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为典型的话题作文,提供材料,确定了学生理解的范围,提示了立意方向,既考查辨正分析能力,又考查认识水平。
从话题来看,是关系型话题作文,但是很明显,材料暗示“道德”和“智慧”并不是并重的,在立意时应该偏于道德。论证要具体举例,不能像材料一样抽象晦涩。我想观点可以定位为:道德是首要因素,然后才是智慧。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道德高尚的人可以充分利用智慧为人类发展为社会作出贡献,而道德卑下的人有可能利用智慧做有悖于社会人性的事情。

举例时可以分别从古今中外,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举例。

供参考的素材有:宋朝秦桧,为当朝状元,很有才华,也算是有智慧的了,但是道德败坏,迫害岳飞,一心卖国求荣,如此智慧,于国于家,有害无益。

近代的汪精卫,风流倜傥,叱咤风云,直至当一国之重,然而,一念之差,导致千古骂名,应该也能归咎于道德问题。

日本的小泉,智慧不可谓不低,但为什么如当街之老鼠?

法拉第和他的老师的故事。有了智慧,有了地位,成了权威,如果道德的天平稍一偏颇,就有可能阻碍科学的发展。

培根:科学上的巨人,道德上的小人。

——至于正面的例子,有道德,有智慧,从而让智慧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一个人,关键的是道德高尚,即使是没有多少智慧,也是一个平常的人。但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不管他有没有智慧,他都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人。



另外,还应充分利用材料,特别是康德和但丁的话,可以灵活引用。




“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于智慧,无疑是一种偏颇的观点。但是,也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真理。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道德规范,向人们揭示了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美好关系形成与发展之必然;也揭示了每个个体在群体、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之必然。

随着社会和道德的发展,道德越来越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其范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通过“应然”揭示“必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的建设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更具科学认知的价值,善与真达到高度的统一。可以说,个体每一种善的品质的形成,即是对人生真话之一种把握。

心理学的研究,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揭示了道德品质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最多的是关于皮亚杰的形式操作与塞尔曼的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与个体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些研究,西方相当一部分的道德教育

模式都是以促使认知发展为主要目标的。
















智慧与道德
▉ 2006-11-8 10:24:20



道德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但丁



前些天看一个名为《财富人生》的电视访谈节目,嘉宾是一位当今颇具知名度的青年企业家。 当节目渐近尾声,按照惯例,主持人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事情成功的最关键品质是什么?沉思片刻后,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静地讲了这样的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个小伙子高中刚毕业,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渐渐地,他发现当地的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也非常少。凭着自己的聪明劲,他精确地估算出了这样一个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约为万分之三。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沾沾自喜,从此之后,他便经常逃票上车;为此,他找到了一个宽慰自己的理由:自己还是个穷学生嘛,能省一点是一点。四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自信,他开始频频地出入巴黎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然而,结局却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些公司都是先对他热情有加,然而数日之后,却又都是婉言谢绝。真是莫名其妙。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写了一封措词恳切的电子邮件,发送给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烦请他告知不予录用的理由。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先生:我们十分赏识你的才华,但我们调阅了你的信用记录后,非常遗憾地发现,你有三次逃票被罚的记录。我们认为此事至少证明了两点:1、你不尊重规则;2、你不值得信任。鉴于以上原因,我公司不敢冒昧地录用你,请见谅。直到此时,他才如梦方醒,懊悔难当。然而,真正给自己的眼球带来强烈冲击力,让自己产生一语惊心之感的,却是对方在回信中最后摘录的一句话:道德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故事讲完了,节目现场一片沉寂。主持人问:这能说明你的成功之道吗? “能!因为故事中的年轻人就是曾经的我。”他坦诚而高声地说,“我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只是因为我一直将昨天的“绊脚石”当成今天的“垫脚石”而已。”



人生总是复杂,道理却总是简单;更多的时候,一句话,一辈子。











道德与智慧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流行语言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时,我们偶尔能够听到这样一句流行语——没文化,真可怕

!敢问,文化是什么?是知识;知识又是什么?是智慧。那么让我们来深究一下,没有智慧到底有多么“可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智慧对于我们而言,是人类之所以能够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根本,没有智慧(这里的智慧指仅人类拥有的智慧),那我们就跟生活在森林中的猴子没有区别。但假设我们真的没有智慧,那也不会产生塑料袋、骑车、化学武器、原子弹等对人类甚至地球造成严重污染的发明。可见人类如果没有智慧,也并非多么的可怕,反而对于我们的母亲——地球,却是一件好事。那这么说人类不该拥有智慧吗?答案是否定的。这里就要关系到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道德。

道德,即对人负责且不伤害他人也。道德决定智慧的好坏,道德败坏之人若拥有智慧,则会利用其损人利己;道德高尚之人若拥有智慧,则会运用其造福人民。先拿众人皆知陈世美来说,他十年寒窗最终考取功名,说起来也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但他却为了荣华富贵而抛弃了他的妻子秦香莲和他的两个亲生骨肉。再来说说宋朝奸臣秦桧,他也是当朝状元,谁敢说他没有智慧?但是论起他的道德来,谁都不敢夸赞:迫害岳飞、一心卖国求荣,如此有智之人,却有害无益。可见这种智慧超群却道德败坏的人无论于家于国都才是真正“可怕”之人。

上面所说事例只是历史上的一些人物,而在当今社会那些“智者”的某些道德行为更加骇人听闻。我想大家都对“清华学生硫酸泼熊 ”的事件都有所了解,既然当事者是中国名校清华大学的学生,那么他的智慧是无可质疑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生,却对动物园中的无辜的黑熊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来,而他这样做的原因,竟然是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是否正确!这实在让我们这些“学识短浅”的平凡老百姓无法理解,我相信只要是懂得一点道德的人就算没读过书也绝不会做出上述者的这类行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道德贫乏要比智慧贫乏可怕得太多。

所以,我们还是把那句“没文化,真可怕!”改成“不道德,真可怕!”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看来不仅是中国注重所谓的传统美德,在国外人们对道德的重视成度同样很深,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道德和智慧并兼的人吧!











话题:智慧与道德

作者:蓦然回首 出自:古藤老树网络课堂 浏览/评论:1,221/0 日期:2008年11月4日 22:20

作文题:

智慧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有了智慧就可以使人更好地生

活,道德也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康德说:“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与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但丁还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请以“智慧与道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范文:

道如山,智若水(57分)

宁波一考生

古人谓水之为秀美之极,然而比水更为灵动显秀的是智慧;古人亦谓山为浑厚之典范,然则比山更拙朴厚实的是美好的道德。灵动的智慧是夕阳照映下的江面泛着金光的波粼,点点闪光,便能令人陡觉新鲜,如入仙境;浑拙的道德便是在明月皎白的夜晚守望月亮的忠诚者,使人甚感敬畏与景仰。

智慧若水。水昭示着一种活力,一种前进。智慧亦如此是,只有智慧,才是创新的不竭动力。邓稼先、袁隆平、李中华……这一个个若水的名字给中国的建设注入鲜红的血液。当这一项项发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若水一般向东流去,那壮观,足以让多少岸边的弄潮儿兴奋与激动,水永远是他们为之疯狂的信仰。

然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触怒了水,她便狂啸着誓要把万物都倾倒。若智慧被小人攫取,天地则隐藏着一次危机。近些年来,屡有高知识分子利用“智慧”发明偷窃工具,抑或攫取国家机密,小人的“智慧”是绝不能小视的力量,因为正如它能给人类带来进步一样,它同样可以使历史倒退,甚至摧毁一切。

因而仅有智慧是不够的,正如水秀极则妖,色艳极则冶。

“壁立于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道德的包容。这包容,冥冥之中显出一份深邃,这深邃,隐隐显得一派大气,这大气,是不是又是包含着无尽的智慧呢?这就是道德的博大。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诚然,山是古拙的,只因水的衬托而更显得浑厚,然而,山亦有极秀,极美的。山可以独辟一派:曾文中的忠国,袁崇焕的英勇,庄子的豁达……而水如此的却不多,却也存在,但大多是以美好的品质作为基底的。道德若山,人因道德而显贵,身因道德而华气。

孔子是千年中国中因把两者结合的完美而最为人所称颂的。他的思想自不必说,《论语》中思想的光辉给中国、甚至世界的后代人以精神的升华。当我得知他还是个耐心、仁爱的老师时对他的景仰又更进一层。然而,他还主张宽刑待民,仁义待民,一个佝偻的老者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精魂。

德如山,智若水。山水恰到好处地“铺张”,才

是中国水墨艺术的最高境界。德智兼备,才是最完善的自我,最圆满的灵魂。中国的“孔圣人”永远只有一个,但每个人却可以把自己加以锻炼,成为自己的“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