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行脚步,有效教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长期浸淫在传统思维中的低效的政治课堂却以其惯性力量顽固地存在着。高效、人文、和谐的政治课堂的构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的实现需要教师们注意以下四方面: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课堂思辨的氛围;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重视日常生活,释放课堂实践的灵性;关注学生情感,闪耀课堂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坦率地讲,新课改之初由新教材和新思路的快速“嫁接”所带来的“轻松活泼”的“快乐课堂”有很多是“泡沫教育”下的虚假繁荣。更多时候,课堂依然是本应生动的知识却被教师用枯燥手段予以灌输的乏味场所,是大量教辅资料与试卷的集聚地,是充斥着无数考试的主战场,是教师通过公开课和竞赛课登上领奖台的功利性表演场。这样的课堂如果持续存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将被钝化,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创造力将被消磨。以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为例,它的德育功能以及启迪、反思、警示功效,绝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大堆“条条杠杠”的知识点就能实现的,其怡情知性的魅力更不是通过将学生训练成“应试型人才”和考出一大批所谓“高分”生就能体现的。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将人文、情感等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课堂思辨的氛围

人格权的含义是什么?维护人格尊严权有何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重要性?我国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类似这些问题在传统课堂广泛存在,表面上看是在鼓励学生思考,实际上却在禁锢学生的思维。传统政治课基本上是以概念和理论的传授与掌握而展开教学的,教师习以为常地通过类似上述这些问题,千方百计地试图将学生的思路向所谓“标准答案”上引,学生不同角度的甚至是精彩的解答仅仅为点缀,最终还是以要求学生熟记“标准答案”为目的;相应的,考试也以教材“标准答案”为评判标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阐释很难被认可。

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体系的重构,要求执教者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享受知识,而不是如同以往在僵化的直灌式课堂上通过应试化教学培养应对各种考试的理论型学生。执教者要在提高课堂驾驭力的前提下,在“设疑一析疑——解疑”的过程中,运用执教智慧拓展学生的智慧,尊重学生的思维,欣赏学生的创新,构建智慧型课堂,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类似上述这些缺乏激趣、智慧的呆板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重新启迪学生,效果或许会截然不同。例如:“女司机在财物遭抢的情况下开车撞向劫匪,导致其死亡,你如何评价这一行为?”“2008年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抗雪救灾,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航天员实现中国首次太空漫步,你从这些事实中想到了哪些,看到了什么?”“你对国家‘限塑令’、节能减排、‘地球一小时’关灯接力活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事实了解吗?你对此怎样理解?”这些设问都没有向学生明确指出知识观点、概念理论或其思考方向,但却引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任何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理解,从中找到思维切入点,多角度的看法、结论在学生的互动探究中不断生成。虽然同以往所谓“标准答案”相比可能更加分散,但是在思想的交融和观点的碰撞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权,以合理合法手段维护公民权利,贯彻依法

治国基本方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

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

发展观”等核心知识点及其延伸知识点会在水到渠成中自然呈现,学生的智慧也因此得到彰显。

不需要灌输理论,用不着死记硬背,当课堂点燃起智慧的火花,一切便迎刃

而解,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扩展,创造活力得到了绽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得到了提高,由此在课堂上形成浓厚的思辨氛围。

二、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在当今信息爆炸引领潮流

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远不是课堂所能包含的。通过网络等媒

体了解国内外时事及社会新闻等,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同时,在网络进步所

造就的新兴词汇、概念的表达与使用上,学生甚至还强于教师。如果执教者继续

孤芳自赏地陶醉于按部就班的预设课堂,那么,他们反而会因自身的“孤陋寡闻”

而成为学生的笑柄。

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课本知识只是

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载体,是指引学生踏向求知征程的阶梯。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材文本与“动态”现实素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

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领悟,使思维的敏锐性和学习的

能动性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共融,展现政治课的人文魅力和理性激情。

例如,在网络、媒体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类似于“海峡两岸实现直接

‘三通’、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海域联手国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世界金

融危机、朝鲜核问题、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滥用职权及受贿罪被判刑、不务

正业的嗜赌者引发成都公交车纵火惨案以报复社会”等时事政治或社会新闻素材,学生们都有较多的议论并希望在进一步了解中获得共鸣。事实上,这些都是学生

在学习中开展探究思索的积极体现。教师不应抱着预设教学资源及预设教学流程

的传统观念阻滞学生探讨、沟通的学习欲望,而应以学生知识资源涉猎面的扩展

为学习的丰富载体,激发学生运用智慧思维探索的动力,从而通过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需求的驱动下自主感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政

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责任意识”等观点。

当执教者以探究合作者而非知识传输者的身份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

关系,并以自身的知识涵养与人格魅力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学生共同架构起以

课堂为基点的学习平台时,师生之间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就看法相异

的观点展开辩论,就精彩的人生哲理展开分享,和谐课堂由此洋溢着人文气息,

学生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活力得以经由理性的引桥奔向知识的海洋。转贴于中

国论文下载中心

三、重视日常生活,释放课堂实践的灵性

以往被学生抱怨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是由“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做题背诵”的

常态教学思维造成的,最终培养的是一批批“闯关过关”的“考试人才”。所谓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么成为停留在课程计划或文件上的虚

无缥缈的“美好愿望”,要么成为众人济济一堂而心知肚明的公开课或比武课上的“成功表演”。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被桎梏。

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执教者所要考虑的不是为驱散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