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叙事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论文编号:
(由各县市教研室统一编号)黔东南州教育科学研究所、黔东南州教育学会
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目录
一、绪论 (4)
二、叙事主体 (4)
(一)“故事内——同故事”的叙事者 (5)
(二)第一人称叙述 (5)
1.“我”讲即我在 (6)
2.“我”讲即你在 (7)
(三)双重视角的融合 (7)
三、叙事时间 (8)
(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叉对比 (8)
(二)意识流与时空重叠 (9)
(三)重复叙事 (9)
1.“夜”的反复出现 (10)
2.“我”作为看客反复出现 (10)
3.“我既是你,你既是我”的循环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使女的故事》叙事策略研究
摘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是当代国际文坛上最负盛名的加拿大女作家。

《使女的故事》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阿特伍德的代表之一。

本文以《使女的故事》为范本,对小说所具有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进行解析和阐述。

关于《使女的故事》的研究大多在其反乌托邦和女性主义两大主题上,论者认为小说主题的独具性与其叙事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尝试从研究小说别具特色的叙事方式,来解析隐藏在小说的背后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叙事策略
The narrative strategy research of the handmaid's tale Abstract: Margaret Atwood (1939 - )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Canadian writers who is also a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The handmaid's tale’ was written in the nine teen eighties is representative of Atwood, ‘the handmaid's tale’ based on the novel's narrative strategy, a deep level of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 the handmaid's tale’ research mostly in its dystopian and feminism in two major themes, argued the theme of the novel and unique narrative way and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it have a style of her own attempt to study the way of narration of novels, to analyze the novel behind hidden profound theme.
Key words: Atwood; ‘the handmaid's tale’; Narrative strategy
一、绪论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是当代文坛上最知名的加拿大女作家,因其在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三领域上都有很大的贡献,被称为“加拿大文学女王”。

从1961年起,她至今已出版了1部自传故事集,3部文学评论集,5部短篇小说集,11部长篇小说集和14部诗集。

全世界已有35个国家有她的作品发行,并在全球获得无数奖项。

因其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注及自身所具备的文学素养,使得她的作品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深度上是一些作家不能比拟的。

她在艺术技巧和叙事策略上都运用了自己独特的方式。

《使女的故事》于1985年发表,该小说一经发表就在世界文学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也让阿特伍德一连串地拿到了“里茨—巴黎—海明威奖”、“英国布克奖”、“加拿大总督奖”、“洛杉矶时报奖”4项大奖。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2159年的故事。

因一些磁带被几名历史学家发现引出的故事,这些磁带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恐怖的未来世界。

《使女的故事》不仅仅体现出阿特伍德对女性主义和未来社会的关注,更揭露了人性的复杂和丑陋,不管是不同层次和等级的人们都存在着人性的复杂和丑陋,就连同等级的人也在互相监视和提防。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人们缺乏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彻底的反省是导致像基列共和国这样的未来国家出现的本源,也是导致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一再上演的根源,这足以引起作者的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深刻主题的体现与作者独具的手法叙事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叙事策略是作者将小说文本呈现给读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承载着小说的内容,更多的是与小说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1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讲述”故事,在叙述者的意识流中,历史、现在、未来在故事中交织在一起反复出现,重复叙事也在文本中大量的采用,这些叙事方式的运用旨在更好的突出主题,直接为主题服务。

本文以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为蓝本,对小说的叙事策略展开深层的剖析和阐释。

二、叙事主体
叙事离不开叙事主体,叙事主体即讲述故事的人和安排故事进程的人。

尽人皆知,没有作者,就没有文本。

但是在叙事学中,明确指出,文本的写作者是不能出现在文本中的。

玛格丽特在《使女的故事》中大胆的运用了叙事主体,让她直接的面对我们讲故事。

(一)“故事内——同故事”的叙事者
叙事者是文学作品中讲述故事的主体,它决定着叙事的长短、详略、进度、顺序等等。

热奈特在1990年版的《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将叙事者划分为四类,《使女的故事》中的叙述者属于“故事内——同故事”,即叙述者作为叙述对象在小说中出现并且讲述的是本人的故事。

2
文本中使女奥芙弗雷德作为叙述者,向人们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

《使女的故事》是通过口述录制在磁带中的故事,使女奥芙弗雷德把自己在基列共和国所经历的事凭借记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故事里的每一件事都是她所经历过的,或是现在正在经历的,或是以前经历的。

通过奥芙弗雷德的意识把它们拼凑成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在叙事中不断使用“介入型”叙事手法,从而表明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倘若这是一个由我讲述的故事,我就随意控制它的结局,那样,就会有个结局,故事的结局。

真实生活将尾随其后。

我可以中断的地方重新拾起继续。

可它并非我正在讲述的故事。

”3“这是我编的,实际不是那么回事。

”4她刻意指出自己是在重述,她的这种话语让她的叙述更真诚和坦白。

(二)第一人称叙述
叙事视角一般是指叙述者在作品中运用的人物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使文本呈现出不一样的结果。

叙述者用故事里的人物来感知整个事件,观察事件中的任何事物。

对于第一人称叙述来说,“叙述者”与“感知者”相统一。

这是一部口述出来的故事。

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为性的,可变性的和不完整性的。

口述的最大特点是人为性,不完整性和可变性。

口述产生的首要条件是讲述者有想表达的意愿,她渴望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某些经历;其次,口述必定是回忆出来的故事,这就使得故事中或多或少掺杂了一些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从而小说中具有一些不真实性和不完整性。

但是,口述却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与当事者面对面的感觉,就像当事人活生生的站在面前与你对话一般,告诉你她所经历的一切。

奥芙弗雷德就恰好选择了这种方式。

如若她所说的都是事实,那是什么值得她冒着死亡之险也要讲述这件事的呢?她为什么会有讲出来的渴望和勇气?
2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3[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42
《使女的故事》选择了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亲身经历通过“我”的言语表达出来就显得比较真实可信了,亲身经历与亲身体验都增强了主观抒情的效果。

主人公向我们讲述的这件事连她自己都不确定该不该讲。

整部小说中主人公给了我们一种强烈想要讲出来的感觉,但她为什么想要说呢?在那样一个丧失自我的国度里,“讲”是主人公找到自我的唯一方式。

主人公只有自己的故事中才有话语权,她渴望告诉读者。

在自己的故事中,“我”就是主体,是故事的主体。

这是主人公渴望获得自我,渴望拥有自“我”自己的权利。

小说的开篇章节中,主人公运用了人称代词“我们”,因为她们在那里是一类人,她们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她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拥有。

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基本代号,像主人公奥芙弗雷德(offred)。

但是小说主人公并不甘心,她渴望告诉别人她的名字,并且想尽一切办法记住自己的名字。

当时属于使女的东西只剩下名字了,虽然主人公的名字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在小说里,但在第一章的最后,我们看到使女们偷偷的互传姓名。

在那之后的故事中唯独没有“琼”这个名字,因而我们可以相信琼是主人公的真实名字,所以在故事的开端就告诉了我们“我是琼”,我一直都在。

小说中有七个章节都运用了“夜”作为篇目,因为在夜里所有的时间都是主人公的,只要不吵不闹,主人公的思绪飞到哪儿都行。

主人公在夜里一次次的回忆母亲、丈夫和女儿,回忆起与她们在一起的时光,因这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只有在回忆中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

只有讲她才在。

在是否要“讲”的问题上,主人公一直处在矛盾的挣扎中。

但只要想到女儿和卢克还活着,她就强迫自己讲下去。

她不停的讲,是因为只有讲,她才确认自己还没有死去,也没有失去丈夫和女儿。

“不想讲下去了,我可以不讲的。

我可以什么都不讲的,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我蛮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

可以告退,到此为止。

”5“卢克,你会了解的,你会明白的。

这个人就是你,只不过寄身在另一个身体里。

”6这是在行动方面表现出主人公的挣扎。

在与尼克发生关系时,她内心充满着挣扎,她一面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但另一面又觉得对不起卢克。

主人公不断的讲,只想告诉读者她是独一无二的,她确实还存在。

因为在自己的故事里我是有独特思想行动的个体。

5[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35
“我也是在讲给某个人听,故事不可能只讲给自己听,总会有别的听众。

即便眼前没有任何人。

”7主人公不仅是自己对自己讲故事,其实更主要是对别人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在基列共和国的生活史,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

回忆与亲戚朋友一起的日子,特别是回忆与丈夫一起的快乐时光是小说的重要部分。

她时刻的牵挂着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儿,回忆是主人公活下去的动力。

因此,记忆在这里成了人的一种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

在回忆中,主人公明白自己正失去一些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因为那些是她活下去的动力。

她反复回忆起跟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母亲的反叛性格是值得她学习的,她坚信母亲会逃出隔离营,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勇气。

“她每次回到我身边,年龄都不相同,因此我知道她确实不是鬼魂。

假如她是鬼魂,一定停留在一个岁数上的。

”8因此她确信女儿还活着,她渴望有一天能把女儿拥在怀里,这是她坚定逃出去的信念,也是她活下去的动力。

正如第十八章最后几段中,她设想自己会收到卢克的字条,那字条上的话也是给她继续活下去的力量,字条到故事结束都没有来到她的手上。

其实字条上的话也是自己希望丈夫对自己说的话,她希望卢克理解她并给与鼓舞和支持。

对于卢克她设想的三个结局中,她对第三种结局深信不疑,即卢克一定会逃跑成功并最终救她离开,因此她相信终有一天会收到卢克的字条。

主人公认为她一直对卢克说着话,他就能一直活在她的回忆里。

令她害怕的是她脑海里的记忆正在慢慢流逝,不管是关于母亲的、卢克的、还是女儿的,甚至有一些片段被遗忘了。

因此她要讲,只有讲出来她才确认他们与她同在。

(三)双重视角的融合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我”站在现在的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回忆已经发生的一系列真实或虚构出来的事件。

叙事线索开始于过去,终止于叙事发生的前一刻或这一秒。

讲述者选择过去的“我”作为主人公,回忆即成了再现现场,因而具备了双重视角。

在第一章中,描写了她在感化中心的一个晚上。

在这个曾经是体育馆的地方,她回忆起了与它相关的影像。

讲述者运用了动词的过去时态表述故事。

因而回忆中的“我”与现在讲述者的“我”产生了距离,从而读者被引入了叙述者和被述者形成了第一层面。

从第二章起,读者会发现,讲述者把动词过去式时态转换成了现在时态。

叙述者在当下向同一时空下的被述者描述现在发生的事,从而出现了第二层面的交流。

7[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42
基列共和国里的人被严格的规范起来,无论穿着、行动,甚至连说话的内容都受到控制。

“是讲,不是写,因为在我身边没有可以书写的工具,即使有也受到严格禁止。

但是,只要是故事,就算在我脑海中,我也是讲给某个人听。

”9对过去的片段式重复与第一章节相呼应,也体现了叙述者的双重视角,使得昨日的美国与今日的基列共和国交织在一起。

三、叙事时间
时间是存在的最基本的维度。

如果没有时间的标度,人类将无法清醒地认识世间万物,其中包括人类自身。

在如何记录保存逝去时间问题上,阿特伍德指出,“我们并非顺着时间回顾往昔,而是像低头看水那样直透下去。

又是这个浮出水面,又是那个浮出水面有时什么也看不见。

没有一件事情是往而不返的。

”10因而,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历史、现实与未来交织在一起,欲望、潜意识,各种思维活动糅合在当下的小说活动中。

(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叉对比
基列共和国,一个被宗教极权主义者支配的国度。

在这里,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里,时空重复与叠加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未来的恐怖世界。

《圣经》是基列统治者们的信仰,他们十分殷勤的模仿着圣经中的生活方式,并把人们的行为用圣经里的规诫统一起来,不让人们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

在基列共和国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里,人们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

他们在也不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人们在也不会因为有太多的选择感到困惑,在也不会因此陷入“险境”。

来到2195年,那些专家在研讨会上把它当作一个没有根据的故事来讲,当他们看到那样一个恐怖的极权国家时并没有意识到它产生的原因,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

在现实和虚构重叠中,我们会发现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一个结果的出现往往它的过程都是漫长的绝非一蹴而就。

故事告诉我们,社会的形成,国家的产生都是各种不同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构成的。

出现在基列共和国中的一些清规戒律并没有太多的源于它本身,更多的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这正说明基列共和国是无数历史融合而成的,即基列共和国并非空穴来风,这样的社会是由依有据的,就更加地令人毛骨悚然。

也许它就是我们未来的影子。

在这样一个反乌托邦的社
9[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42
会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是痛苦的,他们所有的人,包括大教主,主教夫人,马大、使女都是痛苦悲惨的。

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自由,没有自我的傀儡社会里。

人们还能做什么?除了忍受,其实也让人们对当下产生了许多思考。

这样的一个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叉对比国家,也给了当代人以警示。

(二)意识流与时空重叠
人是存在于时空中的,时间与空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审视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时间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空间则是定格与放大某一历史瞬间的场所。

使女“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21世纪之初的美国马萨诸塞。

“今日”文明、民主、繁荣的美国已经成为过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未来的黑暗、愚昧、专制。

《使女的故事》是由使女讲述的“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

一个人在讲述某件事时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时间,即心理时间。

这部小说的基本叙事时间以心理时间为主。

在故事中,讲述者讲述的虽然都是现在的事,但是在讲述的过程却穿插着许多以前的回忆以及自己的评论思考。

小说随着主人公的思绪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这就形成了属于以主人公为主体的意识流叙事。

意识流与时空重叠之间相互联系,正因为有了意识流,才会呈现出小说的时空重叠,而时空的叠置也让意识流得以实现。

主人公在与同伴去采购的路上时,她想起了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那时治安虽不好,但自己可以支配自己所有的东西。

主人公时常记起以前的日子,将现在与过去串连交叉在一起。

她回忆起自己的母亲、丈夫和女儿。

这使得我们更加清楚地看清了基列共和国的真面目。

其实这也是主人公前后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它们之间看似没有必然的交集,但事实上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

正因为以前的自由才引起了现在的不自由。

在采购的路上主人公与她的同伴遇到了一些特殊的群体——游客。

由此我们能够了解在那个时代中,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与基列共和国一样,只有基列共和国的人才会受到他们的国家给他们制定的规则规范的约束,而其他国家的人觉得这样的国家无比稀奇。

这也是告诉读者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来反映生活的时空转换。

时间空间相依相称,让我们认清了一个立体的基列共和国,当时空被我们重叠在一起时,过去的一切不合理与缺陷都暴露于我们的眼前,而引起这一切不合理的根源是什么?正是过去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无所顾忌的掠夺。

(三)重复叙事
《使女的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回忆过去的“我”,字里行间都吐露出对
自我、女性以及人性的反思与反省。

重复是一种事例在另一个地方以另一种面貌出现。

小说的一些场景往返上演,不断重复,这种单调的再现,让独立的人格被慢慢磨灭,并在磨灭中不断地蜕变,而这种蜕变也给予人们以希望。

1.“夜”的反复出现
全书除了“史料”部分外,以“夜”为篇目的有七篇,并以每隔一章而出现。

以“夜”作为题目是因为“夜”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充满黑暗恐惧又满是无限遐想的意象。

主人公在服务大教主期间,只能呆在一个只有一张床和四面墙的房屋里,出门时必须将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没有任何权利也没有自我。

“整个夜晚都是属于我的,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我想干嘛就干嘛,只要我安安静静,不吵不闹。

夜晚是可以任我的神思随处倘佯的时候,上哪儿去呢?”11在夜间,她可以回忆起一切美好的事,也可以幻想明天一切都会回到过去。

自己又回到了以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拥有自我。

虽然行动上没了自由,但思想上却是自由的。

而这种思想上的自由对于主人公却是难能可贵的。

黑暗之后就是黎明,作者以“夜”作为题目,也预示着自由将至。

“人性是如此的容易适应环境,随遇而安,母亲会这么说。

人的适应性真是不可思议,只要有些补偿,对什么都能习以为常。

”12为了求得自己平安无事,人与人关系变得愈加恶劣,人与人之间没有一丝情谊,取而代之的是监督与背叛。

这便是人性。

例如在每次受精仪式,大教主夫人要么大哭一场,要么躲在属于她的花园里。

主人公反复说到厨房的事情,那是一个纯女性的空间,本是可以互相倾诉和安慰之地,但却成了她们抱怨之所。

马大们看见使女就像看到瘟疫一般,唯恐避之不及。

这就是人性真的很容易随着境遇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2.“我”作为看客反复出现
“看客”——我们周围的人是,我们自己也是。

他是一个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的角色。

小说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观看场景,并且是反复地再看。

在这些观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与我无关的冷漠。

作者这样写正是因为她看到了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冷漠的做着任何事。

这正是那个恐怖国家出现的根源。

主人公她们每次去采购都会去看一墙“死人墙”。

对于观看“死人墙”她们仅仅是一种习惯。

主人公观看“死人墙”只是为了确认卢克是否还活着,只要卢克一天没有出现在墙上,她就有说给他听的必要。

在“忏悔课”上珍妮道出了自己的遭遇,大家并没有一丝心疼与安慰,而是对珍妮本人的谴责。

面对珍妮的悲惨遭遇,同为使女的她们没有同情和怜悯珍妮,而是有
11[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39
意的作出更恶毒的事情。

这种冷漠并不仅仅发生在现在也发生在以前。

而人们对于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才会产生基列共和国的这种“与我无关”式的看客。

3.“我既是你,你既是我”的循环
在基列共和国中使女是可以交替更换的。

小说中千千万万个使女,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影子。

她们的穿着一样,做同样的事。

她们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是规定好的。

今天的某一时刻发生的事与昨天那一时刻的事完全一样,而明天在这一时刻发生的事又与今天的重复。

她们像挂在墙上的时钟机械般的重复。

当一个“使女”没有完成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繁衍子嗣的任务时,将会有另一个来替代她。

例如:在《产妇》这一章中,当时奥芙沃伦要生产时,所有的使女都要参加并与她一起深呼吸,像此时是自己生产一样。

在每周的受精仪式上,大教主夫人与使女合体,像一个人做着同一件事那样。

她们机械般的模仿极具讽刺性。

这种简单的模仿其实质是在进行自我保护,希望减少被伤害的次数,也反映出主人公因为丧失自我而产生的焦虑与恐惧。

四、结论
作者独出新裁的运用了叙事策略向人们揭示了深刻主题。

小说运用了意识流把时空重叠起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对比,进一步的批判了历史。

通过三个时期的对比,引发人们的反思,正因为未来世界的残酷冷漠,才会让人们对当下产生反省。

一些场景的重复再现,也是在警告人们历史的悲剧在不断的重演,而这种重复上演的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我们的不思考和不反省。

参考文献
[1]傅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傅修延.叙事丛刊·发刊词(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M] .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