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它深深扎根于古老而文明的中华大地,华夏民族很早就有孝的观念。
孝字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可以找到。
在《诗经》中也早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老瘁”的孝思。
时至今日,孝在华人文化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华夏儿女来说,孝道实可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一.孝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演化和发展,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形成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共生的局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深刻的科学内涵是显而易见的:
1.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现过许多学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在哲学、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科学、宗教等等各个文化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被大思想家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崇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
2.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
孝文化经历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它已经发展而涵盖华人的一切家庭,成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而深入到民间的各个角落,普及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成,于国于家,须臾难离。
3.孝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
作为民俗文化,诸如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间风情、文艺演出、文艺作品、乡规民约等等,无不渗透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孝文化的印记。
二.孝文化不仅具有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的一般品性,而且经营孝感人民长期发展和创新,铸造出宝贵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充分显示出其独具的魄力。
1. 孝名。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这个名称的由来,洋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
即使是在“文革”浩劫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位。
2. 孝子。
一千多年来,孝感这块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3. 孝址。
孝感为董永故里,其遗址甚多,现在可查可见的就有十多处。
4. 孝俗。
它一直延续到今天。
有淳厚民风,年俗、婚俗、丧俗、节俗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家人家,不论贵贱,堂屋正中都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先人放在第四位而加以敬重。
民间有“上有天大,下有父尊”、“跑到南海拜佛,不如堂前孝母”之说,表示了尊重父母真诚之心。
父母在,子女活到100岁,在家里不能称老人。
父母亡,要葬之以礼,守孝三年,供饭三年。
在守孝期间,子女不能穿红戴绿,赴宴不能坐上席。
过年贴对联,第一年为白色,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为黄色,满三年后才能用红色。
在民族的重大节日里,如过年拜年,在家先要向祖先、向长辈、向父母拜年,然后再出门,初二向舅父拜年,初三向岳父拜年,初四向姑母拜年,事事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而这些只是孝文化的部分内容,但也足以说明,中华传统美德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牵动着国情乡亲、海外游子的心。
在当今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多种思潮激荡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更需要重提“孝”文化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符合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事情。
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继承孝文化,弘扬其精华,我们必须以创新精神,把孝文化内在的现代意义充分地发掘出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1.拓展孝文化的稳定作用。
孝文化的核心是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忠于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础,家庭与国家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忠臣出孝门。
李大钊则说得更为透彻:忠是放大的孝,孝是缩小的忠。
有时,在行为上,忠孝不能双全;但是,在思想上,忠孝是统一的。
2.发扬孝文化的道德功能。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传统学说中,也把“修
身、齐家”看作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这个孝文化欠缺,城市养老问题突出的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有助与激发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作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内部动力,构建和谐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