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过年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东莞过年习俗

副标题:导师姓名:

学科:化学

内容提要:研究目标:研究东莞人过年的各种方式及其习惯

研究方法:随机取样,实地走访

研究结果:东莞过年各镇各村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展示

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关键词:过年,由来,习俗,东莞,传承

引言:研究主题:东莞过年习俗

准备过程: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前人研究:东莞过节主要活动有:

1、年末买年货;

2、买年花年桔,挂利是插年花;

3、做糕点炸油角,贴对联;

4、年三十凌晨去附近的庙宇(如,黄旗山)上头柱香;

5、年初几成家外出寺庙烧香拜佛兼郊游;

6、放爆竹烟花迎新年。

…………

研究假设:东莞过年年年创新,形式多变。

时间2月1日——2月5日地点:东莞技术:网络,电视,老师

研究成果:东莞过年习俗

一炸油角

到过年时,油角就是广东人民间串门送礼、招待客人必备的过年食品.

制炸油角先将面粉加上鸡蛋、猪油(加猪油就可以做成象千层酥脆的皮,也有人不加猪油的,不加的皮就会很脆)制成角皮,把和好的面团碾成薄片,用圆型玻璃茶杯或用铁皮用成的角仔皮模具,做成一片片圆型角仔皮。馅料用米酒玻璃瓶碾碎炒熟的花生米,加入白炒糖、炒熟的芝麻,再加入椰丝,掺匀作为馅子。逐片放进馅子包成半月型角子,圆边捏紧并扭上花纹,最后放进油镬炸成金黄色。油角的含义,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没有一些油器年宵在家,到了新春正月头,别的人家孩子新衣服口袋里都装满油角蛋散,而自家的却两袋空空,那就未免寒酸了。因此,不管富家还是穷人,到了岁晚,总要开油镬、炸煎堆。油角有大有小预示一家平安

二舞狮

春节期间,舞狮子是东莞春节的一大娱乐,民间传统活动之一。

舞狮,是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以舞”为形式的独特民间艺术舞狮。由两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动一头四不像“狮子”,前有“大头佛”逗引,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喜

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人们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

三食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年年高升、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的口味百变、多种多样,成了新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而新的一年大家欢聚一堂,自然不少了寓意步步高升的年糕助兴。

对于广东人来说,炊年糕是过年一件大事,因此在炊年糕期间,一家大小都不能讲错话或讲不吉利的话,而且炊糕还要“择吉日”。一般选在过年前吉日的凌晨,各家各户的主妇在装香拜神后便开始做糕。年糕蒸好后,要说上几句好话,并恭恭敬敬地供放在厅堂上,然后再放上红枣等吉祥物,直至过了年后才开糕。

四糖环

《东莞县志》记载,糖环是古代人们中原南迁时带来的小食,有着很长的历史。糖环到达东莞后,就由原来面粉制品变成了糯米粉制品,为了喜庆,一些人们还在糖环上加花米染成红色,传统的糖环,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成环形,吃时很硬,糖环形状,由大环套住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过年习俗的由来

1、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2.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3.鞭炮的由来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4.年夜饭各种吃食的由来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亭宴会。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饯有了长面、短面,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当然,现在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

5.舞狮子的由来

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