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各民族风俗习惯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0a10b4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f.png)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按照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来看,北方端午和南方端午食物又有一些区别了。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希望你会喜欢。
1、北方端午节吃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2、北方端午节吃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不过,在安海,端午节吃“煎堆”不只是“补天”,也是纪念屈原的一种形式。
过去端午时,安海人都会将一部分“煎堆”投入镇区南端的鸿江里,称之为“投堆”,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而且在“投堆”后,人们还会登上三里街西南端的白塔,临江凭吊。
不过投堆和登塔的习俗如今已经消失了。
3、北方端午节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教你做茶蛋的方法:鸡蛋、茶叶、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小茴香、香叶、盐。
鸡蛋清洗干净,凉水入锅,小火煮开后再煮4分钟关火焖2分钟。
茶叶先冲入开水,静置5秒钟,沥掉水不要,洗干净的茶叶用纱布包起来。
准备所有香料并装入香料盒。
煮熟的鸡蛋取出,煮蛋的水倒掉不要,用不锈钢勺轻敲出裂纹,重新放入锅中,同时放入茶叶包和香料盒。
加适量盐,加入开水至完全没过鸡蛋,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关火浸泡10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入味。
4、北方端午节吃五毒饼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
侗族端午节的民族风俗
![侗族端午节的民族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60a0656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4.png)
侗族端午节的民族风俗侗族端午节的民族风俗真是个热闹的事儿,嘿,想想就让人开心。
每到这个时候,侗族的小伙伴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那些传统的美食和活动。
真的是,光是闻到粽子的香味,就让人口水直流。
侗族的粽子可不只是普通的粽子哦,里面包裹着糯米、豆子,还有些地方会放点儿咸肉,想想那香味,哎呀,忍不住流口水。
这一天,侗族的村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外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简直就是一幅热闹的画卷。
老人们坐在一起,边包粽子边聊着过去的故事,年轻人则在旁边帮忙,调皮捣蛋,气氛真是轻松愉快。
大伙儿齐心协力,把米和馅料包成一个个饱满的粽子,包好之后,还得用细长的草绳绑起来,这可是讲究的活儿,不能马虎哦。
除了粽子,侗族的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赛龙舟。
哎呀,光听名字就让人兴奋不已。
你知道的,侗族人水性可好了,他们划龙舟的技术那叫一个一流。
每到比赛的时候,村民们都聚在河边,气氛就像是过年一样热闹,大家为参赛的队伍加油助威,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你想啊,龙舟在水面上飞速掠过,水花四溅,队员们拼命划桨,口号声此起彼伏,那场面,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
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比如挂艾草和菖蒲。
每到这个时候,侗族的家庭都会在门口挂上这些草药,传说可以驱邪避灾,保护家人平安。
虽然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个仪式,但在侗族人的心里,这可是信仰啊,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节日里,侗族的小朋友们也有自己的快乐。
他们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头上还会戴上五彩的花环,简直像小天使一样可爱。
大人们会给孩子们讲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很多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就是在这种欢声笑语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哎,聊到这儿,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我小时候跟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情景。
那时我也跟着大人们学包粽子,虽然包得不怎么样,但心里总是充满了期待。
等到端午节的那天,能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真的是一种特别的幸福。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39f84cd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f.png)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9d15b0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8.png)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的端午节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_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江苏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浙江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河北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山东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陕西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漳县,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86acff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4.png)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个既庄重又热闹的节日,各地关于端午的习俗也是各种各样、各有特色。
大家知道有哪些端午习俗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_端午节各地风俗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浙江端午节习俗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黄”,指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雄黄酒,俗信以为可以祛五毒。
有的地方小孩吃过粽子,会把粽箬往桃树干上去贴,一边还口中反复念叨:“你疰我不疰!”这也是某种古老的语言巫术残存。
而这一带民间讲述端午节起源,则大多与伍子胥有关。
杭州人过端午节喜欢游雷峰塔,喜欢看白蛇传戏曲,则大多与白蛇传传说在这一带深入人心的事实有关,这也是大同中的小异。
白蛇传传说一开始就和杭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旧时在武义,有端午日推龙船驱恶鬼的习俗。
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风俗,据老人回忆,当年的人们用毛竹扎制龙船,船上绑五个纸人,称为“五鬼”。
端午上午,一人敲锣绕船三圈,称“侧船”。
午时,七名男青年推船,从城隍庙出发,沿大街向东,一直推出八素门外,然后把这只龙船抛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两旁人群纷纷向龙船抛掷银黄炮或茶叶米,以为辟邪,人称这种活动为“推龙船”。
龙船后面还有城隍仪仗和鼓乐,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
这样一种风俗的内涵是“送瘟神”,应该是很清楚的。
其实,旧时在浙江各地,类似的“送瘟神”旧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学者有过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叙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项,诸如送龙船、送纸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龙船灯等,具体做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内涵则大致相仿。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古老的风俗毕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顺便要提到的是,个别地方的端午节期也与众不同。
温州文成的黄坦、西坑一带,五月初四过端午;缙云的漕头,六月十五过端午;余杭的和睦,又称五月十三为小端午。
在当地还会有传说,用来解释这一特殊风俗的由来。
在江山一带,有端午敬师的传统,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老师回赠纸扇,这样的传统也是充满着情感的。
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
![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84389ce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a.png)
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文化导致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与其他地区的风俗有所不同。
内蒙古的端午节既有汉族的龙舟赛、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也有蒙古族的打马球、放鹰等特色活动。
一、汉族端午节风俗汉族是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内蒙古的各个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汉族的端午节风俗也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
1.吃粽子中国人自古就有吃粽子的习惯,而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更是成为了传统。
内蒙古的粽子以肉馅为主,馅料丰富多样,包括牛肉、猪肉、羊肉等。
粽子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在竹叶中包裹上糯米和馅料,再用线捆扎。
而内蒙古的粽子特色之一是使用银杏叶,馅料也会根据地方习俗有所变化。
2.龙舟赛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它寓意着勇气和团队合作,同时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内蒙古的龙舟比赛场地大多在湖泊或者河流中,船上装扮着彩旗和灯笼。
比赛时,选手们会全身心地挥桨,向前划动,竭尽全力催动龙舟前进。
这是一场非常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活动。
3.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世界所熟知的,而端午节正是一个展示这种文化的好机会。
在内蒙古的端午节庆典中,人们会展示各种传统文化,比如舞蹈、音乐、戏曲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并且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蒙古族端午节风俗除了汉族的端午节,内蒙古还有着蒙古族的端午节风俗。
这些风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1.放鹰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主要以养马和养鹰为生。
在端午节这一天,他们会把养在家中的鹰放出来进行训练和表演。
放鹰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而且也是蒙古族人们展示技艺和展现自身品味的好机会。
2.打马球打马球是蒙古族的传统运动,类似于现代的骑马比赛。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组队打马球,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的马匹和球杆,比赛一般在沙地上进行。
打马球不仅有利于锻炼身体,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团队协作和比赛技巧。
3.赛马除了打马球以外,内蒙古蒙古族人还有赛马这一传统活动。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926f900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1.png)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一、赛龙舟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
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
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
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
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二、吃粽子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就是粽子。
吃粽子的传说,和赛龙舟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后,被水中蛟龙所困,人们哀悯同情屈原,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就将五色丝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驱赶蛟龙。
后来,粽子便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三、悬挂钟馗像在江淮地区,每到端午节,都有家家悬挂钟馗像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
四、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
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把它插在门口,也可以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百阳之气,插在门口上,可以避邪;门口挂榕枝的寓意是使身体矫健,百病不生。
还有的地方是挂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
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装上各种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药,还有茶叶、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扑鼻,还可以防病健身。
因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现在的香包做得越来越精致,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0c3bf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8.png)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dd3327c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3.png)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453544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2.png)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_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f87e3b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5.png)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祭祀龙神和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庆祝形式千姿百态,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都有各自的习俗与节庆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相传屈原投江自杀后,当地百姓随即划船搜寻他的尸体,并在行船时放粽子以供屈原。
此后,屈原便成为船民的保护神并传承至今。
因此,赛龙舟成为了纪念屈原和祈求平安顺利的一种方式。
2. 食粽子在端午节的时候,中国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并食用粽子。
粽子由糯米、豆沙、肉类等不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形状类似于三角形。
其具体食用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人会加花生或枸杞,有的则会配上红枣。
粽子的味道和口感极为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3. 悬艾叶传统上,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殊而古老的风俗就是悬艾叶。
艾叶有驱虫、祛病和增进健康的功效,因此很多人都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叶挂在门口或室内,以期驱逐邪气和疾病。
4. 打毒酒端午节还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就是打毒酒。
毒酒是一种用米、黄酒和雄黄制成的饮料,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具有一定的毒性。
人们将毒酒洒在门前、床下、房角等处以驱赶恶鬼和疫病。
端午节的意义1. 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和爱国志士,他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他为爱国痛哭流涕,辗转反侧,曾写下了《离骚》、《天问》和《九章》等诸多不朽诗篇。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目的是让人们铭记先祖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增进团结和和谐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和充满竞争的活动之一,人们在赛龙舟的时候要紧密合作,团结协作一齐划舟,既能表演个人的身手,也能展现团队的实力。
赛龙舟活动让人们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和和谐。
3. 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端午节通过艾叶和毒酒等方式,将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艾叶可以驱虫消毒,而毒酒则意味着祛病驱鬼。
这些传统的活动和仪式都是中国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尊重,也是一种长久以来积累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三大节日风俗
![端午节三大节日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a547a87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9.png)
端午节三大节日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叫重阳节。
为了纪念古代楚国民族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就在这一天演绎节日风俗,以表达深深的敬意和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三大节日风俗是龙舟竞渡、吃粽子和挂艾叶。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已有超过2000年
的历史传统。
传说中,屈原自杀跳入汨罗江中,历经千辛万苦,神龙为他据守七日不吃东西,最后化为云蒸霞散消失不见。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端午节这一天组织龙舟竞渡,以神龙之姿划过江面,安抚屈原的英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江中跳河自杀而立的。
现在,人们制作粽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咸的,有甜的,口感也不尽相同。
在吃粽子的时候,大家会带着敬意,祈祷祖先保佑自己能够免遭疫病和灾难的侵袭,平安顺遂度过整个年。
挂艾叶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习俗,这是为了消灾避邪所做的。
在端午节之前,人们会采摘大量艾叶,然后用彩丝串成一串,挂在门口,又在每个角落放一簇。
因为艾草拥有驱邪、驱毒、驱虫的功效,所以人们为了保佑自身能够顺利平安地渡过这个节日,就必须挂上艾叶。
端午节的三大风俗就是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传统且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风俗归载于人
们的敬仰,不同的城市也会加入自己的特色,做出不同的变化,但屈原的故事和节日精神始终未曾改变。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信仰何种文化,祉祷屈原英灵庇佑我们顺遂的度过一年的精神是相通的。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83b2ae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0.png)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端午节的习俗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0c6ee5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5.png)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风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棕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节的活动及饮食习俗
![端午节的活动及饮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969ee12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7.png)
端午节的活动及饮食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被称为“重阳、端阳、午日节、龙舟节”等不同的名称。
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是纪念古代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也有很多特有的饮食习俗,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端午节的活动1. 赛龙舟: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典型的活动之一。
龙舟起源于中国南方,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龙舟比赛分队伍比赛和单人比赛,距今已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运动,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前来参加。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传统的食品之一。
粽子的做法十分复杂,以糯米、豆沙、肉类等为原料,将糯米包在竹叶或荷叶中蒸或煮熟。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各异,有咸味、甜味、鲜味等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五味俱全:有咸、甜、酸、苦、辣等口味的元素。
人们通常会在端午节当天吃上一些粽子,既庆祝节日,也祈福平安。
3. 穿发饰和挂艾草:穿发饰和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关于穿发饰的辟邪作用,历史的考据已经不够严谨,但这一般的风俗习惯依旧被人们所沿袭。
而挂艾草则是古人对抗瘴气和驱除蚊虫的需要而形成的,其作用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节日的符号,意在祈福健康平安。
4. 赛百草: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节当天采集各种草药,然后将它们配成大约百草的具有医疗作用的“百草酒”。
人们会较量百草酒的味道和效果,来竞逐谁家的百草酒最好喝、效果最好。
5. 稻草人大赛:这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兴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端午节当天自行制作稻草人,并举行比赛,评选出最具艺术性和创意性的稻草人。
这项活动既为热闹有趣,也呈现出了人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二、端午节的饮食习俗端午节的饮食习俗非常丰富,除了粽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食品。
1. 肉粽:肉粽是较为传统的食品之一,除了糯米外包裹干贝、棕叶、魔芋、花菇、豆沙、板栗、红枣、莲子、花生等多种精选食材,口感更加鲜美可口。
2. 菜粽:一些地方也会制作菜粽。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7d119f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f.png)
【导语】端午节,中国四⼤传统节⽇之⼀,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为⼀体的民俗⼤节。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家有了解吗?整理“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以供⼤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家,感谢⼤家的阅读与⽀持!端午节民间习俗是什么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分盛⾏的民俗⼤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以扒龙⾈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今在我国南⽅沿海⼀带仍盛⾏。
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出了⼀系列的端午习俗。
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阳;⽃指正南,卦象为离,天⼲丙丁,地⽀⽈午,五⾏属⽕,时在仲夏之⽉,当其时也,万物⽣长,其势盛极;重午是天地纯阳正⽓极盛的吉⽇。
古⼈把端午⽇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夏季是阴阳⼆⽓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纯阳正⽓,乃阴邪之所惧。
夏季也是⼀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旺盛,万物⾄此皆盛,是草药⼀年⾥药性的⼀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天地纯阳正⽓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主题,如挂艾草、午时⽔、浸龙⾈⽔、拴五⾊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体,因⽽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为了“避邪防疫”⽽设的节⽇。
中华⽂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节⽇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化内涵,古⽼节⽇重视神灵、祖先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古⽼传统节⽇的核⼼,并⾮挑个⽇⼦避邪防疫就成为流传万古的民俗⼤节;端午节由来于古⼈“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节⽇⽂化内涵的误解。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之后,才将传说历史⼈物纪念附着在节⽇上,赋予节⽇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部分。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饮食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饮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777ff1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b.png)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饮食习俗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饮食习俗1、福建福州端午节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黄酒、荷叶包、米粉肉等。
家宴后,幼儿穿新衣、红肚兜,佩戴用各色丝线织裹樟脑丸做成的诸如粽子、灯笼等形状别致、色泽鲜艳的香袋,还要洗菖蒲汤,有的孩子还要在口鼻之间贴一块雄黄烟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带着到江边看龙舟竞赛。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2、重庆重庆素有“巴渝大地”之称,所谓“巴”就是蛇,古时重庆人崇拜蛇,以蛇为图腾膜拜。
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纪80年代起,重庆人选择在一年之中的端午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庆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响,蛇作为图腾崇拜的象征,妇女相信在吃下蛇后便会繁殖后代,类似“有邰氏之女姜?,踩了巨人的脚印生了后稷”的传说。
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后,祖宗进入到身体里便会与自己同在。
但蛇可不能肆意滥杀,也不能在自己家里烹煮,一般情况下是在打谷场上煮一锅蛇羹,全村人分享。
3、广西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
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
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
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
4、广东广东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个头较大,外形别致,状如锥形。
品种很多,有蛋黄粽子、什锦粽子、烧鸭粽等独具南国风味,久负盛名。
潮州的双拼粽,自成一派,一头用咸料,一头则用甜料,一粽两味,故称“双拼粽”。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3859550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e.png)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主要的端午节风俗。
1. 北方吃粽子:在北方地区,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粳米、糯米、红豆、豆沙等包裹在竹叶或者芦苇叶中煮熟的食物,外形像长方体。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避恶、增加福气。
因此,北方人在端午节期间会互相赠送粽子,祝福对方平安幸福。
2. 南方赛龙舟: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龙舟竞赛。
龙舟是一种长约10余米的木船,前端雕有龙头,尾部装有彩旗。
比赛时,一群人划着龙舟,响亮地鼓声和欢呼声穿梭在水上,非常壮观。
这项民间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方式,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3. 悬挂艾草和艾叶: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还会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除瘟疫和鬼神。
人们相信艾草可以驱邪、清除病气。
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还会用艾叶拍打自己的身体,以驱散疾病。
4. 挂菖蒲:挂菖蒲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门前或者房间内挂上菖蒲,以驱邪避灾。
传说菖蒲有辟邪的功效,可以保护家人平安。
5. 穿五彩线:在一些地方,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穿上五颜六色的绳子,代表幸运和吉祥。
这些绳子通常会系在手腕上,有些人甚至会互相交换绳子作为友谊的象征。
6. 玩艾草香囊: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会制作艾草香囊并佩戴在身上。
香囊里通常装有艾草和一些香料,散发出清香的味道。
人们相信佩戴艾草香囊可以辟邪、驱鬼、保平安。
7. 登高望远: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人们会攀登高山,以迎接节日的到来。
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远眺,展望美好的未来。
8. 端午节民俗表演:在一些地方,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这些表演形式独特,富有地方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风俗习俗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们不仅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间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所在。
端午节少数民族的风俗
![端午节少数民族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383d15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b.png)
端午节少数民族的风俗端午节被誉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我国古代汉族的传统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内涵已经逐渐扩展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位置信仰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融合和而不同也为我国的文化底蕴不断增添新的色彩。
以下是对端午节少数民族风俗的一些介绍和探讨。
一、苗族的钓鱼竞赛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传统上,苗族民间会在端午节举行多项竞赛活动,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钓鱼竞赛。
在端午节当天,苗族男女老少会沿溪边折柴取柴肴,一边走一边钓鱼,并且根据自己钓到的鱼的数量来评出优胜者。
胜者会被授予苗族的“勇士”头衔,而且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尊重和崇敬。
二、维吾尔族的上山拜神维吾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着重于上山拜神。
在端午节前夕,维吾尔族男女老少会整装披挂,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登上当地的山峰,拜祷祖宗,祈求平安和幸福。
为维吾尔族的孩子们,端午节也是一个非常喜庆和充满乐趣的节日,他们会玩耍和绘画,或者去赛车和青少年运动比赛现场观看比赛和观看音乐和艺术表演。
三、藏族的赛马藏族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和边缘地区。
在藏族地区,端午节是赛马日。
香烛和鲜花点缀在香炉周围,赛马现场庄严而热闹。
嘉宾们会赴赛马的场地,欣赏这项独特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
赛马开始前,香火祭司首先用香他们会为赛马祝福,如愿赛马大赛将开幕。
参赛者会到场,以自己的马和其他的选手竞逐。
备受各族人民喜爱的赛马比赛也是藏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四、彝族的抬香山彝族是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省份。
端午节时,彝族有一个著名的传统风俗叫做“抬香山”。
自古以来,彝族就相信香能祈福、驱灾解难,为此在端午节这一天,彝族男女老少会聚在一起,将香柱用绳索绑好,然后一起抬上山顶。
在抬香过程中,大家还会高唱彝族传统歌曲,感恩祖先,祈求良福。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积淀了不同的文化符号和广泛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彼此文化交流和经营的机会。
端午节的风俗 有哪些
![端午节的风俗 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9a8b3f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7.png)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相传在古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成为了举国欢庆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着各自的风俗和习俗。
那么,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呢?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著名的一个传统风俗之一。
相传,在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们为了不让他的身体被鱼虾啃食,便划着小船在江中打捞他的遗体。
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划船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这就是赛龙舟。
现在,赛龙舟已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性活动之一。
各地会有不同的龙舟比赛形式和规则,但都包含了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
二、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风俗之一。
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芦苇或竹叶中蒸制而成的,既美味又营养。
相传,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在他投江自尽后,百姓们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能让他的灵魂得到安宁。
现在,吃粽子已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各地的粽子口味也各具特色。
三、挂艾叶挂艾叶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艾叶是一种香草,有清热驱蚊、驱邪避祟的作用。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口、窗户、屋檐等处挂上艾叶,以祈求平安健康。
另外,有些地方还有蒸艾叶、入艾草浴等风俗,以驱除疾病和衰老。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有很多,其中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最为著名的三个风俗。
这些风俗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可以参与到这些传统风俗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也可以让这些传统风俗得以延续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端午节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时间 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传说古时 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 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 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 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 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 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 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 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 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 端阳节叫做“都阳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 ,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 ,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 乐活动。
采花节--白马藏族人的端午节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甘肃与 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带。时在农 历五月初五,节期两天。也叫。 女儿节。俗传很久以前当地荒 芜一片,是一位莲芝姑娘教会 了人们种地,教会了人们采花 治病。后来,莲芝姑娘在五月 初五上山采花时失足摔死。人 们为了纪念她,就逐渐形成了 采花节。采花节的主要活动是 抢水、采花和祝福。节日的早 晨,人们要抢泉水洗身、饮用,俗说这一天太阳未照的泉水洗浴可以得到吉 祥、饮用可祛除疾病。接着,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上美味佳肴,到四十里 外的阿里坎山上去采花。出发时,全村男女老幼欢歌送行,采花者则表达采 花的决心和愿望。到达采花坪,姑娘采花,小伙砍柴、支锅、搭棚,傍晚开 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第二天返回村寨时,姑娘头上插鲜花、戴花环,背 满筐鲜花草药。到村口时,全村齐聚村头,鸣枪致意,送酒送馍,祝贺采花 青年归来;采花姑娘则向各户赠送礼物(葱花稠香柏),并祝福。
端午节各民族风俗习惯
主讲人:XXX
汉族的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 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 “角黍”、“筒粽”。其由来 已久,花样繁多。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 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 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 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 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纳西族的端午节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 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 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 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 五色棉线,称“续命线”。 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肮。 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等 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 一天才解下烧掉。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 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满族的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体 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 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 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 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 告诉老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 者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 “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 灾,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 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后就挨 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得救了。五 月端五满族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 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神仙坡节--彝族、仡佬族、汉族等民间端午节日
流行于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 一带。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日。传说古代时,当地有一 位叫木达的小贩,他买卖公 平,不欺不诈,而且有一副 成人之美的好心肠。在小贩 差一天就一百岁的那一天, 他通知周围四十八个村寨的 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 上集中,为青年人穿针引线物色对象。后来便乘白鹤慢慢升天而去。 以后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神仙坡。每年这一天,人们都集中到这里来 ,纪念这位成仙的老人,并歌唱娱乐。后便形成神仙坡节。届时,' 各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会纳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举行吹芦 笙、赛马等娱乐活动。
谢谢欣赏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