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大法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四大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成都漆器
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

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

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

它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漆艺之一,历来是三晋名产,平遥三宝之首,曾屡获国家级金、银奖。

平遥县的推光漆器,历史悠久,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推光漆工艺基本形成地方特色,到明清时已具相当规模,开始出口到英、俄等国。

[1]
制作工艺
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须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

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精雕细琢,用料也颇有讲究。

平遥推光漆器使用的是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

平遥推光漆艺有精湛的成套技艺,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
(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罩漆;
(3)木胎披麻挂灰,生漆灰须褙布,猪血灰须披麻,黄土胶则需褙纸;
(4)以人发、牛尾制作漆栓(髹饰工具);
(5)在特设的阴房内阴干漆器;
(6)描金彩绘,包括平金开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壳镶嵌等传统技法;
(7)用砂纸、木炭、头发、砖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镜;
(8)采用镶嵌、镂刻、罩金、刻灰等技艺进行装饰。

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

木胎车间使用松木做出各种家具的木胎后,灰胎车间就用白麻缠裹木胎,抹上一层用猪血调成的砖灰泥,这叫做“披麻挂灰”。

漆工车间的工序是非常细致和复杂的。

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擦拭毕,再用手反复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进行刷漆,多则刷七遍,少则刷六遍,其后的推擦就更细致了。

先用粗水砂纸推,再用细水砂纸推,用棉布推,丝绢报,卷起一缕人发推,手蘸麻油推,手蘸豆油推,掌心反复推。

凭眼力,凭心细,凭感觉,凭次数,推得漆面生辉,光洁照人。

画工和镶嵌车间,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画工必须学习绘画四年以上,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才允许在漆面上勾红点翠,独立操作。

刻绘工人的刀锋,要求象笔锋一样,粗细相间,深浅适度,起落自如。

镶嵌原件的制作台上,团团烟光紫气,叮叮有声,工人们把河蚌壳、螺钿
[ diàn ]、象牙以及彩色石头加工成各种原件,由镶嵌工人根据图案的要求.巧妙地镶妥粘牢。

清朝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器为主,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新工艺,自此,平遥推光漆器形成以磨推漆面与描金彩画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漆面要达到光亮如镜的效果,以后会越擦越亮,适于长期摆放。

绘饰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人物故事,工序细致复杂。

具有构造精细、漆面光洁、彩绘富丽、防潮防热等特点。

品种
平遥推光漆器现有品种多为高档屏风、挂屏、电视柜、大小衣柜、角柜、酒柜、陈列柜、首饰匣等。

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
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

漆器保养
1.防晒防熏:收藏漆器应注意避免阳光曝晒、烟熏。

2.防干防湿:避免忽干忽湿、温度忽高忽低,最好把漆器放在温度和湿度比较恒定的房间中。

空气过于干燥,漆器容易发生断裂;湿度过大,则易出现变形和脱漆。

3.防霉:收藏时特别注意不要把漆器放得离地太近,也不要放在铺设海绵的地上。

因为地上湿气大,海绵的吸水力又比较强,离地太近或久置于海绵上,易使漆器发霉脱漆。

4.防擦撞:移动漆器时要轻拿轻放,不要与坚硬、锐利的物体碰撞或摩擦,避免剧烈震动。

漆器年代越久远,胎质越易变得疏松,稍不注意就会损坏。

要远离盐、碱等对漆器有一定损害的东西。

5.防尘:漆器上有灰尘积淀,可用鸡毛掸和柔软的毛刷轻轻清理,或用棉纱布擦拭。

如果漆器表面沾上污垢,可用洗涤剂清洗或用棉纱布蘸上少许食用油轻轻擦拭。

平遥三宝:
推光漆器、长山药、平遥牛肉
山西三宝:
高平珐华器、平遥推光漆、新绛澄泥砚
它是在陶胎表面用带管的泥浆袋勾勒出凸线的纹饰轮廓,分别以各种色料填出底子和花纹,入窑烧成。

珐华器又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山西省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

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

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陶瓷界有人认为是琉璃与珐琅的结合体。

据民国时期著名收藏鉴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记载:"由于法花质釉的情形与元代的瓷器物相近,故人们多认为它是始自元代。

明代法花的用途较为广泛,故法花在釉质等一切方面都要比元代进步。

清初中国民间尚有制造法花的,雍正以后则停止制造。

"在珐华器短短三四百年的发展史中,其生产和制作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并以其复杂而特殊的制作工艺和艳丽而明快的低温彩釉,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一朵绚丽的陶瓷奇葩。

据有关文献记载,珐华器的主要产地在山西的蒲州、平阳霍州等晋南地区,以及陕西、河南等部分地区。

其中,山西晋南地区生产的珐华器最负盛名。

明代山西生产的珐华器,主要是器型较小的花瓶、香炉等陈设器,其形精巧玲珑,华丽活泼,观赏价值和陈设价值很高。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工艺成就,竟使得景德镇也仿效山西珐华器的制作工艺,生产出了一批数量极少的景德镇珐华器。

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山西珐华器的胎质为陶胎,景德镇珐华器的胎质为瓷胎;山西珐华器的釉色以蓝色、孔雀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多种色调为主,景德镇珐华器的釉色以黄、绿二色为主。

由于这两种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的产品并不多见,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事有凑巧。

前不久,笔者从一位藏友的家中,有幸鉴赏到了一组雕塑精细、色彩艳丽的珐华器。

其中,有侈口的形似玉壶春瓶或赏瓶的器型,也有平口的形似天球瓶或胆瓶的器型,瓶身上分别雕塑着立体感极强的牡丹、梅花、兰花、菊花等各种花卉纹饰,底子上分别施有宝石蓝、孔雀绿、金珀黄、松香黄等各种低温彩釉。

器型精巧玲珑,色彩明快艳丽。

全部器物的高度均为16厘米至17厘米,大小相差无几。

瓷质均为陶胎。

从其制作的工艺、艳丽的色彩、古朴的包浆、釉面的开片等来看,这组珐华器很可能属于元末明初的产品,距今至少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传世稀少,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端砚、洮砚、歙砚、澄泥砚。

悠悠五千年,在文房四宝中,砚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几乎与华夏文明同生,与文字同兴。

所以,砚自古以来就被置于文房四宝之首。

砚台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端砚、歙(shè)砚、洮(tao)砚和澄泥砚更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

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

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

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

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2015年,李喜阳对古法工艺进行了改良,研制出"天然水纹砚",触之若童肌,扣之若金声,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被海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

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

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

绛州汾河湾的泥质干强度偏高、手感滑腻、无砂、可塑性高、韧性强。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绛州澄泥砚能以唯一的非石质砚跻身中国四大名砚之中。

砚,它的实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而无杂质。

在同样的硬度下,由于澄泥砚是用泥土烧制,研磨后砚面的光滑度肯定会逊于石砚,同时却增加了澄泥砚的滑动摩擦系数,也就是说,澄泥砚比同等硬度的石砚发墨程度要好。

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而绛州澄泥砚的烧成温度正是介乎于两者之间。

制陶工艺是澄泥工艺的先导,它的发展孕育创造了澄泥工艺,制陶工艺升华的结果,是瓷器的出现。

澄泥工艺是独立发展的结果,历史上的澄泥砚、紫砂器的问世证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它的价值,它是介于陶与瓷中间的另一路产品,归类于炻器。

但澄泥砚又具有研磨工具这一特殊性,烧制时的技术要求就高了许多;控制温度是把握质量的关键之一:烧制时的温度过高就会瓷化,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烧制时火候不够,就会烧成陶质,硬度差,磨墨时泥磨俱下,更不可取。

所以,煅烧工艺是制作澄泥砚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颜色、硬度、莹润程度等都与此密切相关。

蔺氏父子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烧制出了色彩绚丽、造型生动的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各种品相的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

首先,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古法制砚,是将一种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于汾河中,河水中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中,经第一层绢袋过滤后,沉入第二层绢袋的细泥即是澄泥。

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滤出的极为细致的泥土就是制砚的原料--澄泥。

澄泥砚之名也由此而来。

再将滤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

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

这使我联想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砚终似结丹。

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又独出机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个工序上,购置了机械
设备,以电为动力替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加强砚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砚在烧制时不会产生任何气泡和微小的裂纹。

密度是决定砚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一般澄泥砚的密度在 1.4-1.6左右,绛州澄泥砚运用现代工艺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岗石的密度。

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烧制的仿古石砚,不论在重量上、视觉上、手感上都与石质无异,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

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

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

可能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

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折叠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一种由泥合成的名砚,它色彩多变,造型独特,在中国砚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澄泥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历来被文人墨客所推崇。

澄泥砚具有"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发墨而不损毫的特点。

12月8日,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展第四天。

展馆外,冬寒尤甚,络绎的人流不断涌向入口处。

展馆内,暖意融融,观展的人群热情不减。

这些天,逛文博会成了一项热门活动,看“山西三宝”也成了一句热语,“山西三宝”更成为屡屡见诸媒体的热词。

原本名气就不小的高平珐华器、平遥推光漆、新绛澄泥砚,借着“山西三宝”的热度名气更大了。

珐华器沉寂300年异彩夺目
在晋城展区,观展的人无一不在一件冠名“珐华莲池鹭鸶纹罐”的展品前驻足凝视。

灯光透过玻璃照耀着纹罐,闪现出奇幻的蓝色光芒,异常夺人眼目,令观者动容。

太原市民吴文朝是一位资深收藏者,连续两天观展文博会,都要盯着这件珐华纹罐看好一会儿,感叹连连:“真是好东西!”
据珐华器展位人员介绍,“珐华”属琉璃旁系,元代时诞生于山西阳城、高平一带。

昔时,曾经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一说,经此辉煌,承接了唐宋三彩余韵的琉璃,脱颖而成异样华美的珐华。

因其多用于宗教场所,也因其华美庄严,又以“珐华”“法华”之名显示尊贵。

珐华以陶为胎身,用特制的带管泥浆袋挤出泥条,以“立粉堆彩”技艺在胎身表面堆出装饰,先入窑高温烧制,再填入彩料后低温烧成。

珐华釉色最为突出,突破以往琉璃单调的黄、绿色,呈现出蓝、白、黄、绿、紫等更为丰富的色彩。

珐华器起始于元,兴盛于明,在清雍正时期终了,断烧时间已近300年。

2005年时,张勇勇尚在从事金银首饰加工,在长治逛古玩市场时看到一件类似珐华器的工艺品,大为心动。

再后来,他得知珐华器烧制技艺失传已久,心生遗憾。

2008年始,对古代技艺心存念想的张勇勇,带着复原珐华工艺的心愿和使命感,从北京回到家乡山西高平,和朋友一起开始到处搜寻资料,走访懂得相关技艺的老工匠,遍访国内外的博物馆探究珐华器形,筹备复烧珐华器。

2016年,有同样追求的十几个年轻人组成团队,创建了晋城地区烧制琉璃成就最高的窑炉——朝元窑。

2017年5月,张勇勇团队基本调制成功珐华釉色,每种釉色都经过上万次的调试,至今已发展出近50种不同的色系。

他们在传承古代珐华审美成就的基础上,独创了珐华彩釉艺术,以北方文化为底色,将粗犷、豪放、朴实的风格刻画在陶瓷之上,形成朝元窑独特的珐华文化,创作出罗汉禅定像、案头狮、各种瓷版画、梅瓶、罐,还有大型珐华造像等一系列珐华文创产品。

2017年8月,高平珐华器惊艳亮相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18年10月,在第五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上,张勇勇团队创作的珐华牡丹璎珞纹梅瓶
被当做国礼赠送给与会各国政要,深获好评。

前不久,在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内,举办了“传承与创新——珐华技艺复兴成果发布”活动,一批富丽华美的珐华彩在国内外嘉宾面前亮相,标志着失传近300年的珐华釉烧制工艺成功复原。

在本届文博会上,高平珐华器再现光彩,获称“山西三宝”之一。

朝元窑重新点燃的窑火,将续写珐华的美丽与传奇。

推光漆越千年愈加亮丽纷呈
在晋中展区,平遥推光漆器展柜前往来的人特别多,一位女士花2000多元买了一个小件的平遥推光漆器首饰盒,高兴地说:“买值了!”
看着花样繁多、流光溢彩的平遥推光漆器,总引得人想问、想摸、想买。

平遥古称“陶”,为帝尧封地。

《史记》载:“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白马”,而只有朱红色大漆才能髹饰出彤车。

于是有人说,探究平遥推光漆器的历史源头,大概要追溯到距今已有4200年历史的帝尧时期。

推光漆器展位前,人群簇拥。

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馆讲解员武容清介绍得格外详细:“平遥推光漆器在唐代即享有盛名,位列‘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

它用的漆是从漆树中分泌出来的天然大漆,‘滴漆入土,千年不腐’说的就是大漆,目前保存完好的出土漆器文物,几乎全部采用了大漆工艺。

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容清详解:“制作推光漆器的工艺特别复杂,包括配漆、加工木胎或灰胎、刮灰、髹漆、推光等工序,每道工序又细分几个步骤,整个流程共有30多个细分步骤。

制作时,仅刮灰就需五六次,每次须等前次刮灰完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

髹漆时,每件推光漆器要上5道至8道漆。

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打磨,反复推擦至手感光滑。

制作推光漆器最关键的一步是用手掌推磨出光。

先用2000目的砂纸打磨平整,后用优质椴木烧制的木炭块蘸水细细打磨增加漆面黑度,再用头发丝抹上豆油打磨光滑,最后撒上砖灰面,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推磨至手掌发热,方能推出光亮如镜的漆面,以后会越擦越亮。


以往,平遥推光漆器主要有首饰盒、家具、屏风、漆画等平面产品,如今多了一些创新产品。

展区内有一件黑色胆瓶工艺品,就是结合了平遥推光漆器与福州脱胎漆器两种工艺,由纯大漆打造而成。

既有平遥推光漆器的亮丽,又有福州脱胎漆器的轻巧,不掉漆也摔不坏,令观者不禁称奇,心生喜爱。

推光漆器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创新。

平遥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伦绪介绍,公司成立已有7年,目前建设的推光漆艺产业园,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研发培训、旅游观光、征集保管、文化传播、创业孵化、漆树种植于一体,形成了以国家级大师和省级大师领衔、民间艺人为主的设计创作团队,恢复了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工艺。

现有宫廷式家具、屏风、旅游纪念品、油漆彩绘(壁画)四大类产品。

创建了国内唯一的中国(平遥)推光漆器博物馆,汇集了素彩兼备的宋元漆器、千万文华的明清漆器以及琳琅满目的近代漆器。

推光漆器,跨越千年而愈加亮丽纷呈。

澄泥砚绽放厚重晋文化的精彩
在运城展区,太原市民何文超手捧着展柜上的一方澄泥砚爱不释手。

他告诉记者:“我写书法30余年,用澄泥砚最久,质若温玉,抚若肌肤,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呵气可研,不伤笔毫。


绛州澄泥砚,产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古称绛州),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澄泥砚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明代达炉火纯青。

绛州澄泥砚色泽纷呈,尤以朱砂红、玫瑰紫、绿豆青、鳝鱼黄、蟹壳青为贵。

它的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左右,成品率仅为30%。

明末清初时期,“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因历史原因而失传。

展位人员介绍,蔺涛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澄泥砚,为之辛苦了30年。

1986年,蔺
永茂、蔺涛父子开始恢复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

他们法古师今,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利用现代理念和科学技术,给古老的名砚注入新的活力,终使埋没300余年的中华文化瑰宝重放异彩。

2008年,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位人员告诉记者,如今的绛州澄泥砚,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品质和实用性,更以优良的澄泥质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内容、精湛的雕刻艺术、多彩的色泽变化具有了极好的使用、欣赏和收藏价值。

曾获百余项国内国际大奖;6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5次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最高荣誉“国之宝”称号,并被10多家博物馆珍藏。

绛州澄泥砚,积淀中华文化的精髓,绽放厚重晋文化历史的精彩。

在文博会的融媒体区,山西山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山西文博会也因此荟萃了全省的珍奇、聚集了全国的目光。

那些散落于三晋大地各处的传统珍宝,经过岁月的冲刷,经过悉心的传承保护,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创新,一定如‘山西三宝’光华四射,山西文创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