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合集下载

方剂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学方解图表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方剂比较1.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1)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2)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3)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2.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

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1)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2)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

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3)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

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1)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2)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3)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笔记

方剂学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的发展史2、方剂与治法3、方剂的分类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5、方剂的剂型6、方剂的用法7、方剂的命名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个论1、解表剂2、泻下剂3、和解剂4、清热剂5、祛暑剂6、温里剂7、补益剂8、固涩剂9、安神剂10、开窍剂11、理气剂12、理血剂13、治风剂14、治燥剂15、祛湿剂16、祛痰剂17、消食剂19、驱虫剂18、涌吐剂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1、煎法2、服法总论一、方剂学的发展史1、什么是方剂?2、什么是方剂学?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4、发展史:(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1、方与法的关系: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2、常用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的组方、配伍和应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中医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方剂的分类、方剂的方义学、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等各个角度对方剂学进行。

方剂的分类方剂是根据临床需求,根据证候特点、药物属性、方剂的应用方式等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起来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种类繁多,能够分为方剂、散剂、丸剂、煎剂、炮制剂等几种类型。

其中,丸剂是将药粉用药材作为基材制成的药物,煎剂是在中药煎煮器中煮煎制成的药物。

炮制剂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另外,还有根据剂型、功效、用药方式等要素对方剂进行分分类。

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服方剂、外用方剂、注射剂等类型。

根据功效不同,方剂可分为解表汗剂、清热剂、补气益肺剂、化痰止咳剂、润肠通便剂、止血剂等多种类型。

根据使用药物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剂、复方药方剂等类型。

方剂的方义学方义学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方剂的适应证、治疗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

方剂的成方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组配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的成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证候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组配,达到治疗作用。

如解表剂用于感冒、风热、伤寒等表证,清热剂用于热毒、热病等证候。

根据药性配伍方剂应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等特性进行配伍,而不是随意组配。

如阴阳药物、寒热药物等不应随意搭配,需进行药物调和。

根据用药数量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用药量的调整。

根据用药时间配伍方剂的用药时间要根据证候的轻重、疾病进展情况等进行调整。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是指在组成方剂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达到方剂的有效组合。

方剂的配伍不仅是药物性质配伍,而且还涉及药物制法、用量、用法等。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开始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其中包括外科和皮肤科方剂,共有283首方,使用了242种药物,并记载了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以及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这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开始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方剂,包括汤、饮、膏、丸、丹、酒、醴等剂型。

该书提出了方剂分类的“七方”说,以及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提出了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___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是___,该书辨证论治,方剂中融合了理论、法则、方剂和药物。

书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配伍严密,药物种类达到270多味,方剂共有323首,剂型丰富,煎服有一定的规范。

该书的疗效卓著,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注重实用,理论稍显薄弱。

《肘后备急方》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收录了510首单方和494首复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该书论述简要,所载药方都经过试验。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剂书籍。

《千金方》是其中之一,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7500多首方剂,其中首要关注妇儿病症,还有专辑的“食治”卷以及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是另一部重要的方剂书籍,收录了6800多首方剂,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整理了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先是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收录的方剂经过确切有效的验证并实际应用,详细列出了主治和组成,还详述了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其次是专科方书的问世,《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此外,方论专著也开始出现,《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的专著,___四大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口苦微渴。 ❖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 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医学课件
20
❖ 太阳经:羌活 ❖ 阳明经:白芷 ❖ 少阳经:黄芩 ❖ 太阴经:苍术 ❖ 少阴经:细辛 ❖ 厥阴经:川芎
医学课件
21
九味羌活汤--运用
❖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医学课件
14
❖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医学课件
15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医学课件
16
九味羌活汤--主证病机分析
❖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27
随证加减: ❖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医学课件
28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9
❖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伤寒表不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内饮招致外邪
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关乎中药的配伍和应用,是临床应用中医药的必备知识。

而方剂,作为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每一位中医医师必须熟悉、重视的内容。

以下是120首必背方剂,按类划分,供读者参考。

一、发表热类1.麻黄汤2.麻杏石甘汤3.石膏汤4.麻黄加术汤5.麻黄附子细辛汤6.桂枝汤7.桂枝加芍药汤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9.牛膝汤10.防风通圣汤11.麻杏泻心汤12.麻仁丸二、解表发汗类13.大青龙汤14.小青龙汤15.神农饮16.葛根汤17.麻黄杏子细辛汤18.麻黄汤加附子19.麻黄杏子芍药甘草汤20.麻黄清醒饮21.麻杏石膏汤22.桂枝汤加芍药甘草汤23.通脉四逆汤24.桂枝麻黄各半汤25.辛夷汤26.银翘散27.感冒灵颗粒三、清热解毒类28.白虎汤29.小柴胡汤30.清热解毒口服液31.大黄清毒汤32.银黄颗粒33.连翘败毒散四、透疹类34.小柴胡汤加黄芩35.生秦藤汤36.麻黄法笔汤37.茵陈蒿汤38.妇女九汤39.玄武汤40.麻杏石甘汤41.清宫颗粒42.银翘片五、滋补养生类43.四物汤44.六味地黄丸45.人参鹿茸鞭片46.三仙饮子47.归脾汤48.养血汤49.七星茶50.补中益气汤51.人参汤52.五味调和散53.当归补血汤54.龟鹿补肾丸55.八珍汤56.女贞子茶57.胶贝母糖水58.鱼腥草饮六、消食导滞类59.保和丸60.二陈汤61.四君子汤62.香砂六君子丸63.理中丸64.生姜丸65.活络丸66.保和散67.大柴胡汤68.导滞丸69.小建中汤70.橘皮汤七、化痰止咳类71.川贝枇杷膏72.宣汤73.半夏泻心汤74.小柴胡汤加枳壳75.清热化痰口服液76.镇咳丸77.玉屏风颗粒78.清胆颗粒79.百部止咳润喉片八、祛风散寒类80.羌活胜湿丸81.湿毒清颗粒82.易筋湯83.酸枣仁汤84.川芎茶85.加味逍遥丸86.云南白药87.金针散九、安神减压类88.柿蒂丸89.清心安神口服液90.安宫牛黄丸91.归脾丸92.服安宁颗粒93.惠人中益神丸94.清心口服液十、止血类95.血府逐瘀汤96.复方止血散97.三七止血胶囊98.达菲片99.双花片十一、泻下通便类100.芒硝糖浆101.蜜炙甘草汤102.大承气汤103.调胃承气汤104.润肠通便口服液105.蜜丸106.苏合香丸十二、活血化瘀类107.桂枝茯苓丸108.金匮肾气丸109.桃仁红花丸110.桃红四物汤111.消瘤散112.丹参口服液十三、祛瘀消肿类113.越鞠丸114.三七口服液115.通络丸116.血府逐淤片117.复方草珊瑚胶囊118.消痔丸十四、温阳补肾类119.杞菊地黄丸120.大补阴丸以上方剂,涵盖了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必背方剂。

方剂学目录

方剂学目录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2.桂枝汤:3.九味羌活汤4.小青龙汤:5.止嗽散:第二节辛凉解表6.银翘散:7.桑菊饮: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9.柴葛解肌汤:10.升麻葛根汤:第三节扶正解表11.败毒散:12.加减葳蕤汤:13.再造散: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1.大承气汤:2.大黄牡丹汤:第二节温下3.大黄附子汤:4.温脾汤:5.三物备急丸:第三节润下6.麻子仁丸:7.五仁丸:8.济川煎:第四节逐水9.十枣汤:10.舟车丸:第五节攻补兼施11.黄龙汤:12.增液承气汤: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2.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3.四逆散:4.逍遥散:5.痛泻要方:第三节调和肠胃6.半夏泻心汤:第四节表里双解7.大柴胡汤:8.防风通圣散:9.葛根黄芩黄连汤: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3.清营汤:4.犀角地黄汤:第三节清热解毒5.黄连解毒汤:6.普济消毒饮:7.仙方活命饮:8.凉膈散:第四节清脏腑热9.导赤散:10.龙胆泻肝汤:11.左金丸:12.泻白散:13.苇茎汤:14.清胃散:15.玉女煎:16.白头翁汤:17.芍药汤:第五节清热祛暑18.新加香薷饮:19.六一散:20.清暑益气汤:第六节清虚热21.青蒿鳖甲汤:22.清骨散:23.当归六黄汤: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2.小建中汤:3.吴茱萸汤:第二节回阳救逆4.四逆汤:5.回阳救急汤:第三节温经散寒6.当归四逆汤:7.黄芪桂枝五物汤:8.阳和汤: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1.四君子汤:2. 参苓白术散:3.补中益气汤:4.生脉散:5.玉屏风散:6.人参蛤蚧散:第二节补血7.四物汤:8.当归补血汤:9.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双补10.八珍汤:11.炙甘草汤:第四节补阴12.六味地黄丸:13.左归丸:14.大补阴丸:15.一贯煎:16.益胃汤:17.七宝美髯丹:第五节补阳18.肾气丸:19.右归丸:第六节阴阳双补20.地黄饮子:21.归鹿二仙胶: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1.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2.九仙散:第三节涩肠固脱3.真人养脏汤:4.四神丸:5.桃花汤:6.固经汤:第四节涩精止遗7.金锁固经丸:8.桑螵蛸散:第五节固崩止带9.固冲汤:10.完带汤:11.易黄汤:1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2.磁朱丸:第二节补养安神3.天王补心丹:4.酸枣仁汤:5.甘麦大枣汤:第九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1.安宫牛黄丸:2.紫雪:3.至宝丹:4.小儿回春丹:第二节温开5.苏合香丸:6.紫金锭:第十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1.越鞠丸:2.柴胡疏肝散:3.半夏厚朴汤:4.金铃子散:5.瓜蒌泻白白酒汤:6.厚朴温中汤:7.天台乌药散:8.橘核丸:第二节降气9.苏子降气汤:10.定喘汤:11.旋覆代赭汤:12.丁香柿蒂汤:13.橘皮竹茹汤:第十一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2.血府逐瘀汤:3.补阳还五汤:4.复元活血汤:5.丹参饮:6.失笑散:7.温经汤:第二节止血8.十灰散:9.四生丸:10.咳血方:11.小蓟饮子:12.槐花散:13.黄土汤:第十二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2.大秦艽汤:3.小活络丹:4.牵正散:5.玉真散:6.消风散:第二节平息内风7.羚角钩藤汤:8.镇肝熄风汤:9.大定风珠:第十三章治燥剂第一节清宣外燥1.杏苏散:2.桑杏汤:3.清燥救肺汤:第二节滋阴润燥4.麦门冬汤:5.养阴清肺汤:6.百合固金汤:7.增液汤:8.玉液汤:第十四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1.平胃散:2.藿香正气散:第二节清热祛湿3.茵陈蒿汤:4.八正散:5.三仁汤:6.甘露消毒丹:7.二妙散:第三节利水渗湿8.五苓散:9.猪苓汤:10.防己黄芪汤:11.五皮散:第四节温化水湿12.苓桂术甘汤:13.真武汤:14.实脾散:15.萆薢分清饮:第五节祛风胜湿16.羌活渗湿汤:17.独活寄生汤:第十五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1.二陈汤:2.温胆汤:第二节清热化痰3.清气化痰丸:4.小陷胸汤:5.滚痰丸:6.消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7.贝母瓜蒌散:第四节温化寒痰8.苓甘五味姜辛汤:第五节治风化痰9.半夏白术天麻汤:10.定痫丸:第十六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积1.保和丸:2.木香槟榔丸:3.健脾丸:4.枳术丸:第二节消痞行滞5.枳实消痞丸:第十七章驱虫剂1.乌梅丸:2.肥儿丸:3.化虫丸:4.驱绦汤:第十八章涌吐剂1.瓜蒌散:2.急救稀涎散:3.盐汤探吐方: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君药:附子:温肾助阳
桂枝:温阳通脉,化气行水
17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胃虚寒之五更泄泻
君药:补骨脂:温养脾土,补命门之火,治肾泄之要药
18天王补心丹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君药:生地黄(重)下滋肾水,上养心血,清内扰之火
十三、平胃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用法: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方解:
君 苍术──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运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臣 厚朴──苦辛温,温辛燥性化湿,行气除满。
佐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 甘草、姜枣──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三.四逆散
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君药: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臣药:白芍,养血柔肝。君臣合用,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佐药: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配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君药: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
4.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苇根甘草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温病初起,肺气失宣证。
君药:桑叶散上焦风热,清宣肺热而止咳。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14生脉散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气阴两伤证
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固脱止汗
15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君药:人参,补气生血,养心益脾,安神益智,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16肾气丸
组成:干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
十、四物汤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功用:补血调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方解:
熟地(重):味厚滋腻,滋阴补血—君
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臣
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川芎:辛散温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络脉。—佐
配伍特点: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十一、六味地黄丸
五、方剂应用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十四重点方:
一.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君药:麻黄味苦性辛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
臣药: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君臣相须,不仅发汗之力倍增,且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臣药: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热,又能润燥救已伤之阴。君臣相须为用,清热生津之功倍增。
佐药: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可防寒伤中之弊。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四药同用,体现清热与生津相配,以清热为主。清热佐以护胃,使寒凉不伤脾胃。
六、理中丸:
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
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亦作汤剂,水煎服。
十二、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方解:
黄芪(重用):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君
当归:活血养血,祛瘀而不伤血;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臣
地龙:通经活络,引药周行于全身。——佐
配伍特点:补气活血,标本兼顾,重在补气治本;补通相合,补气不壅滞,活血不伤正。
4、消:理血剂的活血祛瘀、理气剂的行气药、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
5、吐:涌吐剂
6、清:清热剂
7、温:温里剂
8、补:补益剂
四、君臣佐使的含义: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味较少,药力较强,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相对君药,其药味较多,药力较弱。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与白芍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四、逍遥散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薄荷3g,水煎服。或为丸剂,每服6-9g,日3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方解: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
臣药:当归,白芍。当归养血和血,其味辛散,血中气药。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君臣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冲则柔肝。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虚寒厥证。
方解:君药:峻温心肾,助心阳以复脉,补命门以壮元阳。
臣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君臣配伍,壮先天之命火,温后天之脾阳,相须为用,相得益彰。
佐使药:炙甘草,益气补中,又解附子之毒,缓姜附子之峻烈,寓有护阴之意。并能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生附子配干姜,辛热峻烈,破阴回阳。姜附配甘草,逐寒护阴,解毒纠偏。
八、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解: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君
白术:甘而温苦,燥湿健脾—臣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佐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佐使
九、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
2、气虚下陷。
茯苓(佐):健脾渗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生姜(佐):降逆化痰,助半夏陈皮消痰降逆,又解半夏之毒。
乌梅(佐):收敛肺气、生津。与半夏配伍散中有收。
甘草(佐使):调和诸药,健脾和中、
四十六简单方:
1.桂枝汤
组成: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调卫)
总论:
一、经书:
1、《五十二病方》是最古老的方书。
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3、《伤寒杂病论》被称为“经方之祖”(方书之祖)。
4、《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编纂的方书。
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成的药典。
6、《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
7、《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
8、《医方考》是第一部方论专著,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专著。
二、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1、从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看:治法源于方剂
2、从辩证论治看: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三、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解表剂
2、和:和解剂
3、下:泻下剂
组成: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君药;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清透深伏阴分之热。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
13、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君药:当归:养血和血
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经脉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方解:
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直补先天)—君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敛汗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益肾涩精—臣
泽泻:利湿泄浊
丹皮:清泄相火
茯苓:健脾渗湿,以上三药俱为佐药
配伍特点:三阴并补,补肾为主;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补中寓泻,补而不滞。
2.小青龙汤
组成:半夏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麻黄白芍甘草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君药: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温阳协助温化水饮。
3.银翘散
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甘草苇根(用法中加入)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证。
君药:柴胡解半表之邪(使少阳邪热外解)疏理气机。
10.清营汤
组成:竹叶、犀角、生地、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麦冬、黄连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君药:犀角清营解毒。
11.清胃散
组成: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君药:黄连:清胃泻火,重用臣药升麻
12、青蒿鳖甲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方解:君药,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湿热积滞,以治热实
臣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硝黄配合,泻下热结之功益著,为泻热导滞的常用药对。
佐药,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即能消除痞满,又使胃肠气机通畅下行以助泻热通便。
配伍特点:寒下与行气并用,泻下以通便,并助畅行腑气之功,行气以除满,兼协通导行滞之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因通用)。
佐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以恢复肺气之宣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