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202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
202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2024年,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以下简称《制度》),旨在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该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保障水平和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包括: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处理血液和体液样本、进行有创操作、处理感染性垃圾等工作过程中,有可能感染病原体、毒物或其他有害因素的情况。
《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并明确职责和工作安排。
医疗机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人员,负责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同时,医疗机构要建立职业暴露事件报告和记录制度,及时记录和报告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制度》进一步强调医疗机构对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包括: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物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并保证其质量合格;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培训,并定期进行培训;建立标志和标识,明确危险区域、危险物品和禁止性措施等,提醒医务人员注意安全;加强检测和监测工作,对可能存在的职业暴露危害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健康。
此外,根据《制度》,医疗机构应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包括:制定并实施个人防护措施,如洗手、穿戴防护衣物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暴露的负面影响;依法保护医务人员的权益和利益,营造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
《制度》对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了医疗机构对职业暴露的重视程度和防护措施的落实水平。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医疗机构对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培训不到位、设备不足等问题。
一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而容易受到感染。
其次,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意识还不够强,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等情况。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暴露的类型、危害、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等。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了解各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掌握正确的防护操作技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二、完善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完善防护设施,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消毒剂等。
在使用防护用品时,应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确保防护效果。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防护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保证其正常使用。
三、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标准预防措施的推广和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必须佩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2.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处理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后,应立即洗手。
3.在可能产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4.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对医疗器械、病人床单元等进行定期消毒。
5.加强病区管理,实行严格的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四、提高手卫生意识手卫生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处理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后,应立即洗手。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卫生设施的配置,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制度
1.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应进行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
3.当HIV初筛实验室检测出阳性标本后,应及时向相关科室反馈报告,临床科室接报告后应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
4.各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配置合格的防护用品,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被锐器刺伤或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帽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
7.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按“挤血一冲洗一消毒”的步骤进行。
8.局部处理后,立即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医院职业暴露报告卡》交感染管理科。
9.感染管理科根据暴露情况对暴露者进行评估,对其进行本底检测和交医院指定医生实施预防性用药。
10.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人员提供随访和咨询服务,并建立
健康档案。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实验室检测、放射性工作等过程中,意外接触或暴露于患者或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因素,可能引起的感染或健康损害。
2.职业暴露可分为以下几类:(1)血液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2)呼吸道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等。
(3)皮肤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皮肤、粘膜等。
(4)消化道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排泄物、食物等。
(5)注射器暴露: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具。
(6)放射性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如X 光、CT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2.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制定职业安全防护规程和应急预案。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和消毒,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设备,如手套、口罩、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等。
5.对高风险科室和岗位实施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手术室、产房、ICU等。
6.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引起的健康问题。
7.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及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四、职业安全防护培训1.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2.定期对在岗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更新其防护知识和技能。
3.对高风险科室和岗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针对性的防护能力。
4.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类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职业安全防护监督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监督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一、引言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常常面临着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如感染性疾病、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的建立与实施。
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 职业防护培训(1)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
(2)定期对在岗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能力。
(3)开展针对特殊岗位、特殊病例的职业防护培训,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2. 个人防护装备配置(1)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和风险程度,为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
(2)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3)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提高其防护效果。
3. 职业健康管理(1)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对患有职业病的医务人员给予及时治疗和康复支持。
(3)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
4. 感染控制(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2)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对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进行定期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1. 识别和评估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发现职业暴露,应立即进行识别和评估。
(2)根据暴露的性质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紧急处理(1)立即清理暴露部位,防止感染或进一步损伤。
(2)必要时,给予局部止血、消毒、包扎等处理。
(3)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
3. 医疗救治(1)根据暴露的性质和程度,给予相应的医疗救治。
(2)对疑似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
(3)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确保医务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制度一、前言医务人员是承担医疗工作的重要群体,在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可能存在危害的因素,经常处于工作环境中暴露于各种危险之下。
因此建立和完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制度,对于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暴露报告制度1.报告内容:(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应包括暴露情况、暴露时间、暴露途径、暴露原因等相关信息。
(2) 报告应尽量详实,准确反映医务人员的暴露情况,以便对暴露事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处理。
2.报告程序:(1) 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应及时向所在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及时报告,并及时得到处理。
3.保密原则:(1)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报告应遵守保密原则,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2)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报告不得被用于其他用途,确保医务人员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职业暴露处置制度1.处理流程:(1) 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清洗伤口并使用适当的消毒药物进行消毒。
(2) 医务人员应向所在单位报告职业暴露事件,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相关疾病的预防接种或治疗。
2.相关预防措施:(1) 对于暴露事件可能造成的传染病,医务人员应及时接种相应的预防疫苗,保护自己的健康。
(2) 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减少暴露风险。
3.心理疏导:(1) 对于发生职业暴露事件的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压力,保护心理健康。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心理疏导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援助。
四、总结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建立和完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程序,才能更好地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和安全。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够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完善相关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支持。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是指针对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可能接触到的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医疗废物、患者体液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接触,因此,他们需要根据工作内容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1.个人防护装备选择: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具等。
根据感染风险的不同,医务人员应选择不同等级的防护装备,确保其能有效阻隔患者体液、血液等带有病原体的飞沫和飞溅。
2.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包括经常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处理污染环境后、接触患者体液等情况下,都需要进行手卫生。
3.换刀具、注射针头等操作用具:医务人员在使用刀具、注射针头等操作用具时,要注意使用一次性器械,并及时将其丢弃到专门的医疗废物容器中。
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可以通过使用穿刺式针管、避免用手触碰体液等方式,减少感染的风险。
5.接种疫苗:医务人员在工作前需要接种必要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潜在的感染。
6.废弃物处理:医务人员需要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将废弃物分类处理,并使用专门的垃圾袋和容器收集、封装及丢弃医疗废弃物,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7.感染风险评估和培训: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方法、手卫生的正确操作等,以提升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8.职业暴露后处理:医务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如被尖锐器械刺伤、被患者体液溅到眼睛等,应及时进行创面处理,尽快到职业防病科等单位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以避免可能的感染风险。
9.定期体检: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乙肝病毒和结核菌等疾病的检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与职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因接触传染病病原体、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生物制品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感染、中毒、辐射损伤等健康危害的情况。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培训和医疗保障,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第二章职业暴露预防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职业暴露预防措施,明确各类职业暴露的风险和防护标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职业暴露防护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并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制度,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防护设施和用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第三章职业暴露处置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置、跟踪和评估等环节。
第十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处置。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并根据暴露程度给予相应的休息和补偿。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统计和分析,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章职业暴露评估与控制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暴露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暴露风险。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的协作,共同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1.引言医务人员在从事工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潜在的感染风险,包括直接与患者接触、处理污染物品、处置废弃物等。
为保障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以及疾病的防控工作,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是非常必要的。
2.职业暴露感染控制2.1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有关感染控制和防护的培训,了解各种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感染风险的评估,以及防护设施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2暴露风险评估医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暴露时间、暴露方式、暴露物质的种类等。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
2.3事故报告与处理医务人员在发生暴露事件后,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尽快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保证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防护措施3.1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同时,应做好相关防护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其正常使用。
3.2患者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隔离,包括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
同时,应做好隔离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3.3废弃物的处置医务人员应合理分类和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包括感染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废弃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4.工作场所管理4.1通风设施和消毒制度医疗机构应配备良好的通风设施,并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4.2职业卫生检查和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参加职业暴露感染监测。
医疗机构应健全健康监测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职业健康问题。
5.结束语。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制度
职业暴露常见的原因有针刺伤,如回套针头、分开针头和注射器、没有及时或就近丢弃针具;锐器刺伤,如传递刀片、缝针、器械等;无刺伤性的接触,如血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液溅到口腔、眼睛等;接触被血液污染的器械等。
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者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脸部时,医务人员除应戴手套外,还应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手部皮肤如有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或防刺穿手套。
4.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同时要注意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6.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采取下列的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7.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按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8.同时要在小丑鱼上报告院感办,报告的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时间、地点、经过及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和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等。
职业暴露报告管理流程图。
医院人员职业防护与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医院人员职业防护与职业暴露处置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职业防护知识培训1. 医院应组织对新入职员工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包括各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防护措施、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和控制院内感染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和控制院内感染制度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1.建立明确的暴露事件识别和报告机制。
医疗机构应制定暴露事件的标准和分类,明确医务人员应如何识别和报告暴露事件。
同时,需要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及时对医务人员暴露事件进行跟踪和处理。
2.健全个人防护装备配备和使用制度。
医疗机构应根据各类暴露风险,制定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使用适当的防护装备。
同时,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3.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康档案,对医务人员的暴露史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暴露事件。
此外,还需组织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心理支持,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4.加强医务人员暴露事件的处理和善后工作。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暴露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为医务人员提供法律保障和精神慰藉。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病原体在患者或医务人员之间传播导致感染的情况。
控制院内感染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1.建立完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制定感染预防控制的标准和流程,并建立院内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
同时,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强感染控制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2.加强医疗设施的环境清洁和消毒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环境清洁和消毒标准和流程,确保医疗设施和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有序。
此外,还需加强对医疗设施的维护和设备的消毒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健全院内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感染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院内感染。
同时,需要建立与卫生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4.强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个人卫生管理。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口罩佩戴等卫生常规,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1、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对所有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客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1.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1.4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采血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针头针刺伤。
1.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放入利器盒内。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的针头裸露放置。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2、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2 如有伤中,应当在伤中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捏住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中的局部挤压。
2.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安尔碘进行消毒。
被暴露的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2.4 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各分院护理主任负责填写锐器伤报告单,并上报护理部备案。
2.5 被HB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月1月6月间隔)2.6 被HI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立即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并于2h内前往卫生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其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探讨急诊科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探讨急诊科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发布时间:2021-09-29T02:41:08.82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4期作者:金月丹[导读]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其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
金月丹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金华,321000目的: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其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
因此有效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在下文中对急诊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归类总结,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以进行有效干预。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措施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风险的最高群体,尤其是急诊科护理,其面对的患者情况病情复杂,危重症患者较多,而且突发事件频发,属于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
对此下文中笔者对急诊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归类总结,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一、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1.1物理性因素急诊护理当中,针刺伤是急诊护理人员最为常见的职业损伤类型,在发生针刺伤时如针头使用者携带乙肝、艾滋等病毒,还能够造成血源性感染。
另外急诊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会接触大量安瓿,从而安瓿割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另外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按照规范进行针头和刀片的放置,从而在慌乱状态下极易出现刺伤、割伤的情况,并且造成污染几率的增加。
另外护理人员在协助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与各种射线进行接触,即使小剂量的暴露也会随着时间的累计存在致畸、致癌等风险[1]。
1.2化学性因素在进行急诊护理时,护理人员会大量接触一些含氯的消毒剂,在接触过程中会一定程度对护理人员的呼吸道、皮肤及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护理人员在应用紫外线、臭氧等对空气进行消毒时,紫外线会会一定程度导致护理人员发生眼类炎症和皮炎,如果吸入高浓度臭氧会导致发生气急、肺水肿等不良症状[2]。
护理中护理人员与肿瘤患者粒子植入接触。
1.3生物性因素急诊护理中包含很多具有传染病的患者如乙肝、艾滋、结核病等,在抢救病人时护理人员不明确患者情况进行治疗,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时缺少防护措施,患者的血液、排泄物等发生接触,发生感染[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预防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检验、预防等工作过程中,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以及被锐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伤害,可能引起感染或疾病的情况。
三、职业暴露预防1.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登记报告制度》进行职业暴露防护,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2. 医务人员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 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护目镜及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口罩;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时,应穿具有防渗透功能的隔离衣。
4. 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带双层手套。
5. 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6.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 使用后的锐器处理程序,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四、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1. 皮肤刺伤: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破损处的血液,先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再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
2. 黏膜损伤: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再用0.5%碘伏消毒。
3. 完整皮肤的污染: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再进行一般性消毒。
4. 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职业暴露情况,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登记、评估和上报。
五、职业暴露教育与培训1.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职业暴露防护相关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 医院应定期组织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讲座,普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
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熟悉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和知识,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
二、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等操作过程中,要做好标准预防工作,根据所接触病原微生物情况,采取戴手套、口置、
染粘膜。
(3)刺激局部出血,如有伤口,应立即用健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同时用肥皂水和流动净水进行冲洗。
(4)受伤部位皮肤消毒: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应用0.5%
硬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进行局部应急处理。
(2)迅速向院感管理科报告。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制度一、报告制度1.医院应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定医务人员对于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要求、流程和时间。
2.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尽快填写报告表,详细描述暴露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受暴露的物质或病原体等信息。
3.医院应建立职业暴露报告信息的记录和管理体系,确保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二、处置制度1.医院应设立职业暴露事件处置小组,由相关科室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处置和跟踪。
2.处置小组应及时了解暴露事件的详情,对受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3.根据暴露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医院应提供相应的应急处理药物和设备,并适时安排受暴露人员进行检查、治疗或隔离。
三、支持与保障措施1.医院应对受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职业病变化。
2.对于因职业暴露导致的医务人员伤病,医院应及时提供必要的医疗和护理,确保其能够迅速康复。
3.医院应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受暴露医务人员的经济权益。
4.医院还应加强职业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总结起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规范,旨在保护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和健康。
通过建立报告制度、处置制度和提供支持与保障措施,可以有效应对职业暴露事件,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并降低职业暴露对他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医院应加强职业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防止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
该制度是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和提供职业暴露的预防、检测和处理方案来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一、制度内容:1.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和使用: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岗位和工作环境的特点,给予医务人员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服、手套等。
并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装备。
2.相关操作规范和培训: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并且向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感染控制和防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职业暴露的预防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致病物,如体液、血液等,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比如,使用带有护目镜的护目眼镜、穿戴防护服、佩戴手套等。
4.职业暴露的检测和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医疗机构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检测和处理。
如提供暴露后的病原学检测、血液学检测等,以及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康复和心理支持。
5.健康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通过体检等方式及早发现感染迹象。
同时,医务人员应及时向单位报告职业暴露事件,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制度的重要性:1.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医务人员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他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容易接触到感染源。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2.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感染源的同时,也容易将感染源传播给他人,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建立防护制度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保护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提高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和规范操作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通过建立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不仅可以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也能提高医疗质量,增加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制度一、总则1.1 为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1.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感染控制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具体的防控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二、职业暴露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2.1 医疗机构应当对可能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包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防护设施等。
2.2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护能力。
(2)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
(3)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医务人员手部卫生。
(4)规范医疗废物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5)定期对医疗环境进行消毒和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时处理职业暴露事件。
三、职业暴露感染监测与报告3.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暴露感染监测系统,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
3.2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由科室负责人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3.3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风险,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职业暴露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4.1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内容包括:(1)传染病防治知识。
(2)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
(3)手卫生规范。
(4)医疗废物处理规范。
(5)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4.2 医务人员应当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五、职业暴露感染控制管理与监督5.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暴露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为了保证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降低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指导原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1、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医务人员自觉接受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3)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4、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处等高危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或割伤。
6、使用后的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放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7、锐器物的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3/4满,利器盒盖应保持密闭状态。
8、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污物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一、为维护急诊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急诊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
暴露感染传染病,医务人员预防传染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急诊车接送传染病病人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急诊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有可能接触传染病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穿防护服、
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及急救车
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医务
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有可能发
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
戴具有防渗性能的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
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
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六、医务人员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
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医务人员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经科室负责人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处理,登记的内容包括:传染病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传染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丛性情况。
根据暴露源情况由院感科指导下一步处理,并定期检测随访。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