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驱虫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疟疾,久不愈者。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每服25丸,空腹饮送下,加至35丸。
【禁忌】忌菘菜、人苋、生葱、油腻、热面。
【临床体验】乌梅丸对胆道蛔虫症以及部分过敏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用治胆道蛔虫症,编者将其改为汤剂,重用乌梅至30克,轻者每日一剂,分二次服,重者可一日两剂。待痛止后,即去人参、当归、附子、桂枝、黄柏,并加苦楝根皮15克,槟榔9克,续服二三剂,以善其后。至于治疗过敏性结肠炎,仍以丸剂为宜,每服6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方解】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蛔虫寄生于肠中,其性喜钻窜上扰。若肠道虚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本证既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的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共为臣药。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0丸,饮送下,1日2次。
◆乌梅丸-《医方类聚》引《千金月令》
【组成】乌梅8分(熬),肉苁蓉6分,恒山6
分,甘草6分,杏仁(熬,去皮尖)、桂心、知母、鳖甲(炙)、桃仁49枚(熬,去皮尖)。
◆为什么乌梅丸治疗脏寒蛔厥,还能用于久泻久痢?它的机理是什么?
我们先看久泻久痢有什么特点,然后看这个方组成有什么特点。久泻和久痢,泄泻,痢疾最后,不管你开始时是寒湿,湿热,最终都会归结成为虚寒。虚寒泄泻,虚寒痢疾,这里实际上强调的,乌梅丸可以用来治疗以虚寒痢疾为主的,虚寒泄泻、痢疾为主。
这个证候应该说有四大特点,
粥饮调下,不计时候。
◆乌梅丸-《千金》卷十五
【组成】乌梅肉4两,当归3两,桂心2两,黄连4两,吴茱萸4两,干姜4两,蜀椒1两半。
【功效】消谷,下气,补虚。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食后服10丸,1日3次。
◆乌梅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乌梅丸-《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乌梅1斤,半夏8两,白矾8两,生姜1斤,神曲4两,麦芽4两,陈皮4两,青皮4两,莪术4两,枳壳4两,丁皮4两,大腹子4两。
【功效】消食化痰。
【用法】先将前4味同为细末,新瓦两片夹定,火上焙3日3夜;次入后8味,用酒糊为丸。每服40-50丸,姜汤送下。
◆乌梅丸-《千金》卷十
【主治】痢下纯血,脐腹绞痛,脉急大而散者;脓血痢,食入即注下不安。
【制备】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乌梅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组成】乌梅肉(炒)1两,猪肝1大叶(以醋煮令烂,研如糊),草豆蔻(去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甘草(炙,锉)1分,当归(切,焙)3分,干姜(炮)3分,荜茇3分,肉豆蔻(去壳)3分,诃黎勒皮(炒)3分,桂(去粗皮)半两。
◆在驱虫剂里,一般就以一张乌梅丸作为代表,不但安蛔常用,内伤杂病也常用。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 细辛六两(180g) 干姜十两(300g) 黄连十六两(480g) 当归四两(120g) 附子六两,炮去皮(180g) 蜀椒四两,出汗(120g) 桂枝六两,去皮(180g) 人参六两 (180g) 黄柏六两(180g)
6.无虚者,可去人参、当归;
7.呕吐者(蛔虫上扰,胃气上逆),可加吴茱萸、半夏;
8.大便不通者(蛔虫阻滞肠道),可加大黄、槟榔。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也常用于久泻久痢。
【方论】本方由10味药组成。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组成】乌梅肉1合,豆豉1合,升麻1两,地骨皮1两,柴胡1两,鳖甲1两,恒山1两,前胡1两,肉苁蓉半两,玄参半两,百合半两,蜀漆半两,桂心半两,人参半两,知母半两,桃仁81枚。
【制备】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每服20丸,空心煎细茶送下,1日2次。
◆乌梅丸-《鸡峰》卷十四
【组成】乌梅肉2两,黄连3两,吴茱萸1两,当归1两,酸石榴皮2两。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人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1.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fěi]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
◆实验证实,正常健康的蛔虫,把它放在生理溶液中,它很活跃,但把它放在一定浓度的乌梅液当中,它很快就静止下来了,而且过几个小时,它还可以飘起来,看起来像没多少生机一样,蛔虫得酸则静。这时候把蛔虫挟出来放到生理溶液里,要不了一两个小时,它又活跃起来了。这说明它杀虫力量弱。
【组成】乌梅30克(微炒) 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川升麻30克 柴胡45克(去苗) 甘草20克(生用) 麦门冬30克(去心,焙) 虎头骨60克(涂酥,炙令黄) 天灵盖30克(涂酥,炙令黄) 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 桃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每于空腹时以粥饮下20丸。
中医方剂学_驱虫剂
◆驱虫有两类形式,(1)直接驱虫、杀虫。(2)安蛔。安蛔就是蛔虫在动的时候,为避免受杀虫药刺激钻孔,所以先安蛔,后驱虫,这是个原则。
◆用药特点:驱虫剂多用驱虫药配合清热药,或者温里药。因为虫证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以结合温里药,清热药。同时虫证往往伴随食积。也要结合消导。虫证伤耗人体正气,要配合补益药。
关于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
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每可奏效。
方解
君 乌梅 安蛔为主,蛔虫得酸则静
臣 蜀椒 细辛 蛔虫得辛则伏
1.久泻久痢造成肠滑失禁。
2.久泻久痢胃肠道都还会有积滞,痢疾本身,比如有湿热痢疾,泄泻这些,脾胃功能受伤以后,都会有一些积滞。残余的湿热或饮食积滞。
3.都会有积滞化热。
4.正气方面,久泻久痢归属到虚寒,长期泄泻,痢疾,气血耗损,阳气不足,气血不足。有阳虚,气血虚弱,正虚的一面。
所以肠滑失禁,积滞郁而化热,还有残余热邪。积滞郁而化热,可以有气血不足,阳气不足,这些基本表现,乌梅丸里很巧,乌梅酸收,有一定涩肠止泻作用。针对了久泻久痢的肠滑失禁;而有积滞化热,黄连黄柏是治疗泄泻、痢疾,“治痢之最”。对于积滞化热它比较恰当。这个方里又有姜桂附,用来温补阳气,和补益药相配,温补阳气。考虑到久泻久痢归于虚寒这个特点。最后,这个方里有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又能考虑久泻久痢之后气血的亏虚。所以,乌梅丸虽然是治疗蛔虫,脏寒蛔厥的方,但异病同治,它可以用于久泻久痢,积滞虚寒;但虚寒是整个方子久泻久痢的根本。阳气不足,气血亏虚这种状况,乌梅丸针对性还是比较强。尤其这类慢性病,乌梅丸作成丸剂。久服能收到其他的方类不容易收到的效果。所以乌梅丸既能治脏寒蛔厥,还能用于久泻久痢这个道理。是从久泻久痢的病机,和乌梅丸的组成结构来分析的。这一点在学乌梅丸的过程当中尤其重要,它能用于久泻久痢。这在临床上意义是很大的。有关这一类的报导,这一类的老中医经验,或在古籍里边记载是很多的。
2.如果蛔厥腹痛剧烈的时候,不宜杀虫。待腹痛、呕吐、吐蛔这些缓解以后,这个方再增加杀虫力量。
3.若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蛔虫上逆,扰乱气机所致,去姜附减少它的温燥。)
4.寒重者(阳气不足),可减黄连、黄柏;
5.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口苦说明有热,心下疼热,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气郁化热,黄连用量增大,安蛔的乌梅量增大。加芍药止痛。)
◆乌梅丸-《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组成】乌梅肉22克(微炒) 黄连22克(去须,微炒) 当归22克(锉,微炒) 诃黎勒皮22克(煨微黄) 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 干姜7.5克(炮裂,锉)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
佐1 黄连 黄柏 苦寒,苦降 蛔虫得苦则降
佐2 附子 桂枝 干姜 温脏祛寒有助于安蛔,同时纠正人体的阳虚
佐3 人参 当归 补气养血,虫证长久易消耗人体气血
◆本方是寒热并用之剂,专治寒热夹杂的蛔厥症。乌梅、川椒杀虫驱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桂、附、姜、辛,温中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和血。
【主治】气痢不愈,疲劣,变成冷劳痢。
【制备】上11味,捣罗10味为末,用猪肝煎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米饮送下;陈曲汤亦得。
◆乌梅丸-《医心方》卷十一引《集验方》
【组成】乌梅360枚(去核,熬令可捣),附子4两(炮),黄连12两,干姜4两。
【主治】久新寒冷下利,腹内不安,食辄注下者。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每服25丸,空腹饮送下,加至35丸。
【禁忌】忌菘菜、人苋、生葱、油腻、热面。
【临床体验】乌梅丸对胆道蛔虫症以及部分过敏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用治胆道蛔虫症,编者将其改为汤剂,重用乌梅至30克,轻者每日一剂,分二次服,重者可一日两剂。待痛止后,即去人参、当归、附子、桂枝、黄柏,并加苦楝根皮15克,槟榔9克,续服二三剂,以善其后。至于治疗过敏性结肠炎,仍以丸剂为宜,每服6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方解】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蛔虫寄生于肠中,其性喜钻窜上扰。若肠道虚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本证既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的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共为臣药。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0丸,饮送下,1日2次。
◆乌梅丸-《医方类聚》引《千金月令》
【组成】乌梅8分(熬),肉苁蓉6分,恒山6
分,甘草6分,杏仁(熬,去皮尖)、桂心、知母、鳖甲(炙)、桃仁49枚(熬,去皮尖)。
◆为什么乌梅丸治疗脏寒蛔厥,还能用于久泻久痢?它的机理是什么?
我们先看久泻久痢有什么特点,然后看这个方组成有什么特点。久泻和久痢,泄泻,痢疾最后,不管你开始时是寒湿,湿热,最终都会归结成为虚寒。虚寒泄泻,虚寒痢疾,这里实际上强调的,乌梅丸可以用来治疗以虚寒痢疾为主的,虚寒泄泻、痢疾为主。
这个证候应该说有四大特点,
粥饮调下,不计时候。
◆乌梅丸-《千金》卷十五
【组成】乌梅肉4两,当归3两,桂心2两,黄连4两,吴茱萸4两,干姜4两,蜀椒1两半。
【功效】消谷,下气,补虚。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食后服10丸,1日3次。
◆乌梅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乌梅丸-《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乌梅1斤,半夏8两,白矾8两,生姜1斤,神曲4两,麦芽4两,陈皮4两,青皮4两,莪术4两,枳壳4两,丁皮4两,大腹子4两。
【功效】消食化痰。
【用法】先将前4味同为细末,新瓦两片夹定,火上焙3日3夜;次入后8味,用酒糊为丸。每服40-50丸,姜汤送下。
◆乌梅丸-《千金》卷十
【主治】痢下纯血,脐腹绞痛,脉急大而散者;脓血痢,食入即注下不安。
【制备】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乌梅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组成】乌梅肉(炒)1两,猪肝1大叶(以醋煮令烂,研如糊),草豆蔻(去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甘草(炙,锉)1分,当归(切,焙)3分,干姜(炮)3分,荜茇3分,肉豆蔻(去壳)3分,诃黎勒皮(炒)3分,桂(去粗皮)半两。
◆在驱虫剂里,一般就以一张乌梅丸作为代表,不但安蛔常用,内伤杂病也常用。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 细辛六两(180g) 干姜十两(300g) 黄连十六两(480g) 当归四两(120g) 附子六两,炮去皮(180g) 蜀椒四两,出汗(120g) 桂枝六两,去皮(180g) 人参六两 (180g) 黄柏六两(180g)
6.无虚者,可去人参、当归;
7.呕吐者(蛔虫上扰,胃气上逆),可加吴茱萸、半夏;
8.大便不通者(蛔虫阻滞肠道),可加大黄、槟榔。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也常用于久泻久痢。
【方论】本方由10味药组成。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组成】乌梅肉1合,豆豉1合,升麻1两,地骨皮1两,柴胡1两,鳖甲1两,恒山1两,前胡1两,肉苁蓉半两,玄参半两,百合半两,蜀漆半两,桂心半两,人参半两,知母半两,桃仁81枚。
【制备】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每服20丸,空心煎细茶送下,1日2次。
◆乌梅丸-《鸡峰》卷十四
【组成】乌梅肉2两,黄连3两,吴茱萸1两,当归1两,酸石榴皮2两。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人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1.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fěi]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
◆实验证实,正常健康的蛔虫,把它放在生理溶液中,它很活跃,但把它放在一定浓度的乌梅液当中,它很快就静止下来了,而且过几个小时,它还可以飘起来,看起来像没多少生机一样,蛔虫得酸则静。这时候把蛔虫挟出来放到生理溶液里,要不了一两个小时,它又活跃起来了。这说明它杀虫力量弱。
【组成】乌梅30克(微炒) 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川升麻30克 柴胡45克(去苗) 甘草20克(生用) 麦门冬30克(去心,焙) 虎头骨60克(涂酥,炙令黄) 天灵盖30克(涂酥,炙令黄) 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 桃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每于空腹时以粥饮下20丸。
中医方剂学_驱虫剂
◆驱虫有两类形式,(1)直接驱虫、杀虫。(2)安蛔。安蛔就是蛔虫在动的时候,为避免受杀虫药刺激钻孔,所以先安蛔,后驱虫,这是个原则。
◆用药特点:驱虫剂多用驱虫药配合清热药,或者温里药。因为虫证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以结合温里药,清热药。同时虫证往往伴随食积。也要结合消导。虫证伤耗人体正气,要配合补益药。
关于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
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每可奏效。
方解
君 乌梅 安蛔为主,蛔虫得酸则静
臣 蜀椒 细辛 蛔虫得辛则伏
1.久泻久痢造成肠滑失禁。
2.久泻久痢胃肠道都还会有积滞,痢疾本身,比如有湿热痢疾,泄泻这些,脾胃功能受伤以后,都会有一些积滞。残余的湿热或饮食积滞。
3.都会有积滞化热。
4.正气方面,久泻久痢归属到虚寒,长期泄泻,痢疾,气血耗损,阳气不足,气血不足。有阳虚,气血虚弱,正虚的一面。
所以肠滑失禁,积滞郁而化热,还有残余热邪。积滞郁而化热,可以有气血不足,阳气不足,这些基本表现,乌梅丸里很巧,乌梅酸收,有一定涩肠止泻作用。针对了久泻久痢的肠滑失禁;而有积滞化热,黄连黄柏是治疗泄泻、痢疾,“治痢之最”。对于积滞化热它比较恰当。这个方里又有姜桂附,用来温补阳气,和补益药相配,温补阳气。考虑到久泻久痢归于虚寒这个特点。最后,这个方里有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又能考虑久泻久痢之后气血的亏虚。所以,乌梅丸虽然是治疗蛔虫,脏寒蛔厥的方,但异病同治,它可以用于久泻久痢,积滞虚寒;但虚寒是整个方子久泻久痢的根本。阳气不足,气血亏虚这种状况,乌梅丸针对性还是比较强。尤其这类慢性病,乌梅丸作成丸剂。久服能收到其他的方类不容易收到的效果。所以乌梅丸既能治脏寒蛔厥,还能用于久泻久痢这个道理。是从久泻久痢的病机,和乌梅丸的组成结构来分析的。这一点在学乌梅丸的过程当中尤其重要,它能用于久泻久痢。这在临床上意义是很大的。有关这一类的报导,这一类的老中医经验,或在古籍里边记载是很多的。
2.如果蛔厥腹痛剧烈的时候,不宜杀虫。待腹痛、呕吐、吐蛔这些缓解以后,这个方再增加杀虫力量。
3.若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蛔虫上逆,扰乱气机所致,去姜附减少它的温燥。)
4.寒重者(阳气不足),可减黄连、黄柏;
5.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口苦说明有热,心下疼热,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气郁化热,黄连用量增大,安蛔的乌梅量增大。加芍药止痛。)
◆乌梅丸-《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组成】乌梅肉22克(微炒) 黄连22克(去须,微炒) 当归22克(锉,微炒) 诃黎勒皮22克(煨微黄) 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 干姜7.5克(炮裂,锉)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
佐1 黄连 黄柏 苦寒,苦降 蛔虫得苦则降
佐2 附子 桂枝 干姜 温脏祛寒有助于安蛔,同时纠正人体的阳虚
佐3 人参 当归 补气养血,虫证长久易消耗人体气血
◆本方是寒热并用之剂,专治寒热夹杂的蛔厥症。乌梅、川椒杀虫驱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桂、附、姜、辛,温中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和血。
【主治】气痢不愈,疲劣,变成冷劳痢。
【制备】上11味,捣罗10味为末,用猪肝煎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米饮送下;陈曲汤亦得。
◆乌梅丸-《医心方》卷十一引《集验方》
【组成】乌梅360枚(去核,熬令可捣),附子4两(炮),黄连12两,干姜4两。
【主治】久新寒冷下利,腹内不安,食辄注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