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

东南亚操侗-泰(kam-tai)语族语言的民族,被称为广义的“泰人”(狭义专指泰国的泰族)。他们的发源地在哪里?后来又怎么迁徙的?对于这些问题民族学者、历史学者、考古学家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大致有阿尔泰山起源说 、中国川北陕南起源说 、中国两广起源说 、印度尼西亚起源说 、泰国土著说 。探讨这些民族的族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作者试图以语言材料和考古、人文史料相印证的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作者的看法是:东南亚这些广义的“泰人”属于中国大陆上的马来人种,远古时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夷集团,周以后属于“百越”,主要聚居在岭南地区。论据如下:

注释:

1.见杜德的《泰族——中国人的兄长》W。C。Dodd The Tai Race,

Elder Brother of the Chinese,Iowa,USA 1923。

2. 见柯奎翁著《在掸族间》导言,A。R。Colquhoun,Amongst the Shans,

London,1885。

3.见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五年六月。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7年。4.颂萨。素旺那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暹罗学会上提出。

5.见清。裕里的《泰国的史前时代》和索。登延“班清族显英魂会有什么感想呢!”刊于泰文《札督腊周刊》1976年62期。

(一)人种探索一个民族的起源,必然要追溯其最早所属的原始人种。根据考古发現和历史研究 。中國大陸是蒙古利亚人种的发祥地。在已发現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遺骸上,已呈現南北异形的現象。华北地区的“山頂洞人”

1

属于蒙古人种的北方类型;广西“柳江人”的一些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马來人种就是在蒙古人种主干上的南支的发展。据古书记载,岭南地区很早就有马來人活动,称其为海佬。炎徼紀闻:“马人本林邑蛮,相传随马援南征,散处南海”。《赤雅》“马人本林邑蛮,深目猳鼻,散居峒落”。四夷考也指出“马留人为深目猳喙”。由此可見岭南一部分人杂有马來人的血統。現今操侗-泰语言的人民多数眼穴较深,鼻稍大而平,唇略厚,頰部较削,与今南島人种相像。

上页注释:

6.颜訚“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

1期。

(二)迁移情况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很古的時候就有一部分马来人从海路迁徙出中国大陆,经過台湾(留居下來的成了台湾的原住民)、海南島(留居下來的成了黎族)、直到南洋群島(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凌纯声教授认为 :“经过历史上的三件大事:楚灭越,秦始皇灭楚与

开发岭南,以及汉武帝灭南越和東越,南方的百越民族遂撤离大陸上的历史舞台,退居今日的南洋群島,即現代南洋群島印度尼西亚系土著的來源”。这些从海路迁徙出中国大陆的马来人保留了原始马来语的多音节黏着型语言,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後來又有一部分马来人陆续从广西的陆路出发,经過貴州(留居下來的成了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族),云南(留居下來的成了傣族) ,直到东南亚诸地,成了掸族、泰族、老撾族、布标族、侬族、拉基族等,而留在广西的成了壮族、仫佬族、毛难族等。进入云南的这部分广义泰人(被称为滇越),是从红河、马江进入越南;沿南乌江、湄公河进入老挝、泰国;沿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进入缅甸和泰国的。这些从陆路迁徙

2

出岭南的马来人曾在华夏人的强大影响下,语言发生了质变,上页注释:

1.参见凌纯声“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族”《中国学术论集》第四册。台湾《学术季刊》第2卷3期,1954年。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和汉-藏系语言一样向单音节发展,成了单音节分析型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泰语族(详见下文“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研究”)。他们在迁徙的沿途留下了侗-泰语式的地名痕迹。有些地方现在已没有广义“泰人”居民存在,但是还保留下侗-泰式的地名。如:

1.《赤雅》所说“峒落”的“峒”,就是个侗-泰语的词 ( ),最早是指群山环绕中的人类洞穴居时期的“洞穴”。百越人发明种植水稻以后,壮语演变为“洞前耕种稻谷的盆地”;布依语还把它当作量词,可以说“一峒田”(即相当于一个盆地的田);傣语、泰语、老挝语和越南的布标语演变为“田园、乡间”的意思。在我国南方和两广现在还有许多以“峒”命名的地名。

2.操侗-泰语的诸民族属于种植水稻,在山间平地上依水而居的民族。他们有以“那”(水田)、“南”(水)、“百”(口)、“板、曼”(村)、“央”(成片的)等字为首的地名。这种侗-泰式地名从岭南沿着贵州、云南直到东南亚地区都有。下文“傣-泰语地名结构分析”将详述。

(三)习俗現今南洋的马來人和大陸操侗-泰语的人民还保持着某些同样的习俗,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原始关系。如:纹身、饰齿、穿緊身衣和筒裙、住干栏式屋子等等。1980年5 月4日香港《大公报》有一篇报道《印尼达雅人的生活》。报道说:“他们造屋互助合作,不用一丁寸铁,把椰树杆破开(傣族把竹子破开)压平即成地板。地面到地板高达两米,上面住人,下面养家畜和家禽。各户门前皆置架木梯以便上下。一户人家同居

3

一间大房,仅以蚊帳为界”。这些都和傣族以及东南亚广义泰人的生活习俗极为相似。

虽然泰族、老挝人和中缅、中泰边界地区的傣族早已全民笃信小乘佛教,但是他们都曾有过或保留下一些和华夏人一样的信仰和习俗——信奉社神和灵魂。泰国和老挝的史书或传说都有记载他们过去信奉社神和灵魂的活动。现在泰北、泰东北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边远地区还有祭寨神和安魂的习俗。他们在寨子中央立石堆或木桩作为村子的根基,每年祭祀寨心一次,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凡有结婚、生孩子、祝寿、重病痊愈等喜事,要举行安魂祝福仪式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也有 “祭寨神勐神”和 “安魂”(即“拴线”)的活动。分布在云南哀牢山下和红河流域一带的傣族不信小乘佛教,他们是广义泰人南迁时停留下来没有继续往西南迁的一部分人。他们和殷商一样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没有仙、佛的说法。他们也保存了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叫“做社”(被视为祭龙)。傣语叫作 (做) (社),每个村寨都有一棵树被当作社树(即龙树),傣语叫作 (棵) (社)。s 的本意是“衣服”(有保护作用),有的傣族知识分子解释为是根据蜂窝的保护壳而得来的,所以 就是敬保护神。每年春节以后家家户户要杀鸡宰猪来供祭这棵树。在火头 (位) (头) (社)的带领下念颂祭歌,求社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畜兴旺、无灾无祸。礼节完后全村人共在树下享用祭品。“做社”的活动是中华民族十分古老的风俗遗存。这个习俗被傣族带到了云南,也被从中原西部迁徙到闽、

粤、赣交界处的客家人保存了下来。他们也叫“做社”,但祭拜的“社公”是石头做的,不是树。因为那里属于山区,石头多。祭拜完后全村人共食社粥。据传:乾隆下江南到过此地和村民一起喝过社粥。《荆楚岁时记》说“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后飨其胙”。《春秋传》说:“共公之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