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梅瓶
• 高43.5厘米 器型硕大,刻花精美,刀工奔放 犀利,线条洒脱流畅,腹部刻缠枝牡丹纹,上下 刻仰覆莲瓣纹,有浮雕效果,显示出宋代耀州窑 艺人高超的雕刻工艺水平;小唇口、短颈,器身 修长秀美,亭亭玉立,宛若观音;釉色纯正温润; 香灰胎,胎軽璧薄,底心施釉,圈足漏胎,足上 (瓶下端)1厘米左右无釉。可能是瓶内原先所盛 酒水外溢容易粘土受沁分缘故,瓶一侧呈现明显 的流淌装灰白色土沁痕迹;遍身布满细小开片, 在青翠的釉色衬托下显得沧桑熟旧,包浆厚重, 自然莹润。


梅瓶用途——储酒器
•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 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 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 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 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 “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 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 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 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 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元代梅瓶
• 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 来当酒杯用。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 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釉色。 元青花梅瓶一般口部短小,肩部浑圆饱满。肩以下渐收, 早期绘画人物的很少,主要是在元末明初。元青花繁缛的纹饰是受当时瓷器 外销的影响,其绘图表现的故事内容基本上在当时的元曲、杂剧、小说都能 找到。 融合了汉族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现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一般是器形 比较大的罐、大瓶。
明·宣德青花人物纹梅瓶
• 宣德青花人物纹梅瓶通高31(颈2.7)厘米,口径 5厘米,底径9.8厘米,最大围幅53厘米;小口, 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糯米粉状 砂底,苏料发色,幽蓝亮丽,浓艳处略凹,并闪 烁出斑斑锡光,釉质白中泛青,抚之滑润如玉, 瓶身主纹饰上方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横 款。
清代梅瓶
• 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 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 降。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清康熙青花龙纹瓶
• 清康熙青花龙纹瓶,瓶口微撇,短颈,圆肩, 肩以下渐收,圈足。瓶身绘立龙2条,张牙舞爪, 龙身卷曲,威武凶猛。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 康熙年制”六字款。

唐代梅瓶
•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汉族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 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 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 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 最为精湛。
唐白釉梅瓶
• 高42.5cm,口径9cm,底径17.5cm。梅瓶 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 底实足。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 光洁,无任何杂质,玻璃质感较强,透 明度较高,釉面上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 纹。
宋代梅瓶
• 梅瓶在宋代就十分盛行,在宋朝时期梅瓶也叫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 瓶.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金代惠州 藏家默斋主人吕公志强藏品定窑梅瓶、南宋梅瓶: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
谢 谢 观 赏
梅瓶由来
•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 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梅瓶制作, 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 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 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 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 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 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 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 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 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梅 瓶
梅瓶简介
•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 “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 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 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 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其 高超的烧造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汉 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梅瓶,从造型到装 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汉族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 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 效的。
总结


• •

南宋的梅瓶器型变得短矮,瓶身没有早期梅瓶修长,肩部也不如北宋时期饱满丰润,总体上 看此时的梅瓶给人以浑圆感觉。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特别是景德镇生产青花梅瓶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续 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梅瓶又是恢复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风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变粗,口 部工艺细腻。在造型的变异方面元末明初梅瓶出现特有的圆肩束胫式样。 明代的梅瓶虽然在装饰上有釉里红、青花、红釉、祭蓝釉、白釉、龙泉釉、仿哥釉等,但是 此时的梅瓶造型风格虽然在不同时代有一些变化,但总的风格还是统一的。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传世器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此时的瓷器生产多以御窑厂形式生产,并 带有皇帝好恶的色彩,此时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续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有风格,给人以沉 稳庄重,但略带浮华的感觉。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圆垂的造型,多以丰肩平直的形 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总之,梅瓶的造型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风俗习 惯与文化内涵的融合。
• •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 这是一对极为罕见的元青花带盖梅瓶, 瓶高60厘米,底径20厘米。整器施鸭蛋 青釉,釉面肥厚光亮,局部有棕眼。
明代梅瓶
•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 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 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 内用器。

梅瓶用途——陈设观赏
•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 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 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 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 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 •
梅瓶用途——文化诠释
• 1972年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梅瓶,除了其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 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 的带盖梅瓶。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用性。因此, 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 表现手法再现了汉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1983年5月,温裕王墓出土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时,其瓶盖被拌有糯米浆的石灰膏严严实实地封 住,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酒中泡有三只未长毛的乳鼠,还有各种滋补的中 药材,酒色晶莹红艳。历经400余年,这瓶酒竟然还保存得这样完好,可谓弥足珍贵。据考证,这是用 明代桂林三花酒制作的特产补酒乳鼠酒,对产妇产后有大补之功。广西名酒桂林三花酒已有1000多年历 史,宋代时曾以“瑞露”之名进贡朝廷。因此,这瓶酒的出土不仅对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是极为难 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从另一侧面直接反映了梅瓶的储酒功能。此外,在墓穴中安放酒瓶,不外乎希望 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平(瓶)安”。 也有人将此种现象诠释为让死者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 不管何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精深奇妙的内涵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