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学问_与元明戏曲批评_徐文珊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___________是其内容,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2020年永安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永安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永安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话剧诞生于1907年,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

《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

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举例言之,京剧《秋江》“行船”一场,老艄翁摇桨渡陈妙常追赶赴考远行的潘必正,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时而急流险滩,时而风平浪静,表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与传统戏曲不同,根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

同样表现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可谓极尽逼真之能事: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

写实的话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间缺少了灵动飘逸之美,话剧导演逐渐认识到,写实与写意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从西方绅士到谦谦君子,话剧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

焦菊隐先生说:“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

”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

《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元明清习题集

元明清习题集

元明清习题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清初论诗主张“神韵”的是()。

A、王士禛B、朱彝尊C、施闰章D、宋琬2.清代诗坛上,人称“随园先生”的是()。

A、厉鹗B、翁方纲C、袁枚D、沈德潜3.清代讲唱文学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弹词,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

A、《天雨花》B、《再生缘》C、《笔生花》D、《榴花梦》4.《三国志演义》的结构是宏伟而严谨的,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A、蜀汉的兴衰B、吴蜀的矛盾斗争C、蜀魏的矛盾斗争D、吴蜀魏的矛盾斗争5.按照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水浒传》属于()一类。

A、历史演义小说B、英雄传奇小说C、神魔小说D、侠义公案小说6. 在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的政治事件,竭力严嵩罪行的作品时()。

A、《宝剑记》B、《浣纱记》C、《鸣凤记》D、《红梅记》7.猴行者的形象最早出现于()。

A、《大唐西域记》B、《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C、《大唐三藏取经诗话》D、《罗摩衍那》8.主要运用双线并进、交错映照手法结构全剧的作品是()。

A. 《梧桐雨》B. 《赵氏孤儿》C. 《陈州粜米》D. 《琵琶记》9.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

A. 乔吉B. 郑光祖C. 钟嗣成D. 宫天挺10.《琵琶记》是()。

A. 元杂剧B. 诸宫调C. 散曲D. 南戏11. 《陈抟高卧》作者是()。

A、王实甫B、马致远C、乔吉D、郑光祖12.高明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的成熟,被称为()。

A、浪子班头B、南曲之祖C、元人第一D、南戏祖师13.明代传奇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作的是()。

A、《鸣凤记》B、《宝剑记》C、《杀狗记》D、《浣纱记》14.“一人永占”是指哪个作家创作的戏剧()。

A、李玉B、李渔C、吴伟业D、尤侗15.《寒花葬志》是明代散文家()的作品。

A、归有光B、王世贞 C 、李梦阳 D、宋濂16.《聊斋志异》的版本中,一般通行本的底本是()。

A. 手稿本B. 铸雪斋抄本C. 青柯亭刻本D. 会校会注会评本17.()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元明戏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元杂剧《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传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戏剧的分类中,一般分为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类。

3.元杂剧的创始人是_______ ,他与______ 、______ 、______ 被并称为“四大元曲家”。

4.杂剧剧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明“旦扮某某某”或“末扮某某某”,以后则只标_________ ,不注________。

5.元杂剧中最优秀的悲剧是纪君祥作的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 把宋元南戏推向了艺术的高峰,被历代曲论家誉为“神品”或“绝唱”。

7.传奇之名源自唐人裴铏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 。

8.叶氏杂剧以北曲为主的多为历史剧和社会剧,其中_________ 和_______ 比较有名。

9.汤显祖的剧作主要有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因剧中都有梦境描写,故合称“_______________”。

二、列举题(每题5分,共20分)1.列举“四大南戏”是哪四部南戏作品?2.列举明传奇的“江湖12角色”?3.列举明传奇的“四大声腔”?4.列举明中期的“三大传奇”的作者及剧作?三、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窦娥冤》第三折中哪些地方反映了窦娥彻底的反抗精神?2.分析评价《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性格特征?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元明戏曲)试题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莺莺传2.悲剧喜剧正剧3.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德辉4.角色人名5.赵氏孤儿6.琵琶记7.传奇8.骂座记易水寒9.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临川四梦“二、列举题(每题5分,共20分)1.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2.正生、贴生(小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中净)、小丑(小净)3.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4.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三、分析题(每題20分,共40分)1.238页开始2.55页-56页。

浅论《宋元戏曲考》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

浅论《宋元戏曲考》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

浅论《宋元戏曲考》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肖艳平【摘要】This paper tries to straight up the academic meaning of History of Xiqu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the Xiqu studies, interprets its unique insights and its inspiration for later scholars, reveal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is work and the Xiqu studies of later hundred years.The concepts of Xiqu in History of Xiqu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stipulates the field of later hundred years Xiqu studies.%本文试图梳理《宋元戏曲考》在中国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阐释其独具开创性的见解、对后学的启发,以及后世百年戏曲研究与其的对话关系.《宋元戏曲考》对中国戏曲的认识规定了后世百年戏曲研究的场域.【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5页(P140-144)【关键词】《宋元戏曲考》;戏曲;自然;学术史【作者】肖艳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王国维一生的学术兴趣有两次大的转折,一次是从西方哲学转向中国文学,一次是从哲学和文学转向中国古史研究。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与罗振玉远走日本,受后者影响,他开始从事甲骨文、古音韵学研究。

《宋元戏曲考》*应商务印书馆之命,王国维将此书命名为《宋元戏曲史》,并分章连载于《东方杂志》,后出单行本,仍命以该名。

但该书目并非王国维的本意。

元明清习题及答案

元明清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明初杂剧作家40多人,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_________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种,合称_________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_________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_________卷五之_________《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与_________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_________与_________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_________、_________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_________的_________。

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_________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_________的_________篇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

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A.陈寿《三国志》B.习凿齿《汉晋春秋》C. 朱熹《通鉴纲目》D.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2页,共5页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A. 《窦娥冤》B. 《蝴蝶梦》C. 《鲁斋郎》D. 《哭存孝》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A. 《赵贞女》B. 《王魁》C. 《状元张叶传》D. 《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嘉靖壬午本B. 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C. 毛宗岗本D. 崇祯本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A. 《石点头》B. 《欢喜冤家》C. 《西湖二集》D. 《六十家小说》'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A. 贯云石B. 张养浩C. 乔吉D. 张可久7.王士禛倡导()A. 神韵说B. 格调说C.性灵说D. 肌理说8.《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A. 《雌木兰》B. 《狂鼓史》C. 《玉禅师》D. 《女状元》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A.《看钱奴》B.《柳毅传书》C.《张生煮海》D.《老生儿》.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A. 才子佳人小说B.历史演义小说C.英雄传奇小说D.世情小说三、名词解释(共10分)1.(3分)拟话本2.(3分)戏曲3.(4分)明传奇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2.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五、论述题(共30)1.(15分)论崔莺莺2.(15分)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A)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1.珠串式链式结构2.朱权、朱有燉3.《浣纱记》4.《属玉堂传奇》5.李渔6.《说苑》、《贵德》7.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8.程本9.唱词、宾白10.索隐派、考据派11.裴松之、《三国志注》12.《金瓶梅》13.《庄子》《外物篇》: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多选题多选少选俱不给分)1.BC 2.ABC 3.ABCD 4.A 5.ABC 6.D 7.A 8.B 9.AB 10.A三、名词解释(共10分)1.(3分)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_张媛

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_张媛

2009年2月第28卷第2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 qing Teach 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Feb.2009Vol.28No.2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张媛(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摘要:在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苏轼是重点描写和歌咏的对象之一。

文人笔下的苏轼形象凸现了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等个性特征,与历史上的苏轼有一定差异。

元明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苏轼的重塑是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复古与尚俗两种文学风潮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元代;明代;戏曲;小说;苏轼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09)2-0020-06元明戏曲小说家常常将前代著名文士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进行重塑,而叙写苏轼故事的戏曲作品现存四种[1]47,小说作品现存三种。

杂剧作品是元代费唐臣的5苏子瞻风雪贬黄州6、吴昌龄的5花间四友东坡梦6、无名氏的5苏子瞻醉写赤壁赋6和明代许潮5苏子瞻泛月游赤壁6;小说作品是冯梦龙5警世通言6中5王安石三难苏学士6和5醒世恒言6中5佛印师四调琴娘6及5苏小妹三难新郎6。

研究这些描写苏轼的作品,可以看出苏轼对元明文人的影响和元明文人对苏轼形象的重塑及其创作心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元明时期的社会文化。

一、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的苏轼形象在元明小说戏曲作品中,苏轼形象是比较丰满的,其中以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幽默睿智几种性格特征最为突出。

1.辛酸落魄在费唐臣的5苏子瞻风雪贬黄州6和无名氏的5苏子瞻醉写赤壁赋6中,表现苏轼被贬后的辛酸落魄最为突出。

这两篇作品都选择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被人陷害获罪,贬至黄州。

一路艰辛,到达黄州后又被杨太守刁难。

不同的是,前剧结局是苏轼被召还朝,官复原职。

后剧以苏轼与友人同游赤壁,写就5赤壁赋6为结局。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填空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填空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填空部分1、易见的元杂剧刊本有明代藏懋循编的《元曲选》和近人隋树森编的《元曲选外编》。

2、在元杂剧剧本中,宾白(简称白)是剧中人物的言语,而科范(简称科)是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

3、元杂剧中的女主唱称为正旦,男主唱则称为正末。

4、著名的散曲套数《不伏老》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自叙之作,作者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几乎是一篇浪子文人的宣言。

5、燕燕、赵盼儿、王瑞兰分别是关汉卿在杂剧《调风月》、《救风尘》和《拜月亭》中塑造的三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6、《单刀会》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7、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他描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爱情故事的杂剧《墙头马上》则比较爽朗轻松。

8、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高文秀的《双献功》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9、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10、士子与妓女之间的爱情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著名剧作家石君宝的《曲江池》歌颂李亚仙和郑元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马致远的剧作《青衫泪》也歌颂了妓女裴兴奴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爱情。

11、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莺莺传》,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陈玄祐的《离魂记》,石君宝的《曲江池》改编自白行简的《李娃传》,汤显祖的《邯郸记》改编自沈既济的《枕中记》。

12、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马致远《汉宫秋》则描写了汉元帝和昭君之间的感情。

13、《王粲登楼》是元代剧作家郑光祖创作的杂剧,剧中道出一代文人的感受,因此一再受到文人的赞赏。

14、所谓元代四大爱情剧指的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汉语言专业中国近代文学资料

汉语言专业中国近代文学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单项选择题】1、宋诗派诗人标榜宋诗,以( )为宗,反对崇唐,反对复古,开始时有一股要革新诗风的锐气。

(2 分)A.苏(轼)黄(庭坚)B.欧(阳修)苏(轼)C.苏(轼)王(安石)D.陆(游)杨(万里)参考答案:A2、写下“译才并世数严林”这一赞美之句的作者是( )。

(2 分)A.康有为B.梁启超C.柳亚子D.苏曼殊参考答案:C3、黄遵宪的《___________》和《日本国志》启发了近代维新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酝酿与发动有直接的影响。

(2 分)A.《谈瀛录》B.《扶桑日记》C.《日本杂事诗》D.《日本变政考》参考答案:C4、自1904年至1912年间,王国维撰写的三部文学理论批评代表作是( )。

(2 分)A.《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B.《文学小言》、《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C.《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参考答案:C4、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2 分)A.龚自珍B.魏源C.王国维D.严复参考答案:C5、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是他向国人介绍日本文化的精心杰作,也是研究日本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主要著作,这两部著作先后完成于( )。

(2 分)A.1886年和1889年B.1879年和1887年C.1887年和1888年D.1897年和1898年参考答案:B6、中国近代文艺翻译的兴起,是在( )前后。

(2 分)A.太平天国前后B.鸦片战争前后C.维新思潮兴起前后D.五四运动前后参考答案:C2、《屈原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

(2 分)A.梁启超B.王国维C.谭嗣同D.裘廷梁参考答案:A7、近代诗人贝青乔的揭露和讽刺鸦片战争中清军腐败情形的大型组诗《咄咄吟》共有()。

(2 分)A.100首B.120首C.140首D.200首参考答案:B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其理论核心是他的( )。

以“学问”入曲与明代中晚期文坛生态

以“学问”入曲与明代中晚期文坛生态

以“学问”入曲与明代中晚期文坛生态汉语言文学以“学问”入曲与明代中晚期文坛生态徐文珊摘要:在明代戏曲创作文人化地进程中,以“学问”入曲是一个较为典型地现象,亦是理论批评中引起关注地热门话题.笔者立足于“学问”入曲地现象,对有关“学问”入曲地剧坛、文坛以及时代背景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以全面地认识当时地文学生态.关键词:学问以“文”入曲杂剧经典化传奇高雅化“学问”引起晚明曲论家地大讨论,并成为批判对象,源自王世贞地拜月、琵琶优劣论:《琵琶记》之下,《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撰,亦佳.元朗谓胜《琵琶》,则大谬也.中间虽有一二佳曲,然无词家大学问,一短也;既无风情,又无裨风教,二短也;歌演终场,不能使人堕泪,三短也.[]王氏以“学问才情”为标准来评价元明戏曲,因此对《琵琶记》地“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赞不绝口,而对《拜月亭》则批为“无词家大学问”.《琵琶》《拜月》优劣问题地论争激发了曲论家们对以“学问”入曲这一突出现象地关注.在戏曲创作地“学问化”过程中,明代中晚期地官方意志、文学思潮、时代变化分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下分类论之:一、时文写作与以“学问”入曲“善于体会,妙于想象”[]是八股文与戏曲地相同点,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人学士认为熟谙戏曲有助于启发八股文地写作,因此可利用戏曲创作来学习八股文地写作技巧.二是将八股文地写作方式应用到戏曲创作中,既然戏曲创作有助于写好八股文,那么以“代圣贤立言”之笔也可转而作戏曲.以“时文”来作曲最早见于邵璨地《香囊记》,徐渭就曾批其:“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能,其弊起于《香囊记》”.“时文”即八股文亦四书义、五经义.[]因此,“以时文为南曲”即是以“八股”作曲.关于八股与戏曲写作结构地关系前人研究地比较多.二十世纪初,胡适在《缀白裘序》中也提及到八股与戏曲地关系:明朝地大名士徐文长曾批评邵文明地《香囊记》,说他是“以时文为南曲”,其实,这一句话可以用来批评一切传奇.明清两代地传奇都是八股文人用八股文体作地.每一部地副末开场,用一支曲子总括全个故事,那是“破题”,第二出以下,把戏中人物一个一个都引出来,那是“承题”,下面,戏情开始,那是“起讲”.从此下去,一男一女,一忠一佞,面面都顾到,红地进,绿得出,那是八股正文.最后地大团圆,那是“大结”.[]在徐渭地观点中,八股文在戏曲创作中地应用除了结构层次方面,还有八股博论典雅、骈丽对偶地语言风格对戏曲文风地影响,甚至语体地变更.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徐青藤《南词叙录》论邵文明《香囊记》,即斥其‘以时文为南曲’,然尚指词藻而言.”[]文人学士在八股“事业”上地优势,以及将学问修养渗透到戏曲写作中具有代表性地为孙仁孺《东郭记》.夏荃《退庵笔记》卷十二批此剧“直以戏文为时文,认真做虚缩题矣”[].与正宗八股文要依据不同对象地不同口吻代言相比,《东郭记》十分逼肖《孟子》口吻.孙氏在卷首《东郭记引》中也表明此曲是依照孟子之意来为齐人作传,曰:“乐府之传,其间节义廉耻,不过十之一二,尽为富贵利达者传耳.既尽为富贵利达者传,则齐人老先生又安可不传乎?况其二夫人更超超贤甚者乎?然予传之……”[]用八股文来创作戏曲,虽无视了戏曲“摹写物情,体贴入理,所取委曲婉转,以代说词”地基本功能,但符合文人学士地心理,有助于改变“士夫罕有留意”地现实状态,有助于提升戏曲地品质和提高戏曲地地位,由士大夫不耻为之地“村坊小伎”而荣登大雅之堂.二、杂剧经典化与传奇高雅化杂剧内容从明初就已开始出现贵族化、文人化地倾向.例如朱权批明初谷子敬之词可用作朝堂之语:“其词理温润,如璆琳琅玕,可荐为郊庙之用;诚美物也.”[]这种贵族化地倾向还体现在曲作家地身份上,如周宪王朱有燉和宁献王朱权自己都献身于戏曲创作之林;并在二朱地基础上,出现了精英文人如康海、王九思等.明中期杂剧与传奇开始逐渐分流,而传奇还未有自己地体系,于是传奇家纷纷寻找戏曲创作地规律并在探索地过程中得出北杂剧比南传奇高雅地结论,这主要体现在戏曲批评领域和创作领域.在批评领域,曲论家认为南传奇应以北杂剧为典型,为标准,为范本.如徐渭所言:“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儌,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南戏亦衰.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在音律问题上,也有许多曲论家推尊北曲演唱、贬低新兴南曲,较为典型地是何良俊,如其在《曲论》中曰:南戏自《拜月亭》之外,如《吕蒙正》“红妆艳质,喜得功名遂”……《诈妮子》内“春来丽日长”,皆上弦索.此九种,即所谓戏文,金、元人之笔也.词虽不能尽工,然皆入律,正以其声之和也.夫既谓之辞,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弦索”起初只是北曲清唱地伴奏乐器,到了明代中叶“皆上弦索”才在南曲演唱中渐趋普遍,何氏对《拜月亭》等九种早期南曲戏文于声律中所实现地和谐动听之美大加赞赏,实则是对嘉隆年间南曲北唱这一特定演艺现象地肯定.何良俊以“皆上弦索”为依据去赏鉴《拜月亭》等地声律成就,实际上是在以能否使用北曲器乐弦索来伴奏作为评价早期南曲戏文地主要标准.何氏通过“入律”得出”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地结论,可看出何氏对北曲既有声律规范地尊崇.在创作领域中,也可见传奇家“不作传奇而作南剧”,如今存最早提出南杂剧概念地明文学家胡文焕将程士廉用南北合套填制地《戴王雪访》和徐谓用北曲填制地《玉禅师》放在其所编《群音类选》“南之杂剧”栏目下;徐渭《四声猿》除《女状元》外都为北曲填制而成,汪道昆地《大雅堂四种》中《五湖游》一剧完全由北曲填制.吕天成在《曲品》中对徐渭、汪道昆这种行为大加赞赏:“以上二人,俱上品.”除此之外,臧懋循也在《元曲选·序》中承认编选《元曲选》地一个原因就是:“予故选杂剧百种,以尽元曲之妙,且使今之为南曲者,知有所取云尔.”三、诗文复古与以“文”规曲弘治、正德年间,首倡复古、标称陆机“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地“前七子”以及嘉靖、隆庆间,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地“后七子”,极力提倡古雅华丽地文学风格,宗汉崇唐、重复古摸拟,使得当时整个文坛都与格调派复古派相关.诗文领域争论地话题在戏曲领域也得到了呼应,如凌濛初《谭曲杂扎》说: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国朝如汤菊庄、冯海浮、陈秋碧辈,直闯其藩,虽无端本戏曲,而制作亦富,元派不绝也.自梁伯龙出,而始为工丽之滥觞,一时词名赫然.盖其生嘉、隆间,正七子雄长之会,崇尚华靡;弇州公(按,即王世贞)以维桑之谊,盛为吹嘘,且其实于此道不深,以为词如是观止矣,而不知其非当行也.以故吴音一派,竟为剿袭靡词.如绣阁罗帏、铜壶银箭、黄莺紫燕、浪蝶狂蜂之类,启口即是,千篇一律.甚者使僻事,绘隐语,词须累诠,意如商谜,不惟曲家一种本色语抹尽无余,即人间一种真情话,埋没不露已.至今胡元之窍,塞而未开,间以语人,如锢疾不解,亦此道之一大劫哉![]?这段话指出了复古主义特别是以王世贞为代表地后七子,对明中期戏曲走向学问化之路地推动作用,也道出了明代复古主义尤其是后七子对明中期戏曲语言风格地形成产生地重要影响.自宋元以来,吴越地区就有偏重文采地文学传统而明中期曲家大多与吴越文化关系密切.作为“后七子”复古派领袖人物王世贞也是吴地人,他与吴中曲家梁辰鱼、张凤翼等来往密切,其对戏曲地态度以及其所代表地文学主张直接影响了当时地吴地曲家以及戏曲创作.如梁辰鱼等人在传奇中好用典、好雕琢,汪道昆《大雅堂杂剧》也“纯作绮语”[],汤显祖明中期所作地《紫箫记》也以铺张丽藻为能事,同样作于明中期地沈璟《红蕖记》也摆脱不了“蔚多藻语”.[]在诗文复古思潮地影响下,以“文”规曲是曲论家批评地重要准则:一是以诗文法论曲;一是以诗文法写曲.前者如王世贞批评王九思地散曲小令【折桂令】曲中地语句曰:王美陂所为【折桂令】云:“望东华人乱拥,紫罗褴老尽英雄.”此是名句.然上句“番身跳出麒麟洞”,“麒麟洞”杜撰无出.[]认为戏曲应像诗文一样有出处,有来历,用诗文创作地法则来创作戏曲.后者如梅鼎祚以文作曲,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批其为前后七子地追随者和附庸者:“禹金于学,博而不精.其为诗,宗法李、何,虽游猎汉魏三唐,终不出近代风调.七言今体,步趋李于鳞,又其靡也.”其《玉合记》也表现出这种倾向.虽然其读书广博,经史子集广泛涉猎,但其文风终究没有跳出复古派.绾结而言,以“学问”入曲同当时地政治、经济、市民地审美趣味以及文人士大夫地逆反心理和逞才炫学地心理需求都有密切关系.以“学问”入曲是时代地产儿,而对于今天地时代,经济社会地发展,民众文化水平地提高,学术和意识形态地变化,我们对“学问”进行重新检查并做出客观评价是有必要地.所以我们应重回历史,还原真相,回到文学批评中,仔细认真地分析戏曲地“雅”,对“学问”入曲地现象做一个客观公正地分析,以全面地认识“学问”在戏曲批评史上地文学地位.注释:[][]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一)》,黄山书社,年版,第页,第页.[][]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年版,第页.[][][]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出版社,年版,第页,第页,第页.[]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年版,第页,第页.[][][]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年版,第页,第页,第页.参考文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俞为民.论明代戏曲地文人化特征(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程芸.沈璟“合律依腔”理论述评[].文学遗产,,().[]徐辛欣.凌濛初戏曲研究[].苏州大学,.[]郑小雅.不惟近情动俗,还求融通兼美——晚明曲学范畴演进论[].福建师范大学,.(徐文珊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

国开形成性考核02519《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02519《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课程ID:02519,整套相同,如遇顺序不同,Ctrl+F查找,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题目:1、元代最著名的包公戏是《_____》。

【A】:郁轮袍【B】:张生煮海【C】:救风尘【D】:陈州粜米答案:陈州粜米题目:2、李卓吾评点的《忠义水浒传》属于《水浒传》繁本的_____版本系统。

【A】:七十回本【B】:一百二十回本【C】:百回本【D】:一百一十五回本答案:百回本题目:3、《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理论家_____的著作。

【A】:李玉【B】:李渔【C】:叶宪祖【D】:叶稚斐答案:李渔题目:4、十三妹是小说_____的主要人物。

【A】:《儿女英雄传》【B】:《醒世姻缘传》【C】:《好逑传》【D】:《绿牡丹全传》答案:《儿女英雄传》题目:5、柳敬亭是戏曲《_____》中塑造的一个荆轲般的市井英雄形象。

【A】:《紫钗记》【B】:《紫箫记》【C】:《桃花扇》【D】:《秣陵春》答案:《桃花扇》题目:6、元杂剧篇幅较短,基本上一本_____,有的另加楔子。

【A】:三折【B】:四折【C】:十折【D】:五折答案:四折题目:7、“一人永占”是著名作家_____的四部传奇的合称。

【A】:朱佐朝【B】:李渔【C】:李玉【D】:朱素臣答案:李玉题目:8、戏曲史上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作品是明代_____创作的《浣纱记》。

【A】:梁辰鱼【B】:叶宪祖【C】:刘东生【D】:沈自晋答案:梁辰鱼题目:9、唐代作家_____的传奇《柳毅传》描写了柳毅为落难龙女千里传书,并最终与之结为夫妻的故事,将灵怪、侠义、爱情融为一体。

【A】:李朝威【B】:李复言【C】:李开先【D】:李公佐答案:李朝威题目:10、清代长篇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是_____。

【A】:韩邦庆【B】:曾朴【C】:李百川【D】:吴敬梓答案:曾朴题目:11、程甲本是小说_____的一个重要版本。

【A】:《水浒传》【B】:《红楼梦》【C】:《金瓶梅》【D】:《西游记》答案:《红楼梦》题目:12、著名水浒戏《李逵负荆》的作者是_____。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

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

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

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

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

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

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试题00年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诗品花间集四折一楔子拟话本桐城派二简答题1.简述阮籍《咏怀诗》的特色2.简述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3.简述北宋诗文改革运动4.简述金瓶梅再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5.简述长生殿与桃花扇主题上的异同三加标点(略)四论述题1.论述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试比较苏舜钦与梅尧臣诗歌创作特色3.试比较西厢记里崔张爱情与红楼梦里的宝黛爱情填空1.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2. 楚辞*九歌共()篇,描写为国牺牲将士的名篇是《》3. 古诗十九首是()代文人的代表作,最早见于《》4. 杜甫的代表作的三吏是指《》《》《》,三别《》《》《》5. 孔雀东南飞描写了()和()的婚姻悲剧6. 我国成功的戏剧形式是()代的(),其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王实甫的《》单项选择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蒿里行苦寒行龟虽寿2.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轶事小说传奇小说公案小说3. 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鲍照的行路难曹植的白马篇曹丕的燕歌行蔡琰的悲愤诗4. 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5. 我国第一部词总集是()词综词选花间集尊前集6. 醉翁亭记作于欧阳修贬官于()扬州滁州苏州黄州7. 清代诗人袁枚开创的文学流派是()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多项选择1. 下列作家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洵曾巩2. 下列文学流派属于明代的有()江西派西昆派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3. 下列作品中属于文学批评的著作有()玉台新咏诗品文心雕龙与元九书文赋01年一加标点(略)二名词解释楚辞章句沧浪诗话高启建安风骨三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或编者席方平小山乐府晚晴簃诗汇明诗综河岳英灵集梦窗词古今小说孽海花樊川文集乐章集漱玉词野叟曝言录鬼簙夷坚志四阅读赏析1.蒹葭2.李商隐《安定城楼》3.李玫《陈季卿》五简论1.鲍照诗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苏轼前赤壁赋文体上的特点及其中主客对话形式的作用3.周邦彦对北宋词传统的继承与革新4.元杂剧兴盛的原因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对其思想内容的影响6.凌濛初二拍与晚明社会思潮填空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分为【】【】【】三部分,它主要艺术手法是【】【】【】2.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3.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唐代诗人【】的无题中的名句。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1、“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

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2、“一人永占”。

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似剧的简称。

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

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4、《绿牡丹》。

《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家吴炳的代表作。

本书叙述的是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

全剧以绿牡丹为中心,咏绿牡丹让沈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粲展露他们的绝世才华,并且使他们因此而心生爱慕,终于喜结良缘,也让柳希潜、车本高丑态百出,受尽奚落。

5、“三桩誓愿”。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2019-2020学年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

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

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

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

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

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

“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

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21世纪以来的文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

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

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

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

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学问”与元戏曲批评
徐文珊 张小芳
摘 要: 在古典戏曲创作文人化的过程中, “以学问为戏曲”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在理论批 评领域亦是引起关注和争论的重要话题。立足于元明戏曲理论批评著作, 研究分析有关“学问”的内涵、 批评家对“学问”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比较戏曲批评史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学问”的不同认 知和取舍等,可以探知戏曲文学创作的风气变迁,进而窥见其背后隐藏的文学论题及文学生态的丰富 与复杂。 关键词 : 戏曲批评 ; 本色 ; 文人化 ; 雅俗 “学问” ; 基 金: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戏曲批评术语学术生命史研究” 11YJC751123) (项目编号 : 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戏曲宗元研究” 11BZW061)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 :
一、 “ 学问 ” 的内涵
之义 , 由 “ 学问 ” 《 老子 ・ 河上公注 》 “ 众人学问反 , 过 本 为 末, 过 实 为 华。 复 之 者, 使 反 本 也 ” “教 人 ① 反本 、 实者 , 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 ” 等语可知 , 其所指偏于后天之学 , 以作为自然之性的辅助 。 在 文学批评史中 , 批评家所指亦与此相通 。 如王士祯 云: “夫 诗 之 道, 有 根 柢 焉, 有 兴 会 焉, 二 者 率 不 可得兼 。 镜中之象 , 水中之月 , 相中之色 , 羚羊挂角 , 无迹可求 ,此兴会也 。 本之 《 风 》 、 《 雅 》 以导其源 , 溯之 《 楚骚 》 、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 ,博之 《 九经 》 、 《 三史 》 、诸子以穷其变 ,此根柢也 。 根柢原于学问 , 兴 会 发 于 性 情。 ”② 在 这 里 , 王 士 祯 理 想 之 “ 神 韵 ” 境界的获得需以“ 学问 ”和“ 性情 ”为支点 。 其中 , “ 学问 ” 与 “ 性情 ” 相对而言 , 也偏于后天的学养 , 作为性情的根柢和基础 , 有助于诗歌创作中兴会的 产生 。 从其所言根柢之构成可见 , 所涵甚广 , “ 学问 ” 以诗的源流为核心 , 旁及经 、 史 、 子 。 具体到戏曲
批评中 , “ 学问 ” 的内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学 问”在 广 义 上 统 指 曲 论 家 的 个 人 修 养 和 知 识 储 备 。 与 诗 文 家 要 求“ 学 问 ” 注 重 经 、 子 、 史 、 集的广泛涉猎相比 , 曲学中谈论的 “ 学问 ” 有两大 特点 :一是注重 “ 学问 ” 构成与戏曲文体创作特色 的结合 , 二是注重“ 学问 ”包容和来源的庞杂多样 。 前者如钟嗣成 《 录鬼簿 》 中所阐发 : 盖 文 章 政 事, 一 代 典 刑, 乃 平 日 之 所 学 ; 而 歌 曲 词 章, 由 于 和 顺 积 中, 英 华 自 然 发 外。 自有乐章以来 , 得其名者止于此 。 盖风流藴藉 , 自天性中来 ;若夫村朴鄙陋 , 固不必论也 。 ③ 钟 氏 将 由 积 学 而 成 的“ 文 章 政 事 , 一 代 典 刑 ” 与由天性而来的 “ 歌曲词章 ” 相区别 , 强调了 “ 风 流蕴藉 ”的天性对戏曲创作的重要性 , 但从其对“ 村 朴鄙陋 ” 的否定来看 , 他在曲家的天性之外也不否 定 “ 学问 ” 的作用 。 只不过 , 统观 《 录鬼簿 》 曲家 小传可见 , 曲家 之指向具有专门性和特殊性 , “ 学问 ” 即这些学问的思维方式和组成要素可涵养 、 辅助或 引发 “ 歌曲词章 ” 的创作 。 如曾瑞 “ 善丹青 , 能隐 语, 小 曲” , 沈 和“ 五 言 尝 写 和 陶 诗 , 一 曲 能 传 冠 柳 词, 半 生 书 法 欺 顔 字” , 陈 以 仁“ 能 博 古 , 善 讴 歌” ,范居中 “ 善操琴 ,能书法 ” ,陈无妄 “ 于乐府 、 隐语无不用心 ” , 廖毅 “ 公能书 , 善行文 ” , 周文质 “ 善丹青 , 能歌舞 , 明曲调 , 谐音律 ” , 黄公望 “ 尤 能作画 ” 胡正臣“ 董解元《 西厢记 》 自‘ 吾皇德化 ’ , , 至于终篇 , 悉能歌之 。 至于古之乐府 、 慢词 、 李霜 涯赚令 , 无不周知 ” 等 。 音乐 、 绘画 、 书法 、 舞蹈 以及隐语等艺术样式在特征要素和创作思维上与 戏曲有相通之处 , 其作为元代剧作家个人素养的重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 , 有关 “ 学问 ” 与文学创 作 关 系 的 论 述 在 各 类 文 体 中 都 有 出 现。 赞 成 者 如 陆机 《 文赋 》 言 “ 颐情志于典坟 , 嘉丽藻之翩翩 ” , 指出沉浸经典对情志的涵养作用 , 反对者如钟嵘 《诗 品 》 对 “ 资书以为诗 ” 现象的批评 , 认为学问会遮 蔽性情的发抒 。 不同的声音贯穿了文学批评的整个 发展过程 。 对这一论题的当代研究在诗文批评领域 已经得到了丰富而深入的呈现 , 但在戏曲领域 , 相 关问题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 。 本文尝试分析戏曲批 评中 的内涵 , 探讨古人对戏曲中使用 “ 学问 ” “ 学问 ” 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批评原则 。
80
戏曲春秋
要组成部分 , 形成了与传统经世致用相异的 “ 学问 ” 之途 。 后者如王骥德 《 曲律 》 中所云 : 词曲虽小道哉 , 然非多读书 , 以博其见闻 , 发其旨趣 , 终非大雅 。 须自 《 国风 》 、 《 离骚 》 、 古乐府及汉 、 魏、 六朝 、 三唐诸诗 , 下迨 《 花间 》 、 《 草堂 》 诸词 , 金 、 元杂剧诸曲 , 又至古今诸部 类书 , 俱博搜精采 , 蓄之胸中 , 于抽毫时 , 掇 取其神情标韵 , 写之律吕 , 令声乐自肥肠满脑 中流出 , 自然纵横该洽 , 与剿袭口耳者不同 。 ④ 与 王 士 祯 针 对 诗 歌 创 作 的“ 学 问 ” 要 求 相 比 , 王 骥 德 首 先 拓 展 了 作 者 的 阅 读 范 围, 除 了 正 统 的 经 、 史 、 子外 , 还包括词 、 曲 、 诸部类书等 , 体现 出 “ 学问 ” 蓄积由专而博 ,由纯趋杂的特点 ; 其次 , 为保证诗歌创作的雅正 , 王士祯对诗人 “ 学问 ” 修 养的构成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层次划分 , 形成了以风 雅为源 , 以骚 、 乐府为流 , 以经 、 史 、 子为变的格 局 , 但在王骥德的观念中 , 曲家所读之书不仅越庞 杂越好 ,而且各类 “ 学问 ” 并无明显的高下 、源流 、 正变之分 , 而以纵横开阖 、 杂糅混用为上 。 “学 问”在 狭 义 上 是 指 曲 家 在 戏 曲 创 作 过 程 中 遣词造句 、 使用典故等 , 不避涩僻 , 逞才炫学 。 黄 庭坚论诗家之 “ 学问 ” , 有 “ 老杜作诗 , 退之作文 , ⑤ 无 一 字 无 来 处” 之 语, 戏 曲 家 的 炫 学 现 象 亦 与 此 相 类 。 因“ 自 作 语 最 难 ” , 所 以 连“ 老 杜 作 诗 , 退 之 作 文 ” 都 很 少“ 自 作 语 ” , 而“ 取 古 人 之 陈 言 入 于翰墨 ” 却可以起到 “ 点铁成金 ” 的效果 , 因此在 为文 、为诗时要读书破万卷 ,多学习前人及其作品 , 从中汲取艺术营养 , 并积极借鉴和运用 。 在戏曲创 作 和 批 评 中 也 有 类 似 的 认 知, 并 且 内 涵 更 为 丰 富, 要 求 曲 家 创 作 有“ 来 历 ” , 既 在 语 言 层 面, 指 曲 辞 化用前人诗词曲中成句或句中使用典故和生僻字有 史实与文献出处 , 也在题材内容层面 , 指曲作之蓝 本“ 由 历 ” 、 关 键 关 目、 甚 至 人 物 姓 名 等 都 有 具 体 的文献依据 。 如 胡 应 麟 考 释 王 实 甫《西 厢 记》 第 三 本 第 三 折 [ 得胜令 ] 中 “ 不去跳龙门 ,学骗马 ” 之 “ 骗马 ” 一词云 : 王实父晚风寒峭词末句 : “不想跳龙门, 到 来学骗马。 ”今俗说但以骗为窃盗之义而实非也。 程 泰 之 《 演 繁 露 》 所 载 甚 明, 实 父 盖 用 其 意。 今录于后云 “ :尝见药肆鬻脚药者榜曰 “骗马丹” 。 归检字书, 其音为匹转, 且曰跃而上马。 已又 见唐人武懿宗将兵,遇敌而遁,人为之语曰 “ :长 弓度短箭, 蜀马临阶骗。 ”言蜀马既已低小, 而 又临阶为高,乃能跃上。 始悟骗之为义。 《通典》 曰: “武举制土木马于里闾间, 教人习骗。 ”以上 俱 《 繁露 》 说。 据此, 则骗本非盗窃之义, 与 今俗说全不同。实父用之于词者, 缘张逾墙搂崔, 故以骗马对龙门, 皆主跳跃之意, 益见措意之 工。 程所引唐人讥武懿宗语乃张元一所作, 见 孟柴 《 本事诗 》 。 又 《 东京梦华录 》 载百戏中有 骗马等戏, 字义悉与前同, 乃知宋、 元间骗之 音义如此。 今率以为盗窃, 举世一辞, 殊可笑也。 今 《琵琶》 戏中有用此字者, 俗流妄增。⑥ 从 胡 应 麟 这 样 一 层 一 层 的 考 据 分 析 来 看, 《西 厢记 》 中 “ 骗马 ” 一词并不是王氏信手拈来 , 而是 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选择的 , 不是俗语 , 而是有文 献“ 来 历 ” 的 。 果 如 胡 氏 所 言 , 则 王 实 甫“ 学 问 ” 素养之广深令人叹服 。 戏曲创作中 “ 学问 ” 的运用还体现在曲辞化用 前人成句而达到胜蓝效果的现象 。 如徐复祚论 《 西 厢记 ・ 乘夜逾墙 》 [ 驻马听 ] 曲 “ 不近喧哗 , 嫩 绿 池 塘藏睡鸭 。 自然幽雅 ,淡黄杨柳带栖鸦 ” 句云 : “其 前四句 , 与贺方回词不妨并传 。 而 与 ‘ 不近喧哗 ’ ‘自 然幽雅 ’ 八字 , 尤为贺词衬起 , 妙不可言 。 ”⑦ 王氏 将贺词 语嵌入曲辞中 , 《 浣溪沙 》 “ 淡黄杨柳暗栖鸦 ” “ 暗 ” 改为 “ 带 ” , 以自创语与之构成妙对 , 化中景 为近景 , 而 “ 不近喧哗 ” 、 “ 自然幽雅 ” 衬入 , 虚实 结合 , 强化了境界的幽深感 。 这种化用使成句变成 了自己创化境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 用其意象而深化 其境界 , 显然需要创作者广泛涉猎前人诗词作品且 烂熟于胸 , 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轻易找到与自己要表 达情境相吻合的词句 , 并进行改造 , 从而达到似熟 而生 、 常中有奇 、 熟而出新的效果 。 此 外, “学 问”还 体 现 为 曲 家 在 创 作 中 有 意 识 地使用生僻字词以见博学 。 虽然大部分文学家认为 “ 诗文不必寻僻 ” , 然文人积习所致 , 文学创作中用 僻 字、 僻 语, “把 不 经 见 而 有 出 处 的 或 者 看 来 新 鲜 而其实古旧的词藻来代替常用的语言 ” , ⑧ 以 “ 生涩 奥衍 ” 的字句替代 而炫学的现象仍很普遍 , “ 习见语 ” 如徐复祚批梅鼎祚《 玉合记 》第十七出《 言祖 》云 : [ 榴花泣 ] 第二阕内有句云 : “ 离肠枨触断 无些 。 ” 自音云 : “ 枨 , 音橙 ” 。 不知所出 , 亦不 能解 。 一日观山谷诗云 : “莫若嚣号惊四邻 , 推 床 破 面 掁 触 人。 ” 然 后 知 枨 当 作“ 掁 ” , 从 手, 不从木 , 音撑 。 掁触 , 见 《 涅盘经 》 。 山谷用之诗 , 已自僻涩 , 禹金乃用之作曲 , 然则三藐 、 三菩提 , ⑨ 尽曲料耶 ? 作家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学 , 从僻冷文献中寻章 摘句 , 以致造成 “ 语言要有来历 , 有出处 , 才能形 ⑩ 诸于诗文 ; 而且来头愈大 , 出处愈偏 , 才愈见工夫 ” 的怪诞现象 。 梅氏作 《 玉合记 》 “ 徒逞其博洽 ” ,所 用 字 句 出 处 僻 冷, 连 博 学 多 才 的 徐 复 祚 也 需 经 过 一 番 周 折 才 能 理 解 其 涵 义, 更 不 用 说 演 之 场 上 的 效果了 。 另 外, “学 问”的 运 用 还 表 现 在 曲 家 于 创 作 中 讲究素材 、 关目及人物的 “ 来历 ” 。 如王骥德指出 : 古戏不论事实 , 亦不论理之有无可否 , 于 古人事多损益缘饰为之 , 然尚存梗概 。 后稍就实 , 多本古史传杂说略施丹垩 , 不欲脱空杜撰 。 迩 始有捏造无影响之事以欺妇人 、 小儿看 , 然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