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合集下载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我”的祖父这一形象虽然思想上有保守的地方,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他是积极的人物。

这一形象与其他人物相比(包括有二伯、冯歪嘴子),他的重要性是别人比不了的。

1从外貌上看,他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而且“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祖父笑盈盈的眼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1-他的内心是欢愉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④从这些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2祖父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

“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⑤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花园玩。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

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⑥祖父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胡家打团圆媳妇,“祖父到老胡家去说了几回,让他们不要打她了;说小孩子,知道什么,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

⑦祖父看到冯歪嘴子的妻子和孩子没地方住就答应让他们搬到装草的房子里暂住。

祖父是一个积极人物,但是,他在思想上也有保守的一面。

“祖父想要让他们搬家。

但呼兰河这地方有个规矩,春天是二月搬家,秋天是八月搬家。

一过了八月就不是搬家的时候了”。

⑧作为房主是有权利随时让房客搬走的,但是,“我”的祖父遵守呼兰河城的规矩想让他们在二月搬家。

(二)小人物:有二伯、冯歪嘴子《呼兰河传》中的“性格”人物中有两个小人物形象:有二伯、冯歪嘴子。

这两位小人物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艰苦。

在别人眼中他们的命运与自己毫不相干,这样的小人物只是人们无聊生活中的谈资。

两位小人物身上又有不同的地方:第一,有二伯是一个极富喜剧色彩但又有悲剧人生的小人物,而冯歪嘴子则表-2-现了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顽强。

第二,在有二伯自己看来,他的地位是比冯歪嘴子要高一点,他会邀冯歪嘴子到园子里来看看,这样的言辞会显得他与冯歪嘴子相比,他是园子的主人,而冯歪嘴子则是房客。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

本文从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等方面探讨了《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点的产生根源,包括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以及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及其产生原因,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点、真实性、感染力、时代感、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研究、展望。

1. 引言1.1 介绍《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所著的一部名著,以其深刻描写了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独特视角而闻名于世。

作品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三姐与乡下人民之间的生活、情感纠葛和人生遭遇。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淳朴、悲壮的东北农村画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呼兰河传》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不仅在于其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还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萧红通过小说展现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揭露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又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压抑和苦难。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重视和研究《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探索其中蕴藏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怀,也可以更加现代化地解读和赏析这部经典之作。

1.2 为何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是因为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呼兰河传》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及深刻的时代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代变迁的观察。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挖苦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呼兰河传的启示道理

呼兰河传的启示道理

呼兰河传的启示道理
《呼兰河传》给我们的启示和道理有:
1. 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作者在童年时期遇上旧时代的种种惨剧,用自己童年天真无邪的眼光写出了人性的愚昧和荒唐,对传统思想的积淀,对人性的反思做出了深刻的揭示。

2. 悲剧的诞生:通过萧红的童年写出了萧红自己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萧红在父亲打死小团圆媳妇的时候,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写出了旧社会贫苦人民在呼兰河这间杀人不见血的世界里,沾染上旧思想的悲剧。

3. 腐朽思想毒害人:书中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小城镇里的一些民间生活及这个小镇和这个小镇的人们,习惯、性格和人性中存在的愚昧、自私、冷漠、麻木等劣根性。

4. 呼唤真正的生活:作者写此书时距抗战爆发还有半年时间,但她已经意识到要抗战,要取得胜利,首先就要振奋人的精神。

因此,她写下了这本反对封建主义和国民性的作品。

5.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人生轨迹,而《呼兰河传》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饱含着悲剧意味的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呼兰河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奈,看到了人性中的悲壮与艰难。

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深入讲解其悲剧意蕴。

首先,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感。

呼兰河这个家庭最初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相互扶持、彼此照顾。

然而,中途,呼兰河的婆婆去世,这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了裂痕。

很快,呼兰河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的日子开始黯淡无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兰河遭遇了越来越多的不幸,他的子女相继去世,家庭破碎,财产流失。

最终,他只能独守空房,感受着孤独的寂寞和遭遇的不幸。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唏嘘之音,悲凉之感。

其次,人物性格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悲剧气息。

呼兰河是一个纯朴善良、正直勇敢的人,他一生兢兢业业,不断奋斗,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是,他面临太多的困难和磨难,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孤僻,甚至很少与人交流。

他的妻子、子女也有着各自的性格问题,如儿子呼延光对于外人阴险奸诈,女儿呼延灯则总是抱怨命运不公,缺乏自我反思。

呼兰河家庭的人物们的性格缺陷和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痛苦的悲剧。

最后,小说中道出的理念也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沉重。

小说描写的是无数家庭在战乱和灾难中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呼兰河一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小说中贯穿了一种“天意难违”的悲观情绪,人们虽然遭遇很多不幸,但是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生活,这种无法脱离的沉重让人在读完小说之后深感悲伤。

小说更是表现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悲剧性的落幕则暴露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综上所述,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它呈现了当时中国部分农村人们的生活和为生活而不断挣扎的局面。

小说中充满悲壮与艰难,叹息和无奈,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柔弱和坚强,感受到了剧烈变革中的社会与人类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呼兰河传》课文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呼兰河传》课文解析

萧红《呼兰河传》课文解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文章为什么用“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个句子开头?)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段析】介绍在呼兰河小城里生活的祖父及其年纪.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段析】介绍“我"家的花园及花园中的小动物,详细介绍了蝴蝶。

【品味】从颜色和大小方面来描绘美丽的蝴蝶。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段析】描绘园中的蜻蜓、蚂蚱和蜂子。

【品味】“胖圆圆”形容蜂子的体态,并把它比喻成一个小毛球,形象可感.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段析】描绘花园里的颜色.【品味】“明晃晃”恰当地写出了花园中各种颜色互相辉映时的耀眼.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

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

果树于是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第一部分:介绍花园的历史及“我"小时候对花园的记忆。

【品味】“据说”表明花园过去的情况是自己听说的,不是亲见的,用词准确。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段析】介绍园子里的榆树。

第二部分第一层:介绍“我”家花园里的榆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品味】“来了……来了……一出来……"描绘了风吹雨打和阳光照射下榆树的各种“反应”。

用比喻句描绘出榆树叶子发光的情形,字里行间透出榆叶的美丽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简析萧红《呼兰河传》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诉诸人的感情和生命。

”这篇曾经被文学泰斗矛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呼兰河传》,它的作者萧红,用她温暖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用“丰沛的才情与越轨的笔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温暖与苍凉交织的呼兰河小城,透过《呼兰河传》我们仿佛看到了萧红先生那满含泪水的微笑。

前两章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摘抄赏析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摘抄赏析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摘抄赏析读书笔记呼兰河传摘抄赏析篇1一个活泼可爱又淘气的小姑娘,跟着她的外祖父,在菜园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并玩耍着。

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一只出笼的鸟儿,无拘无束,在属于她和外祖父的天堂里尽情地撒欢。

这是《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简短片段,也是民国才女萧红童年时期的真实写照。

是啊,乡村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无忧无虑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爱之中,幼年的萧红在菜园子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令人难以忘怀的童年生活。

她在这个欢乐的天堂中,能够随心所欲,尽情地玩耍。

吃根黄瓜,捉只蚂蚱,踢个菜种,泼瓢凉水……幼年萧红的幸福快乐,难道不令人神往吗?赏读完这一段美文,脑海中依稀闪现出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的这一段与萧红类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宝藏啊!小时候,爸妈由于工作关系,于是将我托付在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

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伙伴们挑着担子,拎着篮子,带着老虎钳,上山摘桔子,体验趣味十足的“摘桔乐”,回到家后,再和小伙伴们一起美美地饱餐一顿。

中午,小伙伴们互相串门,在院子里嬉戏打闹,顺便蹭一顿可口的午餐。

下午,小伙伴们会献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钱”,和大家一起凑钱买碗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的馄饨,大家各自分到馄饨后,唏里哗啦,风卷残云。

然后,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瞄一眼小伙伴们嘴边的馄饨皮,相视一笑。

如果天气晴朗,老天开了恩,我们通常会上山去探险,有时候,林子或果园里也会有我们的身影。

有时,我们会抓只罕见的小虫儿,采朵奇异的小花儿,接着,又跟上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向另外一个地方进发了。

在山上,如果我们饿了或渴了,摘几个枇杷打打牙祭不为过。

运气好的话,我们就能发现几块光滑,而且呈扁平状的石头,然后,大家便会带上石头,前往附近的一个池塘,打打水漂过过瘾……在那时,邻居都是自来熟,两个陌生小孩刚见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现在,在这个先进的时代,这种日子不复存在了,以往,孩子们玩耍时那银铃般的笑声也一去不复返了。

呼兰河传第四章关于环境描写的赏析

呼兰河传第四章关于环境描写的赏析

呼兰河传第四章关于环境描写的赏析导言《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小说,小说将人物与环境的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呼兰河流域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探讨小说第四章关于环境描写的赏析,从多个角度全面、详细、完整地剖析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景观,带领读者一同感受那独特的美丽。

岸边的杨树林杨树林的形象小说第四章中,杨树林是重要的环境描写对象。

作者以饱满的笔力,描绘了这片杨树林的独特魅力。

杨树林高耸入云,枝繁叶茂,丛林般的繁密让人不禁想起小说前几章中主人公的情感纠结。

杨树的形象不仅代表着呼兰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写照。

运用意象手法通过对杨树林的细致描写,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作者描绘林中风的声音:风声吹过大堤,声如千万贝壳摩擦。

读者通过听觉感受到了杨树林所散发的独特气息。

此外,作者还用到了光影的描绘,夕阳透过茂密的树冠洒下来,给杨树林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秋天的丰收描写黄金的稻田小说第四章中,作者描写了黄金般的稻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丰收氛围的秋天。

稻田里稻谷硕果累累,一片金黄,仿佛整片大地都被黄金包围。

描写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成熟的稻穗比作“黄澄澄的接梨”,生动地展现了稻田的丰收景象。

丰收带来的喜悦丰收的到来给呼兰河流域的农民带来了喜悦和幸福感。

小说中描写了农民们忙碌的场景,他们在稻田中辛勤劳作,将一束束丰收的稻穗捆扎起来。

这些农民们不仅是呼兰河流域的劳动者,也是大地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呼兰河的宁静描写水流的柔和呼兰河是小说中的重要环境元素,它宛如一条镶嵌在大地之上的碧玉链。

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呼兰河流淌的场景,水流柔和而悠然,没有丝毫的喧嚣和浪躁。

这种宁静的场景给人以宁神的感觉,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安详。

呼兰河的生命之源呼兰河是整个流域的命脉,给流域的人们带来了生活所需的水资源。

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呼兰河两岸泥泞的畦地和农田,正是呼兰河的滋润,赋予了这片土地生机和活力。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想要求学的萧红,不顾父亲安排的婚约,悄然来到北平。

娜拉式的出走使得她断绝同家族的关系,从此走上了漂泊的人生旅程与文学道路。

萧红先后与与萧军、端木蕻良两位东北作家相识并缔结婚约。

1935年,鲁迅的推崇使其作品《生死场》在文坛一举成名。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得她成为黑龙江、哈尔滨、呼兰河畔的文化印记。

此后萧红因战争颠沛流徒于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多个城市,在短暂的一生中先后创作了《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优秀的作品。

生命末期,萧红宿疾越发沉重,辗转病榻的她怀着对战争的恐惧与被人抛弃的焦虑处处转移,痛苦不堪。

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萧红在法国医院设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弃世,享年31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

如同流星划过天际,然而人们没有忘记她的人生传奇和她的文学。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的这部巅峰之作,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呼兰河传》动笔写于武汉时期。

多年的辗转流徙,让萧红难有安宁的写作环境,到香港后,萧红终于可以潜心完成它。

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

萧红沉浸在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无限感怀与怔怔思念中,同时也融入了她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作为呼兰河孕育出的极具个性的女作家,萧红的才华在《呼兰河传》中得以最大凸显。

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名噪一时的作品旋即湮没无闻,但《呼兰河传》却常读常新,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与之对话。

《呼兰河传》让萧红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也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的歌唱。

《呼兰河传》开篇就以一种宏阔的视野,关照中国北部一个偏僻小城的气候风物、人们的精神状态。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阐释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阐释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阐释《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对封建陋习和社会毒瘤的深刻揭示和无情鞭挞。

从文化角度来看,《呼兰河传》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中形成的毒瘤。

小说中的呼兰城,便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在这里,人们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思想陈腐,生活单调,缺乏生机。

这种封建陋习的存在,限制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压迫。

小说中的毒瘤如同瘟疫般的灾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这种灾难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上,也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小说中,萧红通过描述小城中的各种疾病和苦难,呈现出了封建陋习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然而,尽管封建陋习给呼兰城带来了种种问题和灾难,但小说也描绘了一些人性的光辉。

在冷清寂寞的小胡同中,卖麻花的、卖凉粉的、卖豆腐的人纷至沓来,他们用勤劳和诚实的生活方式,为小城带来了一丝丝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人物形象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一抹亮色,使人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呼兰河传》还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刻画。

萧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到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盛举成为了女性寻求自我价值和人生乐趣的舞台。

尽管这些女性的生活仍然充满了艰辛和不幸,但她们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寻求慰藉和快乐。

《呼兰河传》也描绘了童年萧红的快乐、单纯、无忧无虑的时光。

这些描绘不仅使人们感受到萧红童年的美好,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儿童教育和成长的困境。

《呼兰河传》通过对呼兰小城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的生动描绘,展示了封建陋习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灾难。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毒瘤和灾难,也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人性的和对生命的热爱。

它是萧红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杰作。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通过讲述人物经历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压迫和抗争。

以下是本人对《呼兰河传》的文学评论。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鲜明,个性鲜明,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女主人公水儿就是一个被社会掠夺和压迫的小人物,但她有坚强的毅力和奉献精神,为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不断努力奋斗,表现出了非常感人的一面。

其次,萧红在文中的描写方式非常细腻,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十分地独特并富于感情。

例如,《呼兰河传》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更是能够令读者深深感受到萧红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最后,本书所表现的主题十分地深刻和独特,大量地描写人物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农民在旧时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同时,书中也表现了农民对于爱情、家庭和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强调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总体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深刻感人的文学作品,以其细腻生动的描写方式和独特深刻的主题理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代表之一。

女性自我解放:《呼兰河传》的视角

女性自我解放:《呼兰河传》的视角

女性自我解放:《呼兰河传》的视角引言《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杨春花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她在封建社会中寻求自我解放的艰辛旅程。

本文将以《呼兰河传》为基础,探讨女性自我解放的意义和影响,并从小说中提取相关实例进行分析。

1. 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封建社会中,“三从四德”的道德观念将女性束缚于家庭和家族责任之中。

妇女缺乏独立地位和权限,贞节观念严苛限制了她们发展个人潜力和追求自由意志。

2. 杨春花:个体反抗与追求自由杨春花是《呼兰河传》中的女主人公,她与众不同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独立、权利和幸福。

通过她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勇敢面对困境的品质,她成为了一个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激励了无数读者。

2.1 自学成才:扩展知识面、独立思考杨春花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以自学为手段,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她坚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2.2 经商创业:逆袭与经济独立为了获得财富和独立权利,杨春花决心投入商业领域。

她经营企业、赚取金钱并摆脱了传统家庭中的束缚,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

2.3 情感选择:个人权利与传统压力之间的抉择杨春花在情感生活中也表现出对自我权利和幸福追求的坚持。

她勇敢地选择了爱情和婚姻,并最终实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平衡。

3. 杨春花形象对当代女性的启示《呼兰河传》中杨春花形象给予当代女性许多启示和鼓舞:3.1 勇于追求自由:追求知识、实现个人价值杨春花的自我解放教育了当代女性,在封建思维的社会中勇于追求知识,拓展自己的智慧,以此实现个人价值和自由。

3.2 敢于超越传统限制:经济独立与事业开创杨春花的经商创业经历告诉当代女性,她们应该有勇气超越家庭和传统束缚,争取经济独立和事业上的成功。

3.3 坚守内心真理:情感选择与权利平衡杨春花在情感选择中面临许多困惑和挑战,但她坚持追求个人幸福和权利平衡。

这对当代女性提醒着应该秉持自己内心真理,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线索,展现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她的童年生活。

她以幽默的曲调折射出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

其次,萧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例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而冯歪嘴子的坚韧和乐观,则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呼兰河传》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萧红以散文式的笔法,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她的文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了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探析

《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探析

《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探析发布时间:2021-11-09T10:35:14.403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上34期作者:朱茹茹[导读]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整部作品在叙事过程中时时夹杂着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描述,尤其是对小国圆媳妇、胡家大媳妇和王大姑娘等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曲哀婉沉痛的女性悲歌,成为这部作品重要的主题之一。

从作品中这三个代表人物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悲剧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呼兰河传》中以小团圆媳妇、胡家大媳妇和王大姑娘三位不同的命运,分析悲剧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

西安外事学院朱茹茹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整部作品在叙事过程中时时夹杂着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描述,尤其是对小国圆媳妇、胡家大媳妇和王大姑娘等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曲哀婉沉痛的女性悲歌,成为这部作品重要的主题之一。

从作品中这三个代表人物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悲剧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呼兰河传》中以小团圆媳妇、胡家大媳妇和王大姑娘三位不同的命运,分析悲剧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呼兰河传;女性形象;悲剧引言萧红作品女性形象从《生死场》开始萧红就以她细致敏锐的女性视角关注女性的命运,写出了王婆、金枝、麻面婆、月英一系列生死场上的女性群像,《呼兰河传》也通过写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及王大姑娘的死表现了在那样一个愚味落后的时代女性的生存境遇。

对《呼兰河传》女性形象的深入认识有助于体会作者在表达平凡生命状态的同时所传达出的悲剧生命的哲理。

1 人物形象分析1.1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童养媳”,是解放前的中国极为普遍的婚俗陋习,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直接体现。

年幼无知的少女早早地就被嫁到婆家充当媳妇的角色,成为了婆家身份最为卑微的一员,从此以后,婆家人就要对她进行严格的“调教”,直到她变成一个“合格的媳妇”,而她翻身的机会就是“熬成婆”,再对另一个媳妇进行“规矩”的调教,他们认为在合乎封建传统体制下用一些必要的方法手段塑造女性成为传统模范标准下的媳妇是天经地义的。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顾俊【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悲剧解读【作者】顾俊【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江苏无锡 2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人生最后阶段的作品,轻盈的文笔中充满了灰暗。

在这部作品中,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对人性的抹杀都是平静发生的,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平静自然中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悲凉。

研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识,不仅可以研究萧红的精神思想,更可以让后人去了解旧中国的那段历史,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呼兰河传》是我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线索,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野去反映中国北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社会面貌与人世百态,充满了对封建社会无情的批判与鞭笞。

《呼兰河传》共分七章,起初连载于香港一家报纸上,后陆续完成。

《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初期中国北方的一座普通小城呼兰河,所描绘的也是当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但就是这种普通人生活的描述,让无数读者陷入复杂交织的悲剧情绪当中。

《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主要是对呼兰河城总体风情的描绘。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温暖和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简析萧红《呼兰河传》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诉诸人的感情和生命。

”这篇曾经被文学泰斗矛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呼兰河传》,它的作者萧红,用她温暖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用“丰沛的才情和越轨的笔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温暖和苍凉交织的呼兰河小城,透过《呼兰河传》我们仿佛看到了萧红先生那满含泪水的微笑。

前两章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和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论《呼兰河传》中的白兔意象

论《呼兰河传》中的白兔意象

论《呼兰河传》中的白兔意象在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白兔意象是一个值得的现象。

本文将从白兔意象的概述、表现形式、意义分析以及个人观点四个方面,探讨这一意象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白兔意象在《呼兰河传》中频繁出现,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后半部分。

萧红借助白兔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于童年记忆的缅怀,对于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表现形式上,萧红通过直接描绘和间接叙述的手法,使白兔意象跃然纸上。

例如,在描述呼兰河畔的风光时,萧红写道:“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里,白兔意象的呈现是间接的,通过引用古诗中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古老而祥和的氛围。

同时,在描写小团圆媳妇之死时,萧红又写道:“那小团圆媳妇就像是一只小白兔一样,被野蛮的鹰活活地吃掉了。

”这里,白兔意象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象征着弱小、无辜和纯洁。

在意义分析方面,白兔意象所传达的意义是多元的。

白兔意象可以看作是萧红对童年记忆的缅怀。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奇趣的世界,而白兔意象的出现,使得这个世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诗意。

白兔意象也可以看作是对于故乡的思念。

在小说中,萧红以呼兰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地域特色的画卷,而白兔意象的出现,使得这幅画卷更具有家的温馨和归属感。

白兔意象更是萧红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小说中,萧红通过白兔意象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无奈。

结合个人观点和经验来看,《呼兰河传》中的白兔意象给我不少启示。

白兔意象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萧红通过描绘白兔意象,勾起了我对童年时期的回忆,让我更加珍惜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白兔意象让我体会到了故乡的意义。

萧红以呼兰河为背景,将白兔意象融入地域特色中,让我更加理解了故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白兔意象让我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萧红通过传达白兔意象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

《呼兰河传》中的白兔意象是萧红思想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既呈现出她对童年记忆的缅怀、对故乡的思念,又传递出她对人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来往的过路人,一走到这里,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

"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干燥结实,等人或车马一走上去,使都陷进去了,需要费很多事,才能把翻进去的车马抬出来。

大泥坑子还经常淹死猪、狗、鸡、鸭。

大泥坑带结人们的苦头太多了,但是没有人建议填平它。

由于人们生活的古板单调,他们常常喜欢寻找一些无聊的乐趣,这大泥坑子能给他们以满足。

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论、添枝加叶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严,好象大泥坑子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似的。

他们把令人烦恼的事情当作开心的事情谈,可见,他们的麻木。

在议论大泥坑子的时候,他们还把它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

据说农业学校校长不倍龙王爷,因此龙王爷报复他,他的儿子才掉进了大泥坑。

大泥坑还能把"瘟猪"变成"淹猪",使呼兰人既可以吃上便宜猪肉,又可以去掉疑心,这也算大泥坑带给人们的好处``````)。

总之,在第一章围绕大泥坑子,作者进行了细致的
描绘。

她借大泥坑子这一能够反映小城人们精神状态的事物极其深刻地描绘丁他们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状态和灰色的生活。

从这点上看,大泥坑子这个极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对呼兰小城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做了总的展示,令我也想到现在的社会,难道没有这种情况吗
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呼兰人除了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计、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并非为人而做的。

跳大神是为鬼的,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鬼顶着个灯去脱生。

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祭鬼的。

第二章几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盛举,而对唯一为活人的唱秧歌这一举动,小说只轻描谈写的一笔带过。

可见,作者描写呼兰人的精弹盛举的目的在于揭示他们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状态。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悲惨故事,对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和习俗荼毒了的人们的灵魂作了深刻的揭示。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是一个"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健康、活泼的女孩子。

这样的女孩子,为什么到婆家后,婆婆就"一天打八顿,骂三场"而直到把她折磨死了呢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用封建的思想道德、封建的习俗来衡量她,因此认为她"不规范",她"太大方了",
"坐到那儿坐得笔直,定起路来,走得风快"。

街坊邻居都议论她,说她不象个小团圆媳妇,这就使她的婆婆认定非狠狠地打她不可,理由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

小团圆媳妇被打,不服,被吊在大梁上,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打昏过去,又用冷水把她浇过来。

她婆婆有时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用针刺她的手指尖。

小团圆媳妇被拆磨病了。

婆婆又请跳大神的来给她治病。

跳大神的把她放在大缸里用滚热的水浇,给她"洗澡"。

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死了。

然而折磨她的人似乎又是无辜的。

人们"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团媳妇的婆婆",
"只觉好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

"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是因为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因而更能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

鲁迅说:"灵魂的受毒害是悲剧以上的悲剧"。

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不正说明这个道理吗
《呼兰河传》的深刻主题在于揭示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特别是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

萧红不仅仅体会到劳动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压迫的苦难,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带给人民的精神枷锁一一愚昧、落后,对此她深感痛苦,并且认为描写这些,提醒人们的注意,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九三八年四月在《七月》编委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她说:"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这种提法显然是不确切、也不全面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她在谈这话的时候,已经动笔写《呼兰河传》了。

可见她创作《呼兰河传》并不是为了写回忆而写回忆,她有自己明确的创作目的。

萧红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地意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受,她体察到人间的一桩桩悲剧,并以抒情的笔调在作品中作了娓妮动人的描述。

因此,读她的作品,"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第六章着重描述的人物――有二伯。

有二伯是个性情古怪,勤劳、倔强而又麻木的老人。

从他的出身看,他是属于张氏家族之中的人,但由于他那股败
落得最早,这又使他成为家族以外的人,甚至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

他三十岁就来到张廷举家当长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地干活,所得到的只是吃点残羹剩饭,他被剥削得一贫如洗。

他没有财产,没有家眷,甚至连个固定住处也没有。

他仅有的行李是一掀动quot;从被角往外流着棉花"的被子和一掀动毡片就一片一片掉下来的褥子。

他的枕头一动就"哗哗地往外流着荞麦壳"。

这套破烂不堪的行李,"有二伯三天两天的就要动手缝一次."他穿的是"大半截子的衣裳,不是长衫,也不是短衫",走在街上,人们都不知道他是那个朝代的人。

他戴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

他穿的鞋,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跟。

他前边掌掌,后边钉钉,过了几天,还是掉底缺跟的。

因此他的脚,永远离不开地面。

他"要猴不象耍猴,讨饭不象讨饭的"。

主子待他还不如一条狗。

日俄战争时,俄军杀到呼兰,主子家个个逃命,有二伯却被他们留下守着家。

俄军的马刀乱杀乱砍,他能活下来,也是死里逃生了。

他的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老厨子经常奚落他,孩子们也骂他,取笑他,向他抛石子。

人世的炎凉,使他性情变得古怪了。

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

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也没有了。

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

他对主子不满,常常指桑骂槐,有时直接谩骂出气。

骂张家"黑心粒"、"兔羔子"、"尽是些耗子"…。

他除了用怒骂对付张家的毒打外,还以偷的办法对付主子。

他偷钢酒壶、锡火锅、大钢钱、大澡盆,拿去卖。

他还在粮食仓子里边偷米,背到粮米铺去卖。

他偷了东西,又爱面子,怕人家提到"偷"字,人家一提,他总是不好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