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轨迹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6edd71ba417866fb94a8e2a.png)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近年来,以《十八洞村》《出山记》《最后一公里》为代表的脱贫攻坚电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批农村电影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纵观新时期中国农村电影从1978年至2018年约四十年的发展史,大体而言呈现出V型反转的变化轨迹。
在改革开放初期,乡土中国的变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像《黄土地》《红高粱》这样的作品,促进了中国农村电影的国际化表达和全球性传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建立,农村逐渐失去了改革的优势地位。
乡村生活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农村电影的发展举步维艰。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三农”政策的强力落地生根,反映农村和关注农村的热情再次出现。
一、回到农村现场去,为农民代言和立言纵观新时期电影,一些农村电影对共同富裕题材的反映陷入了概念化的窠臼。
比如,农村电影《咱们的退伍兵》就有这样的痕迹,面对复杂的农村社会现实矛盾,创作者没有以艺术的忧患精神为未来提供解决之道,而是采取了以未来的共同富裕神话去回避现实矛盾的做法。
后来的农村电影创作一遇到类似的现实尴尬,就效仿前人概念化的惯性图解表现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电影的艺术品质,艺术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出现偏差和误判。
如果艺术没有解剖现实矛盾,这样的电影通常是聋哑性的作品。
倘若没有艺术对历史错误和现实困境的整饬,那么,个体生命就可能在曲折的社会险滩中继续徘徊,难以找到通往希望的出口,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失职和错误。
在大的历史转型期,个体生命的创伤、迷惘和困惑,需要艺术去抚慰和引领,帮助他们走出历史的泥淖。
电影艺术创作不能玩忽职守,人们期待艺术的力量去矫正社会历史的错误,盼望艺术的光芒去照亮个体前行的道路,这是艺术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许从艺术给人以光明慰藉的角度看去有合理之处,但是,配合宣传的惯性思维,遮蔽了当时农村社会遭遇的真实矛盾和危机,使得一些农村电影没有充分反映出具有历史本质规律的社会关系。
这种对题材的过度应景性把握和迎合性宣传,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农村电影艺术应有的担当和作为,没有让艺术的使命和功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敞亮,弱化了农村电影应有的思想穿透力和批判性。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41443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b.png)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引言中国电影在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中国电影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各类优秀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电影以独特的现实主义视角,真实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文特征。
本文将对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多元化进行深入探析,旨在揭示其特点、挑战与前景。
一、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背景1.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观念逐渐开放,社会多元化加剧。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城乡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多发等一系列社会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成为了一块具有巨大创作潜力的“沃土”。
2.中国电影业的改革与发展2000年后,中国电影业经过一系列改革,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崭露头角。
影视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运作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电影票房的全面增长也给了电影工作者相对较高的创作空间。
二、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主题与风格特点1.题材多元化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题材极其丰富多样,既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也有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创作源泉的影片。
例如《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一系列影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心声。
2.视角真实客观这类电影多以真实客观的视角展现现实生活。
它们以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为依托,借助于真实题材,以真实手法刻画生活、表达情感,使人们感同身受。
3.观众参与性强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风格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度传递信息的模式,尝试与观众更深层次的互动。
通过电影之后的讨论、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观众可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中,推动创作主题向多维度延伸。
三、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多元化方式1.叙事方式上的多元化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方式,现实主义电影采用了更多的实时纪实、底层观察等手法,使叙事更加贴近生活。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3525f1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7.png)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以真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追求真实性和现实感的电影作品。
近年来,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新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界,它是对传统主义和商业化电影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作为一种反对虚假、追求真实的电影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创作精神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得益于多个方面的努力和推动。
首先,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随着观众对真实、有深度的电影作品的需求增加,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
中国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代电影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也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效果。
这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中国政府对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支持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和支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和发展。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制作和推广,加强对电影院线的管理和监督等。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压力使得一些新现实主义电影难以获得资金和发行机会。
商业电影的追求利润导向,使得一些电影制片人更倾向于制作商业片而非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由于新现实主义电影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和议题,这使得一些电影在审查和发行环节遇到了困难。
一些电影制作人为了通过审查而对作品进行自我审查,从而牺牲了一定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还面临着观众口味的挑战。
与商业片相比,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更加深入和思考,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
然而,一些观众更倾向于轻松、娱乐化的电影作品,这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7681033169a4517723a357.png)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内容简介:第1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在中国兴起,但是当时受到了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抵制。
开始于1993年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的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便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第1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在中国兴起,但是当时受到了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抵制。
开始于1993年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的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便是精英对大众的一次正面的、持久的对抗。
与此同时,在电影界首次提出的主旋律的概念很快演变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思想。
随着江泽民在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引用,该文艺思想迅速上升为我国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最后被写进了十五大报告,成为党的二为和双百的文艺方针的具体体现。
主旋律的提出也是官方文化为对抗大众文化掀起的娱乐化浪潮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所以,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国形成的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文化局面。
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的快感追求未能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不管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体系之内,文艺创作基本保持着感性和理性、快感和美感、欲望和道德的平衡。
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745ff2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9.png)
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中国电影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其中社会现实主义是其中之一。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特征,通过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的特点和影响。
一、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起源与特点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反映劳动人民的观点和生活,传递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奋斗。
电影制片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展示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敢,在片中塑造了很多真实可信的角色形象,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和审美情趣。
其次,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类电影通常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为中心,以突出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展示社会现象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此来唤起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
最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真实性和可信度。
它强调自然的拍摄技巧和真实的表演风格,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力求将电影作品与现实相契合,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与意义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首先,它为中国电影创作树立了正确的方向。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注重现实反映和社会批判,引导中国电影关注社会问题,丰富了电影题材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和观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影响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觉悟。
这类电影通过真实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唤起了大众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意识。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8a23c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e.png)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一种重要的变化就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分析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探讨现实主义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崛起离不开社会历史的背景。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人民生活、社会现象等问题,试图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
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直接描摹和真实反映。
与好莱坞商业片的特效和娱乐导向不同,现实主义电影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真实感。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以及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等作品,都以诚实、真实的方式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没有任何过度渲染或修饰。
这种真实性也使得观众更易被电影所触动,更好地理解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问题。
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情节和角色往往都是围绕真实的社会问题展开。
比如《山河故人》以建筑工地上的一位普通民工为主角,通过他的经历展示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这样的创作手法有效地将社会问题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现实主义电影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帮助社会更好地了解自身问题和矛盾。
通过电影的揭示和描述,社会中的问题得以暴露和讨论,引起了公众的重视和关注。
其次,现实主义电影还激发了艺术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艺术创作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更有意义和深度的作品。
最后,现实主义电影对于观众来说也起到了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电影中展现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社会,促使个体对社会问题产生关注和行动。
尽管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在新世纪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商业、市场导向的电影制作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cad3dc30c22590102029dab.png)
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成长成熟时期。
电影从消遣娱乐工具变为反映生活、审视现实文化的严肃艺术。
电影主要内容题材:民族存亡的反帝反封建主题。
抗日战争烽火、关注生活揭露黑暗、封建文化批判、社会人生思考。
承担启蒙教化、推动社会变革使命。
主要电影事件及运动:左翼电影运动:1931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除演出外加盟电影公司活动,提出电影要面向工农大众。
1932年中共领导下的地下电影小组成立,夏衍为组长。
推动了中国电影的成熟发展。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马路天使》、《夜半歌声》、《十字街头》《新女性》、《渔光曲》等。
抗战及战后的现实主义电影: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高峰期。
涌现大批体现时代精神、批判否定功能极强的作品。
《万家灯火》、《丽人行》《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
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二代导演:沈西苓、郑君里、史东山、袁牧之、沈浮。
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以艺术的真实展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弊端。
2、银幕形象丰富典型。
3、艺术观念的自觉,电影语言的丰富。
多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烘托、渲染、音乐的有机构成。
连续叠化、俯仰镜头、段落长镜头等。
4、细节与人物心理刻划。
软电影(软性电影):与左翼电影相对立的理论派别。
主张艺术至上,反对在电影中塞进“革命、奋斗”生硬的意识形态说教。
批评左翼电影重内容轻形式、阶级斗争化。
以对民族、社会有利与否为标准。
代表人物:刘呐鸥、黄嘉谟、穆时英等。
孤岛电影运动:37年到41年上海处于孤岛时期,在租界当局管辖下,电影业复苏,出产大量神怪武侠片、古装片、时装片。
孤岛时期最优秀的电影剧作《乱世风光》。
一.建国到文革前十七年电影: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三家国营电影制片厂:东北、北京、上海。
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
1958年,北京电影资料馆建立。
1956年调整文艺政策,“双百”方针,建国后电影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
![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dc22d08910ef12d2bf9e732.png)
第26卷第6期未来传播Vol.26No.6 2019年12月Future Communication December2019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尹鸿摘要: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的中国电影经历和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出一批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经典文本,特别是1959-1965年期间,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同时也在电影产业发展上进入了黄金时代;当下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完成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成为新时代对电影的发展诉求。
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电影都形成了其不同的主题表达、美学风格、叙事方式和传播指向。
关键词: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新时代电影;当代中国电影史作者简介:尹鸿,男,教授,特聘研究员。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00088)中图分类号:J9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9)06-0002-0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也拉开了新的历史大幕,经历和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电影受到苏联电影的重大影响,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走向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两结合”创作道路,电影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形象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规律,全面形塑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当下想象,创作出一批中国的社会主义电影经典文本,特别是1959-1965年期间,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接受世界各国文化的广泛影响,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发展过程,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为方向,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同时,逐渐走上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道路,经过艰难的市场化转型,观众和市场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黄金时代;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下所面临的以“民族复兴”作为时代口号的新时代。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3cad9b2bbcd126fff7050b2e.png)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1)尝试时期(1905――1923)最初只是对戏曲片断的记录,后来和叙事相结合,产生大量叙事短片和少数长故事片。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电影拍摄活动,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也没有清晰的经营方针,唯一的想法就是把电影拍摄出来。
《定军山》(1905)《难夫难妻》(1913)《劳工之爱情》(1922)《孤儿救祖记》(1923)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叙事、表演、镜头语言上更电影化了,票房轰动,作为一个标志,结束了中国电影初期的尝试阶段。
“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2)探索时期(1924――1927)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这一时期影片公司纷纷成立,发表宣言,并认真付诸实施。
很多电影公司拍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且重视影片的艺术追求。
这一时期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也往往是电影创作者。
《玉梨魂》1924《空谷兰》1925(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成为最流行的电影类型。
其中还有交叉结合的小类型,比如古装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稗史片。
社会动荡: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除了充满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的宏大事件的“大历史”之外,人们尤其是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安身立命?电影的消遣、解闷、调侃、找乐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电影内在的商业属性:1.电影是充满机油味和铜臭味的玩意儿;2.电影的高成本和高额回报的可能性《火烧红莲寺》(1928)《桃花泣血记》(1931)(4)变革时期(1932――1937)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变革。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左翼电影运动。
1.《小玩意》 19332.《春蚕》19333.《姊妹花》 19344.《神女》 19345.《渔光曲》 19346.《大路》 1935 (孙瑜)7.《十字街头》 19378.《夜半歌声》 19379《马路天使》 1937 (国防电影巅峰与收官之作)10.《桃李劫》1934 (有声电影里程碑)(5)非常时期(1937――1945)国统区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延安地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租界区电影:《木兰从军》《孤岛天堂》沦陷区电影:(6)丰收时期(1945――1949)以战后进步电影为代表。
浅析中国电影现实主义
![浅析中国电影现实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a6a397f915f804d2a16c105.png)
浅析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第1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在中国兴起,但是当时受到了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抵制。
开始于1993年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的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便是“精英”对“大众”的一次正面的、持久的对抗。
与此同时,在电影界首次提出的“主旋律”的概念很快演变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思想。
随着江泽民在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引用,该文艺思想迅速上升为我国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最后被写进了十五大报告,成为党的“二为”和“双百”的文艺方针的具体体现。
“主旋律”的提出也是官方文化为对抗大众文化掀起的娱乐化浪潮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所以,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国形成的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文化局面。
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的快感追求未能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不管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体系之内,文艺创作基本保持着感性和理性、快感和美感、欲望和道德的平衡。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的完成,市场机制的形成,中国的大众文化才真正获得了比较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真正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十年。
首先是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渐渐息声,代之而起的则是关于“审美日常化、日常审美化”的研究和讨论。
这可以说是学界对大众文化的一次正面认同,也意味着对大众文化的接受和肯定压倒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否定。
大众文化不再以遮遮掩掩的姿态出现,也慢慢褪掉了“自上而下”的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了“自下而上”的文化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找乐”的特点更被上升为一种审美标准,日常性和世俗性都成为文艺作品可以公然表现的东西。
既而出现了“消费文化”现象,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被广泛接受: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而消费地点就是日常生活世界;消费社会使物变为一种“命运的、激情的和命定性的符号”,这些符号包围着社会生活时,便使得“日常生活重新获得伟大与崇高”“其目的正是为了使平庸得到满足并得到宽恕”。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5f5eea8d52ea551810a687c1.png)
通俗社会片
社会问题片
陶冶情操影片
艺术上“欧化”风格影片
第一代导演简介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 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 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 、邵醉翁为代表。
第一代导演对中国电影史的意义:
费穆
费穆(1906—1951)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电影导演。
《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等10部故事片,其代 表作为《小城之春》。
进步电影的新发展和人 民电影兴起
1938-1949
抗战电影是中国电影的特殊阶段,因为有史以来 的电影第一次被社会动荡所改变,不仅在物 质基础上遭到摄影场地的毁灭、制片机构的 破坏、创作人员的流失等严重损失,还因为 正常的创作心态被改编,电影不可能成为单 纯的娱乐与消遣,而承担起了抗日救亡的重 任,电影与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抗日战争期间
国统区电影作者拍摄很多抗日宣传电影,大部 分在1938-1941年间
《八百壮士》《塞上风云》《胜利进行曲》 《中华儿女》等
抗战胜利后
1945-1949: 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段 1. 两大民营电影公司:影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形成了解放前的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第二次高峰。
进步电影的曲折发展阶段
1932-1937
进步电影的曲折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影坛大量的商业片,严 重阻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9.18事件的爆发 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电影的经验 -------20世纪30年代初,左翼文艺的大众化运动
开展。
20年代中后期一批进步的戏剧家欧阳予 倩、田汉、洪深、史东山、孙瑜等陆续进入 影坛。
中国电影的故事
![中国电影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31c98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2.png)
中国电影的故事一、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1.世纪初的萌芽时期:中国电影始于世纪初,当时的电影以黑白默片为主,拍摄题材多以生活百态、戏曲表演等为主。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独立的生产与创作体系。
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
电影类型逐渐丰富,包括古装片、喜剧片、爱情片等。
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和演员。
3.建国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开始全面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片主题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白毛女》等。
4.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影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类型影片纷纷涌现。
如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
二、中国电影的类型与特点1.古装片与戏曲片:古装片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片则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如《霸王别姬》等。
2.武侠片与动作片:武侠片以中国传统武术为题材,弘扬侠义精神。
动作片则将中国武术与外国动作片元素相结合,如张艺谋的《英雄》、李连杰的《少林寺》等。
3.喜剧片与爱情片:喜剧片以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
爱情片则描绘了现代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如《大话西游》、《甜蜜蜜》等。
4.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这类影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如《活着》、《让子弹飞》等。
三、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与挑战1.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票房收入不断创新高。
2.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随着电影市场的火爆,国产电影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各类电影纷纷涌现,争夺市场份额。
3.引进外国影片的影响:外国影片的引进,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丰富了观众的观影选择;另一方面,也给国产电影带来了竞争压力。
4.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影制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历史梳理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历史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355df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2.png)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是一种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的电影类型。
下面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历史的简要梳理:1. 五四运动后的初期(1910s - 1920s):-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产业初创,尚未形成明确的电影流派。
然而,一些早期的电影作品开始试图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 抗战时期(1930s - 1940s):-在日中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电影逐渐成为政治宣传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手段。
一些电影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试图表现普通人的艰苦生活。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1950s - 1960s):-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国家宣传和建设的工具。
在这一时期,电影工作者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农村、城市和工业的电影。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s - 1970s):-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创作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电影作品受到审查和改编。
然而,仍有一些作品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试图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
5. 改革开放初期(1980s):-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些导演开始尝试更为真实、接地气的故事,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命运的变迁。
6. 九十年代至今:-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进入了多元和复杂的发展阶段。
一些导演继续关注社会问题,同时也有更多的电影作品关注个体情感和人性。
7. 世纪之交至今:-在21世纪初,中国电影逐渐崛起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一些现实主义电影获得国际奖项,引起国际关注。
同时,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更为多元化。
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一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发展演变,表达了导演们对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思考。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体现了电影艺术家们对现实的敏感性和对人性的关怀。
新中国70年电影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探索及其变迁
![新中国70年电影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探索及其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eda64a30740be1e640e9a79.png)
现实主义电影的探索实际上也走过了一条曲 折多变、甘苦并存的艰难之路。其中有坚守 也有无奈,有喜悦也有苦涩。为此,站在今天 的立场,重新梳理、审思和总结 70年来新中 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实践,理论争鸣,对我 们重写电影史,坚持并重构中国电影的现实 主义创作的内涵,当然是十分有益而又极为 必要的。
收稿日期:20190623 基金项目:上海市电影学高峰学科建设项目(2018) 作者简介:金丹元(1949 ),男,上海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7—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
一、“十七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及其美学逻辑
“十 七 年 ”电 影 最 重 要 也 是 最 基 本 的 主 线是确立与建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形 态。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 全世界庄 严 宣 布 “中 国 人 民 从 此 站 起 来 ”的 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党所领导的工农大 众骄傲而又自信地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将中国 社 会、政 治、经 济 带 入 了 一 个 崭 新 的 “社会历史文本”中,[1]翻天覆地的巨变迎来 了新的一体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讴歌毛泽 东思想的胜利,赞美共产党的伟大,展现工农 大众在革命战争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功伟 绩,是那个时期政治宣传、文艺政策和电影创 作的主要方向。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从党提出 要求到知识分子的自觉认同,始终与文艺整风 运动紧密相连。1949年 1月,在由欧阳予倩、 蔡楚生、史东山、阳翰笙、吴祖光、司马文森、瞿 白音、苏怡、夏衍等 16人联合署名的《电影政 策献议》中,我们不难看到当时知识分子和电 影人对党的忠诚表态。1951年,毛泽东亲自 书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紧 接着学界对《武训传》展开了疾风骤雨式的批 判。夏衍在检讨时说:“除出《武训传》之外, 还产生过了许多小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的 观点立场来描写工农兵的作品。”[2]13甚至连 周恩来总理都在北京、上海一再检讨。周扬在 “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动员大会”上作了《整 顿文艺思想,改进领导工作》的讲话。胡乔木 在《文艺报》上发文指出,“歪曲了劳动人民的 形象 和 斗 争”就 会 “成 为 反 现 实 主 义 的 东 西”,[3]接着对影片《我们夫妇之间》《关连长》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书写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7520ee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0.png)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书写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是指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真实社会为背景,以真实人物为形象,以真实情感为表现的一种电影类型。
在中国,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电影开始逐渐超越政治宣传、琼瑶式的言情电影和武侠片,转而关注一些普通人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对农村、城市贫困地区、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拍摄,影片主题扩展到了贫富差距、城乡关系、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等,对社会风貌深刻揭示,被称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生力量。
这时期代表作品有《小芳》、《让子弹飞》等。
自21世纪初以来,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得更加成熟,题材涉及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它们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类情感、关注环境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人文情感,对于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前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类型一:城市生活城市生活作为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主要类型,通常以城市为背景,聚焦当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情感和困惑。
这类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真切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代城市人在生活压力、亲情友情、职场挑战以及自我成长等方面的纠结和矛盾,深刻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寻。
代表作品有《老炮儿》、《冲出亚马逊》。
类型二:农村生活农村生活是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另一主要类型,这类电影通常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现代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农村人物的精神面貌、生活困境、观念变化和情感世界等。
这类电影除了展现农民的艰辛生活,还表现了农村人的自立自强和民族精神。
代表作品有《山楂树之恋》、《霸王别姬》。
类型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
这类电影以社会现实为背景,着力展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包括了贫富差距、腐败现象、道德困境、家庭伦理等。
这类电影不仅贴近社会生活,还以真实的描写和艺术的创作为手段,露骨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丑陋和危害,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引导和反思作用。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b93860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6.png)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引言20世纪中期,中国电影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开始发挥其社会影响力。
而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研究在中国电影学界逐渐崛起,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究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研究发展及其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在电影市场和审美意识的变革下,中国电影从商业化发展向社会现实主义转型。
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观众对电影题材的需求开始向现实主义倾斜,电影学界对现实主义电影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起。
首先,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从对经典作品的再研究入手。
经典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里程碑,成为了电影学界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再解读,电影学者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同时探寻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这种研究方法使得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概念界定逐渐清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次,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开始从电影语言的层面分析。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因此,电影语言的研究成为揭示现实主义电影特点的重要途径。
影片的摄影、剪辑、音效等技术手段,以及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都成为电影学者们深入探讨的对象。
电影学者通过对电影语言的分析,揭示出现实主义电影所独有的表达手法,掌握了电影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第二部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主题审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研究不仅关注电影语言的分析,还更加关注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主题。
这种关注使得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更加紧密地融入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首先,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日益深入。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能够直接反映社会问题,引发了学界对社会问题的研究。
中国电影反映社会变迁
![中国电影反映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f665e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f.png)
中国电影反映社会变迁中国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自上世纪初引进电影以来,中国电影业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电影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并对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一、中国电影的兴起早期的中国电影大多是受西方电影的影响,注重模仿和借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中国导演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和独特性。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该时期的电影作品多以社会现实为主题,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小城之春》、《霓虹灯下的哨声》等。
二、电影在新中国的崛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彻底改变。
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方式的普及和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电影得以在这一时期分担起反映社会变迁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作品更加凸显了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奉献和社会集体主义。
三、下乡题材与社会主义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开始注重反映农村生活和下乡题材。
电影作品如《红色娘子军》、《山村老尸》等,表达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进步。
这些电影反映了当时社会革命和农村变革的方向,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四、改革开放与电影艺术的嬗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也不例外。
电影产业逐渐市场化,电影主题更加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导演和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通过深刻地反映社会现象和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五、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大的认可和关注。
近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如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等。
这些电影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中国社会历程的一种具体表达。
六、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中国电影业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作力量,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思潮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87412be27f1922791688e893.png)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思潮作者:王丹丹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4期摘要: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来源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当下,是对社会现实的探讨,是对于身处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现实思考。
通过对个体现实境遇的书写以达到对于集体大众的现实考量,从而来找寻社会变革下的文化价值和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中更深层次的审美、文化现象。
关键词: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一、电影初创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热潮回望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在不断探索的历史线索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思想和民族创作方法。
对于中国早期电影中现实主义的表述,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人性与人情的认同之上,通过人性的塑造来刻画中国现实社会的时代情绪和时代精神。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作品。
《渔光曲》作为中国电影早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一部力作,展现出贫穷渔民家庭的种种不幸遭遇,控诉着封建、黑暗、丑恶的社会。
城市空间的营构更能昭示出人性的低劣本质与生活的残忍。
吴永刚的《神女》也向大众呈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一名来自社会底层的有血有肉的娼妓在社会黑暗中挣扎的血泪史。
1937年的影片《马路天使》更是给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被乔治杜萨尔称作是“典型的中国式电影”。
二、“十七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脉络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七”年电影事业的峥嵘岁月中,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自然而然的席卷到中国的电影进程中。
1951年由东北电影厂拍摄的影片《白毛女》,展现出在鲜明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下,反抗剥削的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
传统的中国戏剧元素与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动人心弦的现实主义作品。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上,作为少数民族电影的《五朵金花》的成功上映,更能展示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也在改革中创新、前进。
电影现实主义的选择与劳动话语建构——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向
![电影现实主义的选择与劳动话语建构——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向](https://img.taocdn.com/s3/m/ec5aae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c.png)
□丁亚平,等电影现实主义的选择与劳动话语建构一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向HUNDRED SCHOOLS IN ARTS186文章编号:l〇〇3-9104(2021)0 卜 0186-10电影现实主义的选择与劳动话语建构—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向丁亚平“2,季华越1(1.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〇〇〇88;2.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北京1000丨2;3.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100024)摘要: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的电影创作迸发出表现劳动话语的热情与悸动。
那不仅是点点滴滴积累的历程,更是意识形态和国家骄傲情感的集中浮现。
电影被列入到生产计划以后,国家对电影产业实施了高度集中的管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有了更为理性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显著的冲击和影响,商品经济改变了中国人的经济观念与消费观念。
产业化兴起后,“大片”成为新世纪中国电影产业最为重要的现象,其后是现实主义的重归及对后工业时代进行的反思。
关键词:电影艺术;现实主义;新中国70年电影;劳动话语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现实主义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是百余年中国电影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传统。
作为一个有着“重农”观念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劳动的表现一直存在于中国的文艺作品中,现实主义电影作品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劳动形成了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商品和价值,也创造了进行劳动生产的劳动者。
表现时代生活的劳动者,是新中国70年以来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
一、生活与建设:国家理想的主题表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迈入社会主义时代。
落后旧制度被废除,地主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被消灭,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形成。
在经济上,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国家强调工农兵的作用,并且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为实现现*代化共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主义美学 的悖反。在这些影片 中, 人物、 用光 、 造 型等构成因素都被极大程度地进行 了陌生化处理 , 影像本体 的造型功能得到强化。此外 , 《 红高梁》 、 《 黄土地》 等一大批 电影都在力图编织一个个影像 的寓 言 , 而无 意 于 近距 离 地 洞察 当代 中 国的 真实 面 貌 。第五代后期 的影片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其早期 的美学追求 , 关注视点也由西至东 、 由农村而 转 入城 市 , 但 这 些影 片大 多采用 线性 结构 , 以讲 述一
超 。现实主义美学作为一种电影思潮也因之渐行渐
远。
1 第 四代导演对现 实主义的重新发现
文革 之后 , 中国 电影发 生 了新 的裂变 , 蛰伏 十 年
2 第五代导演对现实主义观念 的悖反
第 五代 导演 所拍摄 的 电影 在一定 程度 上是 对现
之久的第 四代导演在这次裂变中充当了语言变革的 旗手 。巴赞 和克 拉考 尔 的理 论 被 他 们 重 新 发 现 , 并
“ 文革” 是 中国历史 的一 次 极 大倒 退 , 电影 自然
农 民、 知识 分子 等生 活 中的 普 通人 大 量 出现 在银 幕 上, 并藉 此 构建 了一 个 繁杂 世 界 的立 体 图 景 。正是
也难 以幸 免。1 9 4 9到 1 9 6 6年 问, 电影虽是 塑造英 雄, 讲述 革命 神话 的意识形 态工 具 , 但 它毕竟 也 曾纤 毫毕现地描摹 了人民的真实生活 图景 , 从而把宣教 意图顺利地灌输于人们思维之 中。而在“ 文革” 时, 政治宣教意图极端强化, 英雄被抽离于他所生存的
土壤 , 成 为不食 人 间烟 火 的圣 人 。 电影 语 言 也 恪 守 那套 制造 神话 的编码 系统 , 现实 主 义精神 隐 匿无踪 , 从 而 彻底 把 中 国电影推 向虚伪造 作 的泥潭 。
在这个层面上 , 第四代导演可 以称得上是现实主义
美 学 的忠 实践行 者 。
但 第 四代 也许注 定 是 中国电影 史上 一个 过渡 的 代际。他们一方面有所创新 , 另一方 面又难 以完全 舍 弃传 统 , 所 以很 快 就 被 作 为 后起 之秀 的第 五代 赶
续性 和完 整性 , 因此 最 大 程 度 地 逼 近 了 客观 世 界 本
身。第四代导演在还原现实生活 的图景时 , 采用 了 长镜头的镜语体系 , 把摄影机对准普通人 , 用胶片记 录了俗世凡人 的喜怒哀乐 。在《 沙鸥》 、 《 邻居》 等诸 多影 片 之 中 , 导演 力 图用 长镜头 及 实景拍 摄 的方 式 ,
迷 惑 观众 的手 段而 已。秋菊 的每 一次上 告都 使得全
作者简介 : 华亮( 1 9 7 5一) , 男, 吉林 白城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动 画、 电影历史及理论研究 。
1 5 0 2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第2 3卷
片戏剧 冲突更加强烈 , 与此同时 , 情节提炼 的更加集 中、 紧凑 、 少 有 多余 的 、 与 主题 无 关 的枝 蔓 。这 就 与 第 四代 导演 作 品 中的客 观纪 录形 成极大 反差 。真实 生活的开放性 、 多义性在《 秋菊打官司》 中被引领人 条狭 窄 的单行 道 。组 织 、 剪接 过 的生 活也 就顺 理
以接 近生 活本 来 面 目的形 式 来 表 现 生 活 。运 动 员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2—1 8
已经很难寻觅到第四代导演曾大力推崇的现实主义 美 学 的踪 影 了。 即便 是 以追 求 “ 纪实性” 为名 而拍 摄 的《 秋菊打官司》 也概莫能外。在这部影片中 实 际 上这 只是 导 演 力 图
个 通 俗易懂 的故事 为 主 , 所 以它 们依 然 不 具 备 现 实 主义影 片所 应 有 的特征 。这 些影 片或许 以一 种迂 回 的方 式最 终实 现 了对 现 实 的 观 照 , 但 毕 竟 在 这 其 中
现实主义美学成为了第 四代导演极力推崇的美学轨 范。第四代导演在 电影语言上打破了蒙太奇的独尊
和 中国电影 中现 实主义的深化作为显著标 志。但 这种创作模式在新世纪到来之 际 出现 了转 型 , 大量涌现的商 业电
影 多表 现 出了逃避现 实的倾向 。现 实生活在 古装 大片和喜 剧电影 中几近 消失 , 现 实主 叉的创 作理念也 不再被奉 为
圭臬。中国电影又一次站在 了巨变的十 字路 1 : 2 , 我们的 电影人将做 出何种抉择 , 将 用什 么样 的方式为 时代 塑像 , 这 会 决定 中国电影的未来。 关键 词 : 现 实主 义美学; 创作观念的转 变; 商业 电影生产 中图分类 号 : J 9 0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o 9—3 9 0 7( 2 o 1 3 ) l l 一1 5 O l 一 0 3
第2 3卷
第 1 1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0 1 . 2 3 N o . 1 1
No v .2 O 1 3
2 0 1 3年 1 1 月
J 0URNA L 0F C HANG CHUN UNI V ER S I T Y
新时期 以来 中国 电影的现实主义轨迹
华 亮
( 吉林动 画学 院 动漫分院 , 长春 1 3 0 0 1 2 ) 摘 要: 上个世 纪 8 0年代 , 电影 生产 出现 了新 中国成立以来的 巨大 变革 。此 次变革 以几代 电影人创作观 念 的成 熟
地位 , 开 始大 量使 用长 镜头 组织 影 片 。 从根 本上 说 , 以蒙 太奇 结构 的影 片 , 必然 因为 其 镜头选择上的主观和刻意 , 从而使世界丧失客观性 ,
成为被选择和被组织的对象。长镜头则与蒙太奇截 然不 同 , 它可 以展 示 被 摄 物 体 时 间上 和 空 间上 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