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合集下载

养生三宝是什么

养生三宝是什么

养生三宝是什么老子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此其皆可得而知也。

……人自离母腹,三元真气,日可生发,后为情欲所蔽,不知保养,斫丧者多,于是古圣传授救人修补之法,呼吸吐纳,存神运想,闭息按摩。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

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

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清代医家尤乘就认为,“人除了精气神,再也没有别的了”。

精气神对人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调养人的“精气神”呢?一、人体之精与饮食密切相关人体的精和我们的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人所吃水谷经过胃肠等器官的一系列运化活动,使水谷变成了精、气、血、津液,无营养价值者为糟粕,下行被排出体外。

有营养价值者上行,经过三焦的作用变为血液,从手太阴肺经进入五脏,五脏得到血液的滋养,通过经络流注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维系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像大地有土1和水能生长万物一样。

血液可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身体生长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也称之为“精血”。

人的五脏六腑都从胃纳之水谷中获得营养和功能,如果一个人的吸收能力强,则气血旺盛、筋骨坚强、健壮有力。

但是,人的饮食往往容易失节,饮食失节最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自然精血无以化生,四肢百骸无营血滋养,体弱气虚不能温养肌肤,抵御病邪,易为贼风邪气所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此外,人体之精还包括先天肾精。

古代医家强调应该保护肾之精华,除了药饵、食补、导引等养生方法外,在房事方面还应做到“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即快乐而有节制,不纵欲,则能让人心情舒畅、血脉调和、寿命长久。

需要强调的是,适度的欲望是合理的。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圣人在对待欲望问题上能够做到适度,且方法得当。

面对欲望,他们既不压制,更不会放纵,而是“利性则取”“害性则舍”,做到取舍得当、恰如其分。

养生文化中的文化养生201108

养生文化中的文化养生201108

2、养生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十问》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5种医书中的一种,为我国
现存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也可以说是一本有关长寿美容的祖书。
•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3)顺乎自然,天人合一 •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自然界一切运动变
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黄帝内经》 • 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了“顺乎自然”的养生观。《皇帝内经》在
此基础上确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
一、养生文化 1、何谓养生 2、养生意义 3、养生特点 4、养生类别 二、文化养生 (一)概念 (二)依据 (三)功能 (四)原则 (五)途径 (六)条件
1、何谓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寿世等。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 或“体操”的概念,但有养生这一传统的词
语。 关于“养生”一词的出处,《庄子》?《管子》?《吕氏春秋》?
4、养生类别
• 膳食养生 • 起居养生 • 环境养生 • 睡眠养生 • 药物养生 • 保健养生 • 运动养生 • 文化养生 • ……
先看三则材料
• 1、一组数据 • 国际卫生组织定义,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这个社会就是老龄化
社会,65岁以上占14%,就是老龄社会。 • 全国:截至2008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不是真正的“休闲”。当然,能这样也很好,也是必不可少。但仅仅消闲是 满足不了文化养生的要求。

“黄帝内经(五)”: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黄帝内经(五)”: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黄帝内经(五)”: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人身三宝---精气神
道家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生命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力表现于神;也就说养生有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一、养生的三大法宝:
《周易·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说明物体是由精气凝聚而成的,物体的变化是由魂(神)的游散造成的;《管子》《庄子》等经典中都使用了“精神”“精气”的术语。

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也就是古人说的“形神合一、精神合一、神气合一、动静合一”,这是养生的精髓。

古代善于养生的人都能做到精气神三者结合,都能做到《黄帝内经》所说的“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而现代的养生方法虽多,但多是偏于炼形的,或偏于炼精的,或偏于炼气的,或偏于炼神的;而真正的养生之道是“精气神或形气神”结合。

二、道家养生功---睡功:
五代宋初,有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希夷先生---陈抟老祖,他一睡就是几个月,后人称他为“睡仙”;实际他是在练功,炼精气神。

陈抟老祖留下睡功秘诀32字:“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就是说看上去睡的时候像龙一样盘曲环绕,要一只手臂枕头,一只手直抚于脐眼,一只脚伸展,一只脚弯曲,这就是“炼形”;睡功要求先睡心、后睡眼,也就是说先收心入静,然后才闭目入睡,首先使心神不外持,就是不能老想着外面的事,要把心神收敛起来,这是“炼神”;呼吸要调匀、调细,气机自然、安定、平和,这是“炼气”;精气神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

其实不然。

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

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

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

”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

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

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

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人无关。

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

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

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

养生3宝

养生3宝

养生三宝:精、气、神『存精,养气,守神』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活动的根本。

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人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

《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

『养备而动时,则天下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下能使之全。

』『精气神·养生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专注于亚健康养生人群,生命不止·尊贵护理,系统养生,健康长寿·标本兼顾、内外兼修、平衡阴阳、和谐健康·中医中草药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精气神·释义三宝』精:根本!(『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养生之本,在于固本培元,以求阴阳平衡,生命有序,以健康长寿!气:动力!(『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神:精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神是生命健康的外在表现!『道法自然,精气神』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三者相互作用,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

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论老子“三宝”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老子“三宝”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老子“三宝”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提要]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提出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理论。

纵观《道德经》可以看出,“三宝”理论是老子贯穿全文的思想主张,也代表了老子最为看重的三种德行。

老子所讲的“三宝”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慈”是根本。

“三宝”既是道的三个特性,也是个人处世的三个准则,并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在现代社会,老子以“三宝”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仍具有重要的针砭时弊、济世救人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老子;三宝;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处世态度尤为突出。

老子在他的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写道:“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

夫唯大,故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若以慈垣之。

”所以,本文将老子的“三宝”,即慈,俭和敢为天下先,结合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老子“三宝”的理论价值(一)慈首先来看“慈”,所谓“慈”,就是慈爱、慈悲、慈善。

对万民万物有一种慈爱、慈悲、慈善之心。

慈是老子“三宝”之中的核心内容。

当然,老子所倡导的不是一般的爱,而是一种无私的爱,犹如慈母对孩子的爱一样。

他认为慈爱之人爱世界万物,没有歧视和偏见,这意味着万物平等,一视同仁,心胸宽广。

他还认为拥有慈爱、仁爱的人也拥有无比的的勇敢。

因此,老子倡导的是一种博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仁爱。

所以老子把“慈”列在“三宝”之首,并说“慈故能勇”,真正的慈爱一定会表现出勇敢,而“舍慈且勇”,没有慈的勇,更多的是鲁莽行事,结果只能是“死矣”!(二)俭所谓“俭”,就是勤俭、节俭、俭朴,爱惜天下之物,使奢侈之风不长,从而使天下万物得以自然繁衍。

它是“三宝”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注重人的身心修养。

老子三宝与太极拳修炼之杂谈

老子三宝与太极拳修炼之杂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仍要求松 , 不可使拙力 , 要深入 研究紧 凑合一 , 在外能筋骨肉合一 , 内有精 在 气神相合 。 方达 内外兼修 , 并体会动静
变 化 、 阳平 衡 , 阴 使之 “ 动无 有 不 一
动”, 处处是 中心动作 。在此 “ 紧凑 ” 的基础上得 以健 身 ,并深入研究体用
为何 , 此乃臻拳境之缜密。 最后 . 慈 ” 有柔 和 、 “ 还 内敛 的意
我不 动 , 彼微 动 , 己先动 ”, 当然 大弊端。 太极拳 的任何动作 , 都是起 在练拳上 , 则表现在 以养 为主上 。 古人 不 动 , 虽 “ 到老一场 空。” 练拳 必胜无 疑 “ 变化 万端 ,而理 为一 于腰 , 而带动全身 同随而动 的。 因此在 云 : 练拳不练功 ,
待所有 的人和物 ,
和 谐 的人 际 关 系 ,
再次 , 慈 ” 指真诚 , “ 是 对未来 充 功的追 求太过刻意 , 如果稍有 不如意 ,
能够 帮助 我们 拥有 满信心。 现代人生活得 比较浮躁 , 对成 更可 与 天 、地 融为 就会 因而抑郁消沉 , 更无法得到成功 ,
开 阔 , 宽 容 、 容 悟 , 时 地 把 握 好 尺 度 , 力 而 行 。用 能 包 适 量 地 对 待 身 外 的 一 淡定 、 积极 乐观 的心态 去感 染 “ 拳”, 切 。试 想 , 此等 胸 真 正做到 “ 练拳 , 有 我 而非 拳练我 ”, 这
道与 德是人 修 身立命 的根 本 , 更
正圆活 、 虚实 分明地练拳 , “ 、 、 把 起 承
之用 在人 身上 的体 作 用。只有用意不用力 、 自然 呼吸 、 中
首 先 , 慈 ”表 开 、 ” 穿始 终 , “ 合 贯 逐渐 消除疾 病 , 获

问道峨眉七里坪

问道峨眉七里坪

问道峨眉七里坪说起来可能觉得好笑,一年前的我对峨眉山七里坪可是全然不知的,怎么现在敢在此谈起感悟来了,这或许是我和七里坪有一种缘分吧。

一次偶然的聚会,一位成都朋友说起他不久前在七里坪休息了一周后,就感到神清气爽,体力充沛。

我当时就意识到七里坪可能是一个养生的好地方。

结果在这一年里,去了第一次七里坪,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成都女作家盛红如在《半山一眸:世界真奇妙》里写到:“峨眉半山七里坪地处峨眉山中山区,平均海拔1300米,在与峨眉山、洪雅县等周边地区丘陵地带的连接中,漫长的地质演化,神奇地形成一块独一无二的平坦之地。

浓郁的森林植被隔离了外界的喧嚣,清泉汩汩,鸟鸣天籁,水润青山,惠风和畅……”现实的确如书中描绘的一般。

除了自然环境的优势,峨眉山的文化底蕴更是深厚。

我曾与著名养生学家马烈光教授交流过这个问题,马教授认为,世人大多只知道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却不知峨眉山最早是我国道教的布道名山,比佛教来到峨眉山修行约早1300年时间。

自东周显王22年(约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国形成核心地位,著名的道家经书《五符经》、《三皇经》、《九仙经》、《飞弦羽经》等经书随之在峨眉山诞生。

可见峨眉山自古是道教仙家出没之地。

何谓仙?一人一山谓之仙也,表示仙人多住在高处。

直到唐宋时期,峨眉山还是佛道两教并存,寺庙宫观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有此文化双秀,加之美妙的自然风景,“峨眉天下秀”的美誉才当之无愧。

毋庸置疑,峨眉山七里坪聚集了天地自然之灵气,孕育了世间万种之精华,必然是一个适合于我们修身养性、保健康复的好去处。

纵观古今医学家及养生家对养生的阐述无不强调涵养,但鲜有从“道德”层面来阐述养生的道理。

本文从道德出发,结合峨眉山七里坪养生基地的考察感悟,谈一谈养生的道和德。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在地球北纬30度,这个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都有着太多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

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

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

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

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

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

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

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

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

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

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及现代价值

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及现代价值

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及现代价值周天翼【摘要】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社会事件多发,多数人不知如何处世,而先秦道家的最主要代表老子却早已给出解决方法。

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三宝”的人生处世哲学。

一曰慈,慈可以使人勇敢,心胸宽广;二曰俭,俭使人克服欲望,返璞归真;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则使人处世不争,故无尤。

虽有消极倾向,但只要体会老子思想之精要,则可消除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

%In recent Chinese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get into tension and many social events happen. Many people do not know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and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aoism Lao-tzu has had already given the solutions.In<THE TAO TEH KING> chapter sixty-seven of Lao-tze put forward three aspects of behavior philosophy. One is charity, which makes you broad-minded. The second one is frugal, which help you reduce the desire. The last one is modesty, which makes your life without a struggle. Although these ways have negative tendencies, but as long as we thought of the essence, we can eliminate interpersonal tension, so a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ety.【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79-181)【关键词】处世;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现代价值【作者】周天翼【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道为我们的处世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读老子三宝

读老子三宝

读老子“三宝”历史上关于老子生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老子传》中,“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楚国人,那是一个极具混乱的时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们的精神观念都处在一个急剧的变动之中,人的生命存在从肉体到精神都经受着严重的危机。

老子身为史官,经历了王朝的兴衰成败,熟知百姓安危祸福的经验教训,并洞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反对德教礼治,倡导自然无为。

最后,老子因不满周王室的衰败和现实政治的黑暗腐败,弃官隐遁,不知所踪。

传说,老子跨青牛西行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认定必是圣人路过此地,于是便请求老子著书立说。

老子应尹喜之邀,著书上下二篇,共五千余言。

因其书“言道德之意”,后世称之为《道德经》,或称《老子》,《道德经》也是老子唯一的著作。

岁月变迁,从《道德经》的著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的时间,然而岁月并未褪去它的颜色,反而将它打磨的愈加光彩。

而今,中外研究者们以及兴趣爱好者们从哲学、修身、政治、文学等多个角度上尝试着对道德经做出解析,也都取得许多丰硕的成果,现在的《道德经》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值得我们去细致阅读与品味,愈细致,愈精彩,愈深入,愈宽阔。

虽仅有短短的五千多文,但作为经典,《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品读与考究,读《道德经》不应该是浑沦吞枣、走马观花似的通读全书,这样做,必然也不能领悟其中精髓,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个小的角度,即老子所谈到的“三宝”问题,来作为走近老子思想的敲门砖。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的第六十七章中谈到了“三宝”问题,即“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太极拳和老子三宝

太极拳和老子三宝

太极拳和老子三宝道与德是人修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指导太极人悟拳、习拳的原则。

只有做到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才能够体道合德;只有明晰正确的太极拳理,才能参透与练出“真正”的太极拳。

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中向我们揭示了他所珍藏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的这三宝是对大道德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修道者修身处世的三项基本原则,更是修炼太极拳者应护持之道。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并非不为,而是不妄动妄为,是“为而不争”,即谦让、退守,是为了进一步前进,是为了拥有更广大的空间和舞台;不是不进取,而是为了以退为进、为了高质量的进取;是为了能够达到为天下先的目的,而先静观其变,到了瓜熟蒂落之时才果断地行动。

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标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而“不敢为天下先”则正是太极拳攻防之道的战略思想和技术应用的精义。

太极拳以不主动进攻对方和“后发制人”为原则,刚柔相济,讲究“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通过时时自我检查、自我审视,找自身的缺陷改之,找对方之弱点准确地攻之,以己之优势对待彼之劣势,“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当然必胜无疑。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虽然拳术在攻防较技时,有闪展腾挪、踢打摔拿等变化万端的攻防招法可用,但“粘走”之法即是贯穿于其始终之理。

用谨慎和退让的态度不单单是为了把握自我,也是为了能清醒地观察对方,以主动的方式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切服从对方,“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把彼施于己之攻击力如数“化”还于彼方,出其不意,方可得最终的胜利。

慈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是处世的一种慈爱、仁爱的态度,更是一种境界,有慈爱、怜爱、博爱、柔和等多种含义,是大道的养生之功、修身之德和“以柔弱胜刚强”之用在人身上的体现。

首先,“慈”表现为博大和从容的胸襟。

用博爱去对待所有的人和物,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可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大三宝

三大三宝

大智慧之一--------------------道家三宝有感而发不喜勿喷当代人有智慧吗?我们说智慧有三种:常人之智、修行人之智、证悟出世间之智、但我想我所疑问的智慧在当今世界应该凌驾于这三种智慧之上,又蕴含于三种智慧之中。

有时仔细的思考,我们真的从古人那里学到了这三种大智慧了吗?我说没有,因为我们被迷惑了,被所谓的文化迷惑了,文化能等同于智慧吗?差之千里也!我们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个善是多大的智慧呀。

我们又朝着善而努力了吗?没有,我们是朝着工作而努力的,或许这就是钱学森留下的那个疑问的答案,因为我们舍弃了大智慧,所以不能出大家呀。

有时一想中国的教育似乎一直在走一条路,舍本逐末,舍弃了真正的大智慧,去追逐那些细枝末节,岂不知习得大智慧水到自然成呀!今赖网络技术幸得叶曼居士在北大讲的三大三宝深有所感,对智慧一词深有所悟。

三大三宝,有的人会说,只知佛家三宝:佛、法、僧、何来三大三宝呢?其实三大三宝是叶曼居士对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文化的高度概括。

相传永平七年,我汉朝派使往西域寻求佛法,公元67年两位番僧回到洛阳,带回了著名的《二十四章经》,由于是白马驮经,所落寺院便命名为白马寺,此时佛教已开始传入中国,佛教三宝也于此时被世人所知。

但岂不知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道教文化之中便已出现了三宝,即便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三宝之三便是儒家三宝,其实孔子并未提出三宝但用孔子的三句话与之相匹配,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儒家三宝便概括为“智”“仁”“勇”。

在我看来或许这才是大智慧。

说三大三宝易,解三大三宝难。

那么我们就从道教三宝开始解读古人的大智慧。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养生“三宝”

老子养生“三宝”

老子养生“三宝”
张宝华
【期刊名称】《家庭医学:上半月》
【年(卷),期】2007(000)023
【摘要】老子以长寿著称于世,《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如此高寿,原因何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从养生角度来看,老子的“三宝”实为修身养性的箴言。

【总页数】1页(P46)
【作者】张宝华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7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浅谈老子“人生‘三宝’”之“慈”——生命之本与文化的作用 [J], 陈金豆;
2.老子廉政思想的研究--从《道德经》“五诱”“三宝”说开去 [J], 王娟娟
3.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及现代价值 [J], 周天翼
4.老子\"三宝\"哲学思想对领导干部修养的启示 [J], 刘银军
5.《老子》"三宝"健康人文思想研究 [J], 王玮娇;张洪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
之”
“中医养生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了,而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人在中医养生上面有一定的研究,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他所著的《道德经》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被人们誉为是万经之王,成就非凡,短短五千言却包括万象玄之又玄。

今天,以中医为切入点,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仅是一种心态,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
就是说为了保护身体健康而进行的身体锻炼这样。

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其中不少的养生观点却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

这部分被继承下来的养生之道,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所说的“三宝”:“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以“慈”养生
三宝之首曰“慈”。

所谓慈,就是同情心。

同情心,是你心灵充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同情心,那么你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处于关闭的状态,无法做到理解和宽容,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

这样,你可能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斗气。

一些矛盾、纠纷,长年郁结于心,让你产生心结。

而这往往是发生病变的开始。

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鲁莽的、草率的、无智的,容易让自己陷入愤恨、不满之中。

这不仅让人容易卷入争斗、矛盾之中,而且让自己身心疲劳、受损,心灵空虚。

有同情心,尝试理解、宽容、包容,平等对待人事,愿意去帮助她人,那么就会心气平和,心中平添喜悦出来。

精神状态好,身体也没不容易出那么多毛病了。

在饮食上,因为同情心,尊重生命,人到中年,尽可能少吃肉,多是蔬菜、瓜果之类,也会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

二、以“俭”养生
“俭”对应的是欲望,对应的是风险。

因为永无尽头的欲望,我们可能不断去挣扎,去追求,而承受了巨大压力,不懂得调节休息。

满足奢欲,容易摧残我们的身体,年轻时不明显,人到中年就开始体现出来了。

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孜孜以求产生的压力,如果迟迟实现不了,又会产生焦虑。

这种压力和焦虑,都会摧垮我们的身体。

所以,从中年开始,我们应该让我们的生活简单一些,对房子、车子、食物这些物质追求,节制一些。

以俭养生,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懂的规避风险。

中年以后,随着年岁增长,老年将至,新陈代谢能力下降,身体免疫系统衰退,所以我们应在还没产生大的病变时,就要注意开始简单、节制的生活。

不要非要等到身体哪里不适了,查出个什么毛病了,才可以调节。

在饮食上,应保持清淡,不要过油、甜、咸。

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摄取更多热量。

不要吃太多肉食,不要饮酒过量,甚至不要再饮酒。

应保持饮食规律。

在工作和学习上,应懂得劳逸结合,间隔一段时间,应给自己一定的休息。

这些都是“节”。

而在物质上,不要追求太多奢侈的东西,那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需要。

生活尽可能简单一些、俭朴一些。

这些都是“俭”的养生之道。

有了这些,身心焦虑少了,身体的负荷也下降了,物欲的烦恼少了,心灵的追求和充实,自然就多了。

三、以“不敢为天下先”养生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顺其自然,尽可能守静、守中,不偏不倚,不要逞强好胜,不要陷入过多的争斗,不要意气用事。

如果有了“慈”和“俭”,那么”不敢为天下下”,就自然而然容易做到多了。

人到中年,如果还意气用事,喜欢跟人争个尺寸长短,那么不仅矛盾激化,而且内心难以做到真正平静、平和。

如果晚上睡觉,都还在想着白天吵架、争夺的事,内心充满了怨恨、愤懑,那么这觉都是睡不好的,第二天肯定也是头昏脑涨的。

相信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这一点,尤其是在家庭琐事中,最容易体现。

夫妻两口子,因为一些琐事吵架,因为婆媳关系、子女教育、经济压力等发生争执。

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一样会在身体上体现出来,发生一些无法言明、难以查明、难以治疗的病痛。

“不敢为天下先”,有的人简单翻译为“谦”,有的翻译为“让”,但如果放在养生之道上,我们简单用一个“和”字代替吧。

家和万事兴,包括我们的身体健康。

既然要“和”,那么就需要我们至少一方懂的退让,懂的不争,懂的尊重彼此,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要。

尊重对方,理解和满足对方需要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方也会给予我们适度的尊重,这时我们也就少了意气用事所受到的伤害了。

四、总结
由此可见,老子的养生观点是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当中蕴藏着很深刻的道理。

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健康的身体是革命之本,重视养生保健能够让身体保护更加长久的健康,如今生活中很多人看似重视养生,实则对养生之道并不怎么懂,也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看了过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明白点什么,悟出一点道理以受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