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伦理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伦理思考
武少龙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当下却出现看见老人跌倒不愿扶、不敢扶的现象,产生“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困惑。
本文试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论证该扶的必然性。
关键词:尊老敬老;良心;道德本能
最近,首都经贸大学等3 所高校联合就目前热议的“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问题,做了一项民意调查。
结果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26.9%的民众认为是否该扶不好说,要视情况而定;仅8%的民众认为不该扶;有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的原因是怕惹祸上身。
这项数据显示,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来看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南京彭宇案
2006 年11 月20 日早晨,一位老太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 路车。
在人群中,老太太被撞倒摔成骨折。
老太太指认撞人者是小伙彭宇,并将之告到法院索赔13 万多元。
2007 年9 月4 日,鼓楼区法院做出一审宣判。
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 元。
当天,原告方表示对判决感到满意。
而彭宇则表示不服。
2008 年3 月,双方当事人在达成和解协议,案件最终以和解撤诉结案。
材料二、天津许云鹤案
天津车主许云鹤称,2009 年10 月21 日他行驶在红旗路左车道,一名老太太横跨马路中间的护栏,不想被护栏绊了一下摔倒在地。
他急忙停车搀扶,发现老太太已经扶不起来了。
没想到,老太太打电话告诉亲属,自己在马路上被车撞了。
而且说,是许云鹤的车撞的,王老太太将许云鹤告上法庭。
事后,许云鹤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 元,许云鹤不服提起了上诉。
材料三、最近,武汉一位88 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 米的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
1 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还有殷洪斌案等这样类的事情频繁出现。
这些足以表明,当今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一、原因分析
1.责任分散的心理使人们产生“我不去救总会有人救”的想法
“责任分散”是一种由于有其他人在场,使个体处于一种匿名化的状态,而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的想象,即当大家都认为“即使我不去救,也总会有其他人去救”,“就算我现在不救,后面总有人会救的”。
正是这种心理导致出现老人跌倒
多人围观而不援救的现象。
2.从众心理让人们更倾向于服从大多数
从众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随大流。
人们会简单追随大众所认同的,而不去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
如果大多数人认可的,即便是错的,我们也会很容易的接受。
当看到别人都无动于衷,自己也会像他人一样见义无为。
3.整个社会信任出现危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失去了充分的信任基础。
信任危机影响人们的道德评判,一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的是非善恶被混淆了。
如果信任危机不消除,道德的手脚就放不开,甚至可能因此而退化、消失,进而影响人间正气和社会和谐。
4.法律和社会救助不完善
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完善的立法和社会救助机制。
一方面,法律对于帮扶者被冤枉时,官司打到法院,往往是由帮扶者举证自己无过错,由于这类纠纷很难明确谁是侵害主体,法院常常采取各负一半责任的判决,让帮扶者承担不应该承担的医药费。
法律不能保护帮扶者的合法权益,加上缺乏社会救助机制,使帮扶者产生心理担忧,不愿去帮扶摔倒的老人。
另一方面缺少奖励助人为乐的长效机制。
帮扶摔倒老人不但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要付出金钱,无论哪一方面的付出都是一种义举,如果政府不给予帮扶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由此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帮扶摔到老人者肯定会三思而后行。
二、帮扶老人的必然性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 亿。
按30% 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4000 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 次跌倒,跌倒是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首位原因。
如果我们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将会有多少老人得救。
何况谁人不会老,如果当别人跌倒不去帮扶,那么自己老了跌倒还能奢望谁来扶!令外,老年人对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为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并且他们还把这些传给下一代教育年轻人,他们的这一作用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进步。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关爱老年人。
尊老敬老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
在儒家经典中随处都能见到尊老敬老的思想。
《论语·学而》云: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仁者爱人。
”我们每个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要“泛爱众”即还要爱他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这样才能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的理想社会,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
尊老敬老是人们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行为,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良知。
孟子曾经说过:“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属于良知良能,按照孟子的说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像人那样对待他人,是每个人的伦理责任,每个人应当自我要求,也可对他人提
出道德要求。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职责是居于中心位置的关键词之一。
它是一种行为,根源于尊贵的人格,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而产生的,是善良意志的体现,而且在康德看来,只有出于职责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它是“道德的最牢固的支柱,是绝对命令的唯一真正的源泉,只有义务而不是任何别的动机才使行为具有道德的性质。
”在这种意义上帮扶老人应是人的内在的本能,而非其他外在的利益。
虽然我们在帮扶老人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有时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不救人的理由。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从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从事,而不去讲究什么质疑,不因太多顾虑而困扰。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社会的良心也是由一个个人的良心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有良知的社会。
三、小结
今天我们对老年人的孝以及老年人自己的命运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指向。
因为就人类社会来说,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老人,几乎所有的人又都会成为老人, 所以任何人都应该对老人行孝。
在搀扶已跌倒的道德,在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时,我们别只做沉默的围观者。
当遇到老人跌倒时,应该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的社会少些冷漠多些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