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区概念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区概念辨析
孟晓晨,马亮2010-11-30
摘要:作者认为国内学术界对于都市区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补充和修正。根据西方都市区的本质特征,文章强调了都市区是以劳动力市场来界定的,并说明了都市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可以实现城市劳动市场的高效运作,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作者认为中国还没有出现典型的都市区,但已具备了都市区的形成条件,应该通过城市规划来促进都市区的发展。文章最后介绍了城市-区域的概念,指出城市-区域是多中心的都市区。
关键词:都市区,劳动力市场,城市-区域,城市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长足发展,开始出现了类似西方国家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在我国出现较晚,又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因此对都市区的内涵和界定标准等都还有一些偏离其本质的地方。鉴于学术界已在大量使用这一概念来进行城市研究,规划界也已经大量在城市规划中使用这一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辨析清楚。一方面便于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对认识中国城市发展特征以及正确运用于城市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与都市区概念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城市-区域”(city-region),也已开始在国内学术文献和规划文件中出现,同样也存在着对其内涵认识上的模糊,需要加以澄清。
国内学术界对都市区的认识一是强调了它是一种城市功能地域,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城市、城镇或县域组成,并强调了中心城市和外围市县之间双向互动的经济联系。二是明确了其跨越行政边界的性质,其构成区域内可以有地级市、县级市及县等不同行政级别的单位。三是提出了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标准,主要是以非农业人口和行政级别作为中心市的标准,并以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作为
确认都市区范围的指标。这些对都市区的认识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距把握都市区的最根本性质仍有一定的距离。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学者们都提到西方都市区界定中有通勤人口这一项指标,但都没有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并在应用于中国的研究中将其忽略掉了。本文想要强调的恰恰是这一点,通勤区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统一劳动市场才是都市区的本质之所在。
一、都市区要以劳动市场来界定
都市区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是因为美国的城市发展具有最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和拓展空间。城市的发展带来空间上的蔓延和郊区化,使得居住和就业发生了空间的分离,形成所称的“都市区”这种空间组织形态。美国都市区的概念提出于1910年,并于1949年正式设立了具体的统计标准。西方各国也仿效美国建立了相类似的概念,并设立了大体相同又有细微差别的划分标准。
都市区构成的基本单元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市,一个是外围地区。表1中给出了美、英、加、日对都市区的划分标准。综合各国对于都市区的界定标准,可以看出都市区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一个中心市,是都市区的就业中心。英国具体提出了中心市必须具备的就业岗位指标;日本则明确指出中心市的白天人口要大于夜间人口,也说明是就业中心;美国虽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外围地区到中心工作的通勤率指标间接告诉我们中心为外围地区提供就业岗位。(2)外围地区有一定比例的通勤人口,即有一定数量居民每天到中心市去上班。通勤率是每一个国家都具有的指标,从15%到40%,说明其对定义都市区的重要性。其它的指标,如非农劳动力比重和人口密度,只反映地方的属性,不能反映中心和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唯有通勤指标反映了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通勤人口,就不能称之都市区,只能是一种空间临近或连绵成片的城镇密集区或城镇群而已。
资料来源: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
以上指标,就业中心和通勤区(commuter shed)反映出都市区最本质的特征,即统一的劳动市场。可以说都市区是以劳动市场定义的,都市区内是一个统一的劳动市场,CBD是就业中心,人们每天到中心去上班,中心劳动市场的覆盖范围就是都市区的范围。这就是在西方城市经济学和其它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经常讨论的单中心城市模型,理论是在都市区现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都市区内不仅有统一的劳动市场,还有统一的土地市场。因为距市中心的距离决定了通勤的交通成本,而地租(地价)是随交通成本的上升而下降的,于是出现了由中心向外递减的地租梯度线。通勤区的边缘就是都市区的边界,也是城市土地市场的边界。因为在这一点之外,没有了通勤人口,交通成本与地租之间的关系也就没有了,地租将由农业地租决定或由距附近其它就业中心的距离所决定,土地市场就分割开了。所以都市区的边界分割了劳动市场和土地市场,不同的都市区都有各自的劳动市场和土地市场。
由以上的都市区范围的确定还可以看出来,都市区范围的大小是与其内部的交通条件相关的。交通条件越好,通勤区的范围就越大,都市区也就越大。所以大都市区内部都有快速的轨道交通,使其形成较长的通勤半径,把劳动市场的覆盖面积扩大。
综上所述,都市区就是在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的情况下,通过快速的交通系统将分散的居住地与集中的就业中心相联接,形成的一种以统一的劳动市场和土地市场为特征的地域空间组织形态。
二、都市区是一种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
都市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可以实现城市劳动市场的高效运作,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就业岗位是经常变动的,收入的提高往往与就业单位的变换相联系。但对于拥有自己住房的人来说,住房是不能经常更换的,因为成本很
高。在居住地不变的情况下变换工作单位,寻找新工作的成本就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相关。若就业岗位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地方,找工作的人就要东南西北到处跑,花费很多时间成本;合适的工作岗位也许离家太远,还需要考虑变换居住地点。若工作岗位都集中在市中心,其找工作的时间成本就会大大下降,而且改变工作不影响其每天的通勤路线,也就没有改变居住地的必要。这样集中的就业中心会提高城市劳动市场的运作效率。
从城市土地市场来说,地租与交通成本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交通成本高的区位上地租低,交通成本低的地方地租就会高。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最主要的交通成本就是通勤成本。若就业岗位在空间上是分散的,同一区位相对于不同的就业岗位会有不同的交通成本,从而地价也不同,这将使得土地的定价变得很困难。若就业岗位集中在城市中心,就会出现由中心向外递减的地租曲线,土地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都可以从清晰的地租曲线中知道各区位的地租情况,从而使市场信息更加透明,提高土地市场的运作效率,使每一块城市土地都得到高效的利用。
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上下班时间,因为通勤交通是城市中最主要的交通流。在居住与就业空间分离、就业集中在城市中心的情况下,通勤交通流早晨指向市中心,下班时指向外围地区。尽管这种流的流量很大,时间很集中,但由于方向单一,所以容易进行组织和管理。如美国城市中8车道的道路,早晨6车道由向中心方向的车行使,晚上则改为6车道向外围行使,提高了道路的利用率。这种交通流特点还有利于采用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方式。若就业岗位在城市中是分散的,通勤交通流就会变成乱流,各个方向上都有,很难组织和管理,降低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所以从城市劳动市场、土地市场和交通组织三方面来说,都市区都是一种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三、东京都市区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