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卷三语文和考纲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卷三的基本构成:
(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基本构成:卷三结构稳定一致。试题数上,不能忽视“左右”二字,卷子结构有可能小范围变动;分值上,选择题分值39分,有所下降,因为取消双选。文学类阅读和默写分值增加,诗歌鉴赏分值下降两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回归小说。从去年《我们的裁缝铺》纪实散文到今年科幻题材小说,打破常规,符合时代发展和主流媒体(朗读者)。
三、名句默写为非连续性情景默写,考察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四、语言运用趋向综合,将连贯、成语、病句融为一道试题,并且以语段的形式出现。
五、图文转换题为今年的新题型,未选用去年的逻辑判断。营造新变化。增加了应用文的考查,20
题为对信的修改。全国卷1、2为启示的修改。
六、作文变化:去年是话题限定,固定副标题,今年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更注重考查理解能力。(二)贴合考纲具体分析:
1、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为政论文(考纲中设计类型有: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着重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论证的能力(理论论证术语理解)。和去年相比,体现试题的连贯性,更强调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减少直接比对得答案的几率,难度系数较大
2、文学类选取刘慈欣《微纪元》。考纲涉及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题型上取消双选,考察内容和艺术特色、探究,弱化技巧。考虑文章内容的陌生感,探究题强调逻辑关系。题材内容陌生感,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系数大。
3、实用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了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基础的报告阅读这一命题形式,和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基本保持一致。从文本来看,试题材料分别来源于陈利敏2016《图书出版品牌报告》、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的文章。整个阅读文本以三个片段的形式出现,图文并茂,阅读起来相对轻松。从命题形式上看,采用了两个单选题加一个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单选题侧重于理解概括分析文章内容。主观题侧重于概括文章内容,答案比以前分散。
与考纲相比,未出现新闻、传记、科普文章。内容紧扣时代,弱化鉴赏评价,强调逻辑分析整合。
4、文言阅读依然遵循从正史中选材的命题思路,2018年延续2017年的变化特点,依然将文本选择的视角转向了《宋史》。2018年文言文选择了《宋书·范纯礼传》),对于问题的设置和往年相当,依然考查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细节辨别和文言翻译。从试题难度上来看,断句放在文章开始,增加难度,影响学生后文的阅读理解;文化常识难度适中。文言翻译相对较为简单。翻译考查实词,弱化虚词和特殊句式,难度较低。整体理解受影响,对文言基础较弱学生,难度系数大。
5、诗词鉴赏题采用了主观加客观的命题形式,命题走向综合性。从文本上来看,选择了唐代诗词作家王建的《精卫词》,难度相对较小。从命题形式来看,客观题侧重内容考查,涉及考纲中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难度较小。主观题为探究题,涉及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符合考纲的要求。
6、名句默写所给的三道题均未超出考纲要求的64篇的范围,难度相对较小。三道默写题分别是《劝学》《出师表》《虞美人》两道属于初中知识,一道属于高中知识,考查的内容较为常规,表现方式考查识记和理解,难度比上年有所提高
7、语言运用题变化较大,由2017年的成语、语病、得体、连贯、语言逻辑推断等题型变为了综合性考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对考生来说,或许会出现瞬间的无所适从,影响对试卷的整体判断和考场发挥。由于以往的做题经验,很容易忽视语段前后逻辑。
17、18、19题采取一个语段下对语言连贯、成语和语病进行综合考查;
20题把应用文、语言得体、词语运用进行综合考查;
21题,这是一个新的题型,着重考查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整体难度系数较大。
8、作文,改变去年题型,采用任务驱动型作文,多材料的罗列,涉及时代内容,符合时代精神。但对于不关注社会热点的学生,难度大。时间节点,改革开放40周年
充分思考:分析综合中考纲变化的地方:“并予以归纳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