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发表时间:2010-10-25T15:42:01.4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明杰

[导读] 现在一卷定输赢的现象愈演愈烈,分数早已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名校的“命根子”,而且根深蒂固——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的教学体会

张明杰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二中西校内蒙古包头 01403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理解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对初中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感受与体验,去分析教材的长处与不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偏激。就中考“指挥棒”引发的问题,提出适合初中数学教材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改革;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改也进入非常重要的时期。原本四年的初中数学就十分艰难,既又缩短为三年,更是紧上加难,给初中数学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也给广大师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如果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呆板,教条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师生课堂和谐,“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意图是非常好的。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掌握好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这种理想式教育如果真正能达到,那是每一位教师求之不得的,更是欢欣鼓舞的,也为数学教改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在情景设计上联系生活实际很好,一系列的问题串紧扣心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活服务的真理,给课程开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适当的随堂练习,给学生当堂消化提供了很好的场所。一定的规模探索为学生发展思维,挑战个性,发散创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直观的概念得出,简单的例题叙述,使教师讲起来容易,但收到好的效果却很难。因为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好,而例题简单又极具普遍性,很多时候是课堂明白,作业错得多,达不到巩固熟练的目的。

另外简单的例题,迫使教师“自由发挥,各尽所能”。找例题,翻旧书,添加各种练习册。结果教出来的学生,考试时五花八门,没有基本的统一性,更没有完整性和规范性。导致考试成绩不好,粗心大意丢分最多。还有习题少,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只好再添加内容。现在的练习题“百花争艳”,有的为了适应新课标,探索性很强,有的生怕漏掉什么,增加了很多内容和难度。这样学生课堂的那些知识,根本就应对不了繁杂的练习册及中考的内容。最终学生认为老师没讲到,家长认为教师水平低,孩子没学好。现在一卷定输赢的现象愈演愈烈,分数早已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名校的“命根子”,而且根深蒂固。尽管数学教师整天忙忙碌碌的,学生题海战术,其结果也是很不理想,收获甚微。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都是中考指挥的结果。中考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迫使教师,学生怕漏掉什么,这样一来,不仅要发挥新课标的创新意识,又要达到规范性,全面性,本来为了减负,结果减而更负,本来是只要合理就要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是因为书写不规范,过程不严密,使教师又捡起了旧内容。

再看一些教师的讲课,一种是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新颖,有的比教材更新颖,发奖品,小组讨论,课堂是很热闹,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明白到底学习了什么内容,甚至连听课的也没法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情景设计太多。结果,“情感教育”,“现实情景”,喧宾夺主成为课堂的主角,最终华而不实。

另一种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回答问题整齐响亮,但仔细分析,教师提的问题,以记忆性问题居多。像“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答出现的频率很高,很多同学是不经思考就可以回答,表面上的整齐划一,掩盖了学生的实质。还有的老师一味地表扬学生,为了迎合新课标,很简单的问题回答给予过高的评价。学习不好的会认为是讽刺他。比如像“你很聪明”,“很了不起”等字语。而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有自高自大的心理,起不到谦虚谨慎的效果。

还有一种模式,“为了给听课人讲好课”得到好的评价,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电教,计算机等现代教学一拥而上,但实际上不能注意到学生对问题的反映表情,学生也不能板演,共同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没有充足的时间随堂联系和消化。再说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经常准备,其结果就成为“样板”或者是“摆设”。

另外,一种是不敢“讲”的现象。把少讲或不讲作为一个原则。原本是教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与学生“兜圈子”,让学生不断的猜,猜出精彩。

如果讲出来就不是“探索”而成为“灌输”,脱离新课标的目的。这种现象在课堂小结中最为普遍,常要学生总结,归纳,结果时间不够用,任务没完成,为下一步教学带来不便。再说,具备自学能力的初中生极少,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模仿型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是一种长期的,逐步的经验积累,才有可能使一少部分同学受益,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还有个别现象,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问,善问。现在的“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有的地方创意很深,而且有些内容螺旋式上升,经过几次才能规范。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的胡乱问,有时会产生尴尬的局面,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使进展不顺利。总之,一味地追求“新课标”理念,抛弃“旧课本”精华,或者完全按旧教材教学的方法都是不可取得,任何事情不能偏极。怎样才能寻找出一条适合青少年,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之路呢?依据笔者几轮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观点。

1.有一本好书

发扬新教材的情境设计,但不能太复杂,使学生容易理解达到愉快引入即可不要拓展。

以“问题串”的出现紧扣师生心弦很好,使师生进入积极紧张的思考学习中。

定义,法则,定理等概念要明确,甚至要加强,使学生牢固掌握,主宰课程内容。

例题要求要规范,类型适当,使师生有一个大致的掌握模拟范围。不至于忙无头绪,各自发挥,乱找课外题。随堂练习很好,能及时巩固消化,但需要的是前面挤出时间,精讲精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