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_爱弥儿_之附录的一个阐述_曹永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第 3 期 57 现代大学教育 经典重读
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
— — 《爱弥儿 》 之附录的一个阐述 —
曹永国源自文库摘 要: 《爱弥儿》 的附录以一种复杂的、完整的与严肃的方式思 寻 了教育理 想。 它 不是 对完 美教育的 浪
[ 1 ] 797
一、亟需重审的教育理想
,项目编号: BIA130077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 “大学青年教师自我认同的形成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 ” 收稿日期: 2014 - 02 - 01 作者简介: 曹永国 ( 1977 - ) ,男,陕西乾县人,教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 事教育哲学研究; 苏州,215123 。
58 曹永国: 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 二是,使理想的追求高于一切。爱弥儿的教育 可使他将为其理想而牺牲其他幸福和爱好。爱弥儿 没有常人所有的快乐,甚至鄙视它们。他的教育使 他变得疯狂, 俨然是一个柏拉图 ( Plato ) 所言的 — —格劳孔,硬是拉着苏格拉底 “发高烧的青年”— ( Socrates) 要谈论 “理想国” ; 他亦是一个堂吉诃德 。 因为, 在阿 式的人物,甚至可被人誉为 “非人 ” 里斯托芬 ( Aristophanes) 的笔下,这样人就是一个 、一个荒诞的人。他贯注着单一的追求,所 “非人” 有的其他追求都会在这个理想的光芒之下黯然失色。 ( 二) 教育理想必须得到全面的思考 《爱弥儿》 有一个附录,是在 《爱弥儿》 刊行 几年后附上去的。其标题为: 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 的人。这个附录是出于对爱弥儿教育的各种误解的 回应,亦是对理想主义的 “狂热症” 的警醒。卢梭 说自己的态度是审慎的。在这里,它向我们透露了 隐藏在 《爱弥儿》 中的信息: 教育理想必须获得全 , 《爱弥儿》 才能成为一种值 面的考虑。唯其如此 得去发现的教育,才成为一种配得上追寻的教育。 : “只有在严酷的需要如此无 附录开始就写道 情地使我感觉到它的压力,而且使我除我自身以外 全都失去以后,我才清楚认识到你对我的教育的意 [1 ]749 ” 所谓做人的实践将爱弥儿推向了危险的境 义。 地。曾经的欢乐的生命,如今却成了难以忍受的重 负。一下子从幸福的顶峰跌落到苦难的深渊 ,卢梭 让爱弥儿的变故如此之大,以至于足以促使我们去 思考爱弥儿的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真正用意和智慧 。 何以思考? 何以全面? 这首先需要严肃地面对 现实、思考现实。其次需要一种多元性比较,更需 要一种对教育理想的质疑态度。事实上,只有当我 们处于一种心灵的斗争、生活的困厄时,我们才可 能理性的、 全面地思考自己的教育。 卢梭告诉我 们,个人必须在冲突、困难和质疑中学会新生。在 你得到某种教育的好处时,你必须看到这种教育的 现实困厄和其所带来的苦果。 也许只有在这个时 候,你才真的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某个教育理想 ,才 去思考这个理想真正给你带来了什么 。教育理想是 一个必须获得全面的思考的问题 。爱弥儿的教育自 然不能例外。 人是以追求知识和德性为第一要旨的 ,而知识与德 性却不会由于命运的无常而遭受打击 。最初,人们 接受教育、寻求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应对命 运。 古希 腊 的 悲 剧 能 够 很 好 地 为 我 们 揭 示 这 一 点。那些悲剧英雄们具有良好的德性和谋求幸福的 知识,以此来对抗厄运。卢梭自认为是苏格拉底的 “门徒” 。他按照古希腊遗风所打造的爱弥儿是否 具备良好的抗争命运的武装? 爱弥儿式的教育理想 是否能够使他逃脱古代悲剧英雄们的宿命 ? 和现代 科学化的教育现实相比,爱弥儿的教育真的能够抵 抗厄运吗? 在面对厄运和惨境时,他的教育理想牢 靠吗? 古希腊的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 : “有些人说, 只要人好, 在贫困和灾难中都 认为 幸福。这样的话, 如论有意无意, 说都等于没有 ” 说。
二、教育理想的脆弱性
: “好人不受命运左右。 ” 因为好 苏格拉底说
59 曹永国: 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 ( 二) 追求理想者更容易成为犬儒主义 德性、 好人存在的 “二律背反 ” 的确是放在 每个人面前的困惑和障碍。 爱弥儿的变化释放出, 那个曾经让人引以为豪的至善、理想和德性的教育 会顷刻倾倒。在经历了诸多变故之后,那些流行的 社会风气、诱惑,甚至恶习都令自己难以抵挡。相 对于自己以前所受的教育,他反而喜欢上了俗世的 教育。在这个教育中,个人的存在是生意式的,只 是自由市场中的一个商品,无爱、无诗性、亦无痛 苦,并夹杂着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技术博弈和虚 伪的道德主义的混乱。爱弥儿行将被改造。倾注二 十五年时光精心培养的爱弥儿何以突然间就被那从 未培养他的教育所击溃? 一个人在德性、理想追求 上有多大的坚强? 他意愿善,却反而不做; 他憎恶 。《爱弥儿 》 的附录让我们正视这样 恶,倒是去做 的事实: 相对于常人,一个狂热的追求理想者在许 多情况下更容易变成一个犬儒主义者。 就像 《牛 虻》 中亚瑟最初挨了琼玛一记耳光后心被彻底打 碎一样,生活一下子被裹挟到无毛之地。如同托尔 斯泰 ( Leo Tolstoy ) 笔下的列文, 梦一下子破灭, 生活毫无追求。若其所是,教育理想的作用恰恰最 值得慎思。 ( 三) 追求理想者更 应 该懂 得 生活 的 严 酷 性和 多样性 卢梭通过爱弥儿式的教育理想让我们去思寻现 实教育。也许只有在与理想的对照中,我们才能更 清楚现实教育的本性,或者才觉得要去认真对待那 个原本习以为常的现实教育。 他似乎要让我们明 白,那些俗世的知识和世事并不比 “浪漫式的理 想” 不重要。 我们自身及其我们的生活正是其所 组成或构建。它对一个人的改造是不知不觉的 。在 你还没有意识到它之前,你就已经受其改造了。一 个追求理想者必须直面这个教育 。这个教育说出了 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选择它? 莎士比亚 ( William Shakespeare ) 说, 生活是 由梦组成。然而, 梦是美的, 但生存却最为紧迫。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梦想不仅不能化解我们的 痛苦,而且还增加了我们的痛苦。如果没有了常人 所说那些幸福,将这些普通人的快乐摒弃的话,那 生活还有什么意思。谁能认为这是幸福的呢? 这个 教育所立足的理由往往使你无法驳倒 ,它到处都渗 透着理性。这个教育说事实、是现实,俗世的快乐 和生存的需要是任何一种教育无法回避的责任 。在 柏拉图的 《斐德罗 》 篇中, 斐德罗知道, 相对于 这个教育,那个追求至美、至善和至真的教育的确 更令人兴奋、向往; 但谁又能离开城邦呢? 城邦中 盛行的是现实法则,他能够不顾一切地去追求那销 魂的爱诺斯 ( eros) 吗? 喜爱爱弥儿式的教育理想 或者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意味着,你将会常常是一个 无用的人、一个非常贫寒的人、一个空谈大师,而 且更加疯狂、没有审慎; 不仅不会养家糊口,而且 处处令人生厌。实际上,一个不能让人更好地去过 一种俗世生活的教育并不能成为一种好的教育 。柏 拉图在 《理想国 》 中用 “洞穴 ” 来比喻我们必须 所受的教育,那个追求真知和理想的走出 “洞穴 ” ,在 “洞穴 ” 中学会理性 的人一定要返回 “洞穴” 与获得智慧。 爱弥儿必须接受洞穴生活的教育及其挑战。一 个人不可能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一无所知来使自己远 离现实。如果我们想要完善自己的话,我们必须学 会理解人们的快乐和习俗, 必须理解那些所谓的 “下里巴” 的东西,学会忍受与宽容那些 “不值一 提” 的东西。更为甚者,我们要学习这些东西,但 。“对社会的唯一的 却不是在这些东西面前俯首称臣
[4 ]222 [3 ]
德性是脆弱的, 它需要诸多外在的条件,
[4 ]24
。“因为若没有 如好的运气、财富、 健康的身体等 ” 那些资源,我们就不可能做高贵的事情。 的教育理想重在透露给我们什么呢 ? ( 一) 追求理想者更容易遭受打击 卢梭并未让爱弥儿夫妇永享幸福和喜乐 ,而是 让他们体验到了命运的力量。这是对一个人存在的 真实状况的展示。厄运常常会光顾好人,神明也会 更严苛地 要 求 好 人, 就 像 《圣 经 》 中 约 伯 一 样。 在享受到常人没有的幸福后,爱弥儿也遭到常人少 有的困厄。这些都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是否 给自己带来了厄运。 他发现自己和一个常人一样, 再也无法控制烦躁的心灵与暴戾的情绪 。爱弥儿在 自己的眼里简直一下子成为一个坏人 。实际上,环 — —从农 村 来 到 城 市— — —说 明 了 这 种 转 境的变化— 变。为什么一个好人却要遭受如此的厄运 ? 而那些 恶人却常常更能保护自己及其亲人 ,也有更好的运 气,会被誉为是一个好丈夫或好父亲。 洛克 ( John Locke) 在 《教育漫话 》 中就说, 这样一个德性高 尚、仪态端庄的大孩子定能引来全城 “鸟雀 ” 的 关注,这当中,不乏有一些凶猛大禽,定会使他吃 尽苦头。在理想中 “囚禁 ” 的时间越长, 他就越 容易成为受害者。
漫描绘,而是对教育理想的重负、严酷与危机的真实呈现。它迫使我们重审教育理想的存在和意义; 认真 思考教育对于自我心灵的作用; 全面检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想不是一个自我安慰,而是一种自我改造的 力量。它唤醒自我内心的教育斗争,促使自我勇敢地担当这种斗争,从而收获一种对于教育的坚强信心与 审慎的、理性的态度。成为一个理性的、有责任的理想追求者,重要的是教育自己与学生应该懂得怎样生 《爱弥儿》 的附录始终是一个理性警告与启示。它敦促自我时刻铭记生活的复杂性与自身的有限性。 活。 ; 教育理想; 卢梭; 复杂性 关键词: 《爱弥儿》 中图分类号: G641 ;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610 ( 2014 ) 03 - 0057 - 06 践。然而,这样的描绘在文学和教育故事中并不鲜 见。人们的乌托邦情愫也许会使他们描绘得比卢梭 更好。显然,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描绘教育 理想,而在于如何去审视教育理想本身,思索其在 一个人身上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并使一个人成为 一个什么样的人。 ( 一) 教育 理 想 使 一 个 人 成 为 我 们 世 界 中 的 “孤独的人” 爱弥儿的教育使他爱好自由, 不让社会风气、 恶俗和偏见所支配。他的欲望简单、自然,心地善 良、正直,承负着个人向往完整的使命。抚养和教 育孩子,使自己的伟大使命继续。爱弥儿的教育使 , 是我们世界 他在许多方面完全成了 “另一种人 ” 。在这里, 教育对一个人的意义 中的 “稀缺族类” 并不是让其懂得诸多知识和谋生技能 ,而是改变了 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这种改造体现在: 一是,生活在理想之中。以理想来安排自我的 生活和教育,但却忘记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天 壤之别。卢梭无疑同意马基雅维利 ( Niccolo Mach爱弥儿的教育的确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向往自 由、美好和善行的教育理想。爱弥儿和苏菲的爱情 故事也足以令后人传颂。 他们的结合既美妙又神 圣,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与完成人的使命的高贵实 iavelli) 的观点: 以应当的生活来安排自己一定会 被现实世界所吞噬。爱弥儿的遭遇充分揭示: 严酷 的现实能使这个理想和希望获得最严肃地思考 。一 个教育理想者必须认真面对现实世界 。
人们常常沉浸于 《爱弥儿》 所描绘教育之美好 与浪漫,却忘却了 《爱弥儿》 的另一种教诲: 成为 一个理性的理想追求者,有责任地去追求教育理想。 在 《爱弥儿》 一书大获赞颂时,在甚嚣尘上的浪漫 主义、感伤主义的教育氛围下,卢梭 ( Jean Jacques Rousseau) 却用了一篇附录透露出其对教育思考的 理性审慎。卢梭教育我们: 更要紧的是应该懂得怎 ,并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 了生活的复杂性、紧张性与多样性,将我们人性中 样生活 的诸多冲突和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赫尔巴特 (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 说 卢 梭 的 学 生 最 懂 得 生 [ 2 ] 活。 在卢梭看来, 《爱弥儿》 是一个理性的警示。 它不仅是写给那些非理想主义者的,更是献给那些 自诩为理想主义者或者真诚的理想主义者的。他们 需要认真地了解现实世界,严肃地思考俗世生活, 并完整地考量自己的生活与对学生的教育。
[5 ]167
爱弥
儿的教育是否需要回应这些更现实的生活论述 ? 他
马基雅维利则认为, 只有教
一个人去做尽坏事,坏人才更有力量,才能征服命 运女神。果真如此,我们又如何教育学生呢? 卢梭 并不是要教坏他的读者,而是让他们认识到理想的 脆弱性, 让他们透过爱弥儿去认真思考 “追求理 想者的二律背反” 的存在特性。
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
— — 《爱弥儿 》 之附录的一个阐述 —
曹永国源自文库摘 要: 《爱弥儿》 的附录以一种复杂的、完整的与严肃的方式思 寻 了教育理 想。 它 不是 对完 美教育的 浪
[ 1 ] 797
一、亟需重审的教育理想
,项目编号: BIA130077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 “大学青年教师自我认同的形成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 ” 收稿日期: 2014 - 02 - 01 作者简介: 曹永国 ( 1977 - ) ,男,陕西乾县人,教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 事教育哲学研究; 苏州,215123 。
58 曹永国: 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 二是,使理想的追求高于一切。爱弥儿的教育 可使他将为其理想而牺牲其他幸福和爱好。爱弥儿 没有常人所有的快乐,甚至鄙视它们。他的教育使 他变得疯狂, 俨然是一个柏拉图 ( Plato ) 所言的 — —格劳孔,硬是拉着苏格拉底 “发高烧的青年”— ( Socrates) 要谈论 “理想国” ; 他亦是一个堂吉诃德 。 因为, 在阿 式的人物,甚至可被人誉为 “非人 ” 里斯托芬 ( Aristophanes) 的笔下,这样人就是一个 、一个荒诞的人。他贯注着单一的追求,所 “非人” 有的其他追求都会在这个理想的光芒之下黯然失色。 ( 二) 教育理想必须得到全面的思考 《爱弥儿》 有一个附录,是在 《爱弥儿》 刊行 几年后附上去的。其标题为: 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 的人。这个附录是出于对爱弥儿教育的各种误解的 回应,亦是对理想主义的 “狂热症” 的警醒。卢梭 说自己的态度是审慎的。在这里,它向我们透露了 隐藏在 《爱弥儿》 中的信息: 教育理想必须获得全 , 《爱弥儿》 才能成为一种值 面的考虑。唯其如此 得去发现的教育,才成为一种配得上追寻的教育。 : “只有在严酷的需要如此无 附录开始就写道 情地使我感觉到它的压力,而且使我除我自身以外 全都失去以后,我才清楚认识到你对我的教育的意 [1 ]749 ” 所谓做人的实践将爱弥儿推向了危险的境 义。 地。曾经的欢乐的生命,如今却成了难以忍受的重 负。一下子从幸福的顶峰跌落到苦难的深渊 ,卢梭 让爱弥儿的变故如此之大,以至于足以促使我们去 思考爱弥儿的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真正用意和智慧 。 何以思考? 何以全面? 这首先需要严肃地面对 现实、思考现实。其次需要一种多元性比较,更需 要一种对教育理想的质疑态度。事实上,只有当我 们处于一种心灵的斗争、生活的困厄时,我们才可 能理性的、 全面地思考自己的教育。 卢梭告诉我 们,个人必须在冲突、困难和质疑中学会新生。在 你得到某种教育的好处时,你必须看到这种教育的 现实困厄和其所带来的苦果。 也许只有在这个时 候,你才真的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某个教育理想 ,才 去思考这个理想真正给你带来了什么 。教育理想是 一个必须获得全面的思考的问题 。爱弥儿的教育自 然不能例外。 人是以追求知识和德性为第一要旨的 ,而知识与德 性却不会由于命运的无常而遭受打击 。最初,人们 接受教育、寻求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应对命 运。 古希 腊 的 悲 剧 能 够 很 好 地 为 我 们 揭 示 这 一 点。那些悲剧英雄们具有良好的德性和谋求幸福的 知识,以此来对抗厄运。卢梭自认为是苏格拉底的 “门徒” 。他按照古希腊遗风所打造的爱弥儿是否 具备良好的抗争命运的武装? 爱弥儿式的教育理想 是否能够使他逃脱古代悲剧英雄们的宿命 ? 和现代 科学化的教育现实相比,爱弥儿的教育真的能够抵 抗厄运吗? 在面对厄运和惨境时,他的教育理想牢 靠吗? 古希腊的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 : “有些人说, 只要人好, 在贫困和灾难中都 认为 幸福。这样的话, 如论有意无意, 说都等于没有 ” 说。
二、教育理想的脆弱性
: “好人不受命运左右。 ” 因为好 苏格拉底说
59 曹永国: 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 ( 二) 追求理想者更容易成为犬儒主义 德性、 好人存在的 “二律背反 ” 的确是放在 每个人面前的困惑和障碍。 爱弥儿的变化释放出, 那个曾经让人引以为豪的至善、理想和德性的教育 会顷刻倾倒。在经历了诸多变故之后,那些流行的 社会风气、诱惑,甚至恶习都令自己难以抵挡。相 对于自己以前所受的教育,他反而喜欢上了俗世的 教育。在这个教育中,个人的存在是生意式的,只 是自由市场中的一个商品,无爱、无诗性、亦无痛 苦,并夹杂着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技术博弈和虚 伪的道德主义的混乱。爱弥儿行将被改造。倾注二 十五年时光精心培养的爱弥儿何以突然间就被那从 未培养他的教育所击溃? 一个人在德性、理想追求 上有多大的坚强? 他意愿善,却反而不做; 他憎恶 。《爱弥儿 》 的附录让我们正视这样 恶,倒是去做 的事实: 相对于常人,一个狂热的追求理想者在许 多情况下更容易变成一个犬儒主义者。 就像 《牛 虻》 中亚瑟最初挨了琼玛一记耳光后心被彻底打 碎一样,生活一下子被裹挟到无毛之地。如同托尔 斯泰 ( Leo Tolstoy ) 笔下的列文, 梦一下子破灭, 生活毫无追求。若其所是,教育理想的作用恰恰最 值得慎思。 ( 三) 追求理想者更 应 该懂 得 生活 的 严 酷 性和 多样性 卢梭通过爱弥儿式的教育理想让我们去思寻现 实教育。也许只有在与理想的对照中,我们才能更 清楚现实教育的本性,或者才觉得要去认真对待那 个原本习以为常的现实教育。 他似乎要让我们明 白,那些俗世的知识和世事并不比 “浪漫式的理 想” 不重要。 我们自身及其我们的生活正是其所 组成或构建。它对一个人的改造是不知不觉的 。在 你还没有意识到它之前,你就已经受其改造了。一 个追求理想者必须直面这个教育 。这个教育说出了 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选择它? 莎士比亚 ( William Shakespeare ) 说, 生活是 由梦组成。然而, 梦是美的, 但生存却最为紧迫。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梦想不仅不能化解我们的 痛苦,而且还增加了我们的痛苦。如果没有了常人 所说那些幸福,将这些普通人的快乐摒弃的话,那 生活还有什么意思。谁能认为这是幸福的呢? 这个 教育所立足的理由往往使你无法驳倒 ,它到处都渗 透着理性。这个教育说事实、是现实,俗世的快乐 和生存的需要是任何一种教育无法回避的责任 。在 柏拉图的 《斐德罗 》 篇中, 斐德罗知道, 相对于 这个教育,那个追求至美、至善和至真的教育的确 更令人兴奋、向往; 但谁又能离开城邦呢? 城邦中 盛行的是现实法则,他能够不顾一切地去追求那销 魂的爱诺斯 ( eros) 吗? 喜爱爱弥儿式的教育理想 或者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意味着,你将会常常是一个 无用的人、一个非常贫寒的人、一个空谈大师,而 且更加疯狂、没有审慎; 不仅不会养家糊口,而且 处处令人生厌。实际上,一个不能让人更好地去过 一种俗世生活的教育并不能成为一种好的教育 。柏 拉图在 《理想国 》 中用 “洞穴 ” 来比喻我们必须 所受的教育,那个追求真知和理想的走出 “洞穴 ” ,在 “洞穴 ” 中学会理性 的人一定要返回 “洞穴” 与获得智慧。 爱弥儿必须接受洞穴生活的教育及其挑战。一 个人不可能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一无所知来使自己远 离现实。如果我们想要完善自己的话,我们必须学 会理解人们的快乐和习俗, 必须理解那些所谓的 “下里巴” 的东西,学会忍受与宽容那些 “不值一 提” 的东西。更为甚者,我们要学习这些东西,但 。“对社会的唯一的 却不是在这些东西面前俯首称臣
[4 ]222 [3 ]
德性是脆弱的, 它需要诸多外在的条件,
[4 ]24
。“因为若没有 如好的运气、财富、 健康的身体等 ” 那些资源,我们就不可能做高贵的事情。 的教育理想重在透露给我们什么呢 ? ( 一) 追求理想者更容易遭受打击 卢梭并未让爱弥儿夫妇永享幸福和喜乐 ,而是 让他们体验到了命运的力量。这是对一个人存在的 真实状况的展示。厄运常常会光顾好人,神明也会 更严苛地 要 求 好 人, 就 像 《圣 经 》 中 约 伯 一 样。 在享受到常人没有的幸福后,爱弥儿也遭到常人少 有的困厄。这些都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是否 给自己带来了厄运。 他发现自己和一个常人一样, 再也无法控制烦躁的心灵与暴戾的情绪 。爱弥儿在 自己的眼里简直一下子成为一个坏人 。实际上,环 — —从农 村 来 到 城 市— — —说 明 了 这 种 转 境的变化— 变。为什么一个好人却要遭受如此的厄运 ? 而那些 恶人却常常更能保护自己及其亲人 ,也有更好的运 气,会被誉为是一个好丈夫或好父亲。 洛克 ( John Locke) 在 《教育漫话 》 中就说, 这样一个德性高 尚、仪态端庄的大孩子定能引来全城 “鸟雀 ” 的 关注,这当中,不乏有一些凶猛大禽,定会使他吃 尽苦头。在理想中 “囚禁 ” 的时间越长, 他就越 容易成为受害者。
漫描绘,而是对教育理想的重负、严酷与危机的真实呈现。它迫使我们重审教育理想的存在和意义; 认真 思考教育对于自我心灵的作用; 全面检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想不是一个自我安慰,而是一种自我改造的 力量。它唤醒自我内心的教育斗争,促使自我勇敢地担当这种斗争,从而收获一种对于教育的坚强信心与 审慎的、理性的态度。成为一个理性的、有责任的理想追求者,重要的是教育自己与学生应该懂得怎样生 《爱弥儿》 的附录始终是一个理性警告与启示。它敦促自我时刻铭记生活的复杂性与自身的有限性。 活。 ; 教育理想; 卢梭; 复杂性 关键词: 《爱弥儿》 中图分类号: G641 ;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610 ( 2014 ) 03 - 0057 - 06 践。然而,这样的描绘在文学和教育故事中并不鲜 见。人们的乌托邦情愫也许会使他们描绘得比卢梭 更好。显然,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描绘教育 理想,而在于如何去审视教育理想本身,思索其在 一个人身上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并使一个人成为 一个什么样的人。 ( 一) 教育 理 想 使 一 个 人 成 为 我 们 世 界 中 的 “孤独的人” 爱弥儿的教育使他爱好自由, 不让社会风气、 恶俗和偏见所支配。他的欲望简单、自然,心地善 良、正直,承负着个人向往完整的使命。抚养和教 育孩子,使自己的伟大使命继续。爱弥儿的教育使 , 是我们世界 他在许多方面完全成了 “另一种人 ” 。在这里, 教育对一个人的意义 中的 “稀缺族类” 并不是让其懂得诸多知识和谋生技能 ,而是改变了 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这种改造体现在: 一是,生活在理想之中。以理想来安排自我的 生活和教育,但却忘记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天 壤之别。卢梭无疑同意马基雅维利 ( Niccolo Mach爱弥儿的教育的确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向往自 由、美好和善行的教育理想。爱弥儿和苏菲的爱情 故事也足以令后人传颂。 他们的结合既美妙又神 圣,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与完成人的使命的高贵实 iavelli) 的观点: 以应当的生活来安排自己一定会 被现实世界所吞噬。爱弥儿的遭遇充分揭示: 严酷 的现实能使这个理想和希望获得最严肃地思考 。一 个教育理想者必须认真面对现实世界 。
人们常常沉浸于 《爱弥儿》 所描绘教育之美好 与浪漫,却忘却了 《爱弥儿》 的另一种教诲: 成为 一个理性的理想追求者,有责任地去追求教育理想。 在 《爱弥儿》 一书大获赞颂时,在甚嚣尘上的浪漫 主义、感伤主义的教育氛围下,卢梭 ( Jean Jacques Rousseau) 却用了一篇附录透露出其对教育思考的 理性审慎。卢梭教育我们: 更要紧的是应该懂得怎 ,并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 了生活的复杂性、紧张性与多样性,将我们人性中 样生活 的诸多冲突和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赫尔巴特 (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 说 卢 梭 的 学 生 最 懂 得 生 [ 2 ] 活。 在卢梭看来, 《爱弥儿》 是一个理性的警示。 它不仅是写给那些非理想主义者的,更是献给那些 自诩为理想主义者或者真诚的理想主义者的。他们 需要认真地了解现实世界,严肃地思考俗世生活, 并完整地考量自己的生活与对学生的教育。
[5 ]167
爱弥
儿的教育是否需要回应这些更现实的生活论述 ? 他
马基雅维利则认为, 只有教
一个人去做尽坏事,坏人才更有力量,才能征服命 运女神。果真如此,我们又如何教育学生呢? 卢梭 并不是要教坏他的读者,而是让他们认识到理想的 脆弱性, 让他们透过爱弥儿去认真思考 “追求理 想者的二律背反” 的存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