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摘要: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变了、学生变了、课堂也变了。但同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教师还是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知识性教学仍占居主导地位;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同时考试命题部门要加快研制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评价内容。
:问题;对策;忠实;课程的二次开发;知识性教学;发展性评价观
一、引言
随着2019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率先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展开。浙江省湖州市作为新课程试验的省级实验区,从2019年9月起已在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渗透新理念。为了能和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一起走进新课程并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和我市四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学校合作进行了市级重点课题──“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专业‘成长’的比较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跟踪。为此,在理论层面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了《教师调查
问卷》(包括与新课程有关的通识题、理念题和行为题)以检测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在课程、教学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在实践层面上,我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和各中、小学学校主管新课程实施的副校长下课堂听课并记录有关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的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课后又和任课教师及其他听课教师共同交流、相互研讨和及时反思。下面虽是我们在校本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前车之鉴”,但这也是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特别是在推进省级的新课程实施中具有“瓶颈”效应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限于篇幅,现略呈一、二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便促使我们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能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课程实施中暴露的问题举例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省、市、区和校四级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分抓共管和提供切磋平台等条件下,任课教师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和相互交流与反思。为此,不仅在新课程试验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新理念,而且部分教师也尝试在旧教材的实施过程中体现新理念──“用旧鞋走新路”。于是,和新课程实施之前相比,教师变了、学生变了、课堂也变了,变得有点像新课程在试验的气氛了。但是,客观地讲,目前的这种状况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段不容忽视的“距离”,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总结与反思。
问题一:教师还是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
【案例】这是一堂我市某小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加法”的数学课。任课教师借助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游戏”、“同桌做”、“上讲台说”等教学板块使学生知道并理解诸如“树上原来有六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二只小鸟,树上现共有几只小鸟?”等问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达为6+2=?。后来,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图片、运用加法、展开想象自由地提出有关“10以内数的加法”的问题并用数学式子来表达。最后,任课教师还鼓励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于是学生提出了诸如“我家原有两台空调,今天又安装了一台空调,我家现有几台空调?”等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评析】总的来说,本节课有点新课程的味道了。第一,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第二,让小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三,渗透了“教学内容生活化”等教学理念,等等。但是,我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在幼儿园他们都已学习过“10以内数的加法”和“20以内数的加法”。为此,我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就问我身边的小朋友:一加五等于多少?等于六;十一加七呢?等于十八。不等我继续下问,他说“一百加五十我也知道,等于一百五十。”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从父母等给的“压岁钱”中学会的。通过课后和其他小朋友的进一步交谈,现状确是如此。为此,从价值取向这个层面来审视,在这样的一堂课中,任课教师关注的
焦点不是学生能否得到有效地发展,而是课程内容是否被忠实地执行了,课堂教学理念还是“教材本位”。
问题二:知识性教学仍占居主导地位
【案例】这是一节我市某中学初中三年级的自然科学课,标题是“浮沉条件的探究”。任课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新泡在玻璃杯中的茶叶一部分已下沉,另一部分还浮在水面上后,就提出如下问题“决定物体(茶叶)浮沉的因素是什么呢?”不经过学生的“猜想或假设”这一科学探究的环节,教师就分发了事先设计并复印好的实验报告纸给每一个探究小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实验仪器课前已按小组安放在课桌上),将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纸上的空白处就很顺利地得到了决定物体浮沉的两个重要因素──重力和浮力。最后任课教师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即所谓的“过三关”──基础关、提高关和难题关。
【评析】乍一看本节课的标题,便使我们联想到新课程实施中所倡导的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研究)性学习,况且这还是一堂“用旧鞋走新路”的尝试课。我们有点兴奋。但是各个小组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探究”出决定物体浮沉的两个重要因素──重力和浮力后,我们的感觉是在科学探究这个学习方式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里的探究是变了味的验证。但本节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浮沉条件”和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顺利
地过了“三关”后,我们清晰地感悟到,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还是那么得根深蒂固。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初探
对策一: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据国外课程专家的研究,总的说来,课程实施有三种主要的取向:忠实(fidelity)取向、共同改编(mutual adaptation)取向、课程建构(curriculum enactment)取向。忠实取向的基本主张是,课程的实施应该忠实于原有的课程内容,反映课程开发者的意图,以期达到课程所确定的目标,这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共同改编取向是指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彼此相互适应,这意味着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双方要通过协商而作出变通。课程建构取向主张,课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育性经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地共同生长、发展的过程。即,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建成构知识、意义和其它文化要素的过程。
鉴于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不能完全成为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因为国家课程的内容虽具有普适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当然也无法与课程设计者通过协商而对课程内容作出变通(因为在我国目前还无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