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吉林财经学校电子教研室《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指定本课程标准。
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1.体现21世纪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3.吸收了本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考虑中专学校的教学实际,力求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提高应用能力的实验.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熟悉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3。
实际电路的分析以及故障排除。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2。
能阅读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3.具有查阅手册等资料的能力;4.能处理电器及电工设备的简单故障。
(三)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2.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学态度;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4。
教学中要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电气技术类、电子技术类和自动化类相关专业开设,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上述各专业第一门电类课程。
因而是最重要也是最先行的职业基础课,是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
课程作用:本课程无论对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用电工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后继课程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本课程为电类各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必要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本课程为电类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基础。
(3)本课程以供用电系统运行操作岗、过程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安装、检修和维护岗、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维护岗为工学结合平台,融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为一体,使电类各专业学生,开始接触电专业课程时就形成良好的重实践、重技能、重工程应用的理念和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科学分析等职业素养。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坚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开发基于面向电气技术类、自动化类、电子类等多个电力类专业开设的《电工基础》课程。
根据以上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为载体,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为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及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各知识模块学时分配上既考虑电气技术类、自动化类、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
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重点放在“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上。
通过教学要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电子通用课件《电工基础(第五版)》

实验七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仿真
实验八 短路故障仿真与分析
实验九 负荷频率控制仿真
习题与解答
基础知识习题
总结词
考察基本概念和原理
详细描述
这部分习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电工基础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包括电路的 基本组成、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交流电与电机习题
总结词
涉及交流电和电机应用
详细描述
这部分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交流电和电机应用的理解,包括交流电路的分析、三 相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等。
在磁场中,磁场力沿任意闭合 曲线的线积分等于穿过该曲线 所围面积的电流代数和乘以真 空磁导率。
电路元件
电阻器
电阻器是一种阻碍电流的元件, 其特性可以用欧姆定律描述。 电阻器的单位是欧姆。
电容器
电容器是一种储存电荷的元件, 其特性可以用电容器的充放电 过程描述。电容器的单位是法拉。
电感器
电感器是一种储存磁能的元件, 其特性可以用感抗描述。电感 器的单位是亨利。
电力系统与安全用电习题
总结词
结合实际,强调安全用电意识
详细描述
这部分习题结合实际电力系统,考察学生对电力系统的整体理解,同时强调安全用电意识,如防触电、接地保护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三相交流电的应用
三相交流电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 和家庭用电等领域,如电动机控制、 输电线路等。
电机及其控制
电机的定义
电机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系统中。
电机的分类
电机可以根据工作原理分为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根据用途可分为发电机和电动机。
电机的控制
电机的控制可以通过各种控制器实现,如调速控制器、启动控制器等。控制器的功能是根 据实际需求调节电机的输入电压或电流,以达到调节电机输出转矩、速度或位置等参数的 目的。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电工基础》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有关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为将来从事电气电子工作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提供必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安全用电。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不定期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2、初步具有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3、初步具有学习和应用电气电子工程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4、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一)知识教学目标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掌握直流电阻电路的计算方法;3、理解电容和电感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4、掌握正弦交流电的计算方法;5、了解磁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备电阻器件的识别和测量能力;2、学会常用电工工具及其使用方法;3、学会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方法;4、学会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5、学会三相电路的功率测量方法。
6、掌握电工测量的基本常识, 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三)德育培养目标1、培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2、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作风。
三.教学总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本章主要讨论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以及基尔霍夫定律等,并介绍几个基本电路元件。
1.第一节 电路与电路模型 第二节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这二节共1课时,重点:掌握电路的基本物理量以及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难点:是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让学生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理解开路与短路,能够运用参考方向和欧姆定律解题。
基本公式:t Q I =;dt dq i = ;dtdw u = ; 课堂练习:1-2作业:1-3,1-4 2.第三节 电功率 电阻元件 第四节 欧姆定律 第五节 电路的工作状态 这三节共1课时。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电工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定律、分析方法和电气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磁感应、欧姆定律、功率因数等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及其特性;掌握简单电路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路的连接和测试,掌握电气安全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和电路配置;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注重实践操作中的安全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电路分析基础: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能够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电路分析;了解电路元件及其特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元件。
2. 复杂电路:掌握电阻并联和串联的规律,能够进行电阻的串并联计算和分析;了解电容和电感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容和电感。
3. 交流电路:掌握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交流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了解功率因数和无功功率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进行功率因数的补偿。
4. 电气设备与安全:了解常用电气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电气设备;注重电气安全操作,遵循电气安全规程;掌握电气火灾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5. 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和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路的连接和测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3.0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气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电工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
为学习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等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毕业后继续学习及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须具备高等数学、物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
三.课时:64学时四.学分:4学分五.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熟练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理想电压源及理想电流源的参数与电压、电流关系。
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2.熟练掌握直流线性电阻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特别是能正确应用节点法、回路法、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
3.熟练掌握正弦量的有效值、角频率、相位与相位差的概念;相量的概念;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相量模型;相量形式的KCL和KVL。
复阻抗、复阻纳的概念。
能熟练计算阻抗串、并联电路和作出相量图。
掌握互感电路的同名端和互感系数的概念。
4.熟练掌握三相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与中线电流的关系。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特点和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5.了解非正弦周期量的谐波分析;有效值的概念;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于线性电路的计算。
6.掌握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及磁滞回线、基本磁化曲线,铁心损耗、交流铁心线圈的基本关系。
了解恒定磁通的磁路计算。
7.学会使用各种常见的电工仪表和常用的电工实验设备;按电路图正确连接实验线路。
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排除故障。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吉林财经学校电子教研室《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指定本课程标准。
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1.体现21世纪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
3.吸收了本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考虑中专学校的教学实际,力求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提高应用能力的实验。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熟悉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3.实际电路的分析以及故障排除。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2.能阅读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3.具有查阅手册等资料的能力;4.能处理电器及电工设备的简单故障。
(三)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2.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学态度;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4.教学中要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学时:96 学分:6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电工基础》是机电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把重点放在后续专业课有用的知识点,结合专业特点,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专业课的紧密联系。
通过《电工基础》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工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电工工作方面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1.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第一节电路⑴电路的组成⑵电路的三种状态⑶电路图第二节电阻⑴导体的电阻⑵导线与绝缘材料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4)电阻器第三节电流⑴电流的形成⑵电流的大小及方向第四节电压(D电压的大小⑵电压的方向第五节欧姆定律⑴部分电路欧姆定律⑵全电路欧姆定律第六节万用表⑴指针式万用表⑵数字式万用表第七节电阻的测量⑴伏安法⑵电桥法第八节电功和电功率⑴电功⑵电功率⑶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直流电路第一节串联电路⑴电阻的串联⑵电压表第二节并联电路⑴电阻的并联⑵电流表第三节混联电路第四节电路中电位的计算⑴电路中各点电位⑵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⑶电位与电压的关系第五节基尔霍夫定律⑴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⑵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⑶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⑷支路电流法第六节叠加原理第七节戴维南定理⑴二端网络⑵戴维南定理第八节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⑴电压源⑵电流源⑶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第三章电容器第一节电容器与电容⑴电容器⑵电容器的种类、主要参数和型号命名方法⑶电容⑷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第二节电容器的选用与连接⑴电容器的选用⑵电容器的串联⑶电容器的并联第三节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⑴电容器的充电⑵电容器的放电⑶电容器的电场能量第四章磁场与电磁感应第一节磁场⑴磁场的产生⑵磁场的方向与磁感线⑶电流的磁场第二节磁场的主要物理量⑴磁通⑵磁感应强度⑶磁导率⑷磁场强度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⑴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⑵电流表的工作原理第四节铁磁物质⑴铁磁性物质的磁化⑵磁化曲线⑶磁滞回线⑷铁磁性物质的分类第五节电磁感应⑴电磁感应现象⑵电磁感应定律⑶感应电流的方向第六节自感⑴自感现象⑵自感系数与自感电动势⑶自感现象的应用与危害(4)电感线圈的磁场能量第七节互感⑴互感现象⑵互感系数与互感电动势⑶同名端的意义及其测定第八节磁路欧姆定律⑴磁路⑵磁路的基本物理量⑶磁路欧姆定律(4)磁路中的基尔霍夫定律第九节涡流与磁屏蔽⑴涡流⑵磁屏蔽第五章单相交流电路第一节交流电的基本概念⑴交流电的产生⑵交流电的物理量第二节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法⑴解析式表示法⑵波形图表示法⑶相量图表示法第三节纯电阻电路⑴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⑵电阻元件的功率第四节纯电感电路⑴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⑶电感元件的功率第五节纯电容电路⑴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⑶电容元件的功率第六节RLC串联电路⑴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⑵电压三角形⑶端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⑷阻抗三角形(5)RL串联电路及RC串联电路⑹RL串联后与C的并联电路第七节正弦交流电路功率⑴瞬时功率⑵有功功率(平均功率)⑶无功功率⑷视在功率⑸功率三角形⑹功率因数⑺功率因数的提高第八节串联谐振电路⑴谐振条件⑵谐振的特点⑶谐振的应用⑷谐振的选择性第九节电阻、电感与电容的并联谐振电路(I)RsL、C并联谐振电路⑵R、L与C并联谐振电路第六章三相交流电路第一节三相交流电源⑴三相交流电路⑵三相交流电的特点⑶三相交流电的产生(4)三相交流电源的连接第二节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⑴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⑵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接第三节三相电路的功率第七章安全用电第一节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及基本安全常识⑴电流对人体的伤害⑵安全电压⑶安全间距(4)安全用具⑸安全色第二节人体触电方式与急救措施⑴人体触电原因及预防⑵人体触电方式⑶触电急救第三节安全用电措施⑴安全用电组织措施⑵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第四节防雷、防火与防爆⑴防雷⑵防火、灭火与防爆本课程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要求更侧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后续的大部分课程中都会用到本门课程的知识。
所谓基础课,顾名思义是为了以后的专业核心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通过学习电路的知识以及在实验室的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收集学习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以及自身的动手能力。
三、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化设计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电工电路设计、制作、测试与调试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业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以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向导,根据行业专家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所涵盖岗位群体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课程内容。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任务引导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一)素质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规范和道德。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敢于创业的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二)知识1、知道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使用方式。
2、理解基尔霍夫定理。
3、知道电桥平衡的条件。
4、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5、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三要素以及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平均值的概念。
6、了解电路的频率特性。
(三)能力1、能阅读一般电路图。
2、能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3、会识别和正确选用电阻、电容及电感等元件。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002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学时/学分: 52/4适用专业:电力工程学院一年级学生1.课程概述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力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习了中学数学及物理课程、具备了基本数学运算能力及物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改造与维修、电路设计与检修、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工作岗位,通过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三相交流电路分析、暂态电路分析、磁路分析、电工安全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从事电类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电路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数字电子技术、PLC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课程内容学习奠定基础的主干课程。
1.2课程定位本课程对接的工作岗位是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方面的高技能电工人才,为后续数字电子技术、PLC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为获取电工类职业资格证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及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使用电工常用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故障排查、故障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勇于创新、敬业乐业、严谨精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电工职业素养。
具体目标按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2.熟练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定律。
3.掌握安全用电,电路安装、测量规范操作的基本常识。
4.掌握电路分析和计算的一般方法。
5.具备基本电工电路的识图与绘图能力。
(二)技能目标1.能独立学习,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电工基础课标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四、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职业知识(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2)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流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个电量。
(3)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矢量图,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4)理解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5)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性线的作用和三相负裁的正确接法。
2.职业技能:(1)安全用电。
(2)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及维护。
(3)电阻、电容及电感的识别、检测。
(4)常用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5)三相交流电源及负载的连接。
3.职业素养:(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道德规范。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计划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编写思路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体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适应“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教学方式实施需要,在教材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对电工技术的专业要求,充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尽力体现“简单、实用、够用、定性为主”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
六、课程教学项目名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资源建议课时项目一认识电路认知电阻、电流、电压等基本物理量,熟练运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物理量。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工基础》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并为后期技能素质课程《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理论基础知识,为后期技能素质课程《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经实习即可胜任电气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1)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2)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3)掌握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以及电路的暂态分析;(4)掌握磁路等理论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分析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从实际的工作中抽象出理论并解决工程问题;(2)学会使用常用电工仪表。
3.素质目标(1)遵守操作规程,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2)养成良好的安全用电习惯;(3)养成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4)养成吃苦耐劳、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动脑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合作的能力;(7)具有较高的学习创新能力;(8)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心;(9)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三、参考学时64四、课程学分4五、课程内容和要求1.教学方法(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这部分的课程重点是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电源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基本教学方法是多媒体结合板书,并利用云空间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外辅助教学。
(2)电路的分析方法,这部分课程的重点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以及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难点是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以及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由电气自动化技术教研室与威海华瑞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执笔:董海萍审核:王浩刘华制订时间: 2015年6月18日修订单位:工业技术系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面向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总学时108学时学分6学分对象电子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学期 1授课形式采用一体化授课;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践课60学时一、课程定位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发展急需控制技术等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3年7月,山东省政府提出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确定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统一规划和建设,使之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以西门子现代工控设备为基础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对传统电气设备自动化改造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自动化生产线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的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管理、维护维修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电工基础》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电路基本知识为基础,为专业的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实践技能,是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基本技能模块之一。
本课程是从事电类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必须拥有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在以强化电气设备改造与维修、电子线路设计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等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基石的地位。
前导课程:物理后续课程:检测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变流变频技术应用,自动1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二、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及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路故障处理、实践操作规范、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基本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勇于创新、敬业乐业、严谨精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电工基础》(劳动第五版)——第一章

电导率
电阻率的倒数称为电导率,用符号σ 表示,单位为西门
子/米(S/m),它表示电流通过的难易程度,其数值越大,表 示电流越容易通过。
二、常用电阻器 1.常用电阻器的外形和符号
2.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1)标称阻值 标称阻值即电阻器的标准电阻值。 (2)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是指电阻真实值与标称值之间的误差值。 (3)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也称标称功率,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电阻 器长期连续工作所允许消耗的最大功率。
二、电路的基本功能
电路的基本功能有两大类。 一是进行能量的传输、分配和转换。
电能传输示意图
二是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扩音器电路示意图
三、电路图 1.电路原理图
用电气符号描述电路连接情况的图称为电路原理图,简 称电路图或原理图。它主要反映电路中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 系,并不考虑各元件的实际大小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解:热量
电能
四、负载的额定值
电气设备长期安全工作时各个参数所允许的最大值称为 额定值。常见的额定值有额定电流、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等。
电气设备在额定功率下的工作状态称为额定工作状态, 也称满载;低于额定功率的工作状态称为轻载;高于额定功 率的工作状态称为过载或超载。
电动机的额定值通常标在其外壳的铭牌上,故其额定值 也称铭牌数据。
本章小结
5.电流所做的功称为电功,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 电功率。
6.额定值就是保证电气设备能长期安全工作的参数最大值, 最大电压、最大电流和最大功率分别称为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 额定功率。只有当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 定功率,电气设备才能安全可靠、经合理地工作。
三、敏感电阻器
敏感电阻器是指电阻值随温度、电压、湿度、光照程度、气 体环境、磁场强度、压力等状态的变化而显著变化的电阻器,如 热敏电阻、压敏电阻、湿敏电阻、光敏电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由电气自动化技术教研室与威海华瑞电子联合开发。
执笔:董海萍
审核:王浩华
制订时间: 2015年6月18日
修订单位:工业技术系
一、课程定位
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发展急需控制技术等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处于
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3年7月,省政府提出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确定以、、威海三市为主体,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统一规划和建设,使之成为面向日、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以西门子现代工控设备为基础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对传统电气设备自动化改造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自动化生产线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的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管理、维护维修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电工基础》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电路基本知识为基础,为专业的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实践技能,是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基本技能模块之一。
本课程是从事电类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必须拥有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在以强化电气设备改造与维修、电子线路设计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等核心职业能力
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基石的地位。
前导课程:物理
后续课程:检测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变流变频技术应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及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
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路故障处理、实践操作规、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基本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勇于创新、敬业乐业、严谨精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具体目标按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专业能力
1.能够运用万用表、晶体管测试仪等仪器设备,完成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检测,能够正确选择元器件;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3.电子电路的识图与绘图能力,具有一定的电路设计能力;
4.具备对电子电路分析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常见的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具有完成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等能力。
(二)方法能力
1.独立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提高;
3.善于观察、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并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4.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自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三)社会能力
1.具备符合电气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备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具有辨明是非能力,诚实守信并快乐工作与生活;
5.具备良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有一定的的实践教学容,但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把重点放在后续专业课有用的知识点,结合专业特点,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因此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使每一教学容有具体的目的、明确的任务,强调教学容与岗位实际、专业课的的紧密联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2.课程容及学时安排
3. 课程学习容设计
每个情景设置若干个学习任务,从简单电路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与调试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电路的基本概念、交直流电路分析等基本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始终融入教学全过程。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电路分析、设计、安装、调试及检修技术,逐步形成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充分利用电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优势,通过课外开展家庭电路观摩、设计、安装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实训考核、期末考试综合评审两部分组成。
总成绩是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结果综合评审成绩的加权和。
课程考核标准
1. 考核目的
为建立以“职业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考核体系,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总结和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指导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根据建设规划,制定学习领域的考核方案。
2. 考核原则
(1)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
考核过程坚持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衡量学生的考核成绩。
(2)全程化考核的原则。
在学期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任务都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掌握学生对该学习任务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职业能力的提高程度,怎样灵活安排下一学习任务的相关容。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3)遵循考核规律的原则。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保证均衡,是学生的学业考核成绩呈现“正态”现象,反映学生对知识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并能反应个别学生的能力差异。
3. 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
《电工基础》学期最后考核成绩(Z)由校学习任务考核(G 过程性考核)、岗位实训任务考核(S )、企业任务考核(Q )、期末理论考核(M )等三部分组成。
Z(总成绩)=G ×50%+S ×10%+Q ×10%+M ×30%
校学习任务考核成绩:主要包括任课教师考核、小组考核和小组互评考核三部分,由任课教师根据小组和个人在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中掌握知识的程度、工作表现、团队精神、工作结果等综合评定。
个人的最终成绩G 由教师评价a 小组考核成绩b 与小组互评成绩c 组成。
占总成绩的50%。
n %)
20c %40b %40a (G i i i n 1i ⨯+⨯+⨯=∑=
(其中 n 为n 个学习任务)
岗位实训任务考核成绩:在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有4个周的企业岗位训练,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专任辅导教师、小组考核评议等方面综合评定。
评定满分100,占考核总成绩的10%。
企业任务考核成绩:学生在学期中有阶段性的企业见习,要写出见习容、见习
收获的相关容的见习报告;每个学习任务开始,都要利用周六的时间,给学生提出
企业调研任务,完成本学习任务的信息咨询。
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考核的10%。
期末理论考核成绩:主要是指学生在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满分100分,占总
成绩的30%。
期末理论考核认定:期末的理论考试,按学院统一要求组织,考试时间不低于90分钟。
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30%。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使用:《电工基础》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2.参考资料:《电工基础》习题册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