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江南三大名楼之黄鹤楼
摘要—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正文—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就谈谈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黄鹤楼。
虽然不是武汉本地人,当从小也在语文课本中学习到了著名诗人崔颢名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句也说明了黄鹤楼的其中一个传说,是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比较真实的来历确是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
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
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不仅黄鹤楼于古时就成名在外,近代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巧妙而科学的建筑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黄鹤楼同样多采用木头为主要原材料,框架多为木制。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
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所以,我们在游览黄鹤楼时,也可以多关注它的门窗,镂空,雕刻,绘画,使简单的门窗都极具欣赏价值。
采用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黄鹤楼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显得空间扩大,物件摆放不至于拥挤,但同时也不会显得空洞冷清。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上,黄鹤楼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黄鹤楼的屋顶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
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
中国古代建筑并不寻求突破自然的高度来体现征服自然的人工伟力,任何寻求建筑高度及征服自然的尝试都消解在平面的展开上,与自然相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所遵循的不二法则。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有自然的巧妙。
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亘古就有。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
人和”的协调统一。
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黄鹤楼周围的自然环境是非常美丽的,观江景:叹天地悠悠黄鹤楼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
同学们可挑个晴天,来领略李白笔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
李白笔下的意境,要靠想去回味当时的那份孤独风景线。
站在高处定睛看,你能看到如今武汉的大都市气质,甚至还可以看到武汉人的胆识——因为有人在长江里游泳。
同时在黄鹤楼景区内的不少景点,也无一不带着诗意。
来到落梅轩,你能想到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来到白云阁,耳边响起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
诗碑廊中,收纳了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
句碑刻。
参考网页链接:/view/a291c9da5022aaea998f0f22.html /view/0174adde7f1922791688e872.html
/view/1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