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的性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易形成氧化物的薄膜其附着力则较大
附着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范德华力
大部分薄膜随着厚度的增加附着力缓慢增加 但玻璃基体上沉积的Cu膜,存放270天,在厚度较 小的区域其附着力有减小的倾向。
(3)影响附着力的因素
影响薄膜附着力的因素很多,凡是影响薄膜原子和 基片原子相互扩散和形成结合键的因素都影响附着 力。 主要的有:材料性质、基片表面状态、基片温度、淀 积方式、淀积速率、淀积气氛等。 ① 材料的影响 对于简单附着来说,用表面能量小的薄膜材料覆盖 在表面能量大的基片上,会产生很好的浸润性。 选用合适的基片材料,以使基片能与薄膜材料或其 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等形成合适的化学键。
②扩散附着 由两个固体间相互扩散或溶解而导致在薄膜和基片 间形成一个渐变界面。(膜基间无明显界面) 实现扩散方法:基片加热法、离子注入法、离子轰 击法、电场吸引法。 基片加热法:高温蒸发,后低温 离子轰击法:先在基片上淀积一层薄(20-30nm) 金属膜,再用高能(100KeV)氩离子对它进行轰击 实现扩散,再镀膜 电场吸引法:在基片背面镀上导体加电压,促进 离子扩散。
在失配位错层中,虽然其应变小些,结构较为松 弛,但仍有较大的内应力。 若在界面有相当高缺陷密度和杂质密度时,也会 引起严重的界面失配,从而导致较大的界面应力。 ② 生长应力:来源于薄膜在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各 种结构缺陷。 克罗克霍姆模型能较简单地说明薄膜的生长应力。 该模型假设,在薄膜生长过程中,由于其表面迅速 前进,许多无序结构层被埋在下而。被埋各无序 层的逐渐退火和收缩,引起生长应力。
几点讨论:
(1)从上式看出,要消除薄膜中的热应力,最根本 的办法就是选用热胀系数相同的薄膜和基片材料。 其次是让成膜温度与薄膜的测量或使用温度相同。 (2)通常情况,Td>T, 若薄膜的弹性常数与温度无 关,薄膜和基片的热胀系数不随温度发生变化、为 常数时,薄膜的热应力随温度作线性变化。
(3) F S 时,热应力为正,即是为张应力。反 之,热应力为负,即为压应力。
因此,可通过选择基片或者改变成膜温度的办法 来改变薄膜中热应力的性质和大小。
(4) 对于高熔点的金属薄膜及其他薄膜,随着成 膜温度的提高,热应力可能成为它内应力中的一 个主要部分。
对于低熔点金属和结构高度有序的薄膜,因为它 们的本征应力很小,所以热应力能成为它们内应 力中的绝大部分。
本征应力 (主要考察参数) 除去热应力之外的全部应力,来自于薄膜的结构因 素和缺陷。 根据其在薄膜中的存在部位,分界面应力和生长应 力。
易氧化的金属膜附着性比难氧化的金属膜好得多。
2、薄膜附着的类型 ①简单附着—分明的分界面 ②扩散附着 ③通过中间层附着 ④通过宏观效应附着
①简单附着 薄膜和基片间形成一个很清楚的分界面,由两个接触 面相互吸引而形成。 其附着能=分开单位附着面所需做的功 Wfs=Ef+Es-Efs (Ef—薄膜的表面能,Es—基片的表面能,Efs—薄 膜与基片之间的界面能) 两个相似或相容的表面接触,Efs小,Wfs大,附着牢 两个完全不相似或不相容的表面接触, Efs大,Wfs小 影响因素:表面污染;表面粗糙不平 薄膜与基片间的结合力—范德华力
溅射镀膜比蒸发。
③中间层附着 在薄膜与基片之间形成一个化合物中间层而附着, 膜基间无明显界面。 中间层组成: 膜-基成分组成;膜、基与环境气氛组成;兼而有之。 通常含有氧化物和氮化物。 随制膜条件不同,其化合物组成也不同。 中间层形成方法: 反应蒸发、反应溅射、蒸发或溅射过渡层、基片表面 掺杂等。
d Es 2 0
2
3、附着机理 附着的机理是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物理吸附 定向力:永久偶极矩间的相互作用 (小) 范德华力 诱导力:永久偶极矩的诱导作用形成 的吸引力 (最小,0.02eV) 色散力:瞬时偶极矩间的吸引 (最强) 静电力吸引:即双电层力
范德华力作用能约为0.04~0.4eV ,实现的附着较差, 静电力数值小,但对附着的贡献较大。
划痕法
将硬度较高的划针垂直置于薄膜表面,施加载荷对 薄膜进行划伤试验的方法来评价薄膜的附着力。
当划针前沿的剪切力超过薄膜的附着力时,薄膜将 发生破坏与剥落。在划针移动的同时,逐渐加大 所施加的载荷,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出划开薄膜, 露出衬底所需的临界载荷,即可作为薄膜附着力 的量度。 当载荷一定时,薄膜剥离痕迹 的完整程度也依赖于薄膜的附 着力,因而也可根据划痕边缘 的完整程度来比较薄膜附着力 的大小。
其他方法
胶带剥离法:将具有一定粘着力的胶带粘到薄膜表 面,在剥离胶带的同时,观察薄膜从衬底上被剥 离的难易程度。 摩擦法:用布、皮革或橡胶等材料摩擦薄膜表面, 以薄膜脱落时所需的摩擦次数和力的大小推断薄 膜附着力的强弱。 超声波法:用超声波的方法造成周围介质发生强力 的振动,从而在近距离对薄膜产生破坏效应,根 据薄膜发生剥落时的超声波的能量水平推断薄膜 的附着力。 离心力法:使薄膜与衬底一起进行高速旋转,在离 心力的作用卜,使薄膜从衬底上脱开,用旋转的 离心力来表征薄膜的附着力。
① 界面应力:由于薄膜结构和基片结构在界面处失 配而产生。 在界面处将产生一个相当厚度的过渡 区。 当薄膜与基片间的相互作用很大时,会使薄膜的晶 体结构先是变得与基片的结构类似(赝结构),接 着是失配位错层,然后才是薄膜(蒸镀物)的正常 结构层。 在赝结构层,由于薄膜内产生了很大的形变,形成 很大的界面应力。
④通过宏观效应 包括机械锁合和双电层吸引。 机械锁合: 宏观机械作用,在基片上有微孔或微裂缝时,在沉积 过程中,就会有入射原子进入其中,形成薄膜与基片 间的机械锁合。 如果基片表面的微孔和微裂缝分布适当,依靠锁合作 用,能显著改善薄膜的附着性能。但对薄膜电路、固 体电路中薄膜及其他优质电子元器件,不能依靠机械 锁合作用提高附着性能。 双电层吸引: 由于膜基界面产生双电层,异性电荷间的相互吸引。
张应力(+):通过与基体表面垂直的断面给对 面施加的力使其处于拉伸状态,此时内应力为张 应力。 压应力(-):与张应力相反。
难熔金属膜— 109 Pa 常 7 8 金属薄膜 张应力 贵金属膜— 10 ~ 10 Pa 6 易熔金属膜— 5 10 Pa
常 介质薄膜 压应力— 108 Pa数量级
⑥ 淀积气氛 对薄膜附着力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薄膜的成长初期。 这时,在制膜的真空室内若有一定量的残留氧气或 水蒸气,氧和水蒸气将与入射的淀积原子相化合, 生成氧化物中间层,从而增强薄膜的附着。 若能增强氧和水蒸气的化学活性,例如使其处于电 离状态,则更能增强薄膜的附着。 成膜以后,若氧从外部或从薄膜和基片内部继续向 薄膜和基片间的界面扩散,则该界面随着时间的进 展,将继续发生氧化,使附着逐渐变强,一直达到 其强度饱和值。这种现象被称为附着力的时间效应。
脉冲激光加热疲劳法:利用薄膜与衬底在脉冲激光 作用下周期性地热胀冷缩,使薄膜与衬底不断地 弯曲变形,从而引起界面疲劳和造成薄膜脱离时 单位薄膜面积上所吸收的激光能量来表征薄膜的 附着力。
剪切法:与拉伸法相类似,剪一叨法用私结的手段 将薄膜的表面与一块金属板私结在一起。然后, 在平行于薄膜表面的方向上对金属板施加载荷或 扭矩,并测量使薄膜从衬底上剥离所需要的临界 载荷,以作为薄膜附着力的量度。 另外有压痕法(类似于划痕法)、拉倒法(类似于 拉伸法)。
第九章 薄膜的性质
力学性质 电学性质 介电性质 半导体薄膜性质 其他性质
§9-1 薄膜的力学性质
薄膜的力学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薄膜的主要力学性能: 附着性质—取决于薄膜成长的初始阶段 内应力 取决于生长阶段及其结构 机械性能 类型
一、附着性质
• 控制着对其他性能的观察和研究。
• 理论上,关系到对结合界面的了解; 使用上,决定了薄膜元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附着现象 宏观角度看,附着是指薄膜和基体表面相互作用将薄 膜粘附在基体上的一种现象。 是与薄膜在基体上存在的耐久性及耐磨性直接相关的 重要概念。 薄膜的附着性能直接与材料种类、附着的类型、附着 力的性质、工艺、测量方法有关。
② 基片状态的影响 如果基片不经过清洁处理,将在其表面上留有一个 污染层,使基片表面的化学键达到饱和,故淀积上 薄膜以后,膜的附着力很差。因此,在制造薄膜时, 为了提高其附着性能,必须先对基片进行清洁和活 化处理(如离子轰击)。 ③ 基片温度 提高基片温度,有利于薄膜和基片间的原子扩散, 并且还会加速其化学反应,从面有利于形成扩散附 着和通过中间层的附着,所以附着力增大。但会使 薄膜晶粒增大,增加热应力,故不能过分提高基片 温度。
二、内应力性质 1、定义和产生原因 (1)定义 薄膜内应力:薄膜内部单位截面上所承受的力,在 薄膜内部自己产生的应力。单位:牛顿/米2 实际中仅考虑垂直于基片表面的断面上的内应力, 且忽略厚度方向的不均匀性。 很多薄膜内部都存在较大的内应力。 全应力:薄膜厚度与内应力的乘积S。单位:牛顿/ 米、焦耳/米2。 (2)分类 按性质分:张应力、压应力 按来源分:热应力、本征应力
双电层产生的原因:由于膜基材料的功函数不同, 它们相互接触后,彼此间发生电子转移,在界面 累积符号相反的电荷。类似于一个充电的平板电 容器。 膜基间单位面积的静电吸引能
与其他结合力的比较: ★ 静电吸引能的数值接近于范德华吸引能。前者为 长程力,后者为短程力。 ★ 双电层吸引受膜-基间距变化的影响小,在基片表 面有吸附气体,或进行附着力测定时,膜-基间距略 有变大时,因化学键力和范德华力迅速变小,双电 层力即成为主导作用力。
热应力 当薄膜的形成温度和测量或使用温度不同时,由于薄 膜和基片的热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内应力,是一种可 逆的应力。
薄膜热应力的表达式为
F E ( F S ) Td T 1
E 弹性模量, F 薄膜的热胀系数, S 基片的热胀系数 Td 薄膜淀积温度,T 测量温度
④ 淀积方式 对薄膜附着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对于同样的薄膜/基 片组合,用溅射方法淀积的薄膜一般比用蒸发方法 制造的薄膜附着牢。 ⑤ 淀积速率 淀积速率增大,表示单位时间内入射的原子数目增 多,因而相对减少了成膜真空室中残留的氧分子的 入射几率,结果在薄膜与基片界面上生成的氧化物 中间层减少,导致薄膜附着力下降。 高速淀积的薄膜结构疏松,内应力较大,也导致附 着性能变差。
拉张法(拉伸法)
利用黏结或焊接的方法将薄膜结合与拉伸棒的端面 上,测量将薄膜从衬底上拉伸下来所需的载荷的 大小。 薄膜的附着力等于拉伸时的临界载荷与被拉伸的薄 膜面积之比。 在用黏结剂时,其黏结强度 决定了这一方法可测定的附 着力的上限。 焊接可增加界面的结合强度, 但焊接过程可能会由于加热 温度的影响而改变界面的组 织和附着力。
(2)化学吸附
薄膜与基体间形成化学键结合(离子键、共价键、 金属键)力产生的一种吸附。 是短程力,数值上比范德华力大,约为0.5~10eV。 薄膜与基片间,化学键力不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在 它们的界面产生了化学键,形成了化合物,才具有 这种键力。 要使薄膜在基体上有牢固的附着性,必须在它们间 产生化学键。 原子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是物理的和化学的作 用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单纯的某一种作用,因此, 薄膜对基片的附着常常不是单纯的某一种附着力。
4、附着力 (1)定义 指薄膜以多大的强度附着在基片上。
基准附着力:薄膜与基片完全接触时,在界面处的 结合力。
实际附着力:也称为附着强度,由试验测定的。用 力(从基片上剥离单位面积薄膜所需的力)和能 量(剥离薄膜所需的能量)表示,根据测量方法 而定。蒸发膜,常用力表示。 (2)附着力的测量 难定量描述,结果只具有定性意义。 主要方法有划痕法、拉张法、剥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