思考等待的时间呢?往往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答对了,便迫不及待地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了。
这样的教学带来的后果是班级的两极分化不断加剧,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越来越不畅通。
谈了这本书后,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与孩子交流时认可他的情绪在沟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成人感到伤心或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最不想听的也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
但是,如果有人真正在聆听,如果有人认同我们内心的伤痛并给我们一个机会来聊一聊我们的困扰,那么我们会感到伤痛在减轻,困惑在消除,我们会更有能力面对问题。
对于孩子来讲,也一样,如果他们得到了别人的理解,那么他们同样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话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对大部分人来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遭到否定的。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练习,熟练地掌握这一接纳性的新语言,从一些细节上来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如: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用“嗯”“我知道了”等语言来认同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词表达出来;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如果我们是在真正用心地聆听孩子,孩子就比较容易向我们倾诉他们的问题。
有时我们甚至不必说什么,孩子所需要的只是那深表同情的沉默!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就将真正打开孩子的心灵自助之门,因为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便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演练,不断地尝试,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她)的真实感受。
当然,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也必须受到限制,只不过要转变我们的沟通思维,注意说话的方式。
如在处理两个孩子打架问题上,我们可以对那个挥拳头的孩子说:“我看出你很生小西的气,那么请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或你的感受,而不是用拳头啊!”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说话是门艺术,对待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并运用这门艺术,提高自己的素养,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情绪,从而引导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拥有自信,自觉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让我们一起来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吧!
【作者单位:杭州市胜蓝教育集团学校,浙江杭州,310004】责任编辑/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