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太极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洛太极图
河图洛书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地理、历法、气象、音律、医学等诸多高明学科之母,其中包含了诸多未被人们理解的宇宙奥秘。人们只要明了其神秘,就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故而历代研究者,都急于知道其具体涵义与答案。
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人们离不开数学,否则,就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太极图、河图、洛书是三个最古老的图形,
太极图就是道的示意图,河图是阳的示意图,洛书是阴的示意图.
幻方(纵横图)——解法
幻方最早记载于我国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大戴礼》中,这说明我国人民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幻方的排列规律。而在国外,公元130年,希腊人塞翁才第一次提起幻方。我国不仅拥用幻方的发明权,而且是对幻方进行深入研究的国家。公元13世纪的数学家杨辉已经编制出3-10阶幻方,记载在他1275年写的《续古摘厅算法》一书中。在欧洲,直到574年,德国著名画家丢功才绘制出了完整的4阶幻方。
摘要:一部《周易》,“简捷明了”。因“象、数、理”寓其中,不需再去说明。《周易》系辞讲得好,“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凡事都一分为二,《周易》之书也一样,因其过于简捷,随着时间变易,语言环境变迁,思辨方式的演变,弄得繁缛末节,反而不能明了了。其实,《周易》有其深化,完善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数、象、理”是其核心内容,“占”是其技术手段及应用。《伏羲八卦次序图》主“数”,《先天八卦图》主“象”,《后天八卦图》主“理”。“占”是以对“数、象、理”之综合应用。《周易》是“数、象、理、占”的提炼、归总和综合应用。
本文论述“数、象、理”是根据日、月、地三者运动关系而来的,具有客观性。日、月、地运动是地上一切能量变化,生命活动之源泉。任何生命活动和社会现象都脱离不了日、月、地天体运动节律及其影响范围,即都超越不了太极八卦规律。也就是任何事物都遵循太极八卦之“数象理”。故太极八卦具有物质基础,具有客观性。至于“占”,则类似于当今的生命“克隆”技术,是一种信息克隆。
自古以来,对待《周易》一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肯定。持肯定态度者,倾毕生精力,学习,研究,应用《周易》。历朝历代以来,著书《周易》可谓汗牛充栋。一种是否定。持否定态度者极力歪曲,打压《周易》的研究,应用。尤其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占领思想阵地以后,认为“八卦”的应用,是“无根无据的迷信”。不管是肯定也好,否定也好,《周易》的研究与应用,由过去官方太卜掌握,到后来流入民问,持久不衰,除《易经》之外,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学问,持续研究,应用几千年而不衰,这不是仅仅用“文化热”现象能解释得了的。那么,“太极八卦”到底蕴含了什么?也就是说“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1、《易》文化渊源及其演变
就象一个运动健将,回顾性观看他蹒跚学步的影像,正确的态度是即不能夸大他蹒跚学步的作用,也不能否定他幼雉行为的存在。今天回顾性总结中《易》文化及其演化过程,未免觉得人类早期的认识是那么幼雉,甚至可笑。但是,否定它,就无从探讨“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过分夸大,高推圣境,就又会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步,仍被认为是“迷信”。我们今天应用最普遍,最方便的高科技机器莫过于电子计算机(电脑)。它也不是一朝被发明,被应用的。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先是人类发明电,继之生产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原件,经过若干年,组装成收音机,又经若干年,发明集成电路,组装成电视机,后才有计算机。单是计算机也有一个性能优越化,功能多样化,携带便捷化的过程。《易》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在人类蒙昧无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对天体简单的认识,后历经“三圣”,再到无数实践,探索,补充,发展起来的。是有其物质基础和内在规律的。《系辞》云“古者包羲氏仰观天文……”,那么,他仰观的什么天文?有什么样的天文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亘古不变?人类从野蛮的动物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的人时,应当说还不知日、月周期及规律。但是日、月又是反复出现和可以感知的存在。于是就有了种种关于日月的崇和拜神话传说。在种种的神话传说中,现在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想象的结果,哪些是认识的过程。而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既使称不上一个“科学家”,也能被称为上古时期的一个伟大的“观测家”。是他最早观测日月,创立“太极、八卦”图画。
1.1 太极图的形成过程.
从伏羲氏起就已经有了对日月的观测及记录.古人最早观测日影的工具是土圭,用土筑成,上圆下方,分三点设立(立着的叫圭或立圭,卧着的叫表或叫圭表)。以日出、日入两点定东、西,平分两半,中间一垂线为子午线定南北。(把圭表放在南北线上,有立表的一端在南)。后来把立圭改成立八尺标杆,操作一样,记录每天(重点在二十四节气)中午时的日影长度。以一年之中,立柱的阴影在圭表上最大距离者为冬至节,最小者为夏至节。把圭表划成十二段(分二十四节气),记录日影的数据,某地观测台记录数据如表1。(摘自《周易全书》P2338。团结出版社)
圭表本是一个直尺表,上顶端为“夏至”点,下顶端为“冬至”点。另二十二个节气共用十一个刻度。即小寒=大雪;大寒=小雪;立春=立冬;雨水=霜降;惊蛰=寒露;春分=秋分;清明=白露;谷雨=处暑;立夏=立冬;小满=大暑;芒种=小暑。那么,圭表标尺刻度作一个等变量处理,使之成为一个圆形。
这样,把24节气均匀分布在一个圆图上,再把表1的数据分别填上,得出一个实测数据图。见下图4。
从表1和图4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夏至日影长为1尺6寸。留有一个“小尾巴”。假设某观测点,夏至点日影为“0”,也就是说,为作图方便,我们把每一个节气的数据都减去1尺6寸。那么,修正以后的图形。每一个向量都减去1尺6寸后修正桃心图。
古人观测日影,不是单纯为观测而观测。观测的目的在于弄明白日月运行规律。在修正数据图中,圆
中的桃心形每一条线段,可以理解为某地理位置在24节气的日影实际长度,而桃心形外与之对应的空白部分,表示白天增加的部分。更进一步分析和观察得出结论,从冬至到夏至,日影虽在缩短,白天实际是在延长,只到夏至白天达到最长。那么,过夏至点以后,日影又在延长,白天实际在缩短,只到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昼夜时间总量不变。这里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上半年看白天,白天在增加。下半年看夜晚,夜晚在延长。把从夏至到冬至逐渐延长的阴影看作夜晚的一部分,平移到大圆圈的边上,而昼夜时间问题不会改变。图像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具备了“太极图”的雏形。
中阳影和阴影分别表示:上半年白天在延长的同时,仍有夜晚的存在,故“阳鱼”中有阴眼。下半年黑夜在延长的同时,仍有白天的存在,故“阴鱼”中有阳眼。于是把图6修改成图7。
以上为太极图的演化过程,没有人为的因素,完全是根据实际数据而来。只是在作图时,按比例缩小而已。所以说,太极图是有物质基础的。
1.2 八卦的由来
以上推演了太极图的形成,具有客观性。是先民观测、记录、提炼的结果。那么,八卦是何意?由何而来?为何只有八经卦,每卦三爻,而不是十六卦,每卦四爻或其他的形式?也就是说,“八卦”,“六十四卦”是由什么决定的?
“卦”者挂也。“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卦”字由古人观测工具“土圭”而来。所以“卦”仍与观测“日月”这两个“象”有关。
1.2.1 太极概念出现
从以上推演太极图我们可知,太阳循环一周,这么一个抽象的过程,是谓太极。同理,月亮循环一周,这么一个抽象的过程,也视为一个太极。广义的讲,凡以一点为中心作圆周运动,或者以一点为中心,向外扩布的一定的空间范围都视作一个太极。用一个圆圈表示。后来演变成一个哲学概念,表示任何事物,或者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任何阶段,都可视见为太极。太极,一般可以理解为中心点,初始点,原始状态等。所以太极圈又有零的含义,相当于“无”的概念。所以,《老子》曰“有生于无”。
1.2.2 两仪的产生
由上推演太极图可以看出,太极图是根据对太阳年运动日圭变化观测而得。从冬至到夏至,白天在延长,视为阳。从夏至到冬至,夜晚在延长,视为阴。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把太极圈“一分为二”,一半阳,一半阴。这一阴一阳就为两仪。它与太极概念一样,演变成一个哲学概念:如以大地为中心,以一定的太间范围为太极的话,那么,两仪就是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系辞:阴阳二仪配日月)。以人类为太极,则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雄性动物为阳,雌性动物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阴阳是普遍的现象,阴阳概念也是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古人取象于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规定阳爻用 表示,阴爻用 表示。
1.2.3 两仪生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