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谈语文审美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谈语文审美教育

姓名:

学号:

工作单位:

所在分校:

指导老师:

Xx电视大学制

2010年4月

论文提纲:

从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谈语文审美教育

在文中,主要从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特点的三个方面,谈谈朱自清散文独具特色的美感和它的美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1、用词准确生动而又凝练传神。

结合《荷塘月色》及《背影》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教学实践,突现文中语言的美,并培养学生推敲语言的能力。

2、大量地使用叠词。

结合对《春》、《荷塘月色》的教学,把握文中叠词的运用效果。

3、恰当地运用比喻和拟人。重点谈比喻和拟人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二、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中,教师要以一定的审美情境去感染学生。

三、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哲理美。

教师采用引导推理的方法,把学生思维引向对问题身深层次的认识上。

试从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

谈语文审美教育

摘要:语文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它也符合语文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要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要求。对教材中朱自清的选文中所涉及的美育因素作了分析,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论述了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朱自清内容技巧审美

语文教材是教材编订者借鉴传统和国外经验精心选择编辑而成的语文教育的基本媒介,中学语文教材坚持选用名篇名作,选材非常广泛。很多范文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合成。论内容,古今中外名篇名作,久经时间考验,历来脍炙人口;论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议论文、说明文等,特色各异,精彩活泼,娱人耳目。

在所有这些选文中,让本人最感动、最留恋往返、百读不厌的是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选文,他就是朱自清。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朱自清的作品是他的几篇著名散文,它们是《春》、《绿》、《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丽世界,是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美化作用。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融汇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所蕴含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通过学习领悟这些充满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的选文,非常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美的启迪,心灵得到净化。本人将从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三方面,,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所独具特色的美感和它无可替代的美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一、教材中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①语言可以审美地表达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抽象地表达审美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体会朱自清的散文的语言美。

1.用词准确生动而又凝练传神。朱自清的语言准、妙,他能用传神的字、词把他所要描绘的形象特征体现出来,把所要描写的对象刻画到最细的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感知,培养学生在作文时推敲语言的能力,这是欣赏、感悟美的基本能力。

在《背影》一文中,在对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描写中:双手用“攀”、两脚用“缩”,身子用“倾”写出了父亲体态胖,行动艰难。这样描写使得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鲜明地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亲情。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学生体会到这点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找出哪个词或哪个句子写得好,之后再与大家交流。当学生共同对父亲爬

月台的动作有深刻体会时,我问哪位同学能以教桌为月台来表演这个动作,最好是胖一点的男同学来试一试。有一位男同学踊跃举手。在该同学试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他纠正动作。他做完后说:“真的很累,‘攀’没处可抓,所以很费力。‘缩’脚无处可放悬空着,不努力也不行,身子微倾多么艰难啊!”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审美体验,自己去感知,体会也就变得深刻。

《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泻”字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倾”的姿态,“浮”字把荷叶、荷花在月光映衬下轻柔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鲜艳欲滴的实感。课堂上,我让学生体会这两个字的用法,把“泻”字换成“照”字让学生区分,学生回答“照”没有动感,也就不能与“静静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浮”字换成“飘”,学生想到的是“飘”可以用于树叶、木头多种实体,只有“浮”才能透显雾的轻。老师采用这种语义对比让学生区分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大量地使用叠词。叠词的运用是按照一定的音律组合的,所以带来音乐上的节奏美,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春》里的“悄悄的”、“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软软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文字清新、旋律明快,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喜爱与赞美之情。《荷塘月色》里的“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描写不仅是空间距离发生的变化,还暗含了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反动统治下内心彷徨、烦闷的心绪写照,也

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切记录。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叠词的妙用时,主要采用的是美读法。让学生听录音齐读,发挥合作精神。我还采用轮换读,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纠正重音、停顿、快慢、语气等方面的错误。然后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最终老师做补充。

美读的过程使学生的耳眼心都参与其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受音韵的美。语调的变化使文章“如出我心”,最终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同时朗读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也大有裨益。

3.恰当地运用比喻和拟人。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如《春》里的“雨像牛毛、像花针;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的吹拂中有泥土的的气息。”《荷塘月色》里的“荷叶像婷婷的舞女的裙”。《绿》里的“这个在突出一角的亭,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浮在天空中。”这些修辞的使用赋予了不同意象美的形象、美的色彩、美的感受,也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德国的莱辛在《拉奥孔》中曾说:“凡是我们在艺术品里发现其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其为美的。”②这句话道出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它也是语文审美创造的重要前提。这种想象力的启发靠的是可感的艺术形象,如“牛毛”、“花针”、“泥土”、“苍蝇”是学生凭借生活中的经验就可以想象的到。教学中,仅仅“泥土”一个意象,学生能想象到奉献、博爱等等;“荷叶”的形象可以让学生想象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裙翩翩起舞的形象。

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