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复习
导言
1、15世纪,以马基雅维里的著述《君主论》为标志,政治学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以研究国家权力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学。由此,政治制度就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2、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并亲任该学园园长。
3、在比较政治制度中,常见的比较研究方法:
1)国别比较研究
2)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
3)综合分析比较研究
第一章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
4、政治制度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成:
非正式规则是由长期而稳定的政治经验演化而成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政治生活中的“惯例”、“习俗”、“价值”和“文化”。
正式规则是由公共权威机构或其委托代理的机构设计和确立的,依靠国家强制力强力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明确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组织并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结构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
5、国家观念的演变
古希腊、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领域以城市及其近郊为限。
中世纪欧洲分封割据,共同体组织与土地所有权关系密切,此时的国家被视为一种地域团体。
近代以来的“国家”观念是与主权概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古希腊的伦理国家观,古罗马时期的法人国家观,还是欧洲中世纪的神性国家观,都与近、现代的国家观念有着根本不同。
6、契约论的核心思想
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或是完备无缺或是彼此征战的自然状态,由于强力和私刑的存在,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为弥补自然状态之失,人类出于理性订立契约,基于一致“同意”组建国家,将自身全部或部分的权利交由统治者行使,以便实现“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共福利”。
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一些刻意回避价值判断,自诩由“中立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得来的国家观念在西方陆续兴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多元主义国家观
2)精英主义国家观
3)新保守主义国家观
4)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国家观
8、国家形式:政治制度的双向配置
(1)依据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状况,可将政权组织形式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制四种基本类型。
议会制的基本特点是议会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实际的或法律上的主导地位,拥有产生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国家机关并监督其权力运行的权力;根据政体不同,议会制又包括议会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共和制两种类型。
总统制的基本特点是议会在国家机关体系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地位平等,不对其他国家机关构成实际或法律上的派生从属关系,它是国家权力支配关系中最具分权制衡色彩的政权组织形式。
委员会制是国家机关权限划分最不清晰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采取委员会制,并以合议制的形式行使职权。
人民代表制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代表机关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法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其他国家机关均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2)依据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状况,可将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基本类型。
单一制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属于全国性政府(中央政府),区域性政府(地方政府)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完全由中央政府赋予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联邦制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由全国性政府和区域性政府根据宪法分享,双方均不得单方面改变宪定权力分享格局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补充:单一制和联邦制的根本区别
“凡属联邦国家,其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的事权,全由宪法划定,所以各邦政府的事权,有宪法为保障;其单一国家,无论分权至如何程度,其他地方团体的事权,总系经由中央政府以普通的法律或命令规定,所以地方团体的事权,初无宪法的保障”
9、近代以前的宪法概念:
1)古希腊时期将宪法等同于政治制度
2)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另一种观点,将宪法看作国家的最高法律
3)罗马帝国时期用宪法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诏令,以区别于市民议会制定的普通法规
4) 中世纪的欧洲,为确认教会和封建领土的特权而将规定君主、教会和封建领主关系的法律称作宪法
10、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概念,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和英美资产阶级的产物。
11、根本法的三层含义:根本法实质上指人民与国家或政府之间一种契约
1)根本法的效力高于普通的法律,议会亦不得侵犯。
2)根本法为建造国家之公约,效力高于议会制定的法律,根本法的制定不能仅凭议会决断,须由全民表决。
3)由于根本法是限制议会以及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的法律,其内容有明白详尽加以规定的必要,故根本法不得不为一种成文法。
12、政权组织形式在基本构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
1)传统代议民主制由盛而衰
2)行政集权民主制基本形成
3)共同参与民主制初见端倪
第二章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
13、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2)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
14、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在欧洲历史上主要表现为:
1)古代城邦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古希腊城邦)
2)西欧封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3)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4)近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5)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6)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15、人类经历了四次极富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性变化:第一次工具制造的革命、第二次农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知识革命
16、在社会生产力和技术进步因素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相继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整体结构转型:
第一次整体结构转型:由原始的渔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迁,整体性特征是农业化。
第二次整体结构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整体性变迁,整体性特征是现代化。
第三次整体结构转型:由工业社会向全球知识社会的整体性变迁,整体特征就是全球化。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17、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次使用“政治文化”的概念。
政治文化: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