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徐香华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以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拓展学生思维,学以致用。首先,以故事导入法引起学生兴趣。其次,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地理。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去解决(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动手、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
(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用具:玻璃缸、肥皂、冰块、热水、香、火柴等实验器具及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火烧上方谷视频导入新课
[新课讲解]:观看热力环流实验,注意观察点燃的香烟流动方向并初步分析原因。
总结过渡:当空气出现冷热不均时就会引起大气的环流运动,这种运动就是热力环流。
知识铺垫:1、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许多去玉树救援的人员感到身体不适,为什么?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则形成的等压面如下,一个个水平面。但在通常情况下,等压面却是弯曲的。为什么呢?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演示完整的环流过程图。
看完后引导学生总结:地面的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直接热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实例一]:海陆风
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爽,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出示课件,教师讲解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教师讲完白天海风,让学生画出晚上的陆风。然后教师再出示课件晚上的陆风。
[实例二]:山谷风
(1)大屏幕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居民发现,白天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原因。若你是该城市环境保护的专家,在该城市的工业区、商业区及住宅区的布局不作调整的情况下,试提出减轻商业、住宅区大气污染的措施。
(2)读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你知道为什么巴山夜雨较多的原因吗?
课件演示山谷风,解释上述现象。
并解释新课导入中的火烧上方谷中大雨的来由: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已制造的。熊熊大火使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
却凝结而降雨。
[实例三]:城市风
假如你是本市市长,利用城市风的原理,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以及缓解污染的绿地应分别布局在城市的什么位置?
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
[课堂练习1]:
[课堂练习2]:
2000米
等压面3
1
24地面
A B 1、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
2、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3、A 、B 哪里受热,哪里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