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固定汇率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古典的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固定汇率制取而代之,成为占世界统治地位的汇率体系。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一个世界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迫在眉睫。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取代了英国在全球长期的首富地位,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霸主。西欧国家曾经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主宰力量,现在已沦为二三等国家。在欧洲和日本忙于清理战争的废墟瓦砾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影响则在进一步扩大。它一方面担负起了援建盟国的任务,另一方面又乘机扩展它的世界霸权。这些任务当然牵涉到巨额资金在国际范围的流动。
于是,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霸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世界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以便于外汇的流通和结算。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既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又对战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战争破坏带来了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和扩大。战时发展起来的军事工业也大批转入民用工业,为整个工业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比历史上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刻的科技革命。在这一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迅速增加。这是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的原因之二。
第三,30年代经济与社会的动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给40年代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总结经验,决心要建立一个新的货币汇率体系,以避免经济混乱和减少大萧条的影响。
为构划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7月,美、英、苏、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又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外交家怀特的影响下,这一划时代的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由美国提出的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协议,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会者当时都清晰地记得早些时候金本位的失败,他们吸取了历史的教训,设计了固定汇率的框架,同时这种固定汇率在必要时又可作适当的调整。这一框架力求降低黄金在外汇交易中的地位。这与凯恩斯对金本位的批判是分不开的。凯恩斯曾写道:"如果……能最终废除黄金那种至高无上的控制我们的地位,把它降到立宪君主的位置,历史的一个新的篇章就会开始。人类就会向自我统治迈出新的一步。"会议降低了黄金的地位,但是美元的地位却被抬高了。美国在世界大战期间已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和黄金,成了世界金融霸主。这种霸主的地位在国际货币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那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金与美元一起成了二元君主制。黄金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立比价为35美元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都与美元和黄金定出比价。例如,12.5英镑等于1盎司黄金。在既定的黄金与美元比价之下,这就意味着美元和英镑的官定比价为35美元=12.5英镑,或者说2.80美元=1英镑。这样,一系列的货币就由这一国际协议固定下来了。
实际上布雷顿汇率体系是以美元为基准通货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只要取得已成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就能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比率取得黄金。美元就同黄金一样成为许多国家的储备。
与古典的金本位制不同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采用的是固定汇率体系,而这种固定汇率又是可作适当调整的。
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国际流通货币的真正价值是可以预测的;第二,利息率从长远来讲在不同的国家会趋于相等,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这第二条依据也可以通过前面论述的供求理论予以解释。假如有甲、乙两个国家,甲国收支平衡有逆差,笼罩在通货迅速膨胀和高利息率的阴影之下。乙国则相反,收支平衡上有顺差,因而有低通货膨胀和低利息率。假定在固定汇率之下对资本流通没有任何限制,那末,乙国的资金就会流入甲国,以从高利息率中获利。然而甲国由于资金供给的增加,国内可获得的信贷也会增加,通过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利息率会降低。同时在乙国,资金供给的减少,可获得的信贷也会减少,导致高利息率。甲国由于利息率低,其经济会逐渐扩展,通货膨胀会降低,最终会结束收支平衡上的逆差。资金在甲国和乙国之间会持续流通下去,直到两国利息率相等,这样也就达到了平衡点。
事实当然要比这里论述的复杂得多。上面理论上假定国与国之间资金的流通不受限制,低利息率会自动地促使经济扩展,以及两国政府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在实际上,乙国政府很可能会放慢或阻止资金外流到甲
国,或者阻止甲国相对便宜的货币流入乙国。有一个办法可以缓和两国之间的资金流通,那就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价值,但这是背离固定汇率的原则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恰恰就在固定汇率制上引进了这一条。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45~1971年间成功地保持着固定汇率,同时,在一国货币离开它应有的或基本的价值线太远的时候,比价可以得到调整。德国马克曾好几次向上调整,而英镑在1967年从2.80美元1英镑贬到2.40美元1英镑。
这种调整是通过政府的干预予以实施的。
当汇率从基准平衡点移开时有能力予以调整,从而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固定汇率体系,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的关键区别。有了这一既固定又可适当调整的汇率体系,世界外汇市场得到了双重的优越性:一是它一方面仍基于稳定的金本位,汇率可以逐月预测,因而鼓励了世界贸易和资本的流通;二是这一体系采用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固定汇率,相对持久的价格可以通过汇率变化得到一定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本位之下那种痛苦的通货紧缩和大量的失业。
在二次大战后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使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转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然而,这种经济的发展的背后却包含着自我毁坏的种子。这种自我毁坏的种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
一,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德国、日本等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快就出现了贸易顺差,而美元则在国外堆积起来。美国又由于国外军事项目的支出(包括越战)和美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增长,国际收支形势江河日下,到60年代美国倒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国外拥有的美元在1945年还几乎没有,但到70年代初已逾500亿美元了。大量的逆差又加剧了美元的通货膨胀。其结果是美元的实际含金量已经降低。可是通货膨胀又大量转嫁到国外,持有美元的国家都因此受到损失。可是这个转嫁出去的通货膨胀总有一天又会回到美国去的。
第二,国际流通资金庞大,美元在巨资面前无能为力。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经济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国减少贸易壁垒,使得国际经济、金融活动十分活跃,这样国际范围资金的流通规模巨大,已使美国政府难以维持官定汇价。人们开始对"全能的美元"丧失信心。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大,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使美国难以维持原定的汇率巨大的国际资金流通又把转嫁出去的通货膨胀送回到了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到了逊位的时候。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正式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到此结束。这时美元不仅贬值,而且不再自动地转换为资产,不再允许外国政府与中央银行将美元换成黄金,不再正式规定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这一变化,对世界各国影响极大。因为这在一方面是冻结了国外部分欠帐,甚至把部分欠帐一笔勾销;另一方面又是将以黄金计价的债款打了折扣。据统计,1971年底美元第一次贬值7.89%,也就是从3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