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师形象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时报总结“新型教师”的形象特点

“春蚕”“蜡烛”“守巢人”的意象表达不出教师的成长和幸福;“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概括不了教师全部的专业行为和职业信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桂冠映照不出教师的生活情趣和偶尔的迷茫困顿……。“新型教师”还可以与“信仰”“成长”“幸福”“智慧”“思想”“魅力”“阳光”“情趣”等等走得更近。

一、教育信仰:新型教师的“动力之源”

有人曾问三个建筑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为有名的建筑师。职业信仰,决定着一个人的行走方向。

“您在做什么?”作为教师,您将如何从心底里描述自己的教育行为?教书?挣钱?还是与一个个独特的生命相遇,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信仰,决定着一个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旨趣。

教育信仰,是教师回到教育原点追问的产物。人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教育能真正导向人的完善和幸福?这些最本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需要持续追问和反思的,这些思考均具有让教育者脱胎换骨的潜质。选择师范专业,您是否出于本心?师范院校毕业时,您是否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千百次地游走讲台之后,您是否还在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还会常常叩问自己的教育方向、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教育信仰,通常作为一种意识深处的价值皈依,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当我们在心底里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之类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教育行动和自身的成长便有了准则和方向。是浑浑噩噩误人子弟,还是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是照本宣科,还是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是只围绕着分数精耕细作,还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坚守教育信仰的过程往往伴有痛苦和代价,因为当下的教育生态并不让人满意。特级教师李镇西这样感慨:“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您还能坚守您的教育信仰吗?

我们可能会有所妥协,就像山东省名师孙明霞所说的那样:“面对着种种‘反教育’的行为,我是那么无能为力,有时也不得不迎合一下——逼着学生背书,逼学生做一道道反复

练习过的题目。但我还是努力让我的教育教学活动少一些‘反教育’的行为。”在这种妥协中,孙老师感到的是无奈和苦闷。“在这种形势下,您是否还会坚持自己?”面对这样的提问,孙老师毫不犹豫地说“会坚持”,“因为我不会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代价去迎合‘反教育’,哪怕完完全全被‘反教育’给包围了,还是要努力做点真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蓝天”。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偶尔会有妥协,会有迎合,但一定不要麻木,不要在妥协和迎合的时候心安理得。您痛苦无奈,正说明您有自己的教育信仰,说明您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对种种“反教育”的行为,敢于说“不”,这是新型教师的“准入门槛”,也是新型教师的动力之源。我们不忍苛责只围绕分数打转的老师,但这样的老师无疑不是“新型教师”。

二、专业发展:新型教师的“立身之本”

目前,教育部正在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说明了国家层面对教师专业化的高度重视。专业化,应该是新型教师的首要标准,也是新型教师的“立身之本”。我们常把师德放在考察教师的首位,这应该是始终坚持的。但新时期的师德应该有新的标准和内涵,因为,做教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努力让自己更加专业化,是新时期师德标准的题中应有之意。

教师专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和医生、律师一样是属专门的职业,旁人无可替代。但客观地说,在今天,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整体上还不高。可喜的是,我们正处在教师专业化的快车道上,教师专业化的前景在不远的未来清晰可见。“只要拥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做教师”,这样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通往教师专业化的快车道上,我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都要不断更新,以自身的专业化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从而赢得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特有的职业尊严。

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知识结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主要指教师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视野,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这种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性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之树的庞大根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细分越来越明显。教师应该适当打破专业壁垒,就像特级教师高万祥老师所说:“不管是不是语文教师,我们身上都应该有一些书卷气,有一点诗意,有一点人文情怀。”同样,不管是不是理科教师,我们至少对于影响人类的科学进程有所了解,哪

怕是科普性的了解;不管是不是历史、哲学教师,我们都应该在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中穿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这段话尤需新型教师记取。

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重视的一种教师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之后,中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经比较完备。仅仅从知识授受来说,对于学生所需要的“一碗水”,大多数教师已够得上“一桶水”的标准。但“这桶水”的“水质”如何?其中是否还缺少一些“微量元素”?这需要每一个教师进行自我审视。而且,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知识的加速更新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让教师一不小心就会落伍,要想在本学科领域成为行家里手,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使教师本体性知识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动因,有时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求,更是专业兴趣和知识本身的魅力使然。语文老师,您可以研究唐诗宋词、魏晋风骨,像特级教师吴泓、王泽钊一样,给学生开主题性的讲座;历史老师,您可以研究某个历史朝代,成为某个历史阶段的专家,像央视《百家讲坛》里的中学教师纪连海、袁腾飞一样,走上属于自己的讲坛……

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这部分知识很多教师是“先天”不足、“后天”不重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对条件性知识的教学重视不够,各专业院系所学的所谓师范专业公共课,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而且不少教材知识结构老化。空泛、生硬、无用之学……这是不少师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第一印象。从教之后,由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使然,很多教师只忙于“低头拉车”,顾不上“抬头看路”,教育理论更成了“无用的空谈”。条件性知识的缺失是阻止千万教师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最大短板。

教育实践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产生对教育理论的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对一些教师来说并不自知。当“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读到了一部教育经典著作,接触一个理论根底深厚的名师,便会有了顿悟,甚至教育人生因此而发生转折。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谈到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点点读下去,我所受到的震撼也一天比一天大——原来那么多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如课堂生成问题、学生主体问题等,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深刻地论述过。”相信这种“高峰体验”很多教师都有过。当您静下心来,走近一座座教育史上的精神雕座,走近教育理论,透过看似枯燥的文字,您会发现诗一般的教育应然状态的描述。自此,您打开了一扇通达教育澄明的门,您会发现,您的教育行为有了根基,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