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1
新中国对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第一次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②第二次是1953-1956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第三次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结果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2
“十五大”报告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后,中国人民在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第一次巨变是辛亥革命;第二次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变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三个伟人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有: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大无畏的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等。

4.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起点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2.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二、就业制度的改变:(1)就业方针: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体制。

(2)就业观念改变:逐渐告别"铁饭碗"、"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20世纪90年代,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重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建立。

四、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

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中国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2001年,我国加入。

五、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

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4
我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1.一国两制:(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首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

(2)含义: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地位: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和澳门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分别是紫荆花红旗、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

)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3)前提:一个中国。

(4)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4)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5)日益密切的交往: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往来以及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

(6)有利条件: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5
欣欣向荣的科技文体事业
一、科技的发展: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亩产量很高,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八六三计划":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纲要》,1986年3月制定,目的: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政府的战略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教育:1.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的: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

2.两大举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

3.奠基工程: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三、文艺和体育:1.文化艺术: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1991年开始实施"五个一工程"。

2.体育:(1)零的突破: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突破了奥运金牌零的记录,共或金牌15枚,名列金牌榜第四。

(2)新的飞跃: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我国获金牌28枚,名列金牌榜第三。

(3)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获金牌51枚,名列金牌榜第一。

6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
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3.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7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一、1.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二、中美建交:
1."小球转动大球"指中美的乒乓外交。

2.建交过程:(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了他,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2)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双方认为:a、要实行_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__,反对__霸权主义_的威胁;b、只有一个中国,_台湾_是中国的一部分。

(3)_尼克松访华_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_国际形势__产生了重大影响。

(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5)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4)1972年9月,中日建交。

8
铸造共和国钢铁长城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2)1966年10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1967年6月,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4)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

2.标志: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技术。

3."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主义、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4.军事力量: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成立的时间:1949年4月和11月。

2.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9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9月;地点:北京。

2.地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取得成果: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1)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表现:(1)工业方面:大炼钢铁运动,(2)农业:对农作物的产量估计浮夸;农村办起人民公社,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4.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一大二公。

(2)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5.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
6.后果: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7.失误的原因:(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2)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3)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8.教训:(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3)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0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4)成就: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宝城铁路、集二铁路。

(5)结果:到1957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概况:①主要途径:农业--走集体化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90%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到1956年,90%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利用、限制、改造;方式: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结果:到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意义:(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3)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4.实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5.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偏差。

11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意义: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发表: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发表。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亚非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我国政府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2.特点: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3.内容: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