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词中“沧州”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诉衷情”。
B. “当年万里觅封候”写出了词人当年远离家乡、壮志报国的情景。
C. “关河梦断何处”流露出词人对将要离开军队而产生的遗憾之情。
D. “泪空流”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不甘。
【答案】(1)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
(2)C
【解析】【分析】(1)《诉衷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沧州”指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2)C项有误,“关河梦断何处”的意思是“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答案为:⑴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
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
如“缓”:缓慢、慢慢。
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
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
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中该词语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
考生要掌握诗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
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⑵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
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
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4.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①
苏轼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②簪:插戴。
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________。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
【答案】(1)“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羞”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
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②“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⑵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常考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
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1)听觉;视觉
(2)C
【解析】【分析】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⑵C项有误。
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⑴听觉;视觉。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句意,并能由浅入深赏析诗歌,深刻体会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的激烈场面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坚强决心。
6.诗歌鉴赏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③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④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风标:风度、品格。
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③鸬鹚(lú cí):水鸟,俗称鱼鹰。
④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解析】【分析】(1)。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
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倦。
(2)“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⑴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⑴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注意不能翻译诗句。
阅读文本,这句诗的意象有:雨、竹林、竹杖、芒鞋、蓑衣等,发挥联想和想象连词成句即可。
⑵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⑵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根据这两个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
因此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最后三句话的意思是: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
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据此可知这几句话表达了词人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辨析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此题考查分析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0.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
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故选B。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
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