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邻里文化建设_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邻里文化建设扬中华传统美德弘
居民朋友们:
“千金买屋易,万金买邻难。
”邻里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条件改善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却日渐生疏、隔膜。
钢筋水泥加固了物理空间的安全感,反而降低了心世界的温情度;互联网让世界近在咫尺,反而让彼此的心远在天涯。
其实,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把搀扶……点点滴滴,就能让邻里间充满友爱和温馨。
为弘扬“以邻为亲、与邻为善”的传统美德,进一步推动全民修身行动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共市委宣传部、市妇女联合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开展以“邻里和睦一家亲”为主题,以邻里“助”、邻里“和”、邻里“乐”为主要形式的邻里文化活动。
为此,我们向居民朋友们倡议:
(一)常怀互爱之“心”:情深情浅,友善就好;
(二)常开互敬之“口”:话多话少,问候就好;
(三)常伸互助之“手”:力大力小,愿帮就好;
(四)常迈互动之“脚”:有事没事,走动就好。
让我们秉持以德为邻、以情睦邻、以理服邻、以诚助邻的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个微笑开始,从一句问候开始,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增进心与心的沟通,共建共享幸福和美家园。
一个是血缘亲情铸就的传统孝道,一个是地缘亲情基础上的邻里仁义,都是中国梦主题主线的现实体现。
、乡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等年度热点,展示百姓生活。
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千金买屋,万金择邻。
邻里关系,是现代社区里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邻里和谐,文明祥和,才可能让人人心情舒畅,人人有归属感、安全感,生活才能丰富多彩,有了邻里和谐的音符,才能汇集出全社会和谐的交响。
打造文明家园、温馨家园、人文家园、平安家园、优美家园
九三学社成员、水晶石数字科技项目经理王涛反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
”现在整体社会面临社会公德缺失,诚信体系面临无处不在的挑战,因而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与危机。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更多的居民享受到高楼大厦提供的舒适居住环境,但其他问题却出现了,邻里之间缺少沟通甚至不相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情感也随之冷漠。
与之相对照的是以前的里弄,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景象,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更为融洽,这种与身边人交流感情的邻里文化,应该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扬。
尽管邻里关系在现代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诸多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新特点,但是中国传统的处理邻里关系的历史经验和道德传统,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目前,本市大部分社区都缺乏自己的社区文化。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急需建设社区文明,包括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
邻里文化的特定对象是“老人与孩子”,尤其是老年人。
做好老人与孩子的事情是弘扬邻里文化的基本任务。
邻里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市民公德的基本底线。
为此,建议:
1、依托社区,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行列。
建设高雅的邻里文化,培育健康的社区精神。
小区居民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同一空间,彼此之间相互交往、沟通和影响,造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一个小社会。
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
建议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展邻里文化月,制订住宅小区居民邻里文明公约;广泛开展文明模评选活动,“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活动,既可改善邻里关系,又可增进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完善、充实娱乐场所和文体活动设施,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倡导邻里文化的输出与交流。
2、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的邻里文化环境。
一个良好的邻里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邻里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邻里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建议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不断改造完善原有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问题,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3、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邻里文化的重要节日,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区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将关上的门打开,以节假日为契机,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日活动。
在这一点上,应该以邻里文化为主心骨,老人退休以后的党组织,靠组织来团拢,形成团聚点,传统节日成为邻里共渡的节日。
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及时总结推广各社区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扩大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
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打造“邻里文化节”品牌
2014-11-08 文明网字号:[大][中][小] 转发
武昌区立足南湖街邻里文化品牌,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为主题,积极培育“以人为本、以邻为亲、以和为贵、以文为魂、以助为乐、以诚为根”的邻里文化精神,广泛开展“爱心助老、邻里相伴,串门认亲、邻里互助,文化周末、邻里相悦,爱心传递、邻里相帮”活动,积极打造全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品牌。
主要做法是:
一、以邻为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是培育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
武昌区邻里文化的培育和活动的开展,破解了新型社区互相提防、彼此冷漠及人们又需要更多精神慰藉和互助互爱的矛盾难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家走到一起,相知、相近、相亲、相爱,形成和谐、友善、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素不相识的居民开始“打开门、走下楼、聚起来、先认识、到结交”,营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馨家园氛围。
邻里关系因和谐而温馨。
二是搭建群众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阵地。
积极引导广大文化爱好者及团队结合时代精神及日常生活创编居民乐于接受的文艺作品,如歌曲《南湖花园我的家》、三字经《创先争优之歌》、快板《示儿警示录》、表演唱《老儿郎》等作品朗朗上口,居民广为传唱。
还通过承办、联办、自办等方式,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组织开展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群众编演活动,广泛传唱《左邻右舍》、《好人就在身边》、《中国梦》等歌曲,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引导居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环境。
二、以人为本,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政府引导。
依托吴天祥小组志愿者联合会,发现、发展、吸收社会特色志愿服务队,扩大志愿服务规模,形成“政府搭台,志愿者唱戏”的良好局面,促进志愿服务从行政化管理逐步向社会化管理过度转变。
如,区卫生局爱卫办主任王辉2008年独自发起成立的红十字“生命”公益救护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2000多人,他们每周末走进社区、高校、企业、机关,对市民进行免费应急救护知识培训6万余人次,志愿服务时数累计1844小时,受训学员在全国应急救护大赛中多次获奖,共减免培训费10余万元。
二是项目运作。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扶持的志愿公益服务体系,健全政府服务购买机制,引导、组织、发动企业对接资助,通过“购买”、“合同外包”、“委托”等不同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打造专业公益团队和志愿者结合的服务队伍,依托社会工作站和社会服务组织,探索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如在全省首创“武昌区
一键通养老服务平台”,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和服务。
全区共发展家政服务企业26家,大型服务企业31家签约加盟服务,目前签约加盟服务商达257家。
2012年运行以来,平均每天受理求助咨询近170人次,累计服务人次416万人次,受到省委书记鸿忠高度肯定及政府网络媒体专题宣传推广。
三是公益创投。
积极探索“公益创投”理念,经过项目征集、入围评审、投票选举,确定公益类项目,进行现场签约。
通过“公益创投大赛”方式,以详细的项目方案展示说服政府作为投资者购买。
每个公益项目申报成功后,由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并在一定时期运作。
三、以文为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一是年年唱响主旋律。
以“邻里文化节”作为邻里文化活动主线,制定“一十百千万”(即:一台大型文艺晚会、十佳人物评选、百户家庭才艺展示、千人迎春长跑比赛、万人读书节)、“五个一”(即:打造一台精品文艺节目、举办一场社区运动会、进行一次居民文化才艺大比拼、评选一批“文体示家庭”、开展一次自创节目)、“四大板块”(即:群众大家乐、精品大舞台、社区大讲堂、影视大放送)、“四个固定栏目”(即:唱响幸福、舞动生活、书香武昌、快乐家庭)的活动菜单,贯穿全年,围绕活动主线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目前,全区每个社区都建有邻里文化活动中心、邻里文化学校,发展文艺团队33支,文艺骨干400余人。
二是人人争上大舞台。
“时尚七太”模特队是南湖街的一支特色文艺团队,成员中有下岗职工、仓库保管、全职太太,原本在马路上走秀,被笑称为“马路天使”。
2011年“时尚七太”进入中国达人秀八强,“老儿郎组合”进全国决赛,享誉全国。
中央电视台、卫视、卫视、楚天都市报、晚报、晨报、长江网等媒体作了报道,将武昌居民的幸福生活从社区晒向了全国。
四、以和为贵,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一是党员带头示。
率先实行党员承诺制,在社区建立党(团)员责任区,及时了解责任区群众的现实需求,承诺实行切实有效的对口帮扶。
党员双岗制,实行“一方隶属、双重管理”,构建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新机制,在职党(团)员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或参加全区性大型集中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时长制,要求每位党(团员)每年从事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8小时,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在全区启动“周末微公益·邻里守望情”——党(团)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就是结合全区党员进社区和“老吾老”行动,利用周末时间进社区开展微公益行动,从倡导文明礼仪、维护公共秩序、改善城区环境等细微服务项目着手,开展志愿服务。
二是群众积极参与。
全区大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爱心助老、邻里相伴“五个一”活动,为老人尽一片孝心、办一件实事、献一份真情、送一份健康、写一句祝福。
组织开展串门认亲“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制作一邻里联系卡,拍摄一楼道合家欢照片;制定一份楼道公约,倡导邻里和谐礼仪。
组织开展文化周末“邻里相悦”志愿服务,开展群众大家乐、精品大舞台、社区大讲堂、影视大放送等寓教于乐的活动,组织居民参与、观看、投入文体活动中去。
组织开展爱心传递“邻里相帮”志愿服务,让空巢老人身边有儿女般的关怀,让农民工身边有朋友般的关照,让留守儿童身
边有父母般的关心,让残疾人身边有亲人般的体贴。
五、以助为乐,形成特色志愿服务
一是实行“五统一”。
在全市首开先河,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全区志愿服务活动统一管理中,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活动、统一旗帜、统一服装、统一标识,形成统一性、整体性、标志性和专有性,凸显了品牌效应。
二是特色鲜明。
将社区经常聚在一起的居民组成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四大类“邻里守望”特色志愿服务,即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组织医疗、法律、水务、计生、科普、心理咨询、维权服务等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技能帮扶志愿服务;组织文体、环保、读书等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精品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文明游园宣传、“爱我百湖”宣传实践、清洗城市家具等环境维护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
六、以诚为根,培育志愿服务精神
一是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广大居民在活动中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光荣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多的人以热诚、真诚、信诚为根本,关心社区、热爱社区、支持社区、奉献社区,抒写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如“岔巴子协会”是对南湖中央花园社区的调侃,它的原称是“邻里调解协会”。
这个社区建立了15个协会,除了文化活动外,还有被戏称为“啄木鸟”的爱绿护绿协会、“管得宽”的环境卫生协会、“吹鼓手”的计划生育协会。
邻里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纷,居民都习惯找“岔巴子”来调解;哪家的小孩无人接送,打个给“岔巴子”就行了。
协会30多个成员戴红袖章在社区巡逻,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小本上,定期向社区反映。
二是培训志愿服务队伍。
以志愿者学校为平台,加强邻里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培训,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建立宠物协会、车友协会,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参与。
南湖中央花园社区书记用“三多三少”描述邻里关系的变化:冷漠少了,关爱多了;计较少了,包容多了;纠纷少了,互助多了。
“邻里一家亲,温馨伴文明。
楼上楼下成朋友,左邻右舍结知音。
邻居是家与家的守望,有事有帮助彼此献爱心。
难得今世缘,成为邻居修三生……”南湖街居民自创的歌曲,生动诠释了邻里文化的涵和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意义。
武昌区的邻里文化以大众性、自娱性、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推崇健康、文明、环保、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居民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素质,提升了文化品味,满足了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成为新形势下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具吸引力、渗透力和凝聚力的有效载体。
管窥邻里文化倡导新型邻里关系
每天同乘一部电梯,每天同进一个小区,每天穿梭于同一个市场,每天的擦肩而过,让我们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需要一座沟通之桥,一座交流之桥,一座以“敬老、爱妻、亲子、惜己”为主旨之桥。
同一座城市,不同邻里情
反思:
是
丢失的邻里我们需要找回吗
中国式邻里与时俱进
新
新的邻里关系,如何叩开邻居的心门呢?
从一个微笑开始。
后记:和谐邻里关系虽然只是和谐社会构造一个细微的构件,然而,从邻里放大到社区,再从社区放大到社会,和谐社会正是由这一个个小部件打造而成。
我们无法再去体味四合院中让人心醉的温馨;丧失了打开家门容纳邻里的勇气;没有了关心隔壁生活的精力……但我们可以做到在大力倡导新型邻里和谐的时候送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次“举手之劳” 、一次“雪中送炭”。
每一个“我们”可以构建出和谐的社区,每一个“我们的社区”可以构建出和谐的社会,这是的我的责任、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家的义务、社会的义务……
邻里文化节守望邻里情
25日至26日,荔湾区“社区邻里文化节”在昌华街开幕。
整个活动立足于昌华社区的自有资源整合,除了现有的粤剧私伙局、木偶制作表演,还有太极队、歌唱队、毽子队等文化娱乐团队参加。
主办方希望以文艺展演、体育表演竞赛、游园会、义诊健康咨询等形式,进一步弘扬西关文化,展现西关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为团队搭建起一个相互交流、汇演、比赛的平台,促进团队间的沟通与学习,增进居民间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
五步之有知音
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
一、适应环境在社会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能随意的选择邻居。
当你购房时,你可以选择地理上的环境,却无法去选择人文上的环境。
在邻里关系处理上与其干着急、乱抱怨,不如换个思维:既然不能让环境来适应你,你何不去主动适应环境呢?这可不是说别人在楼道里生煤炉,我也跟着生;别人在车库里打深井,我也跟着打。
我们应该争做个好市民,营造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邻里氛围。
二、多想他人邻里关系处理得好的关键,就是凡事要先想到他人。
诸如:当你白天准备放开音量收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应先想想邻居有无上夜班的在家休息;当你在高楼阳台为花浇水时,应先看看楼下是否有人,有没有晒着衣被;当你的孩子与邻居小孩吵架时,就应先看看别人的的孩子有否受伤,并主动带孩子去邻居家问个究竟、道个歉;当你要在宅基上砌房造屋时,应主动请左邻右舍共同找出宅基界……这不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了吗?
三、串门走走平时还是常到邻居家串门走走,这样,不仅能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而且双方有什么事,彼此还能够相互照应,既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邻里关系的稳定。
但凡事都要有个适度,若频繁的串门,可能令邻里感到不快,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呢!
四、和睦相处大家都知道,做一个好邻居,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尤为重要。
人是感情动物,你敬人家一尺,人家会敬你一丈,一个好邻居胜似一门好亲戚。
相处朝不见晚见,低头不见抬头见,互相有个关照,比什么都好呀!
五、邻里缘分人的一生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毗邻而居,不论时间长短,也可说是一种缘分。
真想缘分能够继续,双方就应该互相关心、帮助和尊重。
平常的生活无论是楼道里的一声问候,还是见面的会意一笑,都是呵护邻里缘分的一次良机。
其实,邻里缘分还真如一把锁,打开不难,锁上也容易,但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打开它。
六、宽容谦让邻里相处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有宽容心,古人都能做到“让一让,三尺巷”,如今的我们就要珍惜以和为贵,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
更要知道:你对别人的过错能够宽容谅解是一种美德!因为邻居家庭环境、性格脾气、社会阅历、文化素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其显露的缺点或不当之处应加以宽容和谦让,这样才能保持邻居相处长久和睦!
评选“五好家庭”
评选标准变迁
“五好家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全国妇联倡导并发起了“争创五好家庭”活动。
随着社会发展,此前,有不少专家指出“五好”标准不能与时俱进。
有专家认为,“夫妻和睦”指标剥夺了丧偶、离婚和单亲家庭的参评权利。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1996年,“五好家庭”更名为“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指标也在与时俱进。
10余年后,“首都五好文明家庭”在全国率先更名为“首都和谐家庭”。
1982年的标准
政治思想好、生产工作好;家庭和睦、尊敬老人好;教育子女、计划生育好;移风易俗、勤俭持家好;邻里团结、文明礼貌好。
1996年的标准
“五好家庭”更名为“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为: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
2009年的标准
“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条件则改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夫妻和睦,孝老爱亲;学习进取,科学教子;邻里融洽,友爱互助;低碳生活,热心公益。
[1]
2012年的标准
已陪伴全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五好家庭”,在京更名为“和谐家庭”。
“市和谐家庭指标体系”已制定完成,会上网、藏书量300册以上、常旅游聚餐等成为了新的评选指标,对于这些新标准,网友认为与家庭是否和谐无关。
2012五好家庭部分指标
三叹“邻里关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11月3日凌晨,省市筷子巷35号发生大火,一名12岁的初二女生,在发现大火时没有选择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邻居的门,至少15名居民因此幸免于难。
(详见今日本报A15中国新闻)
然而现在,很多人感觉当今社会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50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
一叹
邻居何以
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斯涵涵
《孟子·滕文公(上)》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描绘了一幅邻里相亲的美好图景。
曾几何时,邻居之间互相串门,聊天甚至在一起吃饭、嘘寒问暖都是常见的事情,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楼越建越多,邻居之间物理距离越来越近,然而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当防盗门和猫眼隔离了邻居的隐私,相应地也阻断了咫尺之间的问候,邻居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然我们也该看到,日渐疏离的邻里关系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方式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日益多元化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邻里社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以前人们多来自同一个家乡或同一个单位,彼此熟悉,邻居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居民与居委会等传统邻里组织的关系联系也较为密切。
住房结构的改变导致我们从“熟人社会”步入“匿名社会”,人们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科技的发达使人们相互依赖感降低,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迫使大家放弃交流的时间和渴望。
但是也有一个可喜的现象,便是在一些年轻人比较多的社区,人们通过社区、论坛交流时间超过了面对面交流。
QQ群、MSN群、社区论坛等平台的出现,互联网在建立邻里联系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让年轻人较少受时空限制,很方便地满足交往需求。
调查中33.4%的人觉得这种新型邻里关系会成为主流。
上小区网络的人群无论从人数还是行业种类都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邻里关系。
于是,“新邻里关系”应运而生。
《春秋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把善邻看做是国家之宝。
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过程中,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要为居民开展更多更好的文体活动,创造邻里交流的平台,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
尽力把网络虚拟化的理解沟通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和谐邻里关系,建立一种“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既发展熟人基础上的睦邻关系,更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老的格言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叹
如何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